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攝影剪輯微電影愛好者
-
2 # 影視小卡
感覺應該是先有個劇本吧,然後拍攝,錄音,有些外景地方錄音不好錄的需要後面配音,靠專業剪輯軟體跟特效軟體做後期,把一些不好的多餘的修剪掉,這就是有些電視劇的花絮我們並沒有在播出電視裡見到了。嗯,應該是這樣拉
-
3 # 夜貓頻道
首先我用的剪輯軟體是pr 拿到剪輯素材和指令碼,讀懂導演意圖,按照指令碼要求的剪輯,先要進行一遍粗剪,然後就是精剪,之後就是調色,同期音匹配,後期字幕,後期包裝,音訊等等。。
-
4 # 鐵路資訊直通車
最初的電影應該是膠片的那種吧。在最初拍攝過程中,場記需要做出精確的場記單。然後會做一個簡單的磁轉膠的流程,將影片用於非線性編輯機上工作,這樣會大大節約剪輯時間,完成畫面編輯後。將非線性編輯的時碼對照場記單,就會容易的找到相應的膠片。
最後還是要用膠片剪刀方法工作完最後的畫面程式。
現在都是各種軟體,在電腦上剪輯就可以了。
-
5 # 掌間剪輯
電影一般取景拍攝完,導演和編劇把大方向確定以後,剩下的就是後期製作和特效處理,一般剪輯用Vegas和Premiere,特效製作個人感覺AE可以,很多好萊塢大片的特效都出自AE,如果你是想學影片剪輯,建議前期學習一些基礎的,比如快剪輯,會聲會影,搞懂關鍵幀的作用,就可以接觸Pr和AE,Au了。
最初的時候電影都是用膠片進行放映,電影院裡放的都是剪輯好的膠片。那膠片是怎麼完成剪輯得呢?用剪刀✂️剪出來的!沒錯,我沒開玩笑,就是用剪刀一刀一刀剪,然後進行重新拼接完成的。剪輯師再暗房裡,透過顯影得畫面,把每一個拍攝素材用剪刀剪好再重新拼接就完成了最初的電影,然後再用放映機進行播放。而現在的剪輯就是靠各種軟體進行操作,但是也分很多的階段。在拍攝電影過程中,剪輯就已經開始了。
在拍攝開始前,創作人員會先根據編劇所給的內容進行前期準備工作,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按照故事內容構建分鏡頭(不是所有導演都會畫分鏡,但是所有導演都會先構思分鏡)
構建分鏡得過程中,後期剪輯人員也會在場,每個人對故事結構都會表述自己的建議,然後逐漸完善分鏡,而導演還有一項工作就是要告訴剪輯人員,哪個部分我要進行怎樣的構成,是倒序,是閃回還是故事穿插等等。
第一次剪輯創作是在第一場拍攝完成後就現場完成的每一個故事都有結構性,拍攝時都會按照結構分段進行拍攝。而每一個場景得內容拍攝完成後,素材都會直接傳輸給後期剪輯,這個時候,後期會按照最開始的分鏡進行初剪輯。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有沒有漏拍的鏡頭,哪個鏡頭角度還可以變化,光線對不對,穿幫鏡頭等等一些拍攝時沒有發現的問題都可以很及時的進行補救。
初剪輯的目的就是對內容最開始的表述,中間沒有很少有思維再創作,就是按照故事順序進行拼接,去掉沒有用的部分,保留主要的內容。
二次剪輯就是全部素材拍攝完畢,也就是殺青後,講之前的所有剪輯完成的每個結構組合到一起當一個故事拍攝完成後,導演和剪輯師要對之前的拍攝內容進行整合,讓整個故事變得完整,有頭有尾,有平鋪直敘,有高潮。二次剪輯就是電影最初的樣子,但是這個版本我們是看不到的。因為這個版本是最正常,沒有任何加工,表現的就是我要拍什麼,沒有我要表達什麼。
此時只能說,我們影片是完整的,沒有什麼明顯的錯誤,所有人都能看懂。但是我們發現很多電影需要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才能看懂,甚至要看兩三遍才可以,這就是導演思維加在了電影裡。
第三次剪輯,導演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完善影片甚至把整個故事變成另一個故事我們經常能聽到導演剪輯版,就是說導演親自對故事進行剪輯,這裡面有導演想要展現給我們的內容,有導演不想告訴我們的。還有故事結構經過導演得思維把整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樣子,例如《平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所以,我們最後看到的電影是已經最少經歷三次修改的內容。有的甚至修改了十多次,刪減,補拍等等影響我們觀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