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多醬父

    順治皇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很多,關於他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的傳說更流傳甚廣。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和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當中都有精彩描述。“相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臺,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

    其實,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

    順治皇帝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於是亦教寵妃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於是,益受順治寵幸。

    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二十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後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

    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其傷悼,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發。順治皇帝落髮的訊息傳開以後,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一面於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一面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終因憂傷過度,於第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宮,享年二十四歲。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燭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以上所述,《順治皇帝御製董後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記載甚詳,因此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雖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因而它並不是歷史事實

  • 2 # 我在故宮當兵的日子

    順治皇帝是否出家到現在都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但是,在史料上的記載,順治的確是一個痴迷佛法的皇帝。順治皇帝的父祖都信奉佛教,尤其是他的母后孝莊,更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到現在都有孝莊禮佛的畫像傳世。

    史料記載,順治皇帝從順治十四年開始,與許多得道高僧保持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憨璞性聰、玉林琇、茆溪森、木陳忞四位高僧。有史料記載,順治皇帝確有出家的年頭,甚至都給自己取了法號,而且還差點就給自己梯度了。在其母親孝莊皇太后的極力反對下才沒有得逞。

    這裡順治似乎是沒有出家成功,但是接下來的順治皇帝,突然患上了天花。沒多久就英年早逝了。這時候加上之前的出家風波,民間就開始傳言,順治皇帝沒有死而是出家了。我個人認為,順治皇帝的確是死於天花,並沒有出家,想想看順治最喜歡的妃子就是死於天花,天花又是高度傳染的,順治怎麼可能躲得過去呢?所以,順治並沒有在五臺山出家。

  • 3 # 風雨奕生局

    清朝的順治皇帝是否在五臺山出家?這個問題為清宮四大謎案之一,多為民間、演義之中的說法。

    下面為百度百科中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摘抄如下: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琇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髮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臺山祝髮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對於這個故事也取了順治出家五臺山,順治出家後,孝莊為了降低對皇室的影響,就下令宣佈順治帝駕崩了。

    歷史已然過去,謎最終還是個謎。野史不能信,正史也不一定全是真,只有加以甄別,才能探出歷史真像。

  • 4 # 竹馬161584615

    我個人覺得出家做和尚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清代皇帝地位基本上是子承父制,也就是說,老子不幹皇帝了,兒子來接任老子。但是老子如果在世,那麼皇帝兒子的地(帝)位可能就比較尷尬,大臣們到底該聽誰的呢?政令如何合理地實施呢?萬一哪一天皇帝老子反悔了呢?這些都是問題。那麼如何順利地把皇權交給兒子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原本的皇帝老子死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政治的權利更好地傳承。換句話說,順治極有可能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第二,清代的國家宗教其實不是佛教,而是喇嘛教。順治作為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不可能違背祖宗,去歸順一個由漢人創立的宗教(佛教源自於古印度,在漢朝時傳入中原地區,早已本土化)。

    第三,就算順治出家了,那麼皇帝出家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保密,也不可能對外宣佈他到底在哪裡出家的,因為要保證他的人身安全。明末清初,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漢人不滿清朝的統治的嘛!尤其是多爾袞頒佈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道政令,的確在當時漢人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眾怒,這一不小心漢人知道清朝皇帝在哪出家,他們可不管你到底願意不願意當皇帝,找來就宰都有可能。

    你說,順治到底有沒有在五臺山出家?別被小說給蒙了。

  • 5 # 德厚致遠

    順治有沒有出家五臺山,歷來是民間爭議的話題,不過在北京八大處風景區的西山天太山慈善寺,俗稱魔王廟,說是曾有順治帝的題壁詩:

    兔走烏飛東又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輩,南北山頭臥土泥。

    惱恨當年一念差,龍袍換去紫袈裟。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幾時休。

    我今撒手歸山去,管他千秋與萬秋。

    這首詩更牽引出滿清宮廷四大未解之謎~順治出家之謎,這也曾是清廷宮史的一大疑案。人們傳說:清人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福臨即順治,在自己心愛的董鄂妃去世後,為情所困,悲傷過度,心情極度悲哀,情緒異常消沉,隨之篤信佛教,進而看破紅塵,心灰意冷遁入空門,以求解脫,出家當和尚去了。

    史書也記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諡號,並在諡號上同大臣們計較不休,直到把諡號增加到十四個字,又下令追封她為皇后——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才肯罷休。

    據傳董鄂妃原來是順治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在進宮問候孝莊太后時,順治對她一見鍾情,墜入狂熱的愛戀,之後,順治經常請董鄂妃進宮,不久,鬧出一場緋聞來。這件事被博穆博果爾知道了,就狠狠地訓斥董鄂妃。董鄂妃把這件事告訴了順治,順治立即宣佈博穆博果爾入宮,他一來,順治就把他打了一頓。博穆博果爾回家後,感覺自己的尊嚴喪失殆盡,不久怨憤而死,年僅十六歲。博穆博果爾一死,順治就宣董氏入宮,封她為賢妃。不久順治又晉升董鄂妃為皇貴妃,還為她舉行了冊封大典,並大赦天下。

    董卾妃曾為順治生下皇子。子因母貴,據說順治準備將他立為皇太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三個月後,這位皇子不幸得天花死了,由於董鄂妃跟她孩子走的很近,也染上了天花,臥病在床。事過不久,她也因憂傷過度玉殞香消。順治傷心欲絕,據湯若望回憶錄中也說,順治竟為此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護他,使他無法自殺。而順治為了使董鄂妃在另一世界有人服侍,竟下令將十三名宮女太監賜死陪葬。並按照滿族習俗,將兩座宮殿和其中珍貴的陳設,連同皇妃的遺體一起被焚燒。

    儘管順治以種種特殊的禮遇來對待死去的寵妃,卻也無法使他哀痛至極的心情得到慰藉,此後,他的情緒日益消沉,身體日益孱弱,不久便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然而,順治出家也非空穴來風,傳說並非沒有根據,順治生前信佛,篤信佛教,愛佛入迷,曾請浙江報恩寺主持玉林誘入宮,為他受戒,並取法名‘行痴’,還制了個‘痴道人’的璽章,董鄂妃死後,無比哀痛的順治確實曾落髮為僧,為此還害得剃度師兄險些被火化,順治帝不忍加害於人,只得再蓄髮還俗。

    未曾生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

    來時糊塗去時迷,來去昏迷總不知。

    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歡喜亦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空在人間走一回。

  • 6 # 若有所悟0602

    相信每個人都有答案,而且都是正確的。因為他出不出家都在你一念之間,而且已經歸(一)。都在夢中,哪來的虛實呢!所以我們何必執著呢。

  • 7 # 任馳贏天下

    順治帝出家一說並沒有歷史依據,所以對於這個說法純屬坊間傳說。據史料上記載,順治帝是因患天花,醫治無效而駕崩於養心殿。

    順治帝是個多愁善感又任性的一個人,他有著天子的命,卻沒有天子的福,在他的最愛董鄂妃死後剛過百日,“多情的天子”順治帝就駕鶴西去了。

    有人說順治是在接二連三的受到情感上的打擊造成的,皇子的夭折,愛妃離去,極度憂傷的順治帝曾一度想要出家,可是最終卻未能如願,為此順治帝鬱鬱寡歡,原本就染上天花病的順治皇帝,就這樣身體一天一天的胯下去了。

    順治帝染天花確有其事,絕不是空穴來風,是有歷史記載的,據《王熙自定年譜》上描述:當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病危時,召清朝的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大學士王熙進殿,奉旨給皇帝起草詔書,也就是遺詔。當時的情景,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持續到初七晚上,王熙寫完遺詔經過三次進覽,順治三蒙欽定後,順治皇帝既在當晚就駕崩了。

    順治帝臨終前留下遺言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順治帝的意思就是說他生前一心向佛,最終未能如願。死後要求火化自己遺體。

    按照順治遺願,由溪森禪師主持,在景山壽王殿為順治遺體舉行了秉燭火化。後來溪森禪師作古後,在他的門徒撰寫的《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中,詳細記載了此事。

    所以說順治皇帝是真的病死的,並沒有在五臺山出家。

  • 8 # 函三堂

    清太宗之子,名福臨,即順治帝。六歲時承繼大統,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率師入關,擊破李自成之部眾,迎帝定鼎燕京。其後,平定明裔福、魯、唐、桂諸王,統一天下,奠立清代基業。順治十八年崩,年二十四,廟號世祖。依《宗統編年》卷三十二載,順治十四年至十七年間,世祖曾先後詔請憨璞性聰、木陳道忞、玉林通琇等人,於萬善殿內結制、說法、問道。順治十七年亦曾特設皇壇,以通琇為戒師,選僧一千五百受菩薩戒。此外,民間相傳,帝曾出家。據史學家陳垣之考證,帝曾有意出家,且曾剃髮,然以其母后之阻,乃未能如願云云。

    ◎附︰陳援庵〈順治皇帝出家〉(摘錄自《現代佛學大系》

    順治出家問題,系出於一種傳說,早為大家所知道的。不過這種傳說的由來,實與董妃有關,與帝后火葬問題亦有關。關於這些問題,我曾有兩篇文章發表於《輔仁學志》,現在只想作個簡單的敘述。

    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中有︰‘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又有︰‘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

    ‘千里草’為董,‘雙成’系用《漢武內傳》王母侍女董雙成故事。加以順治孝陵所葬,並無棺槨,為盡人所知。後人不察,把這兩種原因合攏起來,遂有順治因董妃的緣故而消極出家之傳說。後康熙帝又頻奉母后遊五臺,遂更有順治出家五臺之說。

    順治的好佛,確是事實,其遠因實由於皇太后之接近宗教。湯若望《回憶錄》說,太后曾拜若望為義父,故順治稱若望為‘瑪法’,‘瑪法’猶漢語之爺爺也。至順治十三年,帝年十九歲,漸漸由接近基督教轉而信佛。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董妃所生之唯一皇子)卒,帝最消極,遂廣購佛像並由南方召來許多僧徒,其中最著名的為玉林通琇與木陳道忞諸人。(‘通’字和‘道’字,是行輩,普通只稱名號,號在前,名在後,如玉林琇、木陳忞)木陳忞著有《北遊集》,記入京後與順治往來事蹟頗詳,中述順治有自願出家之意,經木陳勸慰,帝意稍為抑止。

    《續指月錄》〈玉林琇傳〉說︰玉林二次到京(時為順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為十五年),聞其徒行森為上剃髮,即命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髮,乃止。

    《續指月錄》著於康熙十九年,時玉林卒未久(玉林卒於康熙十四年),著者又與玉林極熟稔,其說本可信,不過《玉林語錄》未提此事,《■溪語錄》也不見記載,殊屬可疑,故吾初認《續指月錄》所說,究系孤證。後來《玉林年譜》所載︰‘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內西苑萬善殿,世祖就見丈室,相視而笑。’帝並再申明仍願意出家之意,經玉林力勸,帝意乃決,此即《續指月錄》帝許蓄髮之說,所謂相視而笑,自然是一個光頭皇帝與一個光頭和尚的緣故,因為順治雖允蓄髮,此時尚未長起,便覺可笑。

    迄前年本校楊丙辰先生以所譯《湯若望回憶錄》示餘,裡邊有記順治此時情形雲︰‘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託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髮削去,如果沒有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時,他一定會充當了僧徒的。’以《湯若望回憶錄》與《續指月錄》一對照,則順治削髮之事,完全證實。因為兩家史源,皆各有根據,不是彼此抄襲的,這些證據在身份上是‘兄弟證’而不是‘父子證’,其事實自是可靠。此後,順治不久即死,一般傳說之順治出家問題,如認其果有其事,固屬不可,若謂其絕無根據,似亦不妥。故吾人可說︰‘順治實曾有意出家,只是出家未遂耳。’至於順治決意出家的時間,總是在十七年八月董妃死後與玉林二次到京之前。

  • 9 # 陳說紅樓

    順治在五臺山證據不多,但在白雲禪寺出家的證據較多:古畫的證據

    河南省的民權縣有一座白雲禪寺,民權縣史志辦工作人員在白雲寺周邊搞文物普查的時候,從一戶村民家裡發現了兩張兩位高僧的畫像古畫,其中一個細節讓人大吃一驚,高僧坐得是張龍椅。

    高僧腳下穿的竟然是一雙朝靴。朝靴是大臣們上朝時才穿的,不該穿在一位和尚的腳上。

    工作人員向村民打聽起了畫像里老和尚的名字。據儲存畫的人說,這是從前的醒遲大和尚。“醒遲”同順治皇帝的法號“行痴”是諧音。

    醒遲長老,生活在清朝康熙期間,其出生年月不詳,康熙49年圓寂,終年73歲。

    當堂常賞

    康熙49年即醒遲長老圓寂之年,康熙帝御賜其白雲禪寺一塊石碑,碑文為“當堂常賞”四個大字,其在碑上的佈置如同古代銅錢上一樣,上為“當”字,下為“堂”字,右為“常”字,左為“賞”字。

    這每個字都有個和尚的“尚”字頭,底下分別是“田、土、巾、貝”。“當堂”是上下寫的,“常”在左,“賞”在右。也許還可以唸作“常賞當堂”。

    “堂”是指父母高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康熙的高堂不是順治那還能是誰?

    所以,專家推斷這塊“當堂常賞”碑是在順治圓寂後寫給白雲寺的。

    皇家寺院  

      工作人員在寺院裡的舊倉庫裡面發現了一些讓他們驚奇的物件,當初被拆的大殿的琉璃瓦上面,竟然有一條條飛舞著的五爪蟠龍。

      五爪龍是皇家獨享的瑞獸,建築上能夠使用五爪龍圖案裝飾的即便不是皇宮,那起碼也得給皇家有關係的地方。白雲寺能用上這樣的建築材料,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皇家寺院。

      為了確定這一點,工作人員又跑到白雲寺邊上的白雲村找老輩兒人打聽一番,還真有好多老人都知道醒遲長老,而且他們都信誓旦旦地說,醒遲長老就是順治皇帝,都說康熙為找父親還來過二、三趟呢,並還有鑾駕呢。

      他們還說,寺裡那座鎏金寶塔、還有五爪金龍琉璃瓦,那都是康熙皇帝賜給白雲寺的宮廷御用之物。據說,順治一直活到了康熙四十九年,直到七十三歲才圓寂於此。

    康熙皇帝親筆御書“朲置”

    位於白雲禪寺內後側有一個精緻的小院落,小院門裡有個閃門,兩邊刻有兩條龍,這個閃門從古至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所以這個閃門已經有幾百年沒人從這裡出入了。大雄寶殿背後牆有康熙皇帝親筆御書“朲置”二字(同音“認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靜,嚴守戒規。清朝時文武百官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行興和尚與佛定和尚

      如果順治出家確有其事,那也該在五臺山啊,他怎麼就跑到河南來了呢?

      工作人員猛然想起在研究白雲寺歷史時得知,第二代方丈行興和尚圓寂後葬回了老家甄城縣郭水坑村,那裡有行興和尚的墳墓,並還有墓碑,從那碑文上看到行興和尚和順治以及康熙的淵源:

      按上面的記載,行興長老不但多次被康熙召到北京大加封賞,而且,皇帝還特批過白雲寺可以享受皇家的儀仗和排場。

      雖然墓碑上沒有明說康熙為什麼特批白雲寺享受皇家儀仗,也沒明說醒遲就是順治,可除了這種可能,還有什麼事情能讓一座並不算出名的寺廟得到如此的特殊待遇和殊榮? 

      佛定,後被世人尊稱“三大神僧”,號 “南濟公、北圓通、中佛定”。圓寂後河南布政使牟欽元親自為他寫了塔銘。 

     

      據民權縣地方誌上記載,在明末清初時,黃河決口,不但奪去了無數百姓的性命,還把白雲寺給衝了個一乾二淨,為了重建這座千年古剎,民權縣的善男信女於康熙二十六年遠赴山西五臺山,請佛定活佛出山主持白雲寺的重建工作,而在五臺山修行的順治正好就是佛定活佛的追隨者。順治對佛定和尚非常敬仰,就跟隨佛定和尚來到了中原。

      有了佛定這樣的得道高僧,當然,更因為有了順治這樣的特殊人物,白雲寺不但很快重建了起來,而且迅速成了香火旺盛的中原名剎。此後,佛定在白雲寺當方丈一直到圓寂,而他忠實的追隨者順治也一直留在了白雲寺。直到康熙四十九年73歲時終老於此。

  • 10 # 忻州秀容

    那些關於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

    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

    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

    但五臺山這個佛教聖地,在歷代統治者,尤其是崇尚佛教的清朝統治者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總價450萬,首付有200萬,網籤的價格358萬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