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農人阿甘
-
2 # 東山有直樹
商販不大敢幹了
因為太多了,因為資訊更流通了,我不是紅棗產區的人,但是我覺得理論上農產品都是大幅增收的,因為品種好。多了以後現在網上資訊太透明,很多人就不敢收購了,他一看網上那麼便宜他覺得自己沒競爭力,就不敢收了,導致種植戶不好賣了。
啥都多沒什麼辦法,就是等著更多人養成吃棗習慣,吃更多棗習慣。現在不光是棗多,所有農產品應該是都多的,你看蘋果滯銷不、砂糖橘滯銷不?菠蘿滯銷不,白菜滯銷不,大米有沒有陳化糧、小麥滯銷嗎?現在什麼都增產,都多,所有價格就是低呀。
飽和了沒什麼好辦法,要不就是往別的國家賣,也不知道他們國家咋樣,是不是喜歡吃,紅棗在我們黑龍江農村的集市上都有五元、七元的棗了,你把農村都給覆蓋了,我之前在海拉爾也是看到有賣棗、賣核桃的商販,那你上網購平臺上看看,那棗價格多低呀,就是太多了,全覆蓋了,那沒辦法的,你不可能讓人們不吃飯,只吃棗。可以蒸饅頭放裡面點,不知道這個能不能做成粉,成粉的話做饅頭可以,像棗糕那樣。
-
3 # 鄉下庭院
誠邀回答:農產品滯銷現在是普遍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不但損害農民的利益,而且使我們農民心身受到傷害。原本祈求上蒼風調雨順,能夠給農民朋友帶來好收成然而收成好了,可滯銷了。面對滯銷問題,我們都顯得無奈!在無奈的同時,給我們更多的是啟發。
第一:決定商品的是市場供需關係——任何一種商品上市都是由供需雙方所決定的。如果大量商品上市的話,就會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就會價格下跌,甚至滯銷。我們都知道,現在市面上我們老百姓買的農產品都有限;都不會一次買很多。一旦某種農產品大量、大規模上市之後,而市場購買力又沒有增多;這就造成大量農產品積壓。自然就會滯銷。
第二:貿易往來頻繁——我們都知道:東南亞國家跟我們國家一樣,都是農業國家,由於東南亞國家物質生活低、人工工資低、和中國毗鄰等特點再加上中國貿易開放政策,使的他們的農產品反而比我們本國生產的還低,這無形地衝擊了我們農產品的市場。
第三:農產品質量參次不齊——現在我們很多農民朋友只注重農產品數量的增多,從而忽視農產品質量的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在提高生活的同時,對農產品消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轉統那種只注重量的消費徹底打破。
第四:農民朋友要陪養精品高效的農產品——現在都是國與國相互貿易往來的關係。而我們傳統思想還停留在過去那種銷售模式,都是在本國生產、銷售。然而沒有想把農產品提高品質,把農產品走向國際!單靠本國市場是有點難以消化。
現在農產品滯銷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其中的背後牽繫到方方面面,就目前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的是市場動態!因為只有市場,才能決定商品的一切價值!
-
4 # 美食基
簡單直接分析一下
1.宣傳不夠,開啟市場的人沒出現。
2.產品質量不穩定,數量也不夠。
3.市場上最常見的是新疆的棗,要不就是冬棗。處理過的居多。普通人也辨別不出好壞。
4總體來說產量小,規模小,價格高,品牌意識差,營銷策略基本沒有,導致競爭力差。
-
5 # 大亨永德
紅棗為什麼滯銷?
一,糧濺,水果種植面積增加,產量高。
二,一些水果季節性強,不易存放,集中上市,供大於求!
三,南來北往,運輸,包裝,倉儲,人工,房租成本加大,!
四,消費者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水果質量品質要求慢慢提高,果農的傳統種植觀念一時還適應不了!
五,網路銷售雖然興起,但信譽度參差不齊!
六,外來水果的衝擊!
怎麼解決呢?提高水果的品質質量,建立品牌信譽,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二次加工的能力,走出去擴大海外市場!努力發展訂單果業!
說著容易,作起來難。傳統的種植觀念,經營理念,要想改變也非一日之功!不過那種桃賣不出砍桃樹,棗賣不出去砍棗也決非上策!不能因循守舊,改變才是出路!
-
6 # 挑食在新疆
作為新疆若羌紅棗種植戶,簡單回答:首先是種植面積盲目擴大,供大於求,市場飽和了。紅棗品質嚴重下降,注重產量的多了,重視品質的越來越少了,這是市場轉型期,也是優勝劣汰必然規律!只要你能用良心堅持做品質,讓大家能夠吃到放心食品,就不會被淘汰!
-
7 # 淡泊人生715
若羌紅棗到不了各縣填鄉農冒市場,你看看有嗎,有都是三級,比本地的還貴,說明市場不流通,二道販子沒有,不給販子利潤,物以少為貴,面積過大,本地不超5一十元,且論斤不論質,你能賣多錢,超過百姓生活水平他就不買,你的紅棗是多少錢?市場決定了價格,必須根據市場走才不滯銷。市場關閉如何流通?
-
8 # 耿周海
紅棗只是農付產品一種,價格高低會直接影響消費。產量大浮度增長,質量的下降,消費者知道,經消者竟掙。產地價高,消費量少,只有內地人多消費。雖然說價格不高,得看適應人群的接受主要。
-
9 # 天山鷹95382913
光靠市場經濟能解決問題?棗販子收上後轉到小販子那市場上的價格是多少,現在不是前些年你賣高價就能賺錢,現在人們消費都理智了,你賣的超過他的理想價格就不買,反正又不是必須品
-
10 # 新疆和田棗農
作為新疆和田紅棗種植戶,也來和大家交流紅棗滯銷的話題。記得09年的時候紅棗由於種植面積少產量低,紅棗價格用天價來形容也不為過。收購商來地裡收購價最少90元,最高能賣到150,一畝地淨利潤上萬。隨後幾年不管是公司企業、商人還是個體,大量的開發土地種植紅棗。進入13年紅棗的產量成倍增長,價格也開始逐漸下滑,至15年開始出現大面積的紅棗滯銷。17年至18年最為致命,紅棗不僅賣不出去,就是賣出去的也不掙錢。
那問到有什麼好辦法銷售出去?賣給收購商不掙錢,也就只有網上銷售還有點人工費,但是網路銷售量不大也不是長久之計。個人認為有兩條路可做長遠打算,1 降低產量提高品質,好的東西永遠不愁賣,可是現在居然還有種植戶追求畝產1噸,那這樣種出來的紅棗能好賣嗎?2 嘗試種植有機棗,當然做有機種植要有過硬的技術支撐,還得有雄厚的資金週轉,就土壤改良就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但是透過國家認證的有機食品還沒有滯銷的。
-
11 # 新疆何淼
紅棗在新疆的發展,也快有二十年曆史了。其實那之前新疆的紅棗種植面積很小的。最初在若羌縣引種紅棗,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若羌紅棗口感好、產量高,引起了當地領導重視,開始大力發展紅棗產業。
最初是很不容易的,縣裡組織幹部們幫農民種棗樹,學習技術教農民管理。但是農民並不認可,他們習慣了種棉花,當年種當年收,棗樹要等好幾年才有有收成。因而幹部白天種、農民晚上拔。種植面積上不去。
經過幾年艱難發展,若羌紅棗有了一定產量,其優異的品質引起了市場關注,價格一路飆升,好的時候一畝地收入三四萬元。財富效益引發連鎖反應,不僅若羌,包括巴州、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都在大力發展紅棗種植,南疆塔里木領域種植紅棗超過400萬畝。一時間,到處是紅棗。不僅山西、河南的紅棗賣不掉了,就連南疆優質產區的紅棗也賣不掉了。
究其原因,最終當然還是供求關係決定的。有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品種單一,不能滿足各類人群需要。新疆的紅棗主要是灰棗和駿棗,尤其駿棗面積更大,而這兩個品種本身還存在著很多缺陷,這就給未來生產及市場帶來較大的不可預見性風險,故當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是產業鏈短,深加工能力不足。目前新疆紅棗滿足於賣乾果,農民都是賣原料,各地都缺乏深加工,造成了附加值低,市場飽和,銷售困難。急需開發出新的紅棗產品,滿足更大市場的需要。
三是忽視了品牌建設。新疆至今沒有叫得響的紅棗品牌,大家都在各自為戰,或者為內地一些銷售企業做代加工。政府需要積極引導,重塑品牌建設信心,在新疆要打造3—5個響噹噹的紅棗品牌。
-
12 # 蔡小康三農記
紅棗滯銷的原因如何:
一、經濟規律。任何事物都會高峰和低谷,紅棗也不例外!紅棗滯銷,就是因為紅棗出於市場的低谷階段,所以紅棗後續發展潛力非常大,希望大家挺住!
二、產能過高。全國的資料咱們沒有,但是就我們村來說過去20年我村的紅棗林經歷了從0到全村2000畝紅棗林的巨大跨越。當時面對紅棗市場的一片叫好,一個村在如此擴大,一個鎮也如此,一個縣也如此,乃至全國都在擴大種植面積。
三、紅棗原棗質量太差。好產品永遠供不應求,及時產能過高也不影響好產品的暢銷。
現在的紅棗,缺乏管理,導致皮粗肉薄,顆粒小,有裂果有蟲害,這樣的紅棗誰也不喜歡!
四、紅棗加工企業產品不精緻。作為一個企業,不想著把產品做精緻。多少年來,就是重複進行中清洗,烘乾,挑選分級,包裝。重複著簡單的流程,就連同包裝也不曾改變。
有的企業試著創新,把棗裝在瓶子裡,袋子裡,罐子裡,但由於產品原件本身不精緻,最終不論如何包裝,就是沒人喜歡。何況本來原料又不好,奈何包裝又不精!
五、紅棗深加工企業缺乏。紅棗能搞得產品非常多,要想方設法對紅棗進行深加工,爭取讓更多的人,乃至世界人用上紅棗產品,那麼紅棗還滯銷嗎?據說,紅棗中國特有,外華人幾乎就不會吃紅棗,也沒這習慣,那麼這就是巨大的市場!
比如:把紅棗加工成紅棗粉,可以蒸饅頭,可以和其他飲料,茶一起搭配。陝西人民就用紅棗為原料做了一款紅棗咖啡,江西人民做了一款紅棗蛋白粉。
比如:把紅棗粉碎,蒸熟,釀造成紅棗原漿酒。一斤白酒需要40斤紅棗,極大地促進了紅棗的消費以及產業升級。
比如/臨縣人民透過技術,從紅棗上提取加工的紅棗酵素用於面膜生產,也給紅棗市場開闢了新的發展思路。
總之紅棗目前確實有滯銷,但問題是多方面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找滯銷原因,積極探索,認真研發,爭取把最好的紅棗和最優秀的紅棗產品推向市場! -
13 # 樂觀的小魏
紅棗滯銷的原因要看你們當年的紅棗市場行情,還有你要觀察今年和往年比哪些地方是否不同。比如往年收購的客商比較多,今年沒有客商過來,或者來得少,那可能是市場環境不好的原因,或者有其他品種的紅棗口感品質上好於你們那邊的紅棗。
自產自銷其實要好過等人來收購,這樣不至於讓自己一年的辛苦到頭來只是徒勞一場。我們農民種地盼望的就是豐收,可是莊稼豐收後卻換不來回報是一件讓人焦急又苦惱的事情。現在是網路時代,你只要經營好網路,就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你是種紅棗的,當然比較瞭解紅棗的特點,紅棗的食用用途廣泛,也可以加工成零食。你可以在網上試著找一些紅棗加工廠來給他們供貨,只要你的品質,價格有優勢,談一個加工廠也許不難。除了找加工廠,你還可以找電商合作,也可以招代理。你可以自己開網店,做短影片在網上做推廣,其實現在門路挺多的。
紅棗
我在陝西大荔縣也是一位棗農,種植的是冬棗。雖然我們大荔冬棗有點名氣,但因為我裝不了可憐,嘴又笨,不會做虛假的誇大宣傳,所以短影片不適合我,我去年學著開了一個網店,經營的一般,因為很多東西都不會,所以目前還在摸索學習中。
棗,是吃的東西,只要我們果農把棗的品質做好,保證食用安全,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相信會得到一部分消費者的認可的。
大荔冬棗
我們果農都加油!!!希望滯銷的情況不再發生
-
14 # 仁義禮智信CH401
不單純是紅棗,凡是一種產品,只要供大於求,必然滯銷。若能預測市場需求,結合產品產量適當控制,或可減輕滯銷狀況。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從市場角度分析就是供大於求,很簡單,那麼導致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有嗎?當然有,是所有產品滯銷都可以參考的。
導致原因是因為市場法則,供大於求,再就是豐收,豐收是喜悅的,但喜悅沒有換來收益,還有種原因和華人的跟風習慣離不開,思維過於侷限,別人種植賺錢,養殖賺錢了,都去從事,這裡面就是人為造成的風險,再就是相關部門的引導沒有考慮更深層次的後果,鼓勵養殖,鼓勵種植,只管種前,不管售後,就是政府部門沒有全程起到引領作用,任務是完成了,但任務完成的人民滿意不滿意,不管了,扔給市場了,希望政府部門把責任落實到根上,不要是完成任務,受到了嘉獎,吃苦的還是農民。
那麼解決辦法呢,縱觀這些年來,所有滯銷農產品,比如砂糖橘,柑橘,洋蔥,大棗,核桃,等等,這些滯銷都有個共性,就是都是產業一產,就是直接從地裡刨出來的,樹上摘下來的,養殖場養出來的,因為活體和生鮮農產品,儲存時間短的問題,短時間大量上市,就造成滯銷,那麼如果把這些一產產品進行深加工,罐頭也好,蜜餞也好,肉乾也好,還有做成零食等等,這樣無疑是可以大大減輕一產壓力,同時把產品附加值增加了,也可以讓產品的保質期延長,演變出豐富多彩的食品,這樣加工企業得到發展,農民得到了利益,如果產地有好的環境,地理優勢,更加可以做成第三產,即休閒旅遊專案,可以帶動全產業鏈,這是未來的趨勢,需要政府部門的整合資源以及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