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資料庫
-
2 # 高紅權先生
需要撞擊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是很少發生的,多少年也見不到一次,為了這麼小機率的事件專門設計一種船,實在是太浪費了。
實際上,國際間有所謂的“無害透過原則”,按照這一原則,即便是某一國的領海,那麼外國的艦船也有權在沒有危害到領海國利益的情況下透過這一海域。這個不能算是入侵,更不能算是戰爭行為。
只不過,相關的國際條約對於這一原則的規定比較模糊,到底什麼情況算是“無害”,這個彈性很大。因此,這樣一來,兩個國家的軍艦到底會不會發生衝突,那關鍵就看兩個國家關係相處的如何了。如果兩個國家關係很好,那就沒事兒。如果兩個國家關係很僵,那就沒事兒也會找出點事兒來。
如果有兩個國家,關係很緊張,那麼他們為了避免衝突,往往會約束自己的艦艇,儘量不要去惹是生非。這樣一來,自然就不會發生兩國軍艦碰面的事情。
除非是兩國中的一國鐵了心要打仗,故意去找茬惹事,否則軍艦之間是不會衝突的。衝突了也不一定非要撞擊,有可能直接開火也說不定。
因此,需要撞擊敵艦這樣的事情機率太小,根本就不值得為此專門設計一種新船。
歷史上的確是有撞擊艦存在的。
在這些軍艦上專門裝有一種叫做撞角的東西,用來海上拼刺刀。
只不過,這種戰鬥方式在上個世紀初期就銷聲匿跡了。
當年裝撞角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當年的火炮很難擊穿鐵甲艦的外殼,因此很多國家就在自己的鐵甲將上安裝了撞角,力求讓帶有撞角的軍艦可以直接用撞的方式給對方軍艦造成損傷。
例如上面這艘鐵甲艦,在艦鼻艏的位置上安裝了撞角。為的就是透過撞擊敵艦造成敵艦的損傷。
提到撞擊敵艦清朝的北洋水師鄧世昌是有一個鮮明的例子的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志遠號鐵甲艦彈藥用盡,他率領全艦官兵撞向吉野號。雖然中途志遠號被魚雷命中,壯志未酬。但鄧世昌的民族精神也被廣為傳頌。
那麼問題來了——鄧世昌在做志遠號管帶之前是做什麼的?
答案很有意思,鄧世昌於1880年從福建水師調任到北洋水師的,同年他去英國接回來一艘巡洋艦,這艘艦船叫做“揚威”號。他的北洋水師生涯中第一任管帶就是揚威號的管帶。
這艘船就是一艘撞擊巡洋艦。
在當時叫做“碰快船”,我們可以看到這艘船上層建築十分低矮。前面裝有顯著的撞角。但最後揚威號也出戰了黃海海戰。只不過並沒有採用撞擊戰術,在1894年9越17日12:55揚威號遭遇吉野號,被吉野號擊傷,最為可悲的是,被擊傷的揚威號,在混亂中被濟遠號鐵甲艦攔腰撞擊,傾覆於淺灘。撞擊艦被撞沉,史上不多。
就鄧世昌撞敵艦的想法來說,W君估計其實也是在揚威艦上做管帶的一個歷史習慣了。
從1890年到1910年之間各種撞擊艦就在不斷擴大的艦炮口徑和不斷增多魚雷中沒有了生存地位而銷聲匿跡了。
題主所想的方式,無外乎就是希望重啟“撞擊艦”。但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艘軍艦以撞擊為作戰目的,那麼他去撞別的船就是這種軍艦的作戰行為。並不能免責。就像士兵用步槍殺敵和用刺刀殺敵都是作戰一樣,並不能以作戰的方式不同而排除作戰的事實。所以該用炮打的時候別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