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晉唐風骨

    電視劇《濟公》將一位嬉笑怒罵,行俠仗義的邋遢和尚形象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濟公雖然衣衫襤褸、言語瘋癲,但卻常常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深受百姓的喜歡。電視劇中濟公戲弄奸臣秦檜的情節更是讓人大快人心、印象深刻,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濟公是南宋人,將他說成是南宋僧人道濟,俗家名字叫李修緣。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在南宋能夠找到濟公的歷史原型嗎?濟公真實存在過嗎?

    清朝末年文人蔣瑞藻先生在《小說考證》中說:

    “實則南宋初無是人,乃因六朝宋釋寶誌而偽傳者也。”

    也就是說,濟公並不是南宋人,而是南北朝時的一位高僧,他認為人們把濟公當做南宋人是人們的誤解。

    大名鼎鼎的濟公即道濟和尚,其原型是金陵高僧寶誌,也有人將其稱為“寶公”、“志公”。他是南北朝時期的健康(今南京)人。他七歲出家於鐘山道林寺,終年78歲。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大多散見於《南史》中,在眾多的記載中,他常被描述成神秘莫測的人物。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更是充滿了靈異。

    相傳梁武帝在位時,寶誌和尚曾作詩:

    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

    四中復有四,城北火酣酣。

    原來梁武帝38歲即位,83歲出家同泰寺,後同泰寺遭受大火,起火的日子正是4月14日。如此精準的預測,更讓人們相信寶誌有“未卜先知”的神奇能力了。天監十二年的一天,寶誌將室內的金剛像搬出 並自言自語“菩薩將去”,第二天,寶誌無疾而終。

    寶誌圓寂後,被厚葬於南京紫金山的獨龍阜,墓前有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繪的志公肖像,大詩人李白作有詩讚,大書法家顏真卿的親筆楷書。這三者合一的墓碑,被後人稱為“三絕碑”。寶誌在當時的名氣之大,影響之深,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來。

    寶誌高僧生前死後都充滿了神奇的傳說,吸引了民間以及諸多學者的注意力,也正是這樣他的故事才得以代代流傳,其中出現一些誤差也是在所難免。

    濟公的出生地歷來有爭議,除了南京人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浙江天台人。作為民間傳說中的濟公故事,更是以浙江天台地區為中心,廣泛的被認可和像全國傳播,甚至傳到海外。據調查,現存於浙江天台地區的濟公傳說有幾百種,與濟公相關的民俗風物也十分的豐富。2006年,浙江天台市向國家申請濟公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獲得透過。

  • 2 # 鳳凰變美有梧桐

    應該當時的社會環境會存在那個和尚!也在當地做了不少好事,為民除害,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人們為了歌頌他的功勞,肯定也會把他的事蹟編成評書,歌謠之類的,代代相傳!

  • 3 # 愛秋的季節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他出生於官宦人家,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孫子,他的家境富裕,世代為官,但他並非是紈絝子弟,相反樂善好施,常常救濟貧窮百姓與疾苦之中,他的家族世代信仰佛教,李修緣也因此從小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薰染,後來父母相繼去世後,李修緣就拜了法空一本為師,後來又在高僧慧遠門下,取名道濟,也就是電視劇中道濟和尚這個名字的來源,他最後來到了杭州靈隱寺修行。他不拘一格,十分灑脫,好打不平,同時懲惡揚善,救濟貧苦百姓,真是頗有大俠風尚,他不受戒律。所以是真實存在的。

  • 4 # 我是nei朱哥

    濟公是真實存在過的。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

    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

    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國清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

    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

    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

    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

    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故事:

    1、討酒

    自從淨慈寺被火燒光,寺裡兩三百個和尚沒處落腳,一個個像無頭蒼蠅,亂碰亂撞;當家老方丈更傷心,急得成天長吁短嘆,捶胸頓足。

    只有濟顛,卻像沒事人似的,仍舊拖著破蒲鞋,搖著扇兒,跑前跑後,嘻嘻哈哈。這天,當家老方丈對濟顛說:“濟顛,寺院燒成這個樣子,你一點也不難過麼?”

    濟顛說:“燒都燒光了,難過有啥用場?再蓋座新的好啦。”老方丈說:“唉,蓋座寺院談何容易,要多少木頭!一時到什麼地方去募化呀?”

    濟顛聽了,哈哈大笑,說道:“師父,這你不用愁了,一切都包在我身上。”老方丈聽了,心裡想:莫看濟顛平時瘋瘋癲癲,到緊要關頭,他卻聰慧過人。

    前番怪我沒有弄懂他的意思,燒了淨慈寺。這次說不定他能募化到這許多木頭哩。於是點點頭,說道:“濟顛,建這大寺的木頭,你就去化個善緣吧!”

    濟顛聽了,笑道:“這我一定從命,只是我餓了!師父請請我才對呀。”老方丈嘆口氣道:“只要你能化到木頭,吃什麼我都替你辦到。”

    濟顛聽了,趕忙說:“說了算數。你就給我一罈老酒,兩隻狗腿好了。”當下,老方丈差人買來一罈老酒,兩隻狗腿送給濟顛。

    濟顛笑得眼睛眯成一絲縫,一手捧酒,一手拿肉,大喝大嚼了起來。等到狗肉吃光,酒罈底朝天,已是醉醺醺的了。

    就對老方丈說:“師父,我去化木頭啦,三天內,我把木頭都化來,你等著吧。我去啦!”說完,便一個斤斗翻進酒罈裡--不見了。

    2、化緣

    濟顛這一斤斗,一下就翻到四川。他來到一家大鄉紳門口,一股勁地敲木魚兒。那鄉紳聽見門外木魚響個不停,就出來問道:“和尚,你從哪裡來的呀?”

    濟顛回答說:“我從杭州西湖淨慈寺來的。”那鄉紳聽了點點頭道:“好遠的路呀。你到我門口來敲木魚做啥?”

    濟顛說:“因為我們寺院被天火燒了,知道你是個大財主,山上有的是森林大木,特地趕來向你募化一些木頭去蓋寺院。”

    那鄉紳問道:“你要多少木頭呢?”濟顛聽了,敲著木魚念道:“少不成,多不要,不多也不少,喏喏喏,袈裟蓋,袈裟包,蓋住包住就夠了,就夠了!”

    那鄉紳一看濟顛那件破得像絲瓜筋一般的袈裟,心裡不禁暗暗好笑:哦,原來是個瘋和尚呀!這件袈裟連枝樹椏兒也包不了,我樂得做個善人吧。便滿口應承下來。

    濟顛道聲謝,忙從身上脫下袈裟,朝一座山頭拋去。只見那袈裟隨風長,隨風大,一下子把整個山頭都罩住了。

    那鄉紳驚得目瞪口呆,做夢也沒想到這瘋和尚竟有這樣大的法力呀!不過自己已經有話在前,不好翻悔了。

    3、運木

    濟顛在山上挑選了一百株大樹,砍了下來,順著長江水放到東海,再漂進錢塘江。江上把關卡的見了,攔住木筏要抽稅。

    濟顛說:“這錢塘江又不是你家的,憑什麼要抽我稅?”把關卡的就說:“和尚呀,山是皇上的山,水是皇上的水,隨便什麼貨物經過水麵上都規定要抽稅。”

    濟顛聽了,笑嘻嘻地問:“哦,原來如此!從水面上過要抽稅,那麼從水底下過要不要抽稅呢?”把關卡的聽到這瘋話也樂了。

    就哈哈大笑道:“和尚,木頭只會浮不能沉,你若有本事叫木頭沉到水底去,我就不抽你的稅!”話音才落,只見濟顛雙腳在木筏上用力一頓。

    “忽”的一下子,就連人帶木筏一齊沉到江底去啦。把那個把關卡的嚇得連滾帶爬,喊爺叫娘地逃走了。

  • 5 # 錢歌

    佛教故事在流傳演變的過程中,多有傳奇僧人。文學作品中,也不乏“異僧”形象。《太平廣記》中便有“異僧”一卷,專錄異僧奇事。如飲酒啖肉、有神通之術的釋懷渡;容貌醜陋、蚤蝨遍體,喜酒肉、好鬥毆的廣陵大師。再如後來《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不依佛法,有勇好鬥,但偏偏最有造化。然而,若論最為典型、最有聲名的“異僧”,當首推濟公無疑。

    濟公

    濟公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一直以來頗受爭議。或認為確有其人,或認為濟公是以六朝釋寶誌為原型虛構而成的。無論如何,這樣的一位“異僧”怕是確實存在過的。早在南宋釋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中便有對濟公出身、性情、事蹟、生卒的相關記載,其中“狂而疏、介而潔⋯⋯有晉宋名緇逸韻”的描述大概有著後世濟公形象的雛形。

    明代,濟公故事已經開始流傳。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記載當時杭州盛說濟顛故事,並言“濟顛者,本名道濟,風狂不飭細行,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人以為顛也,故稱濟顛。始出家靈隱寺,寺僧厭之,逐居淨慈寺,為人誦經下火,累有果證。年七十三歲,端坐而逝”,已有後世濟公形象中的狂顛部分。《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更用極盡誇張、神化的手法渲染濟公狂顛,並寫濟公本為羅漢,死後顯靈。

    清初,二十回的中長篇小說《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出現,增加了“運木古井”“酒醉裝金”“死鴿復生”等故事,力現濟公神通。清中葉,說書人蒐羅諸種濟公故事,擴充整理匯成一編,計百萬字,今已散佚不得見。之後,郭小亭在此基礎上潤色刪改,形成二百四十回敘濟公故事的小說,是以往濟公故事的集大成者。

  • 6 # 睿讀西遊

    濟公是真實存在過的。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 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

    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 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國清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 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

    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 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

    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

    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諾克球杆的密度怎麼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