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眾多古代帝王裡,有大作為的皇帝不多,乾隆算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內政“寬嚴相濟”,國力鼎盛;外交 “十全武功”,開疆拓土; 文治“集大成”,達封建文化頂峰 。乾隆皇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不愧為“千古一帝”。
就是這樣一位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爺,在他執政滿六十年後,正式宣佈禪位於嘉慶,不做皇帝而改做太上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乾隆皇帝)
第一、禪讓皇位,體現了乾隆對孝道的服膺和宣揚。
乾隆元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焚香默禱:“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意思是許諾他在位期限不會超過祖父康熙皇帝,這是他對皇祖敬重。康熙以在位六十一年而有“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身份,熱愛康熙的乾隆自然不會去超越祖父所保持的紀錄。
第二,禪讓皇位,可避免重蹈康熙晚年皇子奪嫡的覆轍,防止禍起蕭牆的悲劇再演。
康熙朝出現的“十龍奪嫡”最是悲慘,血脈兄弟互相殘殺,這一幕幕、一樁樁都看在乾隆的眼中,他要力避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要親眼看到自己選擇的皇太子順利登基。
第三,禪讓有利於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和國家的安寧穩定。
正因為乾隆的提前禪讓和周全安排,所以當嘉慶四年正月他駕崩之時,“皇城之內,晏如平日,少無驚動之意”,才保證了自己的喪事有條不紊的進行。
第四、禪讓皇位,是為了回擊朝堂民間對他不肯立儲的質疑。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巡盛京,返回途中,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居然質問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潛臺詞就是說“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萬代?”這下好了,我主動禪位,你們還有何話可說?
(嘉慶)
那麼乾隆爺就真的把皇權交給了嘉慶,做逍遙快活的太上皇了嗎?非也,實際上他是交璽不交權,給位不給政。
他在禪位時曾宣佈:“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也就是說,乾隆爺把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作了明確的安排,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遇重要軍國大事及官員任免,仍由太上皇親自處理,而且新任府道及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面前謝恩。他自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還要每天要對皇帝進行“訓諭”。
這些都說明禪位後的乾隆,權利慾望並沒有因退居太上皇而消失,仍然緊緊抓住軍國大事和行政大權不放。還不時的御殿受朝,或以主人身份賜宴群臣,嘉慶只是個穿著黃袍的太子而已。
不過,客觀公正來看,乾隆的決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值得稱頌的。(千叟宴)
他統治國家整整六十年,難免會對昔日帝王生涯充滿眷戀,難以割捨,因此,他不僅繼續住在養心殿,在皇宮依舊使用乾隆年號,而且還繼續把持重要事務的決策權。
乾隆禪位後以80多歲的高齡依舊認真工作,關注國家大事,是效法自己的父皇雍正皇帝,而雍正帝可是帝王中的勤政楷模。
乾隆皇帝一諾千金,禪位太子,既彰顯了他對國家的安危存亡高度關注,又展現了他晚年的英明與睿智。不論是對於提高嘉慶帝的政治成熟度,還是對於整個國家的安寧,無疑都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
3 # 歷史雜貨鋪
中國歷史上提前退位的皇帝少之又少,因為皇帝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提前退位的,不僅僅是因為權利,最主要的是如果提前退位,那麼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很有可能其中一方不得善終,別說什麼父子關係,只要兩人之間發生矛盾,那麼肯定會互相看不順眼,發展到最後就是太上皇廢了新皇帝重新登基,或者是新皇帝廢了太上皇。
乾隆退位並不是心甘情願的,他在登基的時候發了一個誓言,如果自己能夠做六十年的皇帝,自己就會主動退位,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長壽皇帝,恐怕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能活那麼久,乾隆六十年,乾隆其實是不打算退位的,恰逢當時發生了一次日食。
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在提醒自己,古人都是很迷信的,皇帝也不例外。況且乾隆的誓言可不是隻有他自己知道,滿朝文武都知道。於是乎乾隆決定退位,自己做太上皇。乾隆既然心裡不願意去做太上皇,那麼他做了太上皇之後肯定還是放不下手中的權利的。
乾隆退位之後也曾召集大臣開了一次會,大概內容就是小事可以讓嘉慶去辦,但是大事還是必須上報給自己,他親自來決定。因此乾隆當太上皇這段時間做的事說白了就是皇帝的事,只不過沒有皇帝的名,但他有皇帝的實。
嘉慶一直就是個傀儡,只能乖乖的聽乾隆的話,根據記載每次嘉慶都是坐在乾隆旁邊,從不敢有任何的小動作,只有乾隆笑的時候,他才會陪著笑一下。
-
4 # 搞史人
要說乾隆皇帝一生中最無奈的選擇,莫過於選了嘉慶當皇帝。
最初乾隆是想要選擇皇長子,即原配富察皇后之子永璉作為太子,永璉自小就聰慧,乾隆即位後就已經“秘密立儲”,都已經將7歲永璉的名字放進了“正大光明”匾後,沒想到永璉沒有做皇上的命,9歲就英年早逝。多年後對於心愛的皇子永琮給予太多的期望,但永琮很小就夭折。反正就是乾隆要立太子的兒子們,都英年早逝了。最後才選擇了皇十五子永琰(嘉慶)做了太子。(乾隆)
乾隆為什麼退位?1、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曾經說過他不會超過自己的爺爺在位的時間,君無戲言;
2、嘉慶平庸,當皇帝也得要“實習”。當年乾隆皇帝選擇了比較平庸的嘉慶作為太子,進而繼承大統,乾隆想要放手,卻又不能放手,在決定將皇位傳給嘉慶的時候,乾隆依然要再做三年“父皇帝”來指導嘉慶。(嘉慶)
太上皇和皇上哪個權利大?太上皇是曾經無限風光過,不過再怎麼樣也是退了位的,就好比唐玄宗,安史之亂讓位給太子後,即便自己是太上皇,還得好好聽有兒子擺佈,群臣也是見風使舵,更忠於當朝的皇上,最終唐玄宗還是悽然死去。
皇上是“九五之尊”,掌握各類大權,是封建統治時期一個國家最核心的人物,因此不管是權利還是地位,皇上都是至高無上的。
所以說太上皇是否得到尊重,主要還是看皇上,是否是一個明君,如果皇上是一個“百善孝為先”的君王,那麼太上皇的餘生就可以安享天年。
所以一般來說,太上皇就是個虛職,就是退休養老的。
乾隆太上皇,照常處理皇帝該做的事!但是,乾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執政60年後,讓位給兒子嘉慶,自己當上了太上皇,但是對權利還是很眷戀,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裡,實權還是在乾隆手上的,這三年裡,嘉慶皇帝最多就算個旁聽的皇帝,頂多就是處理些雜事。
(乾隆玉璽)
據說,當年嘉慶皇帝登基時,乾隆連玉璽都不想給嘉慶,弄得嘉慶一度都不想做這個皇上,並說:“登基不予大寶,朕還做得什麼皇帝!”。後來是劉墉和紀曉嵐兩人進宮和乾隆要的玉璽。所以說,乾隆連一塊玉璽都不想給嘉慶,更別說治國的實權了。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裡,乾隆照樣是和往常一樣處理國事,出兵征伐也是乾隆一手安排的,官員的任免也得聽乾隆的。
所以乾隆是退位不退權,皇帝照樣做!
-
5 # 南紅迷
中國古代,有皇帝制度以來,就有了太上皇這一稱呼,指的是退位的皇帝,或者是當朝皇帝還活著的父親,正常來說是還在世,將皇位傳給後代的皇帝。
在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中,雖然皇帝有很多,但太上皇卻是屈指可數的,畢竟自己當皇帝還沒有當夠呢,怎麼會願意傳位給兒子呢?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從秦始皇開始,那第一位太上皇,自然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嬴楚;第二位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不過這位太上皇卻是沒有當過皇帝的,這在皇帝史上也是一個奇葩。不過有名的兩位太上皇,還要看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以及清朝的乾隆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可以說是靠殺兄逼父的方式來的。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兄長,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然後再將人頭帶到李淵面前,讓其立自己為太子。而在玄武門之變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世民就逼迫其父李淵退位,自己登基當上了皇帝,然後再封其父為太上皇。
不過李淵這太上皇,當得是相當窩囊的,他一共當了九年的太上皇,雖然是衣食無憂,但可以說是被李世民控制了,不能隨意行動。至於李世民呢,對於其父也是比較殘忍的,讓他住較小的宮殿,還很久不去看他。
另一位太上皇乾隆,那是他在當了60年皇帝以後,自動選擇了退位,讓其子嘉慶當皇帝。不過乾隆雖然說是退位了,其實還是大權在握,還在召見大臣時表示,我雖然退位了,但大事還是要我來辦。
所以在乾隆當太上皇的時間裡,嘉慶不過是個傀儡皇帝,只能站在乾隆的一邊,看乾隆怎麼處理國家大事。這樣看來,乾隆這太上皇當得還正是不老實啊,讓自己的兒子都活在了陰影下。
把唐朝的太上皇李淵,和清朝的太上皇乾隆,拿來對比,我們會發現那是天淵之別。不過這也是正常的,畢竟李淵退位是被逼迫的,自然是處於被動了;而乾隆是自己主動要退位的,那自然是處於主動啦!這樣看來,當太上皇也是要講究技巧的,當然太上皇也是沒那麼容易當的,要麼自己先是皇帝,要麼自己的兒子能當上皇帝。
-
6 # 漩渦鳴人yy
我覺乾隆沒有放鬆自己的權力,而是不斷的教育自己的兒子。
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的時候,這個時候,乾隆所擁有的一般班底都還在,這個時候,你跪一下,稱呼新皇帝繼位,你覺得新皇帝看著地下那些父親的舊臣,尤其和珅,他是什麼心情,我覺得他當時的心情就是,你們愛咋的咋的,我放手。
而一個人從高位,一下子退下啦,你覺得他閒的住嗎,雖然乾隆愛玩,但他也不傻,他沒明白,失去權力的皇帝,即使他的繼位者是他兒子,也保不齊來一個斬草除根,或者晚節不保,況且乾隆在晚年更加重視自己的名譽,以至於說他為什麼退位,還把他爺爺也搬了出來,所以乾隆名為退位,實則是以退為進。
乾隆後期,由於朝廷的鋪展浪費,四處大興土木,征戰殺伐,使得雍正時的國府轉虧為盈,一下子有虧空了,他也想改變,但又放不下權力的誘惑,所以玩了這麼一出,但是鬧劇最後也改變不了滿清衰弱的事實。
-
7 # 懷疑探索者
乾隆是一個在任時期有作為的皇帝,其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對準格爾的滅絕。但他也大興文字獄,毀滅了一個時代自由和求知的精神。乾隆是一個權利慾望特別旺盛的人,捨不得放棄權利,但他非常尊敬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做了60年君主,最後死在了任上。乾隆的壽命比康熙長多了,他幹到第60年皇帝的時候,還很精神,但是他為了表達對康熙的尊敬,就說,我年輕的時候發過誓言,一定不能超過我的爺爺,爺爺做了60年皇帝,我不能超過他。這樣,乾隆就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就是嘉慶皇帝。嘉靖皇帝繼位後,知道自己還不能為所欲為,因為太上皇乾隆不放心自己。乾隆可能有點捨不得權位,但更多的是不放心,大清萬里社稷必須託付給一個可靠的有為之人,嘉慶之前表現的不錯,不過,還不能放心,我還要再考察一段時間。就這樣,乾隆做了太上皇,但還是和以前做皇帝一樣,每天上朝。嘉慶做了皇帝,沒有什麼實權,但他為人城府很深,沒有表露的一絲一毫的不快。乾隆皇帝笑,他就跟著笑。乾隆說什麼,他就都說好。嘉慶在乾隆面前,表現的非常入戲,一副大孝子的樣子,對乾隆的寵臣和珅,也顯得非常的尊重。乾隆後來身體差了,不上朝了,就在自己屋子待著,嘉慶依然不敢似乎怠慢,早請示晚彙報。據記載,白蓮教起義對乾隆打擊非常大。乾隆自詡完人,對得起天下臣民,白蓮教造反讓他很是悲傷。有時候乾隆會為了早日剿滅白蓮教,到神像面前祈禱幾個時辰。乾隆去世之後,嘉慶才做了大清的真正主人,但大清的好日子應該不多了。
-
8 # 左左1980
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乾隆只是還願當年許下的諾言,絕不超過他皇爺爺在位的時間。嘉慶登基只是兒皇帝,大小事務還得請示乾隆皇帝,太上皇批准後才能執行。這也是為什麼嘉慶那麼痛恨和珅卻也只能等到乾隆歸天之後才能辦和珅的原因所在。
回覆列表
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弘曆剛剛即位的時候,就表達了傳位的思想。他是這樣說的:“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歷史上,在位60年的皇帝有幾個?可以設想,弘曆在表達傳位思想時,大概也是沒有想到能在位這麼長時間的。但是,事情巧了,弘曆在位真的超過了60年,他不得不考慮履行自己的諾言了。
乾隆六十年(1795),有關傳位的準備工作進入了高潮,各種加恩活動也一件接著一件。正月間,弘曆下令將因過查抄家產的官員未曾完納部分全行豁免;二月間,又下令增加各直省歲試入學名額。與此同時,歸政恩科會試和嗣皇帝恩科鄉試也次第舉行。在一切準備工作大致就緒以後,乾隆六十年 (1795)九月初三,在即位60週年之際,弘曆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於勤政殿,當眾取出當年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建儲密旨,宣佈立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太子,並決定於次年新正舉行傳位大典。
第二年元旦,傳位大典如期舉行。首先,顒琰陪同太上皇先到奉先殿堂子行禮,隨後遣官祭告太廟,再後即舉行正式儀式。在正式儀式上,弘曆將金光閃閃的皇帝玉寶交給顒琰,顒琰雙膝跪地,頭微垂,用雙手接過父皇手中的玉璽。這時,群臣高呼“萬歲”。太上皇受賀結束後回宮,顒琰正式繼位。弘曆開始了他的太上皇生活。
按道理,既已歸政,就應頤養天年,不再處理政事了。何況嗣皇帝已經是37歲的成人,是完全有能力處理國家大事的。但弘曆卻不願這樣。他在位60年,嚐盡了君臨天下的甜頭。他是不願意放棄獨尊地位的。因而,雖然傳位給了顒琰,但讓顒琰辦理的只是弘曆年老而不能勝任的各種祭祀和禮儀活動。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他表示“仍當躬親指教”。根據他的指示,軍機大臣擬定傳位事宜時,使太上皇的禮儀規格和實際權力都遠遠超出嗣皇帝之上。如,太上皇對人仍自稱為“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樣,高三格抬寫,嗣皇帝高兩格抬寫。太上皇生辰稱萬萬壽,嗣皇帝生辰稱萬壽。文武大員進京陛見以及親授道府以上官員離京赴任皆須具折恭請太上皇恩訓。可見,弘曆的傳位並非退位,而只是變親政為“訓政”而已。
弘曆已經指示軍機大臣在擬定傳位事宜時為自已保留了極大權力。傳位大典舉行後,他在實際中又突破了傳位時所作的許多承諾。比如居住地址,按清代禮制,皇帝退位後,應遷出養心殿。弘曆在很早之前就在宮中外東路興修了寧壽宮,以作歸政後的休養之所。可是,歸政後,他並無搬出養心殿之意,他給自已找藉口說,“即位以來,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今既訓政,自當仍居養心殿,諸事咸宜也。”這樣,已經即位的顒琰只好仍然住在毓慶宮。再比如,在各種國務的處理中,他也沒有遵守傳位時做出的決定。傳位之前,他曾決定給予嗣皇帝以處理各部院衙門和各省題奏本章及任免官員的權力。然而,傳位後,除了一些不關緊要的題本批答之外,太上皇一直將批答奏摺、任免官員的權力牢牢地置於已手。
面對這麼一個攬權不放的太上皇,嗣皇帝的確是很難做的。嗣皇帝心裡不滿意太上皇的攬權,但嘴裡卻不能對任何人說。太上皇支配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平時臨朝,他只能聽太上皇處理政務,自已很少有插手的機會,所以,在臣僚的印象裡,他總是沉默寡言的。
對於這種近似木偶的地位,嗣帝當然是不滿的,這從太上皇死後,他對和珅的態度和做法上可以明顯看出。太上皇在世時,為了不讓嗣皇帝操持政權,和珅向太上皇出主意,讓嗣皇帝每天都陪太上皇看戲遊樂。嗣皇帝明白和珅的用意,但礙於太上皇的面子,不好發作。太上皇駕崩了,嗣皇帝馬上就制裁了和珅,並沒收了其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