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琅琅學觀

    看了幾乎全部的答案,沒有全對的。

    錯的最多的地方,在對“自然”的解釋上面。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25章,這一章講的是:“道”是個什麼東西。然後在這一章的結尾,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概括了人,天地、道三者的關係。

    這裡面的關鍵詞“法”,是“取法,依照,順從”等意思。沒有問題。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這是一個遞進的關係。

    人是在天地之間的,取法天地,按《道德經》的思想邏輯,沒有問題。

    天地又是“道”所生的,天地執行的背後是“道”的推動,所以天地取法“道”也沒有問題。

    問題是“自然”怎麼解釋?

    有人把自然解釋成自然界,那天地是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呢?人是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呢?顯然,這個解法是錯誤的。層級關係錯了。

    在《道德經》中,天地,就是我們人所居住的空間,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自然界。

    然而《道德經》中的自然,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差得遠了。

    自:自己 、本來 的意思

    然:學過古漢語的都知道,意思是“的樣子”

    合起來,自然是“本來的樣子”。

    道家的體系中,人在地上,地在天的包圍中,天地在道的浸潤中,道是最高法則,最原始動力,最大的存在,最有力的存在。

    比天地更早存在,自我執行,永遠執行,不會停止。這是道的特性,在《道德經》中用“先天地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幾個詞來描述,而且道非常大,找不到頭,也找不到尾巴“迎之不見其首 , 隨之不見其後 ”。

    這樣一個最大最高階的大BOSS,它取法誰?

    它取法它自己本來的樣子

    當然了,還能怎樣?這還不是明擺著的。

    人取法天地,天地取法道,道取法它自己本來的樣子

    道就是這麼牛X,最高準則,最強原動力,最大最早最長久的“道”,當然只能取法它自己本來的樣子。

    自然界?那只是道變化出來的小小的一個部分。

    這句話,是說,人在天地之間,要努力學習天地的執行法則,透過天地的法則去了解“道”,而這個道,是最根本的法則,最原始的動力,一定要了解它本來的樣子,不要人為地把一些錯誤的想法投射在“道”上面。

    要老老實實地,別迷惑,別耍花樣,別自欺欺人。透過法則研究出來的道,只能是它本來的樣子,人類想去裁剪它,歪曲它,都是不可取的。

    用一句現代的名言結束,道理類似: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東西,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驕傲

    為了更好理解,舉個小例子吧。

    人,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掉下來,

    人觀察蘋果落地,觀察星辰轉動,終於得出“萬有引力”的公式,

    萬有引力公式只能是下面這個樣子,別的都錯

    還不好理解?再舉個例子

    在你家裡面,你聽你孩子的,你孩子聽你老婆的,你老婆是最高領導,她聽她自己的。

    道法自然這句話,是《道德經》25章的總結,意思就是“道是最高法則,不被任何其它東西左右”。

  • 2 # 文刀沐子

    這裡的自然是指"人",也就是最高自然法則。

    所謂的人,是指生命,生理,理性,精神的自然社會表現。

  • 3 # 穆在東

    講的是做人之道!

    天:自強不息、生生不息!

    道:無聲表達給人類的!

    自然:日月星辰的關係!

    可以細化好多例子!

  • 4 # 春日之虎

    我認為指的是自然規律及世間一切事物的規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大地上生活,人得遵守大地的執行規律,地在天的照耀人,地得遵守上天的執行規律,天是更大自然的組成部分,所以天得遵守自然的執行規律。歸根結底,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得遵守自然的執行規律。

    人在世界上做事情,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哪註定會失敗。人的生存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自然規律,認識自然規律並遵守自然規律的過程。有一些人違背自然規律做事,註定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日常生活中,人要奮鬥,但不可盲目地奮鬥,你只有發現了事物的規律,並沿著規律這條河走,才能達到光明的彼岸。

  • 5 # 銀河艄公A

    天、地、人!三者和合方為道!道法自然,自然者自然而然!所謂自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如同“法爾如是”一般。自然無所謂始,無所謂終,它不以人們的思維意識所轉移,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如同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般存在,按規律行事即是和道,也就是道法自然,不依靠規矩做事即是背道,背道而馳者必然要受到懲罰!

    人們經常說“人定勝天”,認為憑人類的想法能夠改變自然界,其實這是錯會了古人的意思,古人講“人定勝天”其真實意思為,人的心定了才能夠勝天,這是一切唯心造最合理的解釋,也是心想事成的遞進闡述。現在經常發生的,泥石流,沙塵暴都是我們自食其果的違背自然的最好證明!

    人類是萬物之靈,是有偉大的一面,但在自然面前又是何其渺小!

    請我們尊重自然!一切按自然法則做!

  • 6 # 中自然

    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存在狀態呈現的法則。道的執行狀態是反者道之動,反者道之動,是動者自動。反者道之動的動者自動是自然規律,動者自動是因果律。萬事萬物都生存在因果的過程中,任何事物當下的存在的狀態都是其自身執行(行為)的因果。存在是自然規律的呈現。故存在就是自然。

    或者說自然就是存在。

  • 7 # 燕然山下且輕嘯

    看了幾個答案,覺得更加糊塗了。個人覺得,“道法自然”應從常識、常理和常情出發進行解釋。抓住兩點:一曰“義”,二曰“理”。從“義”上看,這句話共三個詞“道”“法”和“自然”。“法”為動詞。道和自然為名詞。而從《道德經》中我們發現,關於“道”的解釋有多種,是理解“道德經”的關鍵所在,歷代大家都有不同見解,可參閱相關的論文。“自然”相對容易解釋,可暫機械地解釋為規律。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道效法自然”。從“理”上看,道家思想是辯證的、唯物的。所以,要從人、地、天、道整體上來考慮,其反應的是整體特性的系統論,也就是天地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這要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在系統論中,各個部分遵循整體規律;二是系統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也要遵循自身的規律。舉例就是:地球既要自轉,也要圍繞太陽系公轉。如此來理解,就是我們做事情要按照規律辦事,這個規律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總體規律,也是人類本身進化的規律。至於總體規律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剛才分析的“道”和“自然”的“義”的含義了。隨著人們對道德經解讀的不斷深入,倫理學、社會學、哲學、美學以致心理學的發展,其詞語的含義不斷被豐富,也不斷深化我們對其本意的理解和解讀。

  • 8 # 天一堂房宅診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那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就我個人對於傳統文化和這句話的理解我認為:“天、人、地”三才理論,一直貫穿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之中,中國的古人倡導“天、人、地”相結合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說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受到“天、人、地”三個方面的影響,“天”有天的規律和法則,“地”有地的規律和法則,我們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必然要受到天和地的法則的影響,同時我們人也生活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同樣也要受到宇宙的大的規律和法則“道”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古人認為,我們人類要想更好的在天地之間,在宇宙之中生存和生活下去,就要了解天地和宇宙的規律和法則,並且認真的遵循它,我們的人類才會生活的更好。

  • 9 # 醉墨客

    原章是這樣寫的: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我們在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前,必須先閱讀前面的句子。前面句子中,老子所說的“先天地而生”是指什麼?這個才是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釋儒道三家的學說,可以說是基本相通的異筆同工,所以我們面對老子的這個“道”,我們不妨以佛學與儒家的角度來對詮釋,更有利於理解。

    於佛學的角度而言,“先天地而生”的這個“道”,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也叫如來藏、真如本性、佛性等等稱呼,稱呼不同,但是指的東西相同,統一而言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佛學的派系比較多,這裡我就以唯識宗與禪宗去詮釋。

    “先天地而生”的這個“道”,唯識宗認為就是指如來藏,如來藏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末那識是第七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這八識構成整個宇宙世界六道輪迴。如果以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我們又可以歸納為《楞嚴經》裡所說的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要素構成整個宇宙世界。

    當然,用這七大要素去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可能效果更好。天、地、自然,其實就是指地水火風,但這是如來藏映像而已,也就是“道”的映像而已,屬於一種現象,本體界事實上是“道”,就是我們人人具有的“先天地而生”的自性、佛性。這個道、自性是隨時會變化的,就像《六祖壇經》所說的,“道須流通,何以卻滯”。就是說,今天的太陽,時間久了,可能是另一個星體,今天的銀河系會變成其它的星系,因為這個“道”是時時變化的。

    而我們人道,若不修行,也是變化的在這個六道輪迴中旋轉,這一切都是道的作用,主體的阿賴耶識與客體的地水火風相結合體,旋轉不停息。當然了,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無明”“能所”,可這裡要詮釋起來,篇幅太長,大家若有興趣,可以看看《楞嚴經》,裡面有詳細的說明這個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是怎麼來的。

    在禪宗中,關於這個道的解釋也是非常多,這裡我也舉個公案,讓大家來理解老子的道。有一個修道者每天拜經閱讀,以求開悟得道,但是苦修許多年,始終未得開悟。有一天,他繼續拜經閱讀,當讀到佛經中的一個“屎”字的時候,他即時開悟得道了。大家可以以這個公案去想想,並理解什麼是道。

    以上就是以佛學的角度去理解道,下邊就說說儒學是如何理解的。在儒學的經典中,《中庸》是相對比較出色地詮釋了道,並且開門見山在第一章就說了出來。

    《中庸》第一章的原文是這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這裡的道,與老子所說的“先天地而生”“道法自然”,還有佛學所說的佛性、自性,異筆同工地解釋得非常吻合,都是指一個東西,只是詞彙稱呼不同而已。

    綜上所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信大家都了自己的看法與感悟,並且可以認識到自然就是規律。一切都是道在執行,並且是有規律的,人的自性就是道,而道的執行規律中,我們須認識清楚並且遵行。如果相違背,佛家中就叫做六道輪迴而苦楚不得解脫,儒家中就是人格不完美。

  • 10 # 李彬文

    語出老子《道德經》25章。

    首先,應該明確《道德經》中"道"和"法"的概念。

    所謂"道",就是人類修身治國的客觀規律。 "道"是世界之本源,宇宙萬物之母;既指是認識的物件,又指認識的方法;貫穿於宇宙、社會、人生的全過程。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源。

    "法",有兩層意思。一是效法;二是法則。是人類和地、天、道、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譯文。

    (在這四者的關係之中)人是效法於地的,地是效法於天的,天是效法於道的,而道則應該取法於自然。(即按照自然規律去辦)。

    四句話,12個字給我們的啟發。

    (1)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即只有順應自然規律,人類才能健康智慧地活著。

    (2)順應自然,遵守自然法則,才能越活越幸福。

    (3)返璞歸真,迴歸自然。拒絕喧囂,拒絕奢華,迴歸寧靜,迴歸自然。

    (4)熱愛自然,珍惜生命。譬如:我給小草一份愛,小草給我一片綠⋯⋯。

  • 1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自然”,其實也就是自在,自然而然的意思,這裡的“自”有原本、本來的含義,“然”是指狀態,所以“自然”合在一起,就是指本來就有的狀態,或者說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知道萬物的演變,都不可能真正的自在,而是要受制於其它條件,因為萬物的本身就是由其它條件組合而成的,比如用木頭組成的事物,它命裡就註定不能見火,火一燒就毀,而用泥土組成的東西,則不能見水,水一衝就散,等等等等,萬物都逃脫不了這個宿命。

    但“道”不一樣,老子說它是“先天地生”,也就是說,它超越了天地間的一切形態,又說它是“獨立而不改”,它獨立於萬物之外,所以不隨萬物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它不受制於萬物中的任何一物。

    而且它還“周行而不殆”,“周行”是指它的執行範圍也不受限制,“周”就指出了它無所不在的特性,它不受萬物的制約,而又非常自由的運行於萬物之中,沒有死角,沒有盲區,這就是“道”的特點,也就是“自然”,更是一種逍遙和自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段話為我們指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們受制於自己的貪心,受制於自己的狂妄,貪心和狂妄就象是一個深井,又象是一間牢房,當我們在享受自命不凡的時候,恰恰也把自己給裝了進去。

    這就是老子講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謂有得必有失,我們的思維是相對性的思維,可以說沒有相對,我們就無法形成知解,比如沒有相對,我們就無法判斷長和短、高和低、善和惡、美與醜等等,沒有相對就沒有認知,那麼反過來,我們也就被牢牢的鉗制在相對的時空範圍之中了。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試圖幫我們打破這個牢籠的經典不可謂不多,象《道德經》就是這樣的經典,還有象《莊子》、《反經》等很多,只要我們願意改變,還是有大量的經驗可以借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為啥讓人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