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彩祥雲
-
2 # 華夏自然物理研究所
現在的電子質子圓的理論模型是推理假設,不可以為真,只是權威片面的個人理解,宇宙找不到理想直線和標準的園,推理氫原子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它也不是圓,氫原子自旋狀態可以是運動的圓,所以看到圓都是閉合運動軌跡,或軌跡製造了圓,電子再分是光子,質子再分是夸克,夸克在分是電子,都是運動軌跡,停止遠動都不是圓。
現在的電子質子圓的理論模型是推理假設,不可以為真,只是權威片面的個人理解,宇宙找不到理想直線和標準的園,推理氫原子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它也不是圓,氫原子自旋狀態可以是運動的圓,所以看到圓都是閉合運動軌跡,或軌跡製造了圓,電子再分是光子,質子再分是夸克,夸克在分是電子,都是運動軌跡,停止遠動都不是圓。
現在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透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
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型別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觀測這些微小粒子的。
按照平常的思路,只需要透過光學放大裝置將這些微小粒子放大到足夠的倍數,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們的樣子了。然而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可行,這是因為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極限是百奈米級的,而就算微觀世界中個頭最大的原子,其大小也都是奈米級的,就更別談比它小得多的質子、中子和電子了。
所以,要觀測到這些微小的粒子,必須用其他的方法才可以。對於原子,科學家們目前通常都是使用的原子力顯微鏡(AFM)或者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其原理是利用一根原子級的探針,去感應目標原子間的各種作用力以及物理現象(例如範德瓦爾斯力、靜電作用、隧道電流等等),從而描繪子目標原子的樣子。
實驗表明,即使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它們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其中的原理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原子的大小由電子的排布決定,而電子又一直在運動,並且這個運動狀態又是不規律的,所以至少每個原子的大小都是不同的。
而對於更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即使是掃描隧道顯微鏡這樣的裝置也都無能為力了,科學家只能利用精密的探測儀器,來觀測和記錄這些微小粒子在不同條件下的各種反饋資訊,然後間接地分析出它們的各種物理屬性。
可以看到,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只能知道這些微小粒子的各種物理屬性,能夠判斷出它們是屬於哪一類的,但根本無法知道質子、中子和電子具體是什麼樣子。
不過儘管看不到,我們還是可以推測一下,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在地球上的幾十億人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全世界就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按照這個道理來講,同樣型別的微小粒子很可能也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就像我們觀察螞蟻的時候,如果我們用肉眼來看同一類螞蟻,那麼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它們之間的不同,只能認為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而如果我們用高倍數的放大鏡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了。
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也許可以利用強大的科技,將這些微小粒子清清楚楚地呈現在面前,屆時人們很可能就會發現,微觀世界中同樣型別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並不是一模一樣,除了基本的物理屬性是一樣以外,它們還各有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