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康熙第一次見到乾隆的時候是在康熙六十年,此時弘曆10歲,康熙很喜歡這個孫子,便把他帶進宮養在身邊,享受一點爺孫的天倫之樂。而此時也正是九子奪嫡白熱化階段,弘曆的受寵無疑是四爺胤禛的加分項,但是如果要說康熙是因為弘曆才傳位給胤禛或者是欽定弘曆為“皇太孫”就有點牽強附會了,畢竟弘曆才是個10歲的孩子。

    要說到爺爺欽定接班人,最著名的莫過於明朝,出了兩位貨真價實的皇太孫。

    第一位皇太孫——朱允炆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太子朱標在巡查西安回到南京後病重去世,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要考慮帝國接班人。

    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燕王朱棣非常優秀。於是朱元璋召叢集臣議定太子,問道:“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群臣摸不清朱元璋的態度,沒人敢答話,只有劉三吾回答:“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這句話中真正觸動朱元璋的是“置秦晉二王何地”,朱棣非嫡非長(朱棣不是馬皇后所生),如果立他為太子,這就壞了“規矩”,一旦皇位傳承原則被破壞,就會造成政變頻繁,同室操戈爭奪皇位,唐朝就是很好的例子,善於總結前朝的朱元璋不會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他選擇立朱標的長子(活著的)朱允炆為皇太孫。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執行最為徹底的大一統王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除了靖難之役外,明朝沒有發生爭奪皇位的宮廷政變,這是朱元璋之功。

    不過朱允炆才十來歲,沒有什麼威望,為了穩固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做了一件大事:誅殺功臣。為此他炮製了藍玉案,把軍中悍將幾乎一掃而空,軍隊穩定了皇位就能穩定,可最終他還是失算了,在他駕崩後四年,他的兒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搶走了他孫子的皇位。

    第二位皇太孫——朱瞻基

    大明永樂九年,朱棣突然傳下一道聖旨,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朝野上下一片譁然,皇太子朱高熾還健在,為什麼要立皇太孫,難道是要直接傳位給朱瞻基嗎?

    其實這也不怪朝野上下議論,因為朱棣不喜歡太子朱高熾世人皆知

    朱棣一生英明神武,靖難之役衝鋒陷陣,親率大軍五徵蒙古,堪稱馬上英雄,而朱高熾卻是個連走路都喘氣需要人扶的超級大胖子;朱棣頗似朱元璋以猛治國,大肆發行寶鈔掠奪民間財富以支援北征蒙古事業,朱高熾則是持反對意見,主張與民休息,父子兩人理念不同,朱棣自然不會喜歡朱高熾。

    朱棣一直想換掉朱高熾,然而朱高熾嫡長子的身份為他獲得了朝堂之上的普遍支援,於是他另闢蹊徑,立嫡長孫朱瞻基為皇太孫,將其也列為自己的接班人之一,而且在多個場合中表明可能直接傳位給皇太孫。

    不過朱棣最終還是忍下了朱高熾,駕崩後由朱高熾繼位,朱瞻基以嫡長子的身份,正式由皇太孫“晉升”為皇太子。

  • 2 # 樓哥看歷史

    乾隆是康熙欽定的接班人嗎?這個話乾隆敢說,大臣敢信,但是後世之人只怕是要嗤之以鼻。人康熙皇帝最喜歡的明明是嫡長孫弘晳,有你弘曆什麼事?無非就是老四做了皇帝,父子二人接力吹噓自己的正統性而已。

    事實上在明朝的時候,才真正有這樣一位被爺爺欽定為接班人的皇孫:明宣宗朱瞻基。可能有人會說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但實際上朱允炆只是朱標死後朱元璋的無奈選擇。在太子還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可從沒有過指定朱允炆為接班人的想法。而這一點,恰恰是朱瞻基比他強的地方。

    堅定朱棣造反決心的關鍵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即位,改元建文。當時在文官集團的遊說之下,建文皇帝將自己手握兵權的叔叔們視為大敵,挖空心思對他們進行打壓。

    此時太祖在世的兒子中,年紀最長、實力最強的是第四子燕王朱棣。而建文君臣對於到底是先直搗燕王本人,還是先剪除燕王羽翼猶豫不決,最後採取了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的建議。

    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當年八月,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為名,突然率軍包圍開封周王府。將周王闔宮上下押回南京並廢為庶人。周王,是太祖第五子,燕王的親弟弟。這真是“建文舞劍,意在燕王”。為了自證清白,朱棣將自己僅有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送往南京,實質就是作為人質。這樣做自然有著極大的風險,最終兄弟三人也是靠著老二朱高煦偷馬才逃回北平。

    初,世子入京,燕王大憂悔,暨歸,喜曰:“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讚我也。”—《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朱棣和朱瞻基劇照

    朱棣自然是要喜極而泣,一旦三個兒子都被朝廷幹掉,他造反圖什麼?但實際上,朱棣之所以敢於送三個兒子去南京,是因為他手上多了一張王牌。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諱瞻基,仁宗昭皇帝嫡長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歲二月九日,生上於北京。時眾望見光氣五彩,騰於宮闈之上。—《明宣宗實錄卷一》

    這裡解釋一下,“己卯歲”就是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靖難之後取消了建文年號,這四年的時間或稱為洪武三十二年到洪武三十五年,或以“己卯歲”等指代。換句話說,朱棣在送三個兒子去南京之前,長孫朱瞻基出生。而且據說在宣宗出生的前一晚,朱棣夢見他老爹朱元璋“授以大圭”。大圭,是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可見朱瞻基的出生是大吉之兆。朱棣敢於冒險,恐怕就是宣宗的出生給了他強烈的心理暗示。

    太子在世而立太孫

    朱棣在靖難成功之後,自然會總結自己之所以成功,朝廷之所以失敗的經驗教訓。當年老爹朱元璋為了保證年輕識淺的皇太孫順利繼位,下狠手除掉了以藍玉為首的開國武勳集團。這批人的倒臺,可以說反而為朱棣造反掃清了障礙。

    而和當年的皇太子朱標相仿,永樂朝的太子朱高熾由於身體肥胖,朱棣也擔心他會掛在自己前面。那麼如何未雨綢繆,就是擺在永樂皇帝面前的頭等大事。我們都知道朱棣登基後其實國內形勢也並不太平,忠於建文帝的力量沒有完全放棄抵抗,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朱棣本人坐鎮南京,世子(是的你沒看錯,此時的朱高熾仍然是世子)朱高熾坐鎮北京。但在朝局基本穩定之後,朱棣第一個想到的是先把大孫子接到南京。

    癸亥,皇長孫奉命至自北京,賜其從官指揮顧能等鈔有差。—《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五》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9歲的朱瞻基出閣就學,老師是黑衣宰相姚廣孝。朱棣對這位長孫有多重視,筆者覺得已經無需贅言了。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離開南京,前往北京巡狩,皇長孫奉旨隨行。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親率大軍北伐,留守北京的重任交給了年僅12歲的朱瞻基。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免,可由朱瞻基自行決定。

    皇長孫這次留守北京,工作兢兢業業,得到了留守官員的好評。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朱棣正式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從法統上確立其第三代領導人的地位。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皇太孫朱瞻基隨行。這一趟五個月的征程,朱棣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軍事才能向孫兒傾囊傳授,這一點是當年的朱允炆遠遠無法相比的。

    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行。先是,上謂侍臣曰:“朕長孫聰明英銳,勇智過人。今肅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歷行陣,見將士之勞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九》

    朱棣祖孫劇照

    北征回來之後,朱棣對大孫子極為滿意,下旨設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簡稱皇太孫親軍。按照明朝的軍衛制度,衛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一人、指揮同知二人、指揮僉事四人。而這支皇太孫親軍的規模是普通軍衛的五倍,共有25個千戶所,指揮使五員,指揮同知十員,指揮僉事二十員。更關鍵的是,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是由天下各衛所的幼軍組成,這些人日後都要回本衛所襲職。他們現在效忠皇太孫,將來效忠皇帝,可謂是一脈相承,水到渠成。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掌握文官體系,皇太孫朱瞻基跟在皇帝身邊掌握武將班底。朱棣非常自信,哪怕自己百年之後,或者皇太子有所不測,這位皇太孫絕不會重蹈建文帝朱允炆的覆轍。

    結語:朱棣借鑑了本朝的歷史教訓,在太子在世的時候就指定第三代接班人,並對其傾全力培養。這和自吹為康熙皇帝親自選定為接班人的乾隆相比,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明宣宗朱瞻基,才是真真正正由其祖父親定的未來接班人。

  • 3 # 帶志逐夢

    乾隆多次提起他和康熙的祖孫之情,說康熙是如何喜愛他,他是多麼懷念這個祖父。但是這件事的真偽後人已經難以考證了,當事人的口述難以讓人信服,暫且不去考究,回到題主的問題,這種情況歷史上這樣的情況還不少。

    一、司馬遹

    司馬遹作為晉惠帝的長子,從小就展現出聰慧的一面,常常待在晉武帝身邊,很受晉武帝的喜愛。五歲時,皇宮中不知什麼原因著火了,晉武帝登上高樓檢視情況,跟在一旁的司馬遹連忙拉著他的衣襟走到暗處。晉武帝雖然不解緣由,以為是自己的孫子調皮,但還是按著司馬遹的意思做了。

    司馬遹解釋說:“皇爺爺,天這麼黑,突然又著起火了,倉促之間,我們應該防備不測。您的安全關係重大,不能讓火光照到你。”聽著自己愛孫奶聲奶氣說的話語,條理清晰,晉武帝老懷安慰,認為這個孫子優秀得很。

    還有一次,司馬遹和晉武帝一起視察豬圈,司馬遹隨口說道:“皇爺爺,這裡的豬很肥,為什麼不殺掉用來犒賞將士 ,卻養著它們徒費糧食? ”晉武帝聽後,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當場嘉獎並安排人照做。他走到司馬遹面前,彎下腰撫著司馬遹的背,對身邊近臣傅祗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能夠興旺我司馬家!”

    晉惠帝的痴傻晉武帝也知曉,但因為太愛這個孫子,希望將來自己的愛孫也能夠繼承皇位,所以晉武帝綜合考慮後還是將自己的皇位傳給晉惠帝。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痴傻不能夠單獨處理政事,使賈南風專權,而司馬遹不是賈南風所生,與賈南風存在矛盾,最終被賈南風害死。

    二、蕭昭業

    蕭昭業是南齊武帝蕭賾的孫子,他的父親蕭長懋是蕭賾的長子,深受蕭賾喜愛,蕭賾繼位後不久就立他為太子。蕭長懋的能力和品德都特別優秀,可惜天不假年,讓蕭賾白髮人送黑髮人,蕭賾傷心之餘,也愛屋及烏,加大對孫子蕭昭業的寵愛,立他為皇太孫,直接指定他為自己的繼承人。

    三、完顏璟

    完顏璟為金世宗完顏雍的孫子,是太子完顏允恭之子,藝術修養極高,繼承了宋徽宗的廋金體,以致有傳聞說他是宋徽宗的轉世。他父親完顏允恭去世後,金世宗直接繞過其他兒子,立他為皇太孫,後繼承皇位。

    四、朱允炆

    公元1392年,朱標在視察陝西回來後,就生了場大病,沒多久就去世了。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英年早逝,讓他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極了。冷靜下來後,擺在他面前的問題是皇位的繼承問題,還有20多個兒子健在,該讓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對皇位的繼承做了規定,今後的皇位由長子繼承,來杜絕皇位的爭奪。太子朱標作為長子卻英年早逝,按照這個原則朱元璋只能立朱標的長子來作為繼承人,而朱標的長子已死,就選擇次子朱允炆作為皇太孫。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在南京繼位為帝,可惜4年之後就被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推翻,朱允炆也下落不明。

    五、朱瞻基

    朱棣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發動靖難之役,打敗了自己的侄兒朱允炆,成為天下共主。然而在選擇繼承人時,這位戰功赫赫、文韜武略的君王也犯了難。憑自己的喜愛而言,他一直覺得二子朱高煦類己,且二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長子朱高熾相較遜色的多。

    朝中的大臣們體察聖意,於是就有人開始為朱高煦搖旗助威。邱福就建議說漢王有功,應該立為太子。朱棣有此意向,就秘密詢問智囊團中的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後,一時無語,解縉又補充道:“好聖孫!”這一下提醒了朱棣,朱棣一直很喜歡這個孫子。

    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做了個夢,夢見朱元璋送給他一個大圭( 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並交代說:“將這個傳給子孫,永世昌盛。”朱棣醒後,久久不明其意。等到朱瞻基滿月時,朱棣見到這個孫子,才懂得了夢中的含義,感慨地說:“孫兒英氣滿面,應我的夢境。”

    因為朱瞻基的緣故,使得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得以確立。等到永樂九年,即公元1411年,朱棣下詔冊立其為皇太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一句詩詞總結你的2020,你會想到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