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逐月空間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打工仔”,什麼叫做“農民工”。

    1、“打工仔”的含義:

    指受僱為私營企業主工作而獲得勞動報酬的年輕男性打工者。“打工仔”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從香港傳入的,最早是由“農民工”這一稱謂演變出來的新名詞。也即指在城市打工的男子。其特點:一是年紀輕、文化低、重體力、低工資;二是遠離家鄉;三是工作不穩定;四是工作、生活條件較差等。現在習慣泛指在私營企業工作的人。

    2、“農民工”的含義:

    指戶口在農村,長期進入城市務工,或在當地及異地從事非農產業勞動的勞動者。實際是指"在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的農業戶口的工人"。

    3、這兩種稱謂的形成條件:

    要說從什麼時候把“工人叔叔”稱之為“打工仔”,把“農民伯伯”稱之為“農民工”,這個具體時間還真的難以考證。

    其實,從職場中和現實生活中來看,“工人叔叔”、“農民伯伯”,是過去人們對工人和農民階層的尊稱和統稱。

    而“打工仔”、“農民工”,是改革開放後,人們對在城市裡的公司、企業中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員,慢慢形成的習慣性稱謂。

    這兩種稱呼的變化,其實並沒有不尊重和貶義的含義,只能說這樣稱呼更準確、更符合實際一些而已。

    說起什麼時候“工人叔叔”變成“打工仔”,“農民伯伯”變成“農民工”。這還得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時說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正式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此後,逐步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經濟增長更加穩健;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其中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

    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進行了工資、勞動保險制度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了雙向流動和雙向選擇的勞動用工制度,打破了“鐵飯碗”,更好地貫徹了按勞分配製度。

    由於國家廢除了分配工作的制度,企業的從業人員比過去的流動性大大增加,企業因故辭退員工、員工因故主動跳槽,這在職場上成為很正常的現象。慢慢的,“工人”就多了一個“打工仔”的習慣性叫法。

    實行改革開放後,取消了農民進城務工的限制,農民進城務工成為常態,這也是農民增加家庭經濟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深受農民的歡迎。因為,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制後,很多富餘勞動力透過進城務工,既解決了就業問題,與純粹種地務農相比,又大幅度地增加了經濟收入。時間一長,進城務工的農民,慢慢的就習慣性地稱之為“農民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些人民醫院掛號從幾塊到幾十上百不等,掛號費為什麼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