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字匠甲

    從前有一個楚華人在街上賣矛和盾,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矛用來攻擊,盾用來防禦,這個人一會兒向大家吹噓他的矛很鋒利,天下的盾都可以刺穿,一會兒又向別人吹噓他的盾很結實,無論什麼矛都沒辦法刺破它,這個時候忽然有個人提議讓他用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結果會怎樣,結果當然就“矛盾”了,無論矛能不能刺破盾,他都無法自圓其說,這就是“矛盾”這個詞的來源,形容互相背離的事物或說法。

    這個詞對漢語語料倒是貢獻很大,很難想像在沒有這個詞之前人們是怎麼表達“矛盾”的。實在想不出這個故事與楚國軍事技術有什麼關係,大概只是講的人說故事發生在楚國,其實這裡換成秦國,南韓於故事效果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事實上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發生過,我們知道在我們國家古代發生過很多寓言勸柬的事,這是古人的一種智慧,透過一個生動的故事來講明一個大道理遠比生硬的說教更有實效。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大家不妨去讀一讀古代典集,祖先智慧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

  • 2 # 昨天即歷史

    我來分享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矛盾的故事是否反映楚國的軍事技術?依我看來,如果把兵器水平也包含在軍事技術之內的話,這發生在楚國的矛盾故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間接反映出楚國的軍事技術水平。分析如下:

    首先,先了解下矛盾故事產生的大致時間。故事內容就不再贅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相矛盾,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該故事出自《韓非子》,而韓非子的生卒年月是約公元前280一公元前233年,戰國時代的起止年限是約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即韓非子應是在戰國末期寫下的這篇楚國矛盾故事。

    其次,春秋時期,鐵的使用就已逐漸增多,不僅能造"熟鐵"還能造"生鐵",說明冶鐵技術有了明顯進步。到戰國時代,冶鐵技術更加成熟,鐵製農具廣泛推廣。並且,找礦和採礦技術也有很大進步,《管子.地數》中不僅記載有產鐵之山,還記載有產銅之山467處,出錫之山50處,這些礦石的出現為兵器的改良提供了可能。

    再次,公元前306年前後,即戰國中後期,楚國利用越國內部不穩的機會,首先攻佔原吳國地區,爾後,又佔領越國領地。而吳越之地鑄劍技術高超,天下名劍多出自吳越,如干將莫邪劍,越王勾踐劍,可以想象,楚國佔領吳越之地,其兵器鑄造工藝也會一併吸收。

    綜上所述,戰國中後期,楚國佔領吳越後,兵器製造技術提高,反映在民間,才有可能出現對兵器矛與盾的誇讚,自相矛盾的同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兵器自信的表示。所以,我認為,矛盾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映射出楚國當時的軍事技術,嚴格地說應是兵器技術的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浪琴最耐用的是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