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是福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描繪王定國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兩人真是天造地設的雙璧人。該句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第三句“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意思是說,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鬱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傑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裡對“清歌”的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透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地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誇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讚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這一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的情況,又以鬥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讚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後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全詞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利的曠達襟懷。

  • 2 # 散落君

    到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家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才是家。

    演示了現代人的無奈。在城市化的時代浪潮下,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離開故鄉與母親的懷抱,來到陌生而孤獨的城市,苦苦支撐。他們成為一隻只靈魂沒有依託的無腳鳥,只能不斷飛翔,累了困了也不得休息。

    有首小詩說:看著陌生而凌亂的故鄉,面對著兒時好友的詢問,我心中輕輕回道:對不起,我只是一個過客。這時,身後傳來一個聲音,“我是房東”。(原詩大義,找不到這首小詩了)

    蘇東坡“揀盡寒枝不肯棲,一衰煙雨任平生”,午夜夢醒,故鄉在遠方,再也回不去了。種種人生磨難,讓東坡除了安慰自己“此心安處是吾家”外,他還能說什麼呢?

    雖有淡泊從容,深處暗含的確實無奈與苦澀,淚水與心酸。既不能像阮籍歧途而哭,也無法找人訴說,只能默默暗舐傷口,唱著一曲故作從容的歌。

  • 3 # 易道任我行

    此句出處應是: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蘇軾。

    此心安處是吾家,意指人心神安定,從容無煩。便是我溫暖的家。

    這句從情理感情上理解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常理上人的家是指原出生居住地方,家人們在一起,生活作息,安居樂業的地方。吾心安處是吾家,但凡不管居在哪裡,只要心情安逸,神情安定便是吾家。

    我認為原居地才是真正的家,或在新的居地能夠樂業的地方是家。不能說因某些事情,心情煩燥,神情不安就不是吾家了。人生漂泊流浪,多處居住,只要心安就是家,這是從情感上的修飾。還有些流浪漢無家可歸,他們也很心安,不能說吾心安處是吾家吧。

    這是我對吾心安處是吾家的不一樣的理解。

  • 4 # 無名草2020

    請把你的心拿出來,看能安放在哪裡?

    本來一切皆無所住,無所依存,還想

    找個安放處,成就那個“吾家”。只說明你

    對於法性一點兒也不懂。

  • 5 # 有山有水有點田

    蘇軾好友王定國受“烏臺詩案”被貶時,可真是有點“樹倒猢猻散”的意味了,沒想到最後唯有小妾柔奴毅然願意追隨去嶺南受苦。

    王定國其實是受蘇軾連累,因而在好友歸來後蘇軾歉意地問柔奴受了不少苦吧,沒想到柔奴一個侍妾竟然不卑不亢微笑著答了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有感而發,以一首《定風波》來讚美這個位卑但比大丈夫還要胸懷曠達的小女子。

    我不禁對這個小女子有點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歷造就了她擁有這般平靜淡泊、安之若素的氣度和品格?

    我想象著,在那條漫漫嶺南路上,她也曾經歷著數月的老車顛簸,有風霜雪雨裡的泥濘和坎坷,這一路經過鬧市,也經過荒無人煙吧?她一個養尊處優沒吃過苦的小女子也無數次露宿過吧?也嚼過幹得掉渣的乾糧吧?也會聽見動物的鳴叫瑟瑟發抖過吧?她是不是也擔心過還沒到嶺南就病死在路上?即使到嶺南後,溼熱的環境、艱苦樸素的日子是不是能熬得過去?…

    她不管不顧追隨的這個人,真的值得嗎?

    我不信她沒想過,沒有擔憂過,沒有後悔過。

    我只知道吾心安處後面,是歷經重重磨難逐漸挺立起來的打不趴、踢不倒的傲然風骨。

    她就像一朵寒梅,只有經歷一番寒徹骨,才有梅花撲鼻香,才有吾心安處是吾鄉。

  • 6 # 美妙詩詞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題目中提及兩人:王定國、侍人寓娘。前者是大詞人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蘇軾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

    侍人寓娘(別名柔奴)是王鞏養的一歌女。王鞏家中原本養有好幾個歌女,柔奴是其中的佼佼者,才貌雙全,蕙質蘭心,對王鞏最忠貞。

    王鞏受牽連後,其他歌女紛紛棄他而去,惟有柔奴願意陪伴王鞏左右,與他共赴千里之外的偏僻之地一一賓州。

    當王鞏在賓州住了三年多,就奉旨北歸。後來王定國就約蘇軾喝酒。席間叫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柔奴卻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遂作此詞。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的意思是讓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這句詩是蘇軾對柔奴對愛情堅貞讚美。一個歌女,貌美如仙,又多才多藝,但卻不勢利,愛情至上,明知賓州地處偏僻,卻還是一如既往地跟隨王鞏左右,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王恐在哪,她的心就在哪,她的家就在哪。這也是蘇軾對朋友王鞏的讚美。柔奴的這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的話外之音,告訴讀者,王恐很重視她,很關心她,讓她的心有歸屬感。從中看出蘇軾對王鞏擁有這樣的知己羨慕不已。

    這同時也是蘇軾自“烏臺詩案”後多年親歷的感悟。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政治環境非常嚴峻。後來他被貶到遙遠、荒僻之地黃州。那裡環境極其惡劣,生活條件極其貧乏。好多朋友怕受牽連,遠遠避之。開始他的內心非常孤獨、寂寞。詩句“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就是詞人當時的寫照。

    可蘇軾面對逆境的內心卻非常強大,不久,他就很快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一蓑煙雨任平生”,“回看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些詩句中,便可以讀出他對自已遭遇已淡然處之。只要淡然便心安,心安無論在哪便有家的感覺。

  • 7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一詞,這首詞在明面上是對王定國家中歌姬柔奴的讚賞,根本上是“借他人杯中之酒,澆自己心中塊壘。”

    一 本詞解讀

    《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定國受蘇東坡“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嶺南,歌姬柔奴隨其前往。宋神宗死後,舊黨上臺,蘇軾一度被連續提拔召回京城,王定國也在此時回到了京城。久別重逢,時來運轉,知己之間宴飲必不可少。柔然乖巧可愛,東坡達人隨便問了句:“廣南風土,應是不好?”不成想此女子竟然說出:“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的話來,蘇軾因此綴詞一首。詞前有序,對此有所交代。

    上片:前兩句虛寫,以別人經常羨慕玉樹臨風的王定國得柔奴乃是天意,讚美了朋友更誇了柔奴,出語漫不經心,卻是心機頗深。野狐想,這個經常羨慕的人,肯定少不了蘇東坡吧。柔奴不但歌唱得好,重要的是她唱的都是自己的原創。歌詞好,唱得好,能定神安心,歌聲一起猶如酷暑吹來涼風。

    下片:在貶謫的荒蠻之地,經歷幾年的艱苦生活,一般人會把那種不愉快寫在臉上。儘管嶺南的日頭把人都曬黑了,但柔奴還是那樣甜甜的微笑著,她的笑有著嶺南梅花那種悠遠淡雅的清香。用梅花的清香來寫柔奴的微笑,可謂妙絕,這不是簡單的用一個通感就能解釋清楚的。問她嶺南應該一點不好吧?她居然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首詞就是因這一句而寫出的,看是寫柔奴,其實是在說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 安心開悟

    要說清“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就得從神光立雪斷臂求法說起,神光捨身求法的決心感動了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收他為弟子,改名慧可,傳《楞伽經》給他,後成為禪宗二祖。

    慧可問祖師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邊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沉吟很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答到:“與你安心竟。”

    慧可豁然開悟,心懷踴躍。

    有必要簡單解釋一下,佛祖靈山拈花一笑,傳法於摩訶迦葉,二十八代後傳至達摩,達摩東渡來中國傳法,被看作中國禪宗的祖師。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講的是心法,以心印心。心不安就無法得法,心安開悟方能得法。

    《金剛經》也講“隨所居處恆安樂。”

    從古到今,塵世之中真能心安的凡夫是鳳毛麟角,就是佛門中,非大德高僧怕也難以安心。修行講信解行證。懂得理解不算啥,要能踐行才是功夫。所以柔奴說出“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馬上有了極大的共鳴。

    三 一生的印證

    蘇軾七歲時就說自己前生是一位僧人,這未必可信,但蘇軾確實根深器大,對佛法有著極高的領悟。蘇軾的一生,可以說一隻腳在現實,一隻腳在佛門,他早早就解悟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一生飄蕩,身行萬里,走遍半個天下,最遠被貶到儋州,那時的海南島是什麼樣子:“此間居無室,食無肉,醫無藥。”蘇軾很淡然地說:“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看看他在海南島寫的詩句:“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報道先生春睡美”,“九死蠻荒吾不恨。”再看看他臨終所作的自題畫像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現實的苦難中,蘇軾修煉到了任何環境都能“安心”,都能泰然處之。

    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受打擊最大的地方,說自己平生的功業在此,這在蘇軾絕不是矯情,也不是說反話氣話,這些地方是他開悟的道場,他最終證得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收蜂要先抓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