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溫桂林
-
2 # 貓蒲貓譜
漢.桓譚《新論.琴道》:“人聞長安樂,則出門向西而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宰殺牲畜賣肉的店鋪)而大嚼。”(《初學記》卷二六引與此文字稍異)
長安是漢朝的京城,古時那裡是一個繁華的世界,說西望長安而笑,是指仰慕帝都而不可即。“屠門大嚼”指稱欣羨得很厲害,又不能真正得到,只有憑想像而聊以自慰。
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見《曹子建集》卷九)李木庵《延安新竹枝詞》十四:“小米菜根味亦甘,屠門大嚼想來饞。”(見《十老詩選》)唐.李白《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詩:“十年罷西笑,攬鏡如秋霜。”
偏正 屠門,肉鋪。嚼,咀嚼。對著肉鋪大咀嚼。比喻羨慕某物而得不到,靠想象聊以自慰。語本漢·桓譚《新論》:“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肉味美,對屠門而大嚼。”清·錢謙益《戲題徐元嘆所藏鍾伯敬茶訊詩卷》:“還君此捲成一笑,何異~,眼飽胸中飢。”△多用於心理描寫。→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典源】 《初學記》卷二十六引漢·桓譚《新論》曰:“人聞長安樂,出門西向笑。人知肉味美,即對屠門而嚼。”《文選·曹植〈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今譯】 漢時關東俗語說:“聽人講長安好,出門就向西而笑。知道肉味美,便面對肉鋪的門咀嚼起來。”三國曹植在給吳質 (字季重) 的信中也說:“路過肉鋪門前,嘴裡就咀嚼,雖未吃到肉,卻也痛快一時。”
【釋義】 後以此典指心中企慕而不能得到,姑且用想象聊以自慰。
【典形】 大嚼屠門、過屠門嚼、嚼肉過屠門、屠門大嚼、屠門嚼、屠門快、大嚼寧須肉。
【示例】
〔大嚼屠門〕 唐·羅隱《黃鶴驛偶題》:“高歌酒市非狂者,大嚼屠門亦偶然。”
〔過屠門嚼〕 宋 · 黃庭堅 《讀方言》:“設心更自笑,欲過屠門嚼。”
〔嚼肉過屠門〕 明·徐渭《寄酈績溪仲玉》:“誰能嚼肉過屠門,瘦殺鸞棲一枝棘。”
〔屠門大嚼〕 宋·劉筠《受詔修書述懷感事》:“屠門誇大嚼,鼠壤鄙餘蔬。”
〔屠門嚼〕 宋·陳師道《和張次道再遊翠巖》:“自憐久快屠門嚼,欲往安能久茹芝。”
回覆列表
“屠門大嚼”這個典故出自漢.桓譚的《新論》,形容心裡想而得不手,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項。比如,路過長滿橘子的樹下,太想摘一個橘子,可是樹太高,於是就千遍萬遍地去想象橘子的味道。彷彿已吃在嘴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