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叢中笑6603
-
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一直以來劉備和關羽之間所謂的“兄弟情義”被很多人給吹上了天。好似兩人之間有過命的交情一樣。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小說演義和民間故事的版本。真實歷史上劉備和關羽的之間的關係是挺不錯,但也僅此而已。雖然關羽是劉備最早的追隨者,但這也難以掩蓋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君臣本質。君就是君,臣就是臣。這一點劉備是很分的開的。劉備怎麼會發動夷陵之戰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坦率的講,關羽還沒有那麼重要。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也沒有那麼鐵。事實上關羽把荊州給丟了,哪怕他沒有被孫權所殺,關羽回到蜀漢都難逃一劫。這才是事實。
既然在劉備看來關羽根本沒有重要到那種程度,那麼他為何又會打著給關羽復仇的旗號對東吳用兵呢?原因也非常簡單。劉備所謂的給關羽報仇,不過是一個掩人耳目的幌子,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根本目的還是想要奪回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劉備之所以不敢明著說奪回荊州,也是因為劉備理虧。因為按照劉備和孫權當年的約定,荊州本身就應該歸屬孫權,之所以孫權遲遲沒有拿到荊州,還是因為劉備言而無信一直採取了拖延戰術,這才導致孫權無法收回荊州,孫權擊敗關羽奪回荊州在大義上是名正言順的,劉備無法用奪回荊州的藉口攻打孫權,所以只能借用給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兵攻打孫權。
當年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後,魏蜀吳三方共同瓜分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和襄陽兩郡。孫權雖然出力最大,但勝利果實都被劉備搶奪了,因此孫權只佔領了南郡。劉備是赤壁之戰中獲利最大的一方,本身劉備就佔據了江夏,之後更是拿到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但劉備還不滿足,他在周瑜死後聯合東吳魯肅遊說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好讓劉備壯大實力一同對付曹操。劉備也同時向孫權保證,自己奪取益州後,就把荊州拱手讓給孫權。結果後來劉備食言而肥了,他一再拖延不願意歸還荊州給孫權,這也是兩方陣營矛盾惡化的關鍵因素。
荊州丟失後,劉備驚恐莫名。因為荊州不僅是他劉備的龍興之地,同時還是劉備奪取天下的保障。因此劉備決定對東吳用兵,重新奪回荊州。也因為自己理虧,所以劉備只能藉助給關羽報仇的名義攻打孫權。孫權知道劉備要翻臉也開始擔心了起來,他倒不是害怕劉備,而是擔心自己和劉備兩敗俱傷會便宜了曹魏,因此孫權一面向曹魏稱臣,另一邊安排陸遜對抗劉備。結果氣勢洶洶的劉備再次被東吳教育了一頓,劉備的蜀漢陣營也因此差點兒奔潰。幸虧劉備反應及時和孫權和解,否則劉備的蜀漢成立之時也就成了它滅亡之日了。
-
3 # 煙雲吐秀
劉備本身並不想只在蜀中稱帝,他的想法是稱霸中原,當年諸葛亮打動劉備的隆中對,最終目標是三分天下,以圖中原,但當三分天下後,諸葛亮採取的相對保守的發展戰略,他在成都主要是治國,當時的蜀國,對於圖謀中原,他並沒有劉備這樣更積極的行動,所以,劉備有所不滿。
其二,要記得,一開始不是關羽一個人守荊州,是諸葛亮和關羽一起守荊州,因為這個地方對於蜀國來說太重要了,如果諸葛亮和關羽一起守,一般情況下,孫權也要讓三分,因為,他知道諸葛亮的能力,一個有謀,一個有勇,這樣才能守得住。但實際情況是,諸葛亮不久回到成都去,造成關羽一個人沒有守住荊州的情況,當時天下九州,失去了荊州後,劉備只有一州,孫權三州,曹操五州,劉備怎不急了眼。
其三,也可以看著夷陵之戰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示威,劉備不能少了諸葛亮這不假,但並不是對諸葛亮的各種做法沒有自己的意見,夷陵之戰打了有半年,從早春打到了夏暑,只見諸葛亮大驚,派趙雲去接應,但這麼重要的舉全國之力的一場關係至蜀國命運的戰爭,做為軍師的諸葛亮亮居然沒有參與,如何也說不過去的?總覺得和馬謖失街亭有相似之處?
其四,夷陵之敗,是劉備身死的直接原因,但託孤好像更象是劉備在埋怨諸葛亮:“你能力強,我兒子你看著辦,能扶就扶,不能扶你就自己座了這個就是”。其實,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是實,但諸葛亮不應該是勸,而應該是拿出如何具體的對策,讓劉備看到如何做,才能奪回荊州,看到信心和希望,才可能讓劉備重整旗鼓。
綜上所述,夷陵這戰是許多矛盾的暴發,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表面現象的那一點。
-
4 # 寒鴉少年
為關羽報仇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主要是劉備想攻下東吳,意圖天下,在那個時代,和別人相比,劉備算是個仁義之人。但這並不能否認他想坐擁天下。他是漢室正統後代,所以他認為理應興復漢室。這個想法是沒錯的。但並不排除他有私心。
所以關羽之死也讓他有了攻取東吳的理由。
-
5 # 西安—豐鎬遺子
《三國志》記載:“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伐吳就是為關羽復仇。三國裡面,蜀國國力最小,當時東漢天下共分13州,曹操掌握了8個州,東吳掌握了3.5個州,蜀國只有1.5個州(益州和半個荊州)。劉備政權裡面分兩撥人,益州派和荊州派。劉備與孫權平分荊州,荊州雖然只有半個,但是為富饒之地,對蜀漢政權十分重要。關羽大意失荊州,對劉備蜀漢政權來說是一個重創。劉備蜀漢政權裡面荊州派官居高位,為了安定人心,劉備也要收復荊州。所以說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收復荊州。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忠義之舉在三國時期還是很有影響力,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情同兄弟也是天下共知,劉備又以仁義自居。在古代出兵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借為關羽報仇伐吳,收復荊州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夷陵大戰,東吳火燒連營,劉備死於白帝城,蜀國元氣大傷。
-
6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可以說是為關羽報仇,但是又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關羽充其量是個導火索。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的最後一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排。直接影響了三國的歷史走向,也是劉玄德最後的豪賭。
為什麼會爆發這場浩大的戰爭呢?這還得從關羽身上說起。
三足鼎立,關羽鎮守荊州,一面聯合吳國對抗曹魏,一面還需防備小動作不斷的吳國。而他這個人呢,對抗曹非常的在行,做的很稱職。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這段文字可以說包含了不少資訊。
這裡的二十四年,指的是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這一年發生了不少事;梳理歸納一下:
1.劉備打漢中,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曹操南征而不得,劉備遂佔據漢中。
2.劉備自立漢中王,命魏延鎮守。
3.關羽被授予前將軍,賦予假節鉞的大權,並行北伐。
所以這個節奏我們很清楚,劉備自己在北伐的同時,另一邊賦予關羽極高的全權,讓關羽從荊州進行北伐。二路並舉之下,曹軍必定首尾難顧。而劉備方面,只要一路成功了,便也打開了局面。
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劉備不愧是天下英雄,他的漢中攻略打的很順利;關羽也無愧於大將之名,很迅速的斬將落城,可謂是旗開得勝。兩路局面都非常的好。
然後就急轉直下了,關羽畢竟兵不多,雖然威震華夏,但凡事有個限度,過於輕敵冒進的他位想後院起火,東吳突然插入的一腿,讓關羽的大好局面在短短1個月內迅速崩盤,關羽也被擒殺。
這就為難死劉備了,他估計也沒有預料到關羽的局面會是如此之差。在他的構想裡,關羽最不濟也能節節防禦,與曹軍棋逢對手拖延住戰局。東吳的這一下實在太出乎意料了。
由此帶來的政治問題比軍事的失敗還可怕。
關羽佔據的荊州部分,其實是劉備東進政策的跳板,有了這塊土地,不僅得到的是荊襄地區的物質和人口,同時也使封閉的益州能往東找到一個前進基地。它既能在未來時機成熟的時候用來攻打孫吳,也可以向北向曹魏謀取侵略;牽制曹操的同時,對孫權也是個提醒和壓制,沒有這個前提,僅憑曹操的威脅,無法形成戰略態勢平衡,繼而無法達成孫劉結盟。
孫權在劉備的北伐進行的最猛烈的時候,像餓狼一樣,一口把劉備從屁股上咬趴了,這對劉備而言會想到很多細思極恐的後果。歸納一下:
1.孫劉聯盟已經瓦解
2.東吳開始轉而向劉備勢力謀求戰爭利益
3.劉備面臨被曹孫二家夾擊的可能性
這三點聯絡在一起,再加上關羽的敗亡,劉備在政治上已經可以說被逼到了牆腳。他必須發動一場震懾東吳的戰爭,挽回因關羽敗亡造成的被動局面。奪回自己的失地,狠狠的打擊東吳的氣焰,能滅亡東吳更好,滅亡不了,那就佔據戰略主動權,將東吳重新逼回談判桌前。哪怕最壞的打算,打輸了,那也要狠狠的撕下東吳一塊肉,讓它只剩下與蜀漢結盟這唯一的道路。
夷陵之戰前,劉備稱帝,他應該已經計劃好了一切。古代的戰爭並非說發動就發動,顯然夷陵之戰這樣的大戰耗費了劉備很多精力。但他已經六十歲了,善於賭博的劉備並不在乎太多,他所能安排的一切“贏”、“平”、“輸”的策略已經就位,只等一念發動,便是有去無回。
劉玄德雖然悲劇性的戰敗了,但他並非是完全的失敗者,隔年白帝城託孤後,孫吳和蜀漢之間再也沒有大的齷齪,相安無事的一路奉行聯合抗曹的政策。
劉備不能不戰,不得不戰。戰,既是給關雲長報仇,也是為了對東吳的政治目的,天下大事無論勝負,都在他的吞吐之中。如果不是遇到陸遜,他可能將誕生又一段傳奇。然而哪怕他敗了,依然為兒子劉禪打出了幾十年的穩固局面。
曹丞相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而曹丞相以己度人,他嘴中兩個“英雄”,都是亂世的梟雄而已。劉玄德非常人啊。
-
7 # 即興演出531
第一,你可以理解為替了關羽報仇,畢竟劉關張三人結拜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自己二弟被東吳殺害了,殺害自己三弟的兇手也逃奔了東吳,於兄弟之情而言,報仇是應該的。
第二,自己荊州這麼大一片土地被東吳打了去,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己蜀國的臉面,都要用一場戰爭來洗刷恥辱。
第三,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這個策略在後期是自己提一路兵馬,荊州提一路兵馬,兵分兩路出擊,所以荊州也該奪回來。
兄弟情只是其一,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
8 # 龍人史事
劉備的最終目標是一統天下,中興漢室。根據當時的情勢來說,曹操實力最強,東吳次之,劉備實力相對較弱。荊州可以說是蜀漢集團爭霸天下的最重要橋頭堡和戰略要地。
如果任由東吳佔據荊州,蜀漢集團進出中原,爭霸天下將艱難的多。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可見其難。
荊州一失,蜀漢集團有兩個選擇,要麼預設喪失這一重大戰略優勢,積蓄力量以待時機。要麼主動出擊開啟局面,創造戰略優勢。
劉備選擇了後者,因為他不能再等了,也不想再等了,他希望在活著的時候能看到天下一統,或者蜀漢奠定爭霸天下的堅實基礎。拿下江東,或者最不濟收復荊州,蜀漢就具有了戰略優勢。
因此發動夷陵之戰,從戰略上來說並沒有太大的不對,如果成功,天下局勢就變成了楚漢爭霸局面,蜀漢很有可能完成最終目標。可惜失敗了。
-
9 # 東南5566333
劉備之所以會發動夷陵之戰,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桃園三結義,千古佳話,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從布衣開始結拜兄弟,兄弟之間感情是真實的,一路走來,三人歷盡艱險,刀槍箭雨剛剛入主蜀地,蜀漢大業剛有眉頭。不料關羽大意失荊州。從感情上打擊很大二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荊州是大業中重要一環,關羽從南向北打,劉備出漢中,兩路夾擊曹魏。如今荊州失去,眼看大業難成他怎麼能嚥下這個苦果。三劉備以年近六十,自己認為這時自己力量足夠強大。攻下東吳應該很有把握,為自己兒子劉禪留下好的形勢。四從戰爭過程結果來看劉備不是沒有勝算。劉備知道東吳擅長水戰,避其優點,從陸路進攻同時在江北由黃權率領兩萬精兵以防曹魏,事後看過於小心了,曹丕在沒看到兩敗俱傷之前是不會動手的。而又出現一個奇才陸遜。最後陸遜不出戰採用火攻打敗劉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10 # 歷史神秘人
關羽的死給劉備很大的打擊,不去打孫權不足以平息自己的憤怒。再說,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幟,也是師出有名啊。劉備剛做皇帝不久,也想有個大戰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啊,剛好關羽的死,有了打孫權的藉口。再者就是關羽的死留下一個戰略空白,就是荊州,奪取荊州一直是劉備的戰略計劃。
夷陵深入荊州的腹心之地,只要拿下了夷陵,一者可以擴充蜀國的領土範圍,增大蜀國的安全範圍,二者就是可以壓制孫權,要知道蜀國和吳國的矛盾要比蜀國和魏國的矛盾大,如果得到了夷陵,大大減輕了蜀國面對吳國的壓力。劉備才一州之地,孫權可是有四州啊,沒有更多的領土就沒有更多的人口和資源來發展自己的國力啊,沒有實力一切都是虛的。有了夷陵就不同了,至少劉備有了爭鬥天下的實力。
那時的劉備已經五十多了,劉備不知道自己還能打多久,趁著現在還能動,就為自己的兒子留下多點領土吧!能打下多少算多少。
可惜最後劉備還是打輸了,死在了“白帝城”成了一位“白勞一場的皇帝”,難道真是命運的安排嗎?這就誰也不知啦!
-
11 # 歷史任仲平
劉備對失去荊州,並不甘心,對關羽被殺也耿耿於懷,因此,他稱帝不到1個月,為了確保仁義形象,劉備需要給關羽報仇。從更深一層來講,劉備自認為敗吳有餘而勝曹不足。
此外,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利用荊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力、物力資源與曹魏爭鋒,最終統一中國,也是劉備出兵的重要理由。正如西晉陸機在《辨亡論》中所言,劉備是“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
同時,張飛為部將張達、範強殺死,二人取了張飛首級,投奔孫權,使得主戰派佔了上風,劉備出兵不可避免。在東征過程中,劉備在夷陵棄船登陸,沿江岸700裡設定連營四五十座與吳軍相持。吳軍統帥陸遜與蜀軍相持不戰,等待時機。半年之後,知蜀軍已失銳氣、防備鬆弛,遂發動火攻,燒劉備連營700裡,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不久病逝。此後諸葛亮掌政,派使臣去東吳,恢復吳蜀聯盟,並使三國鼎立維持40多年。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是個政治家,雖然也會感情用事,但絕對不會僅僅為關羽報仇,而發動一場關乎蜀漢國運的大戰。
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無外乎有四個原因:
1、為關羽報仇。
至少表面上的原因及發動夷陵之戰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左膀右臂,跟隨劉備多年,情同手足,卻被孫權殺害,世人皆知劉備重情義,劉備無論是從私人感情還是國家道義,都必須為關羽報仇,否則為天下人所言論。
2、為了奪回荊州。
劉備是個政治家,除了關羽,更看重被關羽丟失的荊州,荊州丟失導致劉備失去大批戰將及城池,沒有荊州,蜀漢政權只能偏安一隅,戰略環境非常惡劣,北部被曹魏堵在漢中,東面被東吳堵在上庸一帶,失去發展環境,更失去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戰略計劃,所以劉備只得放手一博。
3、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蜀漢失去荊州後,導致國內政局不穩,眾所周知,蜀漢內部勢力分為劉備直系(關羽、張飛、趙雲等)、荊州派(諸葛亮、龐統、馬謖、黃忠等)、東州派(法正、李嚴、張松等)、益州本地派(王平、周群等),為了緩和內部矛盾,劉備只得發動外部戰爭,一是提士氣,二是緩和矛盾。
4、為了暮年的搏命一擊。
夷陵之戰前三個月,劉備稱帝,前二個月劉備開始戰爭準備,此時的劉備己經六十歲了,時日無多,劉備此時不放手一搏,可能就再沒有機會了,所以劉備以為關羽報仇挑起夷陵之戰。
回覆列表
劉備起傾國之兵,水陸並進,絕不是簡單的為關羽,張飛報仇,而是要藉機滅了東吳,從來增加自已的力量,最後同曹魏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