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傑少說熱門

    你好,這裡是我根據各位史學大師以及自我閱讀之後的一些小小看法。

    關於曹操想不想當皇帝這個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關鍵就是曹操說的那一句話‘如果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句話就說明了曹操不想當皇帝,也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暗示曹操兒子當皇帝,根據部分歷史學家以及我自己的判斷,我認為曹操那個時候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因為可以根據曹操的《讓縣自名本志令》中可以看出,他對於自己的江山是沒有規劃的,他只有完成霸業的理想,他不知道後面的路該怎麼走,但是要說曹操不想稱帝,這是不太現實的,畢竟曹操有條件。但曹操本質上還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有所考慮的,這裡主要分析他的四個顧慮。

    第一條 不吉利 曹操曾在年輕的時候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在他年輕的時候,無論是董卓廢立皇帝,袁紹另立皇帝,袁術自立皇帝,都在皇帝問題上犯了錯誤,他都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換皇帝這個事情很不吉利,這個觀念可能到了曹操晚年,仍然還有存在。

    第二條 受恩寵 曹操世受漢恩,曹操這個家族世世代代收到大漢王朝的恩寵,他報恩的思想可能還是存在的,至少不忍心下手。

    第三條 難改口 曹操一直信誓旦旦,說自己只是想做個晉文公,齊桓公,絕不會篡漢的,賭咒發誓了很多次,最後他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

    第四條 不合算 曹操太清楚劉備,孫權是什麼樣的人,他非常清楚只要他曹操一稱帝,劉備孫權馬上跟進,最後篡漢的罪名,曹操自己背上,他們安安全全去當皇帝,比較方便了他們。其次,曹操雖然現在不是皇帝,但仍然代表中央,劉備,孫權這些人,再怎麼稱王,也只是地方。如果曹操當了皇帝,他們也跟著當了皇帝,那雙方的關係便從中央對敵方變成了,對方對對方了,這樣很不合算。

  • 2 # 歷史堆中的胖子

    曹操啊?沒有稱帝的原因很簡單,無論是怎麼想的,他最終都沒有打算稱帝。

    不要簡單的認為人心思漢或者阻力太大等因素,那到了曹操晚年都已經是不存在的問題。試想一下,曹操剛死,曹丕轉頭就能篡漢稱帝,難道曹丕篡位時機成熟,曹操最後那兩年時機就不行?不可能的。忠於漢室的勢力早就被曹操給抹乾淨了,曹丕能立刻稱帝,那曹操在晚年也是可以的,已經不存在什麼實際上的阻力了。

    反而正如同曹操所說,沒有孤,正不知將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現在回頭看,其實漢朝最後的守護者就是曹操。曹操不死,漢獻帝還能再多當幾年皇帝,曹操一死,各種野心家就跳出來了。先是曹丕,後是劉備,再是孫權,無論他們說的多麼好聽,都開始了稱帝稱王。

    曹操是漢臣,他至始至終都沒有篡漢,哪怕他已經有了稱帝的條件也沒有走那最後一步。但曹操卻又實實在在的是奸臣或者權臣,沒辦法啊,曹操背後牽扯到的人太多,曹操早已經不屬於曹操自己了。可以說一旦曹操放權或者將權利歸還漢獻帝,那迎來的必然是全家死光光,還要附帶著整個北方再次陷入戰亂。

    曹操,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可沒辦法啊,他就是生在了亂世,那也只能做梟雄了。但即使是梟雄,他的內心也是有一分自留地的,那就是對漢室最後那一點念想,我想也正是因為這點念想,他才沒有跨出稱帝的一步。

  • 3 # 五行化境

    曹操的地盤都是曹操自己打來的,曹操完全不擔心漢獻帝會奪走權力,曹操的兒子正當壯年當時曹操不需要篡位也能保證兒子順利接班。那曹操為什麼要篡位呢?曹丕後來稱帝也是在孫權之後,可見曹家人沒把帝號看的太重。

  • 4 # Zh上善若水W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在各類書籍和影視劇中他更是被描述成一個大奸臣,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還是相當出眾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能力出眾的亂世奸雄雖然後來成為魏王,但是卻沒有稱帝,這個人就是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統帥,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在毛澤東,毛主席的筆下,曹操可謂是一代風流人物。曾有: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曹操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但是曹操畢竟是曹操。

    縱觀曹操的一生,他一直向著通往帝王之位的路努力著,至公元196年,即建安元年,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漢獻帝劉協,並挾持漢獻帝,遷都到許昌。實實在在的把漢獻帝當成了一個手中的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後來因為袁紹不滿,曹操才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袁紹,自己改認司空,兼車騎將軍。

    從此開始主持朝政,公元217年,漢獻帝詔令,曹操行軍打仗,可用天子旌旗,外出時其排場可比皇帝,還詔令曹操可以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由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他還可以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三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面見皇帝的時候可以不用被傳喚,名字不必太監在旁邊喊一句,丞相曹操覲見,入朝不趨,就是說為了表達對皇帝的尊敬,進來見皇帝,必須是小步快走的。

    但是現在曹操不用了,只需要斯斯文文,閒庭信步地慢慢踱進去就行了,劍履上殿,也就是說來到皇帝身邊,不必解下寶劍,脫下鞋子了。簡單來說,這就是極個別功勞特別大的權臣才配享有的特權。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也就是說曹操已經成為魏王,至此曹操也就離帝位僅差半步之遙,他不但在事實上控制了朝廷上一切大權,使自己成為了實際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曹操唯一沒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

    這不僅是他的所為,也是他的心中所想,取締漢朝,是眾人皆知的。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他致死也沒有邁出最後一步,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稱帝,易如反掌,可是他為什麼不稱帝呢?專家推測這可能有四個原因:

    原因一是曹操稱帝,可能會遭到擁漢派的反對,使蜀國的矛頭對準曹操,得罪劉備,反而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無形中幫了孫權的忙,所以儘管孫權一貫的勸他稱帝,但曹操早已洞悉孫權之心,不肯輕易上當。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是打著匡扶汗室的旗號招攬人才,畢竟是東漢末年,為了收買人心,他需要在別人心裡樹立起一個漢室忠臣的形象。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能廢了漢獻帝,如果自己稱帝了,這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自己的聲譽也會一落千丈。

    原因二從當時的形勢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是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而繼續維持漢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具有一定的作用。曹操正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勢力才會逐漸壯大,這讓他得到了不少好處。而他手上有漢獻帝,無論做什麼事都可以以“天子號令”來指揮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們,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也讓他收攬了不收漢室的人才。在曹魏陣營中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在這其中就包括荀彧這位曹操首席謀士。袁術稱帝僅短短兩年就被聯軍討伐,自己也是吐血身亡,這也給曹操提了個醒。曹操自己心裡也清楚,如果自己稱帝那麼他相對於孫劉兩家的政治優勢將會蕩然無存,朝中大臣也會反對,說不定就會步入袁術的後塵。

    原因三曹操曾經一再自鳴本意,說自己絕對沒有取締漢朝而自己另立朝代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餘年之久,而如果突然稱帝,違背諾言,對自己的名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只好堅持把戲演下去。曹操心裡清楚,既然稱帝已經無望,那還不如好好當自己的魏王,做一個名義上的漢臣。雖然自己未能稱帝,但是曹操卻在逐漸改變著漢朝百姓和大臣的想法使他們忘掉漢室忠於魏國,這也為以後曹丕稱帝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見曹操目光長遠。

    原因四曹操是一位講究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施於為政,可謂是他的真實寫照。不論曹操一什麼樣的目的而不去稱帝,這都是他最為明智的謀略。曹操覺得自己確實沒必要稱帝,但是不僅僅因為他要是稱帝后,就有了皇帝的權利。假如曹操稱帝了,那麼,孫權與劉備也都會相繼稱帝。但是,假如曹操不稱帝,孫權與劉備也就不敢,冒著篡漢的罪名去當皇帝,那如果都不稱帝的話,就要在表面上向許都稱臣,那麼,許都真正的老大也就是曹操。反而,假如曹操真正稱帝了,可能更沒有皇帝的權利。

  • 5 # 周扒皮叭歷史

    關於曹操為何不稱帝,但曹丕一上位就急於當皇帝,曹操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按實力論來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能力比曹丕強,手段比曹丕毒,心腸也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原因肯定有多種,關於這個問題,我就單從利益角度來分析:

    第一、曹操稱帝的弊處:

    1、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比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如果稱帝,相反打破這種平衡,還要把相權交給另外的人,自己只有皇權。

    2、跟隨曹操的部分人,是因為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是看皇帝的面子。就像關羽之前投降曹操時說的“降漢不降曹”,跟隨曹操的人中不乏像這種“忠於漢而不是曹”的。如果曹操反叛,這部分人就會失去信心,反叛曹操,導致分裂。

    3、曹操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皇帝的旗號,師出有名的征討各路諸侯,其他諸侯有違背曹操的意思,就是違抗天子,是不忠的行為。實力強大後的曹操如果稱帝了,不能繼續名正言順的征討南方孫權、劉備、張魯、劉璋等人,或許還會促使這些人聯合起來對抗曹操。

    第二、曹丕稱帝的利處:

    1、曹丕只對世襲的“魏王”有繼承權,卻沒有“丞相”的繼承權,曹丕當時只是中郎將,難以選上丞相之職,如果不稱帝,那麼曹家的權力將被削弱。

    2、漢朝13個州,在曹操手裡已經統一了北方9個州,魏國的封地只有冀州一個州多一點。如果沒了相權,只繼承魏王,那麼就丟失了控制其他8個州實權,只獨有一個冀州。如果稱帝,部分部下反叛,自己也能擁有四五個州,總比一個州的地盤大。

    以上透過對曹操稱帝的弊端和曹丕稱帝的利處進行了分析比較。從利益上來說,這就是曹操不稱帝,而曹丕稱帝的原因所在吧!

  • 6 # 何來庸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一代梟雄曹操,出身卑微卻胸懷大志,憑藉胸懷和政治的妙用,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拔地而起,到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依靠如此之勢,梟雄奮起,統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宏圖霸業,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曾被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在知天命之年達到了權力的巔峰,然而他最終沒有承接天命,登上帝位,給後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我們來分析下曹操為何不肯稱帝!

    一: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綱常倫理,忠孝禮義仍在,曹操雖有雄才大略,也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內爭權力,外拓勢力的爭鬥中,一直以天子之師,捍衛朝廷的名義進行,曹操深知,一旦廢漢獻帝稱帝,那他將淪為千夫所指的罪人,難逃今生來世歷朝萬代的唾棄和責罵,這是歷史上任何能臣都揹負不起的罵名,曹操更不例外,他一再表明,自己絕無稱帝之心,自己絕不是篡權奪位的奸佞小人,而是忠心輔政的賢能將相,足可見曹操受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之深,他斷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二:經不起群起而攻之的激戰。

    雖然曹操已經取得了對漢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仍侷限於北方,東南孫權,西南劉備絕非等閒之輩,曹操如果冒然稱帝,絕對會成為眾矢之的,群起而攻之,也讓亂世中的群雄找到了討伐他的藉口,袁術就是最好的例子。孫權、劉備等人有了一個討伐亂臣賊子的大旗,既而全天下群起而攻之,如此一來,他苦心經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就如流水付之東去,難挽狂瀾,不僅陷入道德和政治上的被動,更可能引發一場空前慘烈的激戰,任其在如何雄才大略,如若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全天下對抗,結果難以預料。面對如此不利的形式,心思縝密的曹操又怎會為了一時痛快陷自己與萬劫不復之地。

    三:看不上虛名,重實權。

    曹操為人講究實際,實權與虛名孰輕孰重,他最清楚不過了,能夠從亂世中一路走來,靠的不僅是雄心壯志,更加靠的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務實作風,稱帝不過是多了個名號而已,天子詔書由他口述,朝廷政策由他制定,官員任命由他授意,名為丞相,實為皇帝,皇帝稱號不僅不能夠錦上添花,反而可能成為別人落井下石的罪名,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也點名了曹操的如此用心,他寧願為後人鋪路,也段然不會自己稱帝。當代事由他來做,後代事由他來鋪,韜光養晦以利百年才是曹操真正的政治心聲。

  • 7 # 有心的作者

    曹操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他不想成為眾矢之的,那時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的勢力都不小,他一旦廢了漢獻帝,自已稱帝,那麼他將要面對的壓力和敵人可想而知。

    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曹操又何嘗不想坐龍椅當皇帝?曹操難道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嗎?但他還很有可能極其在乎自己的名聲,如果他真的廢了漢獻帝而稱帝,勢必落得一個篡漢的名聲,或許這也是他不稱帝的一個原因。

    況且曹操都挾天子號令諸侯了,而做不做皇帝只是一個虛名而已,軍政大權已集於一身,就不必再去糾結皇帝的位置了。

    所以曹操不稱帝的話,自己的敵人會少一些,要不就會有很多人打著光復漢室的名義來對付曹操。

  • 8 # 江湖小曉生

    謝謝邀請!曹操不是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而是為了讓曹丕順利上位,才給自己加封了魏王。整個北方天下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壓根就不需要漢獻帝的任何封賞。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漢獻帝是一個不錯的招牌,關鍵時刻可以拿來壓制其他諸侯。

    曹操前期為什麼能夠吸引人才的?我認為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他手裡有漢獻帝這張牌。漢獻帝本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的身份卻十分有用。他是大漢的皇帝,當時也沒有新皇帝出現,所以漢獻帝這個身份還是能夠招攬不少人才的。

    比如說荀彧、郭嘉這些人,那可都是看在漢獻帝的面子上,才從實力強大的袁紹那邊,跑到曹操這兒來受苦的。要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戰敗了,那這些人都要喝西北風去。

    再比如說一代大儒孔子的後人,北海太守孔融,也甘心到漢獻帝身邊來做官,雖然他沒有給曹操帶來多少好處,但是這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三國志》

    漢獻帝留著還可以壓制諸侯,曹操手裡捏著漢獻帝,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任命權。這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關鍵時刻作用還真不小。

    比如說劉備和孫權在擊敗了曹操以後,到底誰來做這個荊州牧,其實兩家人都想爭當荊州牧,這個時候曹操可以從中挑撥離間。

    孫權一方面舉薦劉備為荊州牧,其實心裡是極為不情願的。而這個時候曹操卻加封周瑜為南郡太守,這兩個人的職位就造成了極大的衝突。從而導致了孫劉兩家在骨子裡都想著奪取荊州地盤。

    漢獻帝的存在,可以維持曹魏內部力量的平衡。

    在北方曹操雖然是說一不二的人,但是漢獻帝的朝中,卻有不少人心裡是向著漢朝的。這些人對曹操的宏圖大業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曹操最信任的謀士荀彧,他堪稱就是曹操的諸葛亮。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荀彧是反對曹操稱帝的人,因為他心向大漢。

    當然這種說法是存疑的,不過足以看得出,朝中還是有人反對曹操稱帝的。而且這些人佔據的地位還真不一般。

    雖然這些人動搖不了曹操的根本,可是曹操不希望自己的內部出現什麼紛亂。所以後來荀彧莫名其妙就死了,那是因為曹操擔心他會胡作非為。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三國志》

    我們完全可以看得到,這些士族們的力量,絕不是一小股勢力。曹操唯才是舉,的確可以打壓這些士族們,那是因為曹操個人比較強勢。但是曹丕上臺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必須要向這些人讓步,所以立刻廢除了唯才是舉,推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集團手裡雖然沒有兵權,但是他們掌握輿論導向,曹操還是比較在乎這些東西的。所以曹操選擇向這些人讓步,保住漢獻帝,也是為了照顧到這些士族們的面子。

    士族們都是漢朝的官員,其中不乏那些對漢朝非常忠心的人。漢獻帝存在就能堵住這些人的悠悠之口,多一個傀儡在這裡,有什麼關係呢?

    說到底曹操是漢臣,他不想被後世稱為篡位之臣。

    北方的天下雖然是曹操打下來的,但是曹操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大臣。當年何進做大將軍的時候,曹操就是他的跟班,後來董卓做了丞相,曹操又跟著董卓。所以曹操一直以來都是大漢朝的臣子。

    為人臣子篡位總歸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比如說王莽就是曹操血淋淋的例子。雖然曹操稱帝也是問心無愧的事情,可是他就是不做那一步,因為他知道,一旦他跨了那一步,那總歸會有人會認為曹操這是謀權篡位。

    曹操的前半生是依靠大漢朝養活的,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靠大漢朝才得以榮華富貴,所以曹操篡位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他把這個機會讓給自己的兒子,這一切就完美了。因為他兒子曹丕不是漢臣,那是曹魏王國的世子,他沒有讓大漢朝養活他。而且他老爸打下了北方的天下,跟大漢朝也沒什麼關係。所以曹丕登基就順理成章多了。

    再說了曹操即使沒有登基,那跟皇帝有什麼區別嗎?他坐鎮中央,遙控天下,這本身就跟皇帝沒有任何差別。他本人也已經加九錫,封魏王,擁有自己的王國。

    他該有的一切都已經擁有了,那有何必去走那一步呢?稱王容易,但是稱帝可就不容易了。而且曹操歲數也大也,沒有這方面野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總結:曹操先為漢臣,後為漢賊。

    曹操這個人是比較複雜的一個人,誰也不可否認,剛拉起一支隊伍的曹操,對大漢王朝是非常忠心的。年輕時候的曹操不遠萬里將漢獻帝給接到了許都,其實就是為了恢復大漢江山。那個時候他有野心嗎?他沒有那個實力有野心。

    當時罪有野心的是袁紹,因為人家佔據河北四州,是天下第一大諸侯。曹操在他那兒,連他三分之一的力量都達不到。所以曹操這個時候只是想要匡扶漢室。

    但是後來情況不一樣了,曹操屢屢打勝仗,甚至連袁紹這種強大的對手都被他給消滅了。這個時候的曹操終於可以有資格有野心了。

    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就已經是漢賊了。他借用漢王朝正統的名義,南征北戰,最終達到了一統北方的結果。

    參考資料:《三國志》。

  • 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孫權曾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說曹操稱帝。結果曹操拿著這封信對群臣說:“孫權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盆上烤呀。”從曹操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想過稱帝。曹操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不選擇稱帝,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

    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雖然曹操晚年已經佔領了東漢十三州里面的九個州,但是劉備和孫權的地盤都十分的穩固,曹操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失去了一鼓作氣消滅劉備的機會,一統天下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到了襄樊之戰爆發之後,于禁帶領的曹魏精銳被關羽擊敗,曹操甚至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曹操稱帝的時機並不成熟。

    孫權和劉備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子,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漢獻帝的實際控制者。只要曹操不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在名義上都要遵從漢獻帝的號令。而曹操一旦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便不再是漢朝的臣子,曹操的政治地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換句話來說,曹操廢除了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就能夠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曹操。而曹操不廢掉漢獻帝,曹操就能打著漢獻帝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孫權和劉備。

    曹魏的江山都是曹操一手打出來的,曹操在朝廷裡面擁有絕對的威信,曹操沒有必要稱帝。曹操在世的時候,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實際上是漢朝的皇帝。在曹操被封為魏王之後,大臣們紛紛想要得到魏國的官職,而不想要繼續擔任漢朝的官職。

    曹魏的主要將領都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人,除了一些極少數的文人之外,朝廷裡面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支援曹操。即使漢獻帝公開廢掉曹操的丞相之位,大臣們也不會支援漢獻帝。

    因為曹操在朝廷裡面威望頗高,曹操稱帝與否,不會影響他行使皇帝的權利。而曹丕則不同,曹丕只是曹操的合法繼承人,大部分曹操的舊臣都是看在曹操的面子上才支援的曹丕。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曹丕必須要一個合法的統治身份,因此曹丕才會在曹操去世後急於稱帝。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操的稱帝之路被劉備中斷了。

    從196年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到220年曹操去世,曹操挾天子挾了24年。在208年以前,曹操還算是個漢臣,把天子聲威當作自己的剪除群雄的輔助工具,只要皇帝不搞自己(衣帶詔),他對皇帝還是比較尊重的。在208年以後,曹操進行了十年的造勢。

    208年六月,廢三公、稱丞相。212年,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213年五月,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214年,定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216年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217年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為什麼要造勢?這得益於兩漢流行的天人感應學說,當然由權臣升級為皇帝絕不是再往上升一級那麼簡單,皇帝除了是一國之主,是政治權力的頂峰,還是天子,是天命神權的化身,而曹操是臣,是人,人臣想要代替天子,就必須先把自己打造成神。

    怎麼打造?這是個問題,鑑於在曹操之前代漢稱帝或者自己的稱帝的人沒一個有好下場,建立的政權也都是一世而亡,曹操其實沒有太多經驗可循,他最終選擇了以戰功增爵,用戰功擴大自己的威望,以此證明自己比皇帝更符合天命。

    以上造勢行動,都是建立在曹操獲勝之後的,北征烏桓、剪除馬騰韓遂、吞併漢中、兩次親征孫權,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徹底統一了北方,並獲得孫權的表面臣服。如果曹操能夠滅掉劉備,孫權估計只能真降,稱帝也是分分鐘的事,但曹操沒有消滅劉備,還被反推了。

    定軍山之戰後,劉備獲得漢中地區的主導權,漢中成了曹操的雞肋,他不得不盡遷漢中之民北歸。

    人雖然走了,但是地方還在,漢中那可不一般,這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啊,是漢朝國號的來源,再算上劉備自稱漢中王、劉封孟達略定上庸三郡、關羽威震華夏。這一樁樁一件件,似乎都在預示著漢朝未滅,還能中興,曹操地盤內的叛亂也多了起來,曾經以為順服的民意瞬間湧動。

    軍事上的失利,迫使曹操放棄了準備十年的造勢代漢之路,在他晚年,天下形勢以及不適合稱帝了,此時稱帝,既沒有進一步勝利的功勳支援,也沒有“漢朝天命衰竭”的形勢佐證,等於貿然出頭,所以孫權勸曹操稱帝時,曹操的反應是“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還發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感慨。

  • 11 # 小怪軟體管家

    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為魏王,整個大漢王朝北方都是他統一的,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為什麼曹操沒有稱王呢?

    1、初心

    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是打著匡扶漢室,平息叛亂的旗號招攬人才的,畢竟是在東漢末年,為了收買人心,招兵買馬,他需要在別人心裡樹立起一個漢室忠臣的形象,比如作為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就是因為曹操是漢臣,才盡力盡力輔佐他來一統天下!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能廢了漢獻帝,如果自己稱帝了,這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自己的聲譽也會一落千丈,與自己開始的口號不符!

    2、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一直遵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自己雖然作為漢臣,卻掌握著漢朝政令的發出,這就相當於維護了曹操正統的地位,曹操的命令也就相當於了漢朝天子的政令。當討伐各個地方豪強的時候也相當於師出有名,是遵天子詔書討伐攻打的!

    曹操雖然篡奪了漢朝的大權,但卻一直沒有稱帝,也算是承諾了對自己荀令君說過的為漢臣的諾言!曹操是個名副其實的英雄!

  • 12 # 史海尋蹤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雖然可以從物質層面消滅他的敵人,但無法在精神上獲得士子們和天下人的認同。自劉邦起,兩漢掌國四百年,而曹操呢?他的魏公國、魏王國,名義上還只是東漢屬下的諸侯國,歷時甚短,論威望、論人心歸附,比起漢朝只是個小不點。

    而且他這所有命令、詔書,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釋出,其他勢力對此心知肚明,又不便公然與大漢對抗。歷代王朝對於人們的思想控制都是很有一套的,幾百年國祚,豈能是說推就推的。

    曹操對帝位有清醒認識,他想當週文王

    曹操年歲已大,雖無皇帝之名,卻一手遮天行其實,他對這個位子已經不那麼執著了。寧學周文王,把稱帝的機會留給兒子,然後追封自己,一樣的效果,不過就是個名聲。

    漢朝影響根深蒂固,不能一下推翻,那樣會出大亂子,必須“緩圖”。建安十八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公爵,建立魏公國。沒過幾年,又升級為規格更高的魏王國,離“魏朝”只是一步之遙,而且建立自己的行政機關,命令頒發也是以“魏”的名義,漢朝的權威和影響被他一步步淡化,為兒子曹丕鋪好了路。

    如果直接奪取,那就是謀逆篡位,但像這樣溫水煮青蛙,以魏代漢,顯得順其自然。

    稱帝壞處極大,不急於稱帝較為有利

    曹操只是挾天子,已經被諸葛村夫罵的狗血淋頭了,什麼“漢賊”“曹賊”的潑髒水,名譽損害嚴重。倘若一下廢掉漢獻帝,那會發展為什麼局面?

    名聲敗壞是次要的,曹操再也不能打著大漢的幌子發號施令,雖然這個幌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好歹也是名正言順啊!篡位自立,那就坐實反賊之名,發出去的命令、詔書再也一文不值。

    而且吳蜀兩大勢力會趁機打擊他,即使在魏自己地盤裡,也會人心不穩,激進些的民眾,漢朝遺老們極可能揭竿而起。這內外一夾擊,即如曹操也吃不消,難以預判結局。

    這麼做,不是得不償失嗎?曹操才不會幹這種蠢事。

  • 13 # 悠悠蒼天茫茫人海

    第一害大於利。曹操雖握有實權,但天下並沒有統一,如若稱帝名實不符,無其實而受其害,不智也。

    第二士人向背。漢朝儒道盛行,曹操迎天子於許昌,平黃巾,伐不從,人人皆以為救時之雄,存主之臣,如若稱帝士人失望,不仁也。

    第三時機不對。曹操奉天子之令,攜八十萬之眾而敗於赤壁。軍心不穩,如若稱帝禍起蕭牆,不明也。

    第四自心不安。曹操雖雄才大略,亦不免受當時影響,名士在前曹操其肯為後。如若稱帝就做實了明為漢臣實為漢賊的罵名。建奇功而遺臭萬年曹操不取也。

  • 14 # 劉坤忠120

    曹操堅持他的初衷,一生做一將軍足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認為功得圓滿,讓獻帝封他為魏公。像王莽一樣的安漢公,有不臣之心,繼而逼獻帝封他為魏王,高祖祖訓,非劉氏王者,天下人共擊之。曹操也在試觀天下人的態,但天下盡存諸侯無力與曹操對抗,聽之任之。曹操進攻漢中張魯,進而想奪取益州,被劉備頑強反擊,佔領漢中。關羽又從荊州進攻襄樊,曹操忙於應付,還準備遷都。關羽死後不久,曹操受到驚嚇,頭瘋再犯,不久而逝。曹操稱帝的時間都沒有了,但他為曹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曹丕能順利稱帝。曹操被諡號魏武帝,是晉宣帝司馬懿的榜樣。

  • 15 # 打工族2213

    曹操有句話十分正確,當時有人讓他還政天子,曹操說:他不能圖虛名而招滅門之禍。霍光臨終還政天子結果滅門,張居正最終也被抄家、流放,篡權失敗也是個死,既然身為權臣,無論怎麼都大機率是個死,不如再進一步,諸葛亮死後也差點被抄,除了定軍山的廟,其它人提義建廟都被後主否決,且打壓了提議的人,諸葛亮生前可是對後主恭恭敬敬的,死後也被調查了,只是實在找不出問題才放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過無能為力的異地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