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方鵬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它並不是指一般長子,是先論嫡再論長,正妻嫡妻所生的長子,才算嫡長子。源於西周,嫡長子一系又稱大宗,區別於其他嫡子和庶子,這種制度的缺點是僵化,無法保證最賢能的人上位,好處是各憑天意,有據可依,杜絕其他不正當的上位方法,誰嫡誰庶誰長誰幼一目瞭然,確保穩定性。從而得到封建王朝絕大多數人的支援貫徹,在國君傳承上更是儘量遵守這一原則,不敢輕越雷池,自取禍亂。

    嫡長制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出問題,比如正妻無子或正妻產子遲,有時只得遵從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由庶長子上位,正名後,又有可能出現正妻有子的情況,就出現本題提出的問題。在兩大王朝漢朝和唐朝都出現過類似的事。漢景帝劉啟,年輕時在他祖母父親的作主下,娶了薄氏為妻,劉啟繼位後當上皇后,由於不能生育,又對這項婚姻不滿意,薄皇后被廢掉。這時竇太后心繫小兒子劉啟的親兄弟梁王劉武,見景帝沒有嫡子,力薦以後由梁王繼承江山,景帝也頗心動,搖擺不定多年。大臣竇嬰袁盎等據理力爭,才立了慄姬的兒子、劉啟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但慄姬的皇位之後一直無著落,所以,劉榮一直以庶長子的身份在儲君位子,這種先天不足導致後來的大變。

    慄姬舉措失儀,心胸狹小,惹得景帝大不滿,母親失寵導致劉榮太子位危殆,景帝決心廢長立幼,看中年小聰慧的劉徹,把他立為太子。又把劉徹的母親王娡立為皇后,這樣,劉徹雖然歲數小,卻成了景帝的嫡長子。繼位名正言順,這是先立庶長子,後出現嫡子的情況,庶子無條件讓路,劉徹的上位水到渠成。劉榮之廢,竇嬰周亞夫等人為保住他據理力爭,也無濟於事,反惹得景帝不悅,劉徹劉榮的廢立,既有嫡庶之爭的原因,更有景帝帝王心術和政治佈局的考量。

    另一宗有關武則天,原因比較複雜,卻也是在嫡庶名份上有問題。李治原來的皇后是太原王氏族人,王皇后無所出,沒有嫡長,和漢景帝一樣在庶子中挑年長的,宮女所生的庶長子李忠上位,立為儲君。李治當上皇帝之後,皇權與相權鬥爭激烈,關隴集團在朝中依然勢大,李治便與武則天聯手,分進合擊,瓦解分化打擊朝中權貴,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廢貶,王皇后也因此失寵被廢,成為政治犧牲品,隨後武則天被扶上後位,她與李治所生的兒子就成了嫡子。李忠太子位受到嫡系的挑戰,不久在許敬宗的參奏下被廢。武則天四位兒子,遇到這位不世出的母親,也上演了一場過山車體驗,四兄弟全部當過太子,有二位成功當上皇帝。這也可以看作嫡子打敗庶子的範例。

  • 2 # 澹奕

    無論出身早晚,庶出就是庶出,只要有嫡子誕生,即便庶出已經被確立為繼承人,還是有很大可能被廢掉,改立嫡子為繼承者。但凡事都要考慮實際情況,庶出夠優秀的話,由庶出作為繼承人也是可能的。

    更何況,古代不到最後時刻,都不會輕易確立繼承人,一般都是大概確認好基本上不可能由嫡出繼承之後,才會考慮庶出。

    嫡長子繼承製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貫穿千年的傳統的東方繼承製度。其核心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用大白話來解釋的話,那就是確立繼承人,要從嫡出裡選擇年紀最長而不是最賢能的;如果實在沒有嫡出只能從庶出中選擇的話,也要選擇生母相對更高貴的那個。

    而這種情況,一般只存在於富裕高貴的家庭,或者皇室宗族,畢竟普通人家大多是不會擁有妾室庶出的,自然也就不存在嫡庶之爭。

    如果是皇族,皇后之子自然就是嫡出,可縱觀千年歷史真正由嫡出元后之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屈指可數。如果皇后年輕而且受寵,那麼皇帝並不會著急立庶子為儲,可若是皇后失寵或者已經喪失生育能力,那自然可以放心確立庶出為儲。

    無論帝王家還是尋常百姓家,冊立庶出自然是因為沒有希望立嫡出,如果確立了庶出長子為繼承人之後又有嫡子誕生的情況少之又少。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庶出還是非常有可能讓出繼承之位的,畢竟嫡庶尊卑有別,正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當然,真正考慮周全者也不會一昧的去考慮嫡庶,最後選擇繼承人還是選擇最賢能的最合適的,尤其是到了清朝,幾乎都是不分嫡庶選擇儲君。只有嫡庶情況差不多的時候,才會優先考慮嫡出。

  • 3 # 猴格大人

    華人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對於生育子嗣使家族姓氏得到延續,都是第一等的大事,皇帝家有皇位相傳,更對子嗣執著,提倡多子多孫百子千孫。對皇帝家來說,生多了高興是高興,但要鬧出九子奪嫡那樣的事也很折磨人。生不出吧更悲催,大宋幾個皇帝生一個夭折一個,大青國幾代皇帝不聞宮中有兒啼,提起來也是一把辛酸淚,畢竟人家家真有皇位要傳啊!

    所以,當皇帝的年齡擺在那裡時,不論庶子嫡子都要立太子的。一般情況,帝后感情好的,嫡子必然早早都降生了,但是皇帝比較荒唐並不敬重嫡妻的,那庶子得立的機率就很大了。

    如果立了庶出的長子,不巧嫡子又出生了,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某隻找到兩例,另外在北韓李朝找到一例。三個例子,一個是庶子被廢給嫡子騰位置,一個是庶子早死還是給嫡子騰位置,最後一例則是年長的庶子弄死了年幼的嫡子。

    大唐廢太子李忠

    李忠【643-664】字正本,是唐高宗李治的庶長子,生母劉宮人.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唐太宗李世民廢太子李承乾,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入主東宮,李忠就出生在東宮,做為太子的長子,李世民很開心的親臨東宮,並趁著酒酣翩翩起舞,東宮屬官也紛紛下場陪皇帝跳舞。

    貞觀二十年【646】,李世民封孫子為陳王。永徽元年【650】已經繼位的李治授長子官職為雍州牧。

    被李世民時為佳婦的王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在舅舅中書令柳奭的勸說下,養李忠為子,這樣,庶長子李忠就算是寄名在嫡母名下,比其他庶子高階一點。

    之後,柳奭就和褚遂良、長孫無忌等黨羽勸諫李治立太子,永徽三年【652】七月,九歲的李忠被立為皇太子。

    如果沒有遭遇則天大帝,李忠的太子生涯會按班就部的繼續下去【當然,或許會遭遇蕭淑妃的爭奪】。但是他和嫡母王皇后一樣,遇到了開掛的武則天,就在李忠被立為皇太子這一年,進宮的武則天生下了皇子李弘,殘酷的宮鬥即將上演。

    永徽六年【655】二月,太子李忠加元服,十月,嫡母王皇后被廢,武昭儀被立為皇后,她的兒子李弘成為嫡子,做為庶長子的太子忠就尷尬了。

    毫無懸念的,在許敬宗的上書請求下,永徽七年【656】正月,廢太子李忠為梁王,授梁州都督,賜實封二千戶,同年改房州刺史。在廢掉李忠的同時,立嫡子李弘為皇太子,並大赦天下,改元顯慶。

    做了三年多太子的李忠眼看著前嫡母以及宗室親戚們的下場,內心常不自安,偷穿女人衣服來防備刺客,越是這樣越是噩夢怪夢纏身,大受刺激的李忠自己給自己占卜,就被人告發了,顯慶五年【660】,被廢為庶人,遷居黔州幽禁在故太子李承乾的舊宅。

    如此結局,則天大帝還是不滿意,終究在麟德元年【664】把李忠拉進謀反案中處死,年僅二十二歲。

    神龍元年【705】中宗反正,才追贈可憐的大哥為燕王。

    大唐惠昭太子李寧

    如果說李忠的遭遇是悲慘的,李寧就太幸運了,惠昭太子李寧【792-811】,是元和天子唐憲宗的庶長子,生母紀美人。

    李寧是在德宗貞元八年【792】出生,李寧出生後的次年【793】,父親廣陵郡王李純才結婚,娶了表姑姑郭小姐,郭氏是郭子儀的孫女,父親郭曖,母親昇平公主,外祖父是唐代宗,也就是說唐德宗是郭氏的舅舅,唐順宗是郭氏的表哥,所以,唐憲宗就是郭氏的表侄子了。

    李純那廝對出身高貴的妻子並不感冒,其一,郭氏父祖對國家都有大功勞,特別是她祖父,可以說是再造唐室,其二,郭氏輩分太高,李純想,那是他爹的親親小表妹,要是飛揚跋扈怎麼辦?因此,李純對郭氏很一般。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李寧的曾祖父德宗駕崩,祖父順宗繼位,四月,父親李純被封為皇太子,李寧被封為平原郡王。很快【八月】祖父退位,父親李純繼位,元和元年【806】八月,晉封鄧王。

    做了皇帝的李純根本不願意立嫡妻郭氏為皇后,甚至不願意立嫡子李宥為太子,元和四年【809】閏三月,立庶長子李寧為皇太子,改名李宙,不過沒多久又恢復本名李寧。

    準備行冊禮的時候遇到麻煩,有司占卜吉日,先定在孟夏,到時候了有雨,又改在孟秋,結果到時候了還是有雨,直到十月才行冊禮,這麼不順當好像也預示了李寧的不幸。

    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太子李寧薨,年僅十九歲,廢朝十三日,諡惠昭太子。在次年十月,迫於大臣的勸諫,李純不得不立嫡子李宥為太子,改名李恆,即穆宗。

    北韓李朝庶子殘害嫡長子

    北韓宣祖李昖是小宗入繼大宗,他本名李鈞,是北韓中宗之孫,中宗庶子德興君李岹第三子,中宗之子明宗的世子早薨,明宗無子,選擇了侄子李昖為嗣子,繼承北韓國王的大位,是為北韓第十四代君主。

    宣祖二年【1569】,李昖冊封王妃樸氏,即懿仁王后,王后在宣祖三十三年【1600】薨,沒有子女,但是,懿仁王后生前養庶次子光海君李琿為子,這樣,庶次子李琿就高於其他兄弟們,況且庶長子臨海君李珒又不得李昖的喜歡,所以,庶次子李琿一直自視嫡子。

    壬辰倭亂之時,光海君不像他那貪生怕死的爹一樣,臨危受命,對擊退日軍有很大貢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大臣和懿仁王后的勸諫下,李昖立光海君為世子。李昖領人逃跑,光海君領一部分人迎戰,隨著明軍的介入,取得勝利。

    但是就因為這個,李昖覺得世子的光芒超過自己,對光海君又開始不冷不熱,更倒黴的是宗主國大明因為國本事件,光海君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魚,遲遲不得明朝的冊封,未免名不正言不順。

    最最要命的是,他那個五十的國王爹李昖又迎娶了十八歲的繼後仁穆王后金氏,1602年,18歲的金氏被冊立為北韓王后,嫁給了50歲的宣祖李昖,並在1606年生下嫡長子永昌大君李㼁。

    永昌大君的出生直接挑動住光海君的神經,還好他爹馬上死了,沒有來及動搖光海君的儲君之位。1608年,宣祖薨,光海君繼位,尊小嫡母金氏為仁穆王大妃,嫡弟為永昌大君。

    光海君有點焦慮,上面有煩人的庶長兄臨海君,下面有三歲的嫡弟永昌大君,特別北韓的嫡庶觀念是非常的嚴重,這兩隻簡直就是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炸了,光海君就先下手為強,指使人把庶長兄臨海君殺死,然後以謀反罪囚禁嫡母仁穆王大妃,廢永昌大君為庶人,流放江華島,隨即派人把年僅八歲的嫡弟殘忍的蒸殺。

    光海君的結局也不好,在1623年,被侄子綾陽君李倧發動宮廷政變,以仁穆王大妃金氏的名義廢黜光海君,流放江華島並死在那裡。

    就是這樣。

  • 4 # 水風清69251641

    明朝朱元璋就很好回答了小編的問題,朱元璋的繼承製度18字:立嫡立長,兄終弟及,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併封!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有嫡子的話就立嫡子,沒有嫡子就立長子,太子位置不能老是空著等生出嫡子再立,準太子(嫡子或者長子)不能和別的王子一起進封(一起進封就會拉低元子的地位)話說明神宗不想立長子朱常洛就想搞個三王並封來拉低長子的地位,結果被大臣群起而攻之不得不作罷!

  • 5 # 平沙趣說歷史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一大內容,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繼承過程中國家的穩定,以防止內亂的頻繁發生,畢竟早日確立繼承人,既可以集中精力培養,也能讓其他兒子斷了念想,當然,很多時候其他兒子是不會斷了念想的,明裡暗裡還會動手腳,但比起之前,已經穩定多了。

    不過嫡長子繼承製有明顯的階層限制,廣大底層民眾能娶到老婆已經不錯了,哪敢奢望納妾,關鍵是娶了也養不起,這就不存在嫡子與庶子的區分。

    上層的皇帝的權貴階層一般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但介於上層和底層之間的眾多地主們,有納妾的能力,但往往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財產一般都是諸子均分,只有爵位才由嫡長子繼承。

    再說回題目,題主所說的情況比較少見,因為古人結婚都很早,皇帝和皇后無子要麼是身體問題,要麼是皇帝不喜歡皇后,等幾年后皇帝另尋新歡生下孩子,皇后估計更沒機會,所以立庶子後又有嫡子出生的情況很少見,也就不成為普適問題。

    雖然少見,但也還是有的,比如唐高宗的第一位太子李忠,他是庶長子,但由於王皇后無子,打算將他收養,就勸唐高宗立其為太子,唐高宗也照辦了。可是後來王皇后被廢了,武則天上位,武則天自己有兒子,怎麼會讓李忠坐在那個位子上,於是廢立太子之事就上演了。

    從這個事例可以總結出一句,庶出太子在面對嫡子弟弟的時候,全看皇帝的意願和太子自己的實力,如果太子實力強(獲得朝臣擁護)或者皇帝的喜歡,立嫡立長先放一邊,國本不可輕動才是要緊;如果太子實力弱或者皇帝不喜歡,立嫡立長扯上臺面,說廢就廢。

  • 6 # 楚邾

    這樣的疑問只會產生在皇家,因為除皇家外沒有確立繼承人之說,如明代沐氏襲爵黔國公(初西平侯),只有在上一代黔國公去世之後,才會確定下一代黔國公,有嫡子就以嫡子承襲,沒有就由庶子承襲。

    但皇家不一樣,因為皇位繼承除了皇帝還有皇太子,於宗室親王而言,亦有世子,所以才會有繼承人之爭論。

    明代萬曆年間,神宗沒有嫡子,偏愛皇貴妃鄭氏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不喜歡宮女王氏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為了避免立長子為太子,萬曆與大臣之間最終演變成“國本之爭”。這場爭論中,有一個重要論題,即“待嫡之說”,萬曆將長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一起封王,留待以後選立太子,遭到要求立長子為太子的大臣們的反對。

    顧廷臣依據《皇明祖訓》,認為神宗是藉助三王並封,以待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但這嚴重違背了“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併封”的原則,所以予以反對。

    於孔謙更是指出,自古以來,雖然有立嫡的祖訓,但是卻並沒有“虛東宮之位以候嫡子者”,即使神宗自己作為庶長子,被冊立皇太子時年僅六歲(隆慶二年,1568年),隆慶繼後陳氏(孝安皇后)方在盛年,還有誕生嫡子的可能,“先皇帝曾不少待,陛下豈不省記乎?”

    這件事情說明,至少在明代,會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儘早確立繼承人。明代不少皇帝在繼位不久就立太子,如朱棣在永樂二年立皇太子,朱高熾在自己繼位兩個月就立皇太子,朱瞻基在庶長子朱祁鎮出生僅四月就確立為皇太子、並在隨後將太子之母孫氏確立為皇后。但終明一朝,並未出現立庶子為太子後又出現嫡子的情況。

    不過這樣的事情在清代就發生了變化,康熙十四年立不滿兩歲的嫡次子(實際上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此後雍正即確立秘密立儲制,秘密立儲制一般在皇帝大限將至時候才公佈皇太子的人選,這種情況下,皇帝可以更改繼承人。

  • 7 # 於左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會引起一系列的麻煩,已立的庶長子的地位會動搖。

    在皇家的層面上,歷史上有的皇帝真的遇到過這類問題,比如唐高宗。但更多的皇帝努力避免出現這樣的局面,或者是大臣們反對出現這樣的局面。

    我們先看看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是王皇后,出身高貴,可惜沒有生過兒子。而李治做皇太子的時候,身邊一位劉妃給他生下了大兒子李忠,當初唐太宗還為了這個孫子喝得大醉,起身舞蹈。

    永徽三年,唐高宗把大兒子李忠立為皇太子。因為王皇后沒有兒子,意味著唐高宗沒有嫡子,所以,冊立李忠為皇太子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廢掉王皇后,改立宸妃武則天為皇后。而武則天已經生下幾個兒子,如此一來,唐高宗也就有了嫡子。

    於是,唐高宗就遇到了我們這個問題中提到的局面:已經立了庶長子,然後有了嫡子。那麼唐高宗是怎麼解決的呢?

    幾個月之後的顯慶元年,唐高宗把皇太子李忠廢為梁王,後來被賜死,改立武則天的大兒子、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唐玄宗也曾遇到相似的問題。

    巧合的是,唐玄宗的皇后也姓王,而且也沒有生下過兒子,因此唐玄宗沒有嫡子,但有不少庶子。其中,大兒子的臉上有殘疾,到了開元三年,唐玄宗選立二兒子李瑛為皇太子。

    更巧的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也姓武,而且也生有兒子、壽王李瑁。王皇后害怕自己被廢掉,據說在私下裡搞了一些詛咒的手段,唐玄宗發現之後,將她廢為庶人。

    到這裡,唐玄宗只要向前再邁一步,把武惠妃立為皇后,就會完全複製唐高宗的做法,皇太子李瑛的地位肯定不保。

    大概唐玄宗意識到這一點,害怕重複武則天誅殺李氏宗親的慘劇,所以沒有邁出這一步,對武惠妃的各項待遇完全是皇后一樣,但始終不肯正式承認她是皇后,所以壽王李瑁始終沒有成為嫡子。

    但皇太子李瑛仍然沒有保住自己的位置。開元二十五年,李瑛等人被指謀反,廢為庶人,然後處死。

    此後,唐玄宗再立三兒子、忠王李亨為皇太子。

    再看看明神宗遇到的難題。

    明神宗的皇后也是姓王,性格端重,死在萬曆四十八年,也一直沒有兒子,所以明神宗沒有嫡子。

    按理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可明神宗遲遲不肯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因為他不喜歡這個兒子。他最寵愛鄭貴妃和她的兒子朱常洵,在他心中是把朱常洵做為嫡子的。

    但他遇到的各方面的阻力實在太大,所以萬曆二十九年被迫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這以後,各方面的小動作一直不斷,演成一出一出的鬧劇。

    所以,如果庶長子被確立為繼承人,同時又有嫡子或者近似嫡子的情況,局面就比較複雜了。

  • 8 # 狐筆春秋

    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就是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遵循“子以母貴”的原則,而在有嫡子的情況下則遵循“長嫡承統”的原則。但制度畢竟是死的。由誰繼位,關鍵還得看皇帝老兒怎麼想。當然,在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自然又另當別論了~一:嫡子出生後,庶出的長子被廢黜的

    在選擇接班人這件事上,歷代帝王都非常的謹慎。一般而言,只有在確保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年長的庶出的兒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但命運有時候是很操蛋的。比如,唐高宗李治就遇到了這麼一件事。

    話說唐高宗李治自幼體弱多病,一直到他當太子為止,正妻王皇后也一直不曾生育,於是在大臣的拾掇之下,只能冊立庶出的長子李忠為太子,由王皇后負責撫養~但在李治繼位之後,為了取悅舊愛武則天,於是廢王皇后而立武皇后,如此一來,原本沒有嫡子的唐高宗自然就有了嫡子,於是根據“長嫡承統”原則,只做了六年皇太子的李忠在永徽六年(公元656年)的時候被廢黜,嫡子李弘被冊立為太子。

    當然,還有一位皇帝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只是又有些不同而已。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從23歲開始創業一直到45歲,經過二十多年的辛苦奔波,終於在荊州一帶站住了腳跟,而在荊州的時候他看上的同是漢室宗親的外家子寇封,不禁欣喜異常,於是以“自己還沒有子嗣,希望收養寇封為養子”理由,將寇封過繼到自己名下,改名“劉封”。

    以劉備的身份而言,如果他一直都沒有子嗣的話, 那麼在劉備去世之後,劉封繼承皇位是受到法統的支援的。古人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選擇過繼就是這個道理。

    可就在劉備認了劉封之後不久,劉禪就出生了。這就宣告在劉備百年之後,劉封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再之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吳國。劉備假借劉封沒能及時救援的理由將其斬殺。這一舉動又何嘗不是劉備在為自己的親生兒子鋪路呢。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二:原本的嫡子突然變成庶子而被廢黜的

    就我所看到的史書而言,已經確立了庶子之後有嫡子出生的情況非常至少,但原本是嫡子,但因為皇帝喜新厭舊而由嫡子變成庶子,而被廢黜的卻有很多。下面就以兩漢為例子:

    在西漢有漢景帝因為喜歡王夫人,再加上館陶公主的讒言而廢黜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太子(後來的漢武帝)的。

    還有漢武帝因為喜愛鉤弋夫人而被江充等人趁機而入,導致“巫蠱案”斬殺太子劉據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的。

    在東漢有漢光武帝劉秀為了追求愛情而廢黜皇后郭聖通,冊立陰麗華為皇后,迫使劉強不得不主動要求讓出太子之位的。

    除了上述兩種契合題意的情況之外,在關於帝位的延續上還有一些其他情況,比如沒有嫡長子可以立嫡子,沒有嫡子可以立庶子(按年齡大小順序);如果一個兒子都沒有的話可以從最親的旁支選擇入嗣大同,如果在沒有還可以兄終弟及~而在亂世之中,皇位的繼承就更加自由了。一般可以歸納為養子繼承、外家子繼承(周世宗 柴榮)以及權臣篡位等等,不一而足~

  • 9 # 尚宮女史

    古代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遵循的繼承原則就是立“貴”、“長”,先貴後長,但這僅僅是一種需要遵守的制度,真正實行的時候也是遵守這種制度的,只是最終的結果卻不一定就真的是嫡長子繼承。畢竟在古代的大家族甚至皇室中,鬥爭是極為殘酷的。能笑到最後才是贏家。

    沒有嫡子的情況下,繼承的順序自然是優先考慮庶長子,但是倘若在立了這個庶長子之後,突然有嫡子出生會怎樣呢?庶長子是不是就會被廢黜,改立嫡子為繼承人呢?這確實是合理的一種操作。如果庶長子的生母身份卑微的話,改立嫡子基本不會掀起什麼風浪。倘若庶長子的生母身份不一般的話,這改立的過程多半是伴隨著鬥爭和流血的。

    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沒有生子,因此在652年立的太子就是庶長子李忠,李忠的生母只是一個宮人,身份很低微。在李忠被立為太子的這一年,武則天的長子李弘出生,雖然當時武則天還不是皇后,而李弘也不是嫡子,但很快就是了。

    655年,李治和武則天並肩作戰,終於實現了廢王立武。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后,而李弘順理成章的就成為了李治的嫡長子。第二年的正月,許敬宗就上書李治廢庶立嫡,然後李弘就成了太子,李忠被降為梁王,驚恐不安的李忠並沒有活太久,在664年被武則天陷害致死。

    所以即便是這樣看起來庶長子沒什麼勢力的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倘若要是有點勢力的話,一定會有很多的鬥爭和流血的,畢竟權力是個好東西,幾乎沒有人會不喜歡。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春秋時期的魯隱公和魯桓公兄弟倆。魯隱公息姑是魯惠公的庶長子,而魯桓公允是魯惠公的嫡子,兄弟倆年齡相差很大。允的生母仲子原本是魯惠公為息姑準備的妻子,結果因為仲子的美麗而將其佔為己有。原本的王子應該是息姑,允出生後就變了。但是魯惠公在允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讓息姑繼位暫代國政,等允長大後再將國君之位還給允。

    自然的,後期的交接並不是很順利,還沒等魯隱公將國君之位還給允,允就在有心人的挑撥下迫不及待了。命人將魯隱公殺死,然後允繼位,即魯桓公。

    易儲是大事,輕易動不得,一動輕則引起兄弟殘殺,重則導致國家動亂,所以歷來立太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過周朝至清代之前這一時間段實行的基本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只是制度是制度,還是會有人不服氣,想要爭一爭。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楊廣取代楊勇為太子和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為太子了。

    隋朝二世而亡我們就不多說了,但只說李世民的這一舉動就造成了大唐很長時間內的皇權動盪,李世民的嫡子們就有樣學樣,最後便宜了嫡三子李治。唐朝在很長時間內堅持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但嫡長子真正繼承皇位的卻沒有幾個。這也說明了即便定下了規矩還是會有鬥爭。

    當然,在嫡長子繼承製的時代,也還有本來立的太子是嫡長子,後來改立庶子的情況。李隆基的上位就是最好的例子,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次子,原本按照繼承製是不可能輪到他做太子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時候,太子就是嫡長子李成器。

    但是後來李旦讓位於母親武則天而做了皇嗣,再後來是相王。唐中宗去世後,韋后想要效仿武則天稱帝,結果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將李旦扶立為皇帝。可以說李旦的這個皇位是李隆基爭來的,所以李隆基是太子的最佳人選,即便他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庶長子,但是他是最有資格做太子的人。李成器也趕緊表示應該立賢,因此原本屬於嫡長子的太子之位就被李隆基這個庶子所得。

  • 10 # 淡看天上月

    問這個問題的,應該是沒有了解什麼是嫡和庶,不然應該是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什麼是嫡長子?

    中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可以多妾,所以才有嫡庶之分。在古代,庶房若是先於嫡妻生了一個兒子,是可以叫做長子,然而並不影響嫡妻所生的兒子的地位。因為即使庶房生了兒子在先,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還是被稱為嫡長子。不會因為庶房先生了幾個兒子有任何變化,因為嫡長子就是嫡妻生的第一個兒子,這個和庶房先生幾個兒子是沒有影響的。

    而且嫡長子也不是一直不變的,若是其嫡長子早夭掛了,那麼嫡房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就自動變成了嫡長子。

    禮崩樂壞

    嫡長子繼承者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鍵所在,周代開始的時候是嚴格的按照這種制度在實行的。之前也說了嫡長子和庶房先生不生兒子沒有任何影響,所以那時候根本就不會立庶出的兒子。除非是嫡妻沒有兒子,那樣會過繼一個兒子在其名下,這樣就成了嫡長子。

    但是禮崩樂壞之後,各國開始不再嚴格的按照宗法制執行,特別是帝王王朝建立之後,誰得到皇帝的喜愛就是嫡妻,這時候已然沒有了嚴格意義上的嫡長子,誰被皇帝看中,或者誰有本事,那麼就是繼承人。

    所以真正瞭解嫡長子繼承者的,是不會說出立庶出的長子為繼承人這種話的。周朝沒了之後,帝王王朝時代,有些皇帝也還是遵守這個,有些皇帝則是根本不遵守這個,這時候就基本上沒有了嫡庶的概念。

  • 11 # 博書

    “嫡長子繼承製”是起源於西周的一個宗法繼承製度。宗法繼承製度,就是你現在是什麼官職或者爵位,百年之後也將由你的兒子繼承你的官職和爵位的一個制度。

    嫡長子繼承製,就是說必須是由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才能繼承父親的官職或爵位。

    嫡長子繼承製,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誰的好處最大”的矛盾衝突。 “子承父職”的嫡長子繼承製在這點上可以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一般的普通士大夫之家,嫡長子繼承製已經非常嚴格了,到了皇家,嫡長子繼承製更是不可撼動,因為這個前提一旦亂了,很可能就會引來血光之災,手足相殘。

    封建時期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必然會有嫡出和庶出的區別。也就是說,雖然都是一個父親的兒子,但身份地位有著明顯的區別。

    那麼,如果諸侯之家的正妻,或者皇家中皇后,所生的孩子不是大兒子那怎麼辦呢?皇位應該由誰來繼承?古人早就為此立了一個規矩——“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就是說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

    比如劉備的兒子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但是為了避免帝位繼承導致的混亂,劉備毫不猶豫地立劉禪為太子,而不是從其他兒子中選擇更聰明賢能的人來繼承自己的帝位。

    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親生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規定。

    也就是說,皇后所生的兒子,雖然不是長子,但是地位更加尊貴,更有資格成為第一繼承人。

    首先是立嫡不立庶,然後才是立長不立幼。古代以嫡為尊,所以只要你是正宮皇后所生的孩子,無論排行老幾,皇位的第一繼承權都是他。

    如果立了庶出的長子,後來皇后又生了嫡子,怎麼辦呢?通常情況下,並不會第一時間廢黜長子,但是如果長子的繼承權,肯定受到了威脅。如果長子在患得患失中,犯下什麼致命的錯誤,很可能就會被剝奪繼承權,被自己嫡出的弟弟所取代。

    但是翻開史書,真正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案例卻並不多見。比如康熙皇帝,就既非嫡出,也非長子。嫡長子繼承皇位很少的原因,主要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皇后很可能生不出兒子。生男生女不是一個人的主觀意志所控制的,所以皇后生下的孩子,可能是長女,而非長子。即使生出了兒子,在古代嬰兒存活率比較低的情況下,孩子也很有可能夭折。

    第二,皇位的繼承,往往伴隨著皇家內部的殘酷,嫡長子雖然先天具備第一順位繼承的優勢,但是在後期的權力鬥爭中,很有可能輸給其他的兄弟。比如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作為次子的李世民就殺了太子李建成,自己登上皇位。

    很大程度上,制度只能起到一種維護規則的作用,並不是絕對的保證。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其實都是為了消除在繼承過程中的流血犧牲,使得家族或者皇位的繼承能夠以一種和平的方式進行,避免對家族或者皇家的利益帶來損失。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廚房地漏倒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