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善感的伊甸園
-
2 # 枕月讀世情
有關文化人,我先講個故事。
好多年前,我在一家企業內刊做編輯。
後來,我離開了那份工作。
在後來,在單位系統表彰會上,我碰到了他。好久不見,我興沖沖地向他打招呼:“小馮,你好嗎?”
他卻勃然大怒,“你好歹也是一個文化人,怎麼不懂規矩呢?你憑什麼叫我小馮?咱倆一樣大。”
“那要叫你啥?”我傻乎乎地問。以前一直都是這樣稱呼的,我心想。
旁邊有人提醒我,人家提升科長了。
我恍然大悟,說:“那好吧,馮科長。我知道了。”
我拿人家當朋友,以誠相待;人家拿我當跳板,世態炎涼。
這樣的文化人,我呸。
有知識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的人要有修養。
我理解的文化人至少要做到“四有”“兩不”。
“四有”來自著名作家梁曉聲對文化的表述。
1.要有植根於內心的修養。不蠻橫無禮,遵從道德底線,有操守,不逾矩。
2.無需提醒的自覺。有愛心和公德心,慎獨,不管別人如何如何,自有其價值觀。哪怕公交車站擠成一團,也要講求先來後到,不盲從,不人云亦云。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妨礙別人。不以自己的好惡評判別人,對世事人情多一分體諒悲憫。以禮相待,以理服人。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做力所能及的事,真誠地生活。做一個溫暖豁達的人,能幫人一把就幫一把。凡事都往好處想,不低估人性的惡,不放棄人性的善。像守護風中的火苗一般守護心中的柔軟,呼朋引伴,找到同類,抱團取暖。
“兩不”
1.不迂腐,讀了一肚子書卻不會融會貫通,反而坐而論道,說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話。或者拘泥於書本,行為舉止古板僵化,全無與時俱進的新意,也不是文化人倜儻的做派。
2.不清高,以為讀兩本書就可以睥睨天下。殊不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存智慧最要緊。認真生活,把煙火紅塵的日子過好,才是文化的裡子。
(圖片來自同行驢友拍攝)
-
3 # zackary1991
文化人應該是不論何時談吐,舉止都能得體,恰到好處的人。文化人會活的比較乾淨,儒雅吧,而一部分粗糙的老百姓就會破壞城市氣息吧。我不是歧視非高等教育的人,而是有些人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鄰里關係,當地風貌甚至國家文化。
-
4 # 詩人劉志強LZQ
新創作
作為一個文化人我是最低級別的那種。談及【文化】年輕人都比我優秀。因為,我的那個時代,沒有【中專】沒有【大學】只有兩年制的高中,第一年基礎課,第二年就是【專業課】其實高中就學到了一年的文化課。
比起來現在的高中,我就是小學生。我感到我的知識太缺乏,沒有充足的文化底蘊。所以我要繼續的學習,向各位老師學習,虛心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知識我都要學透。弄懂作品的重要性。
回覆列表
一、喜歡清雅、優雅、文雅的環境和人物,不喜歡穿金帶銀,不喜歡喧鬧嘈雜的環境,可能別人眼中,有點兒文藝氣質。自己不喜歡而別人喜歡的,也尊重別人的觀念和選擇。無論是城市建築、自然風景、田間地頭或是地攤兒、菜市場,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只要在腦海裡留下印象,都會在某個碼字的瞬間變成素材。
二、我一直愛讀書、愛讀喜歡的文字,愛聽身心靈課程,裡面有我的寧靜和愉悅。我曾經是個“多愁善感”的純情多夢少女,現在早已去掉“多愁”,保留“善感”,或許文靜內向的人都愛感悟,外界的觸動在內心由感悟而提煉出一些人生哲理,沒辦法,好像自己天生如此。
三、自己再陽春白雪,也要過柴米油鹽的紅塵俗世生活,以前有人挑釁、跟我吵架,我都考慮用詞,其實大可不必,別人是俗人,我也是俗人、這時候沒必要當文化人,我雖然文弱,但也有鋒芒。(寫到這裡,不知怎得,我竟然笑了!)
四、我很多時候非常感性,比如看電影、看文章會隨著劇情流淚,給別人的印象也是很感性、不愛說話,但我好感悟好總結,內在十分理性,要是沒點兒智慧,還配得上“文化人”這個稱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