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南北家鄉美食,喜歡美食,你的的記憶家鄉有哪些美食,讓我們吃遍中國
2
回覆列表
  • 1 # 趙漢謨

    我的家鄉在大西北,黃土高原上,就是傳說中騎著毛驢兒和駱駝上學的地方,美食簡直數不勝數,下面聽我一一道來。

    1.肉夾饃

    2.漿水面

    3.涼皮

    4.牛肉麵

    5.扯麵

  • 2 # 一染清風煙雨柔

    湖南醬板鴨是湖南一絕名菜,是經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浸泡,10餘種香料、經過風乾、烤制等15道工序精緻而成,成品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郁,滋味悠長,具有活血、順氣、健脾、養胃、美容之功效,是近期風靡大江南北的一種風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餚、送禮佳品。產品香、辣、甘、麻、鹹、酥、綿適中,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膩,回味無窮,食用方便的特點。

    長沙的臭豆腐要數百年老店火宮殿最有名,進火宮殿的人沒有不吃臭豆腐的。1958年,毛澤東到長沙視察時,還專門到火宮殿吃了一頓臭豆腐。火宮殿的臭豆腐是用優質瀏陽豆豉加冬筍、香菇、麴酒等煮制的滷水點成的,炸好的臭豆腐外脆裡嫩,再澆上辣椒油、香油、醬油等調料,非常好吃。

    口味蝦是前幾年興起於長沙教育街、南門口等地的特色小吃,後來蔓延至全城乃至全省,至今長盛不衰。口味蝦色豔、湯、濃、味重、香辣無比,深受口味頗重的長沙人喜愛。起先,口味蝦以夜宵的形式走上餐桌,現在在全長沙已經有不少的專營口味蝦的特色餐館,比較知名的有南門口的“四娭毑”、八一橋下的“盛記”、“梅園”等。口味蝦是以長沙妹子般的火辣博得長沙人芳心的,那是一種從腦殼一直辣到腳指頭的辣,辣得你舌頭直伸,大呼過癮。幹完一杯冰啤酒後,連忙繼續作戰,生怕在這樣的夜色中不飽逮一頓口味蝦,你便呷了虧。口味蝦還有其活色生香,紅豔豔的蝦殼,白嫩嫩的蝦肉,雞湯上浮著幾根綠的蔥段和紫色的紫蘇。從盆中拎起一隻肥大通紅的蝦子,兩手使勁一撕,扯下兩隻蝦鉗,然後輕輕掰開蝦殼,露出彎月般的蝦肉,不怕辣的食客還可以再粘點湯汁。不同於上海人牙籤剔蟹般的精緻,長沙人吃口味蝦透著一股子豪氣,難怪市井傳說這口味蝦還有”壯陽”功效一說。

    地方風味小吃。又名“喝螺”。製法為:選大小均勻之田螺或石螺置於清水盆中,滴茶油小許,使之吐 出雜質汙物。二、三天後,用冷水洗淨,將瘦豬肉泥摻水拌勻,倒入盆中,使螺飽食,再鉗去螺尾,加鹽少許反覆搓洗乾淨,置炒鍋內旺火翻炒, 待水分稍幹,加茶油再炒,至香味四溢,螺口掩皮脫落,再加鹽和紹酒復炒,起鍋後,與生薑、辣椒、醬油。蔥蒜、味精等佐料一道入骨清湯鍋中 蓋煮。食時舀出,手持將螺口對住嘴,吸氣唆(喝)取,螺肉即人,故名“唆(喝)螺”。本品湯鮮味美,清香脆嫩,清火開胃,爽口宜人。 主料是河螺,田螺,湖南的河螺都長得細細小小的,個頭絕對不大。個頭大的全是田螺。

    甜酒餈粑 配料:自制甜酒、餈粑、紅棗、白糖  喜歡吃甜品的比較適合,有養味補血之功效!

    油粑粑這也是不可多得的小吃美食哦,炸出來金燦燦的外酥內軟,外面甜酥酥裡面香軟軟,也是我的最愛,喜歡吃甜食的朋友一定不能放過。

    長沙人吃口味蟹和吃口味蝦一樣瘋狂,在夜宵攤上,口味蟹和口味蝦是長沙人必點的兩個道菜。在長沙口味蟹做得較有名的要屬“梅園大蝦城”的了,其創始人王印元先生是長沙最早經營口味蝦的,後發展了口味蟹、口味螺、口味青口等多個口味菜式。因其炒口味蟹的湯汁調料是王印元先生經過近十年的精心研製,加入十餘種中草藥,配以雞汁和梅園的獨特配方,使其在口味上具有梅園風味特色。梅園口味蟹選用的是緬甸湄公河裡的肉蟹,吃起來不但又香又辣,而且蟹肉與比普通河蟹的蟹肉比起來更加細嫩、鮮美,食客吃了都不忍放下筷子。

  • 3 # 祁曉軒

    答主座標山東某濱海城市,今天要說的,是答主媽媽做的餃子。嗯,可能大家都覺得餃子很普通,但媽媽做的鮁魚餡餃子在答主眼裡真的是最最好吃的家鄉美食了。

    因為從小在海濱城市長大,所以也對海鮮也十分鐘愛,那種閒閒的新鮮的氣味,真的讓我十分振奮。

    媽媽做的鮁魚餃子主要餡料是鮁魚肉和韭菜,有時候會加一點點豬肉。每次做餃子之前媽媽都會一點一點把鮁魚肉從刺裡挑出來,反反覆覆剁上好幾遍然後擇好韭菜,將兩者混合不停攪拌,emmmmm後來還加了啥我也忘了……餃子出鍋後趁熱咬上一口,真的是滿嘴的鮮與嫩,魚肉爽滑,韭菜去腥。不說了我去擦擦口水……

  • 4 # 幸容sh

    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讀紅了多少人雙眼,道出了多少人對故鄉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

    而今,我在上海,故鄉在千里之外的桂林,於我而言,故鄉除了它那甲天下的秀美山水,更有著那從小吃到大的桂林米粉。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口的流動,地域概念正在逐漸模糊化,各地口味流傳至全國各地,桂林米粉與蘭州拉麵、沙縣小吃並駕齊驅成為遍佈全國的快餐連鎖。

    但是開到外地的“桂林米粉”,徒有虛名無法相提並論,在魔都多年,就沒吃到過家鄉口味的桂林米粉。

    巧的是,這幾天居然在魔都吃上一口正宗桂林米粉。

    公司搬了家,來到新地盤的第一件事便是解決吃喝拉撒的頭件事:吃!

    第一週在附近轉了轉,沒找到什麼好吃,無奈之下連定三天外賣,外賣吃膩了,只得再次出洞覓食。

    那天我們幾個循著高德地圖去找吃的,有個食堂看起來就在公司對面馬路,可是卻讓我們找的很辛苦。就在我們七拐八彎找得很崩潰的時候,抬頭居然看見一家阿牛哥桂林米粉店。

    餓得咕咕叫的肚子提醒我就在這吃碗粉好了,可是另外兩個執著的姑娘卻不甘罷休,非要找到食堂不可,於是我那跨進半個門坎的腳又邁出來了,倒是把草種在那了。

    過了兩天便忍不住要去拔草,嚐嚐阿牛哥家的米粉。

    但凡走進魔都米粉店,首先要觀察店裡人吃的是什麼。當時客人不多,就見鄰桌大叔吃著一碗煮粉,並非傳統桂林米粉,於是和老闆直言:

    “哎,你們這些在上海開的米粉店,都不是正宗的桂林米粉!”

    “想吃正宗的,我這能做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鑑於過往種種不良體驗,我沒有相信老闆的話,於是選擇隔壁大叔吃的三鮮粉。一嘗,味道還不錯,便和老闆閒聊起來。

    黃老闆操作一口標準桂林話,說他為了做正宗的米粉,專門從桂林帶來了酸筍、酸豆角,而滷水、鍋燒是一個六十多歲的桂林老師傅監製的。

    別人說千遍,不如親口嘗一回,第二天我就又來了!黃老闆特地去廚房交待:“放桂林的酸豆角和酸筍!”

    老闆說,一般的客人受不了桂林產的酸豆角和酸筍,所以平時都用上海產的酸豆角和酸筍。

    米粉端上來,看著上面的鍋燒,聞著酸筍的味道,我知道來對地方了。

    鍋燒的酥香,酸筍的脆辣,長長的米粉,濃濃的滷水,牽動著縷縷情絲,勾起悠悠的回憶。

    關於米粉的來歷,相傳在秦始皇桂林興安修建靈渠的時候,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吃不慣米飯,於是廚師把米磨成粉做成麵條的形狀,以解士兵思鄉之苦。

    著名桂系將領白崇禧的兒子,華人作家白先勇在臺灣寫的懷鄉小說《花橋榮記》裡,描繪了一個桂林米粉世家起落盛衰的詩篇,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周迅和鄭裕玲領銜出演。

    白先勇先生也藉此細數人間酸甜苦辣,經歷世途百般滄桑,傾洩了濃得化不開的鄉情,填不滿的鄉愁。

    1942年大作家矛盾在桂林的敵機轟炸下,吃著桂林米粉,寫出了著名長篇小說《霜葉紅於二月花》。

    敬愛的周總理跟陳毅外長解放初期在榕湖飯店吃桂林米粉,回憶起在戰爭崢嶸歲月裡與李克農大將一邊吃桂林米粉,一邊商談救亡大計的軼事。

    米粉本身淡而無味,美味的奧秘盡在滷水汁中。滷水作為店家各自的必殺技,每家都不同,而且方子不外傳,據說一鍋滷水要用上幾十種配料。

    一碗好的桂林米粉滷水要給得足,滷菜要鋪得平,佐料要撒得開,油要淋得透。拌勻後來上一筷子,香味和色調融於一口。米粉潔白細嫩軟滑爽口,滷菜耐嚼,黃豆酥脆,酸筍開胃,用桂林話形容是“沒得解”。

    滿足了自己的口味,想著家裡還有一位嗜酸筍、酸豆角為命根的先生和一位桂林後裔,於是預約週五打包,以解兩位家人嘴饞。

    五點不到,黃老闆說米粉和湯料已經準備妥當,正等來取。當我去店裡的時候,正巧碰到幕後英雄,米粉店滷汁調配師傅,一位六十來歲、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在上海掌管著六家店的調味料配方。

    當我轉身要走的時候,老師傅突然問黃老闆:

    “滷水拿了嗎?”

    黃老闆一拍腦門,說只記得我說有人愛吃酸豆角、酸筍、鍋燒什麼的,居然把最重要的滷水給忘了。

    老師傅給我裝上滷水汁,又到另外一個瓶子裡舀了兩大勺剁椒,分別裝好塞進袋子裡,在那一瞬間,居然有一種回孃家的感動。

    回到家中,開啟包裝,辣椒和著酸筍的味道即刻飄滿了廚房,讓人忍不住趕緊將米粉下鍋。

    米粉燙好放進碗裡,將自己喜歡的小菜鋪在上面,澆上一勺滷汁拌勻,開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家人圍坐桌前,吃得滿嘴流油,辣得滿口哈氣,心卻是滿足和幸福的。

    有人說,童年的口味是一個人身上最難以消除的程式碼,這點我確信無疑。就像我們兩個愛吃酸辣的桂林人,在上海生養的孩子,卻獨愛麵包、牛奶和紅燒肉一樣。

    所以,不管漂泊到什麼地方,桂林米粉將永遠是我鄉愁的解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便宜又好用的精華液推薦,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