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當地民眾,似乎並不認同德意志帝國的專制,他們更願意選擇在“寬容”的法國一邊。在法國曆史上,他們多次與法國人一起,對抗外來侵略,就連法國國歌《馬賽曲》,都是源於阿爾薩斯的軍歌。儘管使用同一語言,但在宗教、生活習慣方面完全等同於法國,歷來的統治階層也從未強迫其使用法語,當地的民眾更願意效忠法國。也就有了後來當德國人推行文化同化政策時,《最後一課》真實反映了阿爾薩斯人,遭受壓迫的真實寫照。
5
回覆列表
  • 1 # 借酒煮雪

    首先是地理位置

    阿爾薩斯位於法國東北部地區,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它被萊茵河南北分開成兩個部份:北部的下萊茵省和南部的上萊茵省。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分佈在萊茵河谷地。面積8,280平方公里。

    可以說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是德法交鋒的第一線,而此地往右便是兩國的天然屏障——萊茵河。控制了這個地區,有利於在兩個交戰時期的作戰行動,可以大大減小部隊的傷亡(跨河進攻一般是攻方劣勢)。如果法國佔據了該地區,可以阻攔德軍於萊茵河,反之,德軍可以避免渡河之苦,直入腹地。

    資源與文化

    從現在的視角來看,阿爾薩斯大區經濟極其發達,僅次於巴黎大區。並且該地區具有眾多的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被稱為“戰爭的發動機”,資源對於近現代戰爭意義重大。並且該地區河網交錯。水運條件優越,水力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同樣也是法國的一大產糧區。

    而洛林大區是法國第一大棉花、煤產區,第二大鋼材和木料產區、第三大啤酒、油菜和乳酪產地,全年可生產約460億千瓦電,全年可生產350萬立方米的木材,140萬頭牲畜,可生產全國76%的煤。

    如此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並且地理位置關鍵,必然是法德兩國的必爭之地。

    後記

    值得一提的是,地區講德語的人比較多,但是事實上,阿爾薩斯-洛林的歷史已經說明,相同的語言文化不一定等同於政治認同,後者來自共同的歷史經歷和相似的政治理念。激發人們愛國之心的不是語言,而是對一個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

  • 2 # 記錄歷史人生

    阿爾薩斯位於法國東北部地區,是法國本土上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域,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歷史上,阿爾薩斯在17世紀以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1618年至1648年戰爭後,根據和約割讓給法國,但當地居民對法語百存在抵制傾向。普法戰爭(1870-1871)後,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一戰結束後屬法度國領土,二戰初期被納粹德國佔領,二戰結束後歸還給法國。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後,驅逐了1871年後移入阿爾薩斯的德裔居民,學校上課一律用法語,街道和店鋪名字也只准用法語。實際上,中世紀以來,阿爾薩斯與洛林並不屬於法德任一國家。9至16世紀,屬於德國,版1552年,法國佔領了它,1648年,戰敗的德國正式承認法國擁有這個地方的主權。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後,德國重新佔領此地。就居民而言,此地講法語的僅是講德語人的八分之一。1918年德國一戰失敗後,法國奪回此地,立即在這裡全面清除德語的痕跡,施加法語統治。初等學校的所有課程規定用法語講授;在原有學生畢業之後,中等學校也都實行用法語講課。斯特拉斯堡權大學的所有課程,甚至德國語言和文學的課程,也是完全用法語講授的。

  • 3 # 國際探聞

    歷史上,邊境糾紛一直是相鄰國家的“敏感線”,在國家利益問題上,各國對自己擁有主權的辯論都各執一詞。一些問題,是可以透過和平談判來解決的,例如:民族自決,一些偏遠荒漠,或者高山阻隔,這些都是一些地理或者地緣影響的因素,對兩國本身的主權和安全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是,另一種問題,關於國家主權安全和國家壟斷資本的重要領土,是隻有透過武力等強硬手段才能獲取的,例如:影響某國整體國家財政收入的,敏感領土的歸屬,重要軍事要塞的天然防禦等因素,這些問題,是關係到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所以將會成為兩鄰國漫長爭奪的焦點。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地緣位置,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土,這就是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塊位於德國和法國中間的紐扣地帶。

    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個盛產煤炭、鋼鐵的重工業基地,和德國的魯爾區一樣,在歷史上都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地緣,另外,在工業革命以前,阿爾薩斯和洛林也是重要的防禦地帶和天然屏障,所以,阿爾薩斯和洛林,是兵家必爭之地。

    面對這一地緣,德國對其格外青睞,首先,她是講著德語的日耳曼地帶,有著共同的母語淵源,另外,她也是作為跳板,進攻法國的重要位置,有很大的戰略價值。法國更是對其青睞有加,她是法蘭西防禦來自德國威脅的重要地段,另外,她也是法國欲分離日耳曼族系,削弱德國、稱霸Continental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革命後,此地盛產的鋼鐵重工業更是法國稱霸擴張、維持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種種因素,使得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圍繞此地進行了多次爭奪。

    三十年戰爭

    阿爾薩斯和洛林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遠在西邊的領地,哈布斯堡王朝本身對其興趣不大,但是和她緊鄰的黑森和巴伐利亞等諸侯國,對其有著極大的興趣,而普魯士民族,也一直以這塊領地應為自己日耳曼民族的直系領地自居。三十年戰爭以哈布斯堡王朝清化內部宗教,而演變成的歐洲混戰,法國及其盟國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組成的天主教聯盟。戰爭結束後,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使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於法國,普魯士對其虎視眈眈。

    普法戰爭

    普魯士在俾斯麥當宰相後,國力突飛猛進。他以鐵血著稱,並欲大敗法國,奪其霸主寶座,統一德意志,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在與丹麥和奧地利的兩次戰爭中獲勝後,俾斯麥的政策被國王威廉以及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在統一北德諸邦後,普魯士開始向法國施壓。普法戰爭中,法國一敗塗地,國王甚至被俘虜。戰後,在法國凡爾賽宮,威廉宣告德意志完成統一,阿爾薩斯和洛林被納入德國的領土。

    兩次世界大戰

    工業革命後,阿爾薩斯和洛林盛產的煤炭產量十分豐富,成為機器時代的“美食基地”。法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德國佔領後,一直對其念念不忘,欲重新奪得此地,但德意志的不斷強大,成為了法國不願看到的事實。法國在於英國和俄國結盟後,對德國一直採取敵對狀態,一戰爆發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進行了瘋狂的較量,戰爭十分慘烈,最後,以德皇退位宣告協約國的勝利,《凡爾賽條約》使法國重新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在一戰後,背上了沉重的賠償債務。二戰時,德國重新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但失敗的戰爭又迫使將此地重新轉交給法國。

    總結

    阿爾薩斯和洛林作為歷史淵源問題,不論是非工業時代還是機器時代,都成為德法兩國爭奪的焦點。這個夾在德法邊境區域,說著德語的工業地域,今日已屬於法蘭西的行省,但是,她折射出來的鄰國邊境糾紛,今天仍然成為世界討論的話題。

  • 4 # 廾三戈

    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王國和法國之間關係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到了1871年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將阿爾薩斯洛林連同梅斯要塞一同割讓德國;法國向德國支付50億法郎賠款;德軍駐留法國直至賠款完成,軍費由法國承擔。

    阿爾薩斯洛林位於法國東北部,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加之兩地富含煤、鐵資源。《法蘭克福條約》簽訂後法國感到極為羞辱。所以一戰結束後,法國對德國極為仇視,不僅要求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對德提出高到離譜的賠款。法國藉此“雪恥”而德國又因此“蒙羞”。除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戰略意義和礦產資源,民族情仇也揉雜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更年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