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寨子嶺

    沒有遮蔽大海。

    初唐詩人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首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三聯: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還有: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但"海"這一形象確實用得較少,可能是因為,華夏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內陸,沿海沒有出現大的輻射乃至統一華夏疆域的政權,而且華夏自古以來的民生、經濟也主要是基於陸地、土地。所以,大海在古詩文中出場亮相的機會不多。

  • 2 # 高宸小童鞋

    軍艦長灘水無色,素沙見底魚悠閒。

    碧海無邊連萬里,白雲深處過千帆。

    巨浪淘沙沙如雪,驕陽照海海似藍。

    烈日灼身不忍去,唯恐明日別塞班。

    寫的是塞班島的海

  • 3 # 宏豐文具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還算少嗎?

  • 4 # ai陽光ai世界

    我們先來欣賞曹操的《觀滄海》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這首《觀滄海》說明了古代文學並沒有忘記大海,只是描寫大海的文章詩句相對於描寫內地山川河流的要少很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一、古人選擇居住的地方距離大海都有一段距離,海岸線的漁民人數很少,也就是說海岸線不像現在這麼繁華,人跡罕見。因此文人騷客誰願意跋涉幾十裡去荒無人煙的地方去?要水沒水要酒沒酒要涼亭沒有涼亭要景色沒有景色,到處是黑松樹和帶刺的仙人掌。

    為啥人少?因為距離大海太近,溼氣重,房屋內反潮很厲害,不像現在有空調,沒空調到夏天被褥都是溼漉漉的,一身都是海蠣子味哪還有心情寫詩作畫?

    二、海魚好吃,但是寒氣太重,海鮮都屬大寒。吃海鮮要溫點酒還要配點蘸料,現在這些都是很簡單的,古代吃鹽都吃不起哪裡弄蘸料去?又哪裡頓頓飯給你整點酒去?海鮮吃多了都要得風溼性疾病比如“痛風”。不過真正的野生河鮮(沒有汙染的河流)是要比海鮮美味,對人健康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再者古代遍地都是美味的野生淡水魚誰還費勁去巨浪滔天的大海抓魚去?沒有天氣預報臺風來了都不知道,代價太高回報極低!

    三、沿海城市的興起主要是明清海外貿易的發展帶動港口城市的建設,經濟的利益帶來人口的遷徙,現代沿海的發展依然靠的是國際貿易,主要功能是作為港口貨物集散地,因此沿海城市的繁榮並不是因為她們適合居住,而是工作機會多賺錢的機會多。

    所以古人去海邊觀滄海的心情可能不少,但困難很多,並且也沒有啥文化古蹟,令人嚮往波濤,大江大河也可以替代。所以去的人少留下的文章自然就少了點。現代人去了不少可是有時間寫詩的恐怕也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愛的朋友們,寶寶3個月臉上一直長痱子似的疙瘩,怎麼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