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心理官方賬號
-
2 # 六和麥田
這是自我安全保護的本能表現。
趨利避害,是我們內心的習慣性模式,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都是如此,完全正常,如果,我們選擇是從口頭表達去辯解的話,那隻會讓雙方都陷入到情緒的泥潭,都將會表現出不理智,我們家長也是如此。哪怕家長採取的是壓制,那麼孩子也只是口服而已,心完全不服。
近期,我所帶的班級的學生中,就有這樣一個現象,班上有幾位同學午間是在校用餐的,可是,有幾位同學的午餐都沒有去學校用,而是選擇了去校園外面用餐。他們的藉口就是學校的食堂已經沒有飯菜了,所以到學校外面用餐,要求家長要給他們錢買中餐,否則,他們中午都得餓著肚子了。
而家長的做法就會影響孩子是否會在其他事情上找藉口,如果家長同意,那麼孩子以後都不會在校用餐,都會選擇讓家長給錢到學校周邊用餐。
其實家長要做的,就是向學校班主任瞭解事實情況,然後把真實情況擺給孩子就行了,那麼孩子的藉口就沒有了。
這件事的真實情況,就是孩子不想在校用餐,想到校園周邊吃好吃的,於是就有了藉口。
事件二,家庭作業沒有完成,卻與家長說完成好了,可是到校之後,還是被老師告知家長其家庭作業沒有完成。於是孩子的藉口就來了“忘記了!”“本子忘記帶回家!”“老師佈置在黑板上的作業補值日生給擦了,沒有看到!”……總之,就是一句話,沒有完成作業都是有充足理由的。
而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如果只是選擇與孩子說理教育,那麼即便是花了幾個小時進行講道理教育,都是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
第一條行動,讓孩子立即拿出作業本進行補救作業,把落下的補好;第二條吸取教訓,讓其他孩子分享一下當天的全部作業,然後家長逐條地核對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那麼孩子就只有完成;第三條是建立長效的評價制度,如最持一個星期,一個月的作業完成習慣,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解決辯解與藉口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
-
3 # 蕾蕾283831526
不知道這個孩子多大了?如果你說服不了他,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試試闖一闖,碰得頭破血流後,他自己以後做事就會和你商量了。
-
4 # 布衣學堂
翻開一本關於教育的圖書,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學校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
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深思。對於這句話,我是贊同的。但我還想加上一句:學校永遠會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可是,未來的某一天,學生長大了,走出了校門,還會這樣嗎?
學校就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學校永遠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但是,社會不會。
既然這樣,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該走向何方?
一句話,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用實際行動改正自己的錯誤。
一位學生家長給我打來電話:“王老師,孩子說,把同學襯衫弄扯了,他不是故意的……”原來,家長是為孩子白天扯壞同學的襯衫進行“辯護”。
我告訴家長:“正是因為他不是故意扯壞同學的襯衫,所以買一件還給人家就可以了;倘若是故意的,那還要受到相應的批評……”
家長聽了,即刻告訴我:“我讓孩子用他的零花錢給同學買一件襯衫……”
還沒等家長說完,我就感受到家長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如果,用家長的錢來買襯衫,那實質是讓家長對孩子的錯誤負責。而讓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買襯衫,這才是真正地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個細節,也是我沒有想到的。
無獨有偶。後來,班裡又出現一件這樣的事情。兩個男孩子爭吵,一個孩子打了另一個孩子一個耳光,去衛生室處理,校醫說有點腫。被打的孩子和他的家長都表示沒關係,不用去醫院看醫生了,回家冷敷一下,就會慢慢消腫。
轉天,我再次找到打人的孩子,讓他自己尋找自己在這件事中做得不對的地方,他主動提出要向同學道歉。最後,我也像那位家長一樣,引導他要將改正錯誤落到實處——用自己的零花錢為同學選擇一份小禮物,表達自己的歉意。當然,小禮物也就是修正帶、鉛筆盒……主要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為自己的過失向夥伴表達歉意。只要孩子親歷了“負責”的行為,不光是口頭道歉,還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致歉,那麼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會成為可能。
親愛的家長,當孩子出現了哪些行為,必須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一是孩子出現了利己主 義;二是孩子出現了冷漠的態度,家長必須要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教育的智慧。每一位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責任意識的孩子,那教育的起點在哪裡?當然是引導孩子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開始。今天,孩子為自己負責;明天,孩子才會為他人負責,為集體負責,為家庭負責,為社會負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要把“負責”二字鄭重地寫到孩子的心尖。
-
5 # 紅樹林說
找藉口和撒謊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過程,一般來說,既然是藉口也不是什麼大錯,只需要再次叮囑,看下次表現。如果再次出現以調侃的語氣詢問發生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了,可以怎麼幫助他。開心一點就能解決。
撒謊要嚴重些,可以不揭穿他,但是要讓他知道,他的父母不是傻子,第二次,要揭穿,連第一次也揭穿,盯著他的眼睛,不說話,維持十秒鐘,第三次,很揍一頓。
打完抱抱,告訴他,你已經給他兩次機會了,告訴他撒謊的危害,以及所持續做某事的後果。
叛逆期的孩子撒謊,跑網咖,偷竊什麼的原則問題,不要打他,做頓好吃的,沒吃飯前,說事情,孩子不服,你就打自己耳光子,響亮為主。邊打邊說,子不教父之過。。。。,這頓飯也不吃,都不吃。餓不壞。讓孩子拷問自己的良心。
三天不理他。自愈!
回覆列表
一個從小愛找藉口的孩子,到了社會上依然會害怕承擔責任。孩子喜歡找藉口到底是誰造成的?下面幾個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似曾相識。
場景一:孩子忘帶家裡鑰匙,在門口等了半個小時。很多父母會說:“唉呀,是媽媽不好,早上出門太急,忘記提醒你帶鑰匙了!”
場景二:孩子對著爺爺奶奶發脾氣,你卻說:“唉呀,孩子快中考了,心理壓力太大,脾氣才會不好的。”
場景三:孩子沒完成作業,你跟老師解釋說:“孩子最近要參加舞蹈比賽,訓練太累了,回家就要睡覺,所以作業沒寫。”
我們都很愛孩子,從小以愛為源,在家庭教育這塊基石上刻滿了理由和藉口。能力感,能讓孩子對自己可以完成事情有所認知,對自己能夠接受挑戰和承擔後果有所衡量。
很多時候,家長無形中為孩子找了看似很正當的理由。帶鑰匙需要被提醒嗎?壓力大就可以對長輩發脾氣嗎?作業不是學生無論如何都要完成的責任嗎?
更為可怕的是當著孩子的面,以種種藉口作為理由告訴第三方會直接混淆孩子的能力感,對孩子做出錯誤的心理暗示。
一個經常被各種的藉口和理由保護起來的孩子,很難產生擔當與責任感。長大後做事失敗、與人衝突或者遇到坎坷挫折時,也會習慣性地抱怨或者找藉口。
而另外一些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責罵,而孩子為了逃避這些懲罰和職責,也會習慣性地找藉口。
因為當他們找到了與自己無關的責任歸屬時,家長會明顯改變對待自己的態度,而這個反饋方式就會促使孩子更多地使用找藉口的方法來規避被懲罰的情況。
所以作為家長,無論發生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家長都應該努力堅持我們定下的原則和底限。想要做到這一點的話,對家長們會有兩點要求。
第一:家長們需要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錯兩次),通常來說,我們可以給一個孩子在同一件事上有一至兩次試錯的機會。
比如說,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第一次出現時,如果是因為他沒有理解好這件事,我們可以理解;(錯一次)第二次,如果他是沒把作業記全,那我們可以提示他一次;再出現第三次,那我們就要認為是故意的了,面對故意的情況,我們就要給出相應的懲罰。
第二:家長也要成為可以認錯的家長。
很多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希望儘可能表現得優秀且全能,所以即使遇到了自己做不好或者與孩子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也會想要遮掩過去,或是找到一個理由把問題又推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