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人筆記
-
2 # 尚古齋書法
1600多年前,四十二位德才兼備的文人雅士相約在一個小亭子喝酒吟詩,共37首,喝到差不多的時候大家請微醺的老王做序,為什麼呢?可能是寫的好亦可是名氣也可能是官位人脈,總之是個露臉的事情,47歲的貴族老王把這種深藏功與名以及欣喜傲嬌之感如何體現在蘭亭,還須一蹴而就的心態也真是不好把握.(改來改去應該也緊張,畢竟圍了四十一個高手)至於後人研究的各種法,就好比研究魯迅的文章一般,很多時候我們想的比原作者還多...
-
3 # 劉會賓
巜蘭亭序》,實際上就是王曦之的隨意之作。
可以想象,他當初書寫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有後世對他這幅字兒絞盡腦汁去收藏,去研究,不然,《蘭亭序》裡也不會出現錯別字和塗改的現象一一事實為證。
只是後來人刻意給這件書法過度解讀和神密化罷了,甚至是處心積慮一一這才能證明自己是專家學者,不是混飯吃的混混。
這些學究一般都會戴著不一定是平光鏡的眼鏡,手拿放大鏡,把自己的頭髮鬍子弄得老長老長,或中間的頭髮全部弄掉拽去搞乾淨,好象這樣才聰明絕頂,又故作鎮定,煞有介事的樣子。
一會兒看著古人的作品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象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牛頓栽的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會兒托起下巴和腮幫子做沉思狀,讓人弄不清螞蝦在哪頭放屁一一故弄玄虛。
我們還依稀記得一部《論語》讓那個女的對這塊老磚頭分析撕啃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如果孔子還活著,保準也聽的一驚一乍,一定會老淚縱橫一一他老人家孔聖子老先生想都沒想到的,讓現代人思想的翅膀發揮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一完全是無中生有,譁眾取寵。
懂書法的都知道,什麼作品就寫什麼樣的字。
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岳飛的"怒髮衝冠″這類作品,就必須使用狂草書法,因為它是"豪放派",必須是"密不透風,疏能跑馬″的風起雲湧,龍飛鳳舞的章法。而象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紅酥手,黃縢酒"類,屬於"婉約派",書法就一定是行草,行雲流水,天高雲淡一一這才合乎章法。
至於現在的手法家,往往對一副名家作品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唯我獨尊,學富五車的樣子。
知道了以上我所說的內容,一副書法作品的完全成功,就要看這個人地位和身份及背景了。
普通人你的書法劃得再好,都不值錢的。
-
4 # 純鈞LHGR
實際要說的話,符不符合王羲之的想法,這種事怎麼可能有人知道。
為什麼?因為現在所看到的《蘭亭集序》根本就不是王羲之真跡嘛。
當然目前看到的這一篇臨摹版也很好,但是誰若說能從馮萬壽神龍本里看出王羲之的想法,那要麼他有超能力,要麼他有精神病。
《禊帖》號稱天下第一行書,不過這是說原版。早就有人說過,馮萬壽神龍本,刻意臨原帖字的大小,反而放不開手腳,行氣不暢。因此,神龍本只能說是“似是而非”的作品,既不是馮萬壽的最高境界,同時也難以反映王羲之的意境,只能說後人帶著敬意或許能從中揣摩書聖的一點點風骨,可是靠神龍本來體味王羲之的思想,不靠譜啊。
蘇東坡在《論書》裡說道,“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
行書看的是筆鋒澀行和手勢迴環,提筆舉重若輕但不失透骨之力。好的行書看起來,線條就像是有彈性的,有躍然紙上的生動感,線條的舒展與否,彰顯著字的靈性。但是神龍本其實是談不到什麼靈性的,雖然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內,不過正如以上所說,馮萬壽的神龍本,刻意臨原帖字的大小,反而造成自己手腳施展不開,導致行氣不暢。
可是若細看筆劃,馮萬壽的水準其實是超級高的。他的字,線條就給人明顯的生動感,雖然在章法上沒有明顯的節奏,但是每一筆卻都有可辯識的勁道起伏。就這一點來說,能達到如此高度的,從古至今的高手也未必多得過10個人去。
但是,若想從馮萬壽的字裡看出王羲之的筆法,恐怕還是難了一點。反正全都是猜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能說明這個問題。
-
5 # 如石書藝
任何藝術作品,自然天成是最高境界。而這種自然流露的天性,因人而異,因時不同,是極其難模仿的。
對蘭亭序而言尤為如此,我們不是解讀它的隨意揮灑,而是掌握此帖中經典的那部分。蘭亭序的經典是什麼呢?
首先是筆墨精神。看似無意之作,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中國傳統書法的中鋒用筆、“膚肌之麗”、“寫意”、“心畫”、“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等等經典思想,都涵蓋在字裡行間,這是我們需要解讀的重要內容。
其次是筆法的宗法。蘭亭序是王羲之開今文字以來的代表作,以其筆法為宗法已深入人心。例如,此帖中二十餘個“之”,你只要懂得王羲之寫“之”的基本筆法要領就OK。至於一筆長一筆短,或轉折的大小等,這是筆勢所致,要糾結在這裡面,說明不懂書法。不要說王羲之是否同意,而且他會恥笑我們。
-
6 # 子衿書法
書法家對《蘭亭序》的解讀,自古以來都人們熱議的話題。尤其現在的書法理論,王羲之看到了,都要後悔自己早死了一千六百五十八年!
書法的最高境界,莫過於自然。自然從哪裡來?日積月累的磨練而來。我們在書寫的時候,心裡面難道不是想要把字寫的漂亮?但手上的能力達不到啊!《蘭亭序》就放在桌案上,我們動用了圓規,尺子,放大鏡,電腦,把各種收集到的資訊進行處理,分析他的用筆筆法,結構。從力度,速度,角度,各種細節的處理,研究得比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大腦裡的想法清楚不知多少倍。可一下筆,則胡越之風,不挨邊!所有的研究成果,並沒有落實在紙上。
難道研究的不細緻?書法最終的實施,要依靠手去完成。理論研究再怎麼深入細緻,手上的練習跟不上,我們的研究就不能發揮它的價值。這就好比行軍作戰。指揮員在地圖上,拿著尺子圓規畫座標方位,計算行軍集合時間。而作戰部隊卻因實際線路上的困難無法按照指揮官的命令完成預訂目標。為什麼?因為受實際路況,氣候,敵方的干擾,如埋設地雷、伏擊、道路破壞等等眾多因素。地圖上謀畫的作戰計劃,便無法按期實現。所以中國有個成語,叫做“紙上談兵”。理論上說起來,頭頭是道,一上戰場便一敗塗地。
王羲之七歲便在書法上顯露出過人的天賦。他出身在名門世家,家族中有崇尚書法的家風。父輩王曠、王敦、王導、王廩等人都是名重當時的朝庭重臣和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代受教於衛夫人門下。衛氏家族在當時是著名的書法世家。王羲之家族與衛氏家族為表親。衛夫人開辦專門學習書法的“善書館”。王羲之便是“善書館”中成績最優秀的一個。
他寫《蘭亭序》時是在他五十三歲的時候,與謝安,孫綽等一幫好友到蘭亭修稧而作的。我們就按他七歲開始學習書法算起,到寫“蘭亭序”的時候有四十四年的時間。我們把王羲之所有的優越條件放一邊,只取他刻苦練習書法的一面。他學習書法,在他居住的山陰地區,山中的竹片木板石塊,能寫的東西都被他寫遍。紙帛更是反覆左右的多次書寫,直到無法再寫。臨遍了蔡邕,曹喜,張芝,鍾繇等人的字跡。
我們放不理論研究用的尺子圓規放大鏡,拿起毛筆像他一樣的練習四十年,就算超不過他,斷不至於連下筆都找不到北的囧境出現。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徒羨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
7 # 王洪年
可以想象,他當初書寫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有後世對他這幅字兒絞盡腦汁去收藏,去研究,不然,《蘭亭序》裡也不會出現錯別字和塗改的現象一一事實為證。
只是後來人刻意給這件書法過度解讀和神密化罷了,甚至是處心積慮一一這才能證明自己是專家學者,不是混飯吃的混混。
這些學究一般都會戴著不一定是平光鏡的眼鏡,手拿放大鏡,把自己的頭髮鬍子弄得老長老長,或中間的頭髮全部弄掉拽去搞乾淨,好象這樣才聰明絕頂,又故作鎮定,煞有介事的樣子。
一會兒看著古人的作品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象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牛頓栽的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會兒托起下巴和腮幫子做沉思狀,讓人弄不清螞蝦在哪頭放屁一一故弄玄虛。
我們還依稀記得一部《論語》讓那個女的對這塊老磚頭分析撕啃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如果孔子還活著,保準也聽的一驚一乍,一定會老淚縱橫一一他老人家孔聖子老先生想都沒想到的,讓現代人思想的翅膀發揮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一完全是無中生有,譁眾取寵。
懂書法的都知道,什麼作品就寫什麼樣的字。
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岳飛的"怒髮衝冠″這類作品,就必須使用狂草書法,因為它是"豪放派",必須是"密不透風,疏能跑馬″的風起雲湧,龍飛鳳舞的章法。而象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紅酥手,黃縢酒"類,屬於"婉約派",書法就一定是行草,行雲流水,天高雲淡一一這才合乎章法。
至於現在的手法家,往往對一副名家作品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唯我獨尊,學富五車的樣子。
知道了以上我所說的內容,一副書法作品的完全成功,就要看這個人地位和身份及背景了。
當然,必須得承認,這不符合王羲之本人的思想,王羲之寫的時候確實沒想過這麼多。
但話說回來,這恰恰是王羲之厲害的地方,如果王羲之邊想邊寫,那寫也不出這麼自然,有變化豐富的東西。故而有傳,王羲之酒醒後又寫數本,全不如意,所以自稱此本“筆有神助”,不是自己所寫,乃是為仙人代筆。
王羲之用筆如神,說的就是變化多端,無跡可尋。後輩學者理性分析尚沒能力窺其全貌,你還想按照王羲之的想法來看待這本帖?那你首先得有王羲之的水平。
如果蘭亭只是王羲之“肆意揮灑”的一幅作品,那為什麼這幅作品不是李羲之,孔羲之揮灑而來?為什麼不是你揮灑而來?難道你不會喝酒嗎?你缺紙筆嗎?
如果你非要較真,說王羲之沒想這麼多,那也沒什麼辦法,畢竟把王羲之挖出來質問也不現實。
只能說,如果你是抬槓的話,那這個扛可以抬很久,而且你越無知,越自信,學的越多越心虛。
如果是想學東西的話,就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自作聰明。歷代名家輩出,難道只有你在思想上覺醒了?懂得質問古人分析了?千萬不要高估自己。一件事如果傳承了很久,那即便看起來很傻,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非要覺得必須是王羲之這樣想過,分析才能被你接受。
-
8 # 中州耕牛堂主
《蘭亭序集》是王羲之即興而作,不但書法寫的灑脫自如,其文章也被編入《古文觀止》流傳至今。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蘭亭序集》的摹本而不是真跡。至於書法家對《蘭亭序集》筆法及章法的解讀,並不一定符合王羲之當時的想法,所謂的筆法和章法的解讀,都是猜測罷了。王羲之當時怎麼想的,只有王羲之自己知道。
用心恰恰無,無心恰恰用。
王羲之作《蘭亭序集》是在微醉狀態下乘興而作,根據推斷,王羲之當時並沒有想的太多,只是文人雅士們推舉王羲之為他們所著的文章作序。在那樣的氛圍和狀態下,王羲之就憑藉著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嫻熟的書法技巧,很快完成了《蘭亭序集》的撰寫。使王羲之意想不到的是,這篇散文——《蘭亭序集》不但會被後人收入《古文觀止》,其書法作品也會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關於書法家們對王羲之 《蘭亭序集》的筆法和章法的解讀是否符合王羲之當時的想法,都是按照他們自己揣摩的,其實,王羲之當時是沒有任何想法的,他只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罷了!但同時也說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時參與修文的幾十個文人雅士對王羲之的文采和深厚的書法功力都是認可的。
王羲之《蘭亭序集》的筆法和章法佈局乃至墨法變化,都堪稱一絕!所以說,書法家對《蘭亭序集》的用筆和章法進行研習和解讀,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覆列表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
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
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蘭亭集序》不但字好,而且文章內容也好,也是至今流傳的千古美文。
王羲之喝了酒不是那麼清醒的狀態,能夠寫出這麼一篇文章,並且字也寫得這麼好,所以他就是書聖。更不要覺得王羲之書法理論不強,千萬不要以為王羲之如果想要思考想的不夠多。
雖然有些人解釋《蘭亭集序》,看上去非常的誇張,甚至有些詞彙雲裡霧裡的,如果說是“書法方面的乾貨”,沒有人有王羲之的多。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就算有點醉,就算腦子在思考寫一篇千古流傳的美文,手部肌肉都能條件反射,“不需要思考”這個字怎麼字,自然而成天下第一行書。
現在有些人,非常熱衷尋找歷史遺珍,尋找王羲之所寫的書法相關的著作。
現在有一些人覺得《筆勢論》是王羲之所寫,這個我個人持保留意見。
並且還相傳:他用自己精心創作的《樂毅論》作為範本,又以《筆勢論》作為理論,從理論到實踐兩方面啟發王獻之,引導王獻之學習書法。
還有各種歷史的考據:《筆勢論十二章》原題為《筆陣圖十二章》、王羲之撰。載於唐代韋續《墨藪》。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沒有標明作者,而是說"不知何代所輯"。《四庫全書》沒有指出此文是韋續所輯。孫過庭《書譜》雲"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
王羲之是書法的寶庫,不少人在書法方面,想要依託王羲之獲得名聲。
一人有感有些人對於王羲之在不那麼清醒的狀態下,寫出《蘭亭集序》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說是錯誤的。
因為王羲之有能夠寫出《蘭亭集序》的實力,才有可能在自然狀態下寫出《蘭亭集序》。而不是因為只有自然而發才能寫出《蘭亭集序》,因為有王羲之才有《蘭亭集序》。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理論和實踐同樣重要,書法理論和大量的練習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