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奶油蛋糕媽媽
-
2 # 自然迴圈我安然
你好,我對這個問題回答如下。
兒童攻擊行為是指兒童敵意性地傷害別人或破壞物體的行為。
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侵犯,即利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二是言語攻擊,如透過譏笑、諷刺、誹謗、謾罵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欺侮。
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遺傳因素對孩子的性格本身有影響,但家庭的養育方式影響更大。
要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首先家長要反思,看看家庭教育方式那裡出了問題。
比如我女兒,性格急躁,4個月時候特別高興或者特別不高興的時候情緒激烈,就會很大聲喊叫了。
8個月時,有時會把東西扔地上,我們有時候說她,“壞孩子,要打”,並會做出要打的手勢,結果她有樣學樣,只要我們一說“打”字就要伸手打人。
現在14個月,更是這樣了。每次開玩笑說打奶奶、打媽媽、打寶寶,她不僅動手打,而且不會打錯人。
你看,這麼小的孩子都這樣,如果持續下去以“打”為習慣了,會暴力打人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說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家長對孩子儘量不使用暴力,也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也不要讓孩子看光頭強之類的暴力動畫片,相信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消除,孩子的行為也會慢慢得到矯正。
另外一個,家庭成員之間語言溝通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習慣。經常使用暴力語言、說髒話的家庭,孩子會說出攻擊性語言也就不足也怪了。
如果家庭沒有這些問題,那就要看幼兒園、孩子的玩伴身上有沒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走進社會的孩子會受到更多方面的影響,我們要為孩子的人際關係做個甄選。“孟母三遷”也就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的環境。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出現攻擊行為,就不要緊,家長言明利害,不打罵,使用共情、進步鼓勵等正面管教方法,也能使孩子的行為得到矯正。
請記住一定不要當眾訓斥管教,傷害孩子自尊心。發生孩子攻擊別家孩子的行為,道歉後抱離孩子,再私下教育。
-
3 # 淅川
孩子攻擊行為得清楚她為什麼這樣做,她想得到注意,要讓她明白她攻擊別人,別人也會攻擊她而不是一味的嬌慣,要問清楚為什麼這樣做,是什麼原因,解決這個原因,還有最重要的是家長遇事不能暴力解決,不能灌輸孩子打打打。
-
4 # 果禹媽咪
攻擊性行為是指個體敵意性地傷害別人或破壞物體的行為。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身體侵犯,即利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語攻擊,如透過譏笑、諷刺、誹謗、謾罵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欺侮。兒童的攻擊行為容易造成人際衝突,不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阻礙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的順利形成。我朋友家孩子就是這樣的男孩,他想要玩具時不會主動跟人說,一把就上手搶,如果他人不同意,還會動手搶,別人拿走了玩具,他還會追過去打別人一頓!這就是攻擊性行為了,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才用了不正確的方式,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孩子還小,當孩子出現這樣行為時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切勿對孩子打罵,不分清紅皂白的批評。
(一)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和諧、穩定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這種家庭的創設關鍵在於父母,首先,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不要為一點小事而發生激烈的衝突,尤其是面對孩子時,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擊、指責。其次,父母要採取合理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既不能實行高壓控制,也不能過度縱容溺愛,父母一定要先愛和尊重孩子,然後再去嚴格要求他們,尤其當孩子受到別的孩子欺負時,家長不要向孩子灌輸“以牙還牙”的報復思想,比如有的家長會對受了欺負的孩子說:“他打你,你也打他“,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以為報復性的攻擊別人是合理的,這對孩子來說有百害而無一益。
(二)孩子的攻擊行為要恰當的進行懲罰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如果成人不制止和批評,就會強化孩子的攻擊行為,所以有必要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實施懲罰。這種懲罰必須是在說理的基礎上進行,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懲罰他,懲罰不能使用暴力手段,如打、罵,懲罰不能使用得過於頻繁,每次持續的時間要適可而止,當孩子有悔意時,成人要及時撤去對孩子的懲罰。
-
5 # 路曼的跨境日記
你好,我是麻麻育兒。
攻擊行為又叫侵犯行為,是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這種行為包括身體的侵犯,語言的攻擊,也包括對別人權利的侵犯,是幼兒時期比較容易出現的行為。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攻擊性行為的發展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幼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對其成年期的攻擊性具有很強的預測作用。這個時期的攻擊性行為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道德品質發展,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孩子易行成攻擊型人格,極不利於將來人際交往,嚴重的甚至有可能發展成違法犯罪行為。心理學家韋斯特歷時14年的研究結果發現,70%的少年犯在13歲時被認定具有攻擊性行為,48%的少年犯在9歲時被認定有攻擊行為,因此,幼兒的攻擊性與將來犯罪的可能性成正比關係。
一般而言,孩子發生攻擊性行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 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因而發生攻擊性行為。
解決這種問題,需家長在家裡堅定的表明不喜歡他的這種行為;並且開始有意識的對孩子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平時不對孩子有求必應,3個要求中有2個滿足了孩子就可以了,讓孩子知道事事如意是不可能的;同時,孩子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覺得委屈和懊惱時,家長需及時的疏導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用其他方式發洩出來譬如撕廢紙,在紙上胡亂塗鴉等,而不是打人或搶東西。
二. 家長錯誤的引導導致孩子發生攻擊性行為。
很多家長在自家孩子受到欺負回家哭訴時,嘲笑或謾罵孩子無能,鼓動孩子罵回去或打回去,孩子在家長的指引下嚐到了攻擊別人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漸漸行成了攻擊型人格。
遇到孩子哭訴受欺負時,家長需保持冷靜:1. 接納孩子的情緒,撫慰孩子並弄清事情的原委;2. 找對方家長溝通,讓對方家長管管自家孩子;3. 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受到同伴欺負時需及時向家長或老師求助。
三. 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成員之間遇到事情不溝通,經常吵鬧,打架,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漸漸行成攻擊型人格。
這就需要家長注意調整心態,從自我做起:1. 為孩子創造溫馨舒適的環境;2.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教會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譬如“你這玩具真好玩,我可以玩玩嗎?”“我不想玩你的積木了,請把跳繩還給我。”等等…3.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想想反過來如果受到對方欺負會不會委屈傷心,利用共情教育孩子。
回覆列表
攻擊性行為一般將能引起別人對立和爭鬥的行為稱為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表現為:當兒童遭受挫折時顯得焦躁不安,採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衝撞別人、奪別人東西、扔東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與他對立和爭鬥。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可以針對教師或同伴,但更多的則是針對自己的父母。攻擊性行為以學齡前兒童最為常見,到學齡期就日漸減少了。關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多種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本能驅動力的結果。
行為學派則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社會學習性行為,是透過觀察別人的攻擊行為模式而學習到的。攻擊性行為同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關。經常受到父母體罰的兒童,傾向於崇尚武力,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問題,攻擊性行為較多。
因此,在學齡前期,及時矯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十分重要。否則,兒童期的攻擊性行為可以發展為成人期嚴重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不良,甚至發展成違法行為。
治療新主張
1.營造和協、安寧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和諧的合作關係,對孩子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寧靜、平和的家庭氛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有利於孩子良好心境的形成,也有利於孩子情緒的調節。
2.注意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有些孩子由於缺乏表達自己願望的能力,缺乏合適的自衛能力而出現攻擊性行為。另外,父母還應幫助孩子學會正確解釋別人的行為。有些敏感、防禦過當的孩子,會將別人的友善接觸誤以為是攻擊。
3.鼓勵孩子用積極的方式表達情緒允許兒童說出他的不滿和反對意見。當孩子情緒不佳時,父母要盡力轉移其注意力,用一些能令孩子平靜或感興趣的事,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4.減少過剩的體力和能量適當地增加孩子的運動量,以消耗過於旺盛的體力和過剩的能量。在飲食方面不要提供過多高蛋白食物,以防產生過剩的體力和能量。
5.採用暫時隔離的方法當兒童試圖以攻擊性行為達到要求和目的時,父母絕對不可“委曲求全”,不可為了求得一時的平靜而讓孩子得逞,否則,會強化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此時,可採用暫時隔離的方法,對攻擊性行為不予理睬,對合作性行為給予獎勵,可減少攻擊性行為。
6.將其置於無攻擊性行為的楷模之中將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置於無攻擊性行為的楷模之中,可減少其攻擊性行為。或者讓他觀察其他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如何受到禁止或懲罰,也可起到同樣的作用。特別提示家長不可採用體罰的方法,因為體罰本身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起了示範作用,體罰往往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