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村736

    現在打工的人都可以說,是拿命換錢,因為打工的人沒有輕鬆給你幹,沒有多賺錢的活給你幹,只有多用力多流汗多能多掙錢,可說是拼命的賺錢,不休息掙錢。

  • 2 # 殘叟遇妙友

    腰痠背痛,扛著,頸椎肩周熬著,頭疼腦熱無所謂,很多人大摡都是這樣,等扛不住了,熬不住了,就有所謂了。當為家庭經濟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拿命掙錢的時候,你是個人,當累的死去活來,臥床不起成為累贅的時候,你就不像人了。奉勸朋友一句,人生苦短,貴在珍惜,有命掙錢,更要有命花錢。

  • 3 # 隔山放牛老玩童

    如同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其它國家肆虐一樣,拼命加班加點在東方各國肆虐!不知道是新型冠狀肺炎死的多?還是拼命加班加點死的多?新冠可以嚴防嚴控疫苗接種等從而可以少死人。拼命加班加點難以防控死的人真不少。新冠死的人以老年人居多,拼命加班加點死的人以中青年居多。共同點:他們都是社會的災難。無論國內國外,大家必須一致行動起來不要去拼命,不要作死才不會死,才能避免災難的發生。共同命運體嘛。呵呵。

  • 4 # 莫忘初心242650426

    說點過時話,卻是事實,即使不新鮮、或者有不合時宜的質疑,最起碼前思後想,可以壓壓氣頭,平撫情緒,減少心浮氣躁的心理狀態吧?

    什麼時候"拿命換錢"都不可取!可是,先輩們曾經在許多時空條件下,什麼也不圖,卻拿命換得了別人的幸福生活,他們這種英雄主義的犧牲精神,今天的人們,應該怎麼去面對和理解呢?

    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許多社會民眾依然處於"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狀態之中,農民老大哥,肩扛手拉,出的牛馬力,縮衣節食,風餐露宿,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義務參加國防建設,修築公路橋樑,擠出大量投工投勞之外的精力,從事春種秋收的純農業生產,掙的是工分,日值幾分錢,幾毛上塊已經相當高了。

    一年到頭,分到原糧每人每天不足一斤的比比皆是,所掙的工分,能夠分紅的家庭是極少數,負分紅、倒掛現象亦很正常!他們是"拿命"換什麼呢?其實顯而易見,他們自己得到的東西少得可憐,卻為國家積累了財富。

    包括當時的工人老大哥,也只有月入三四十元的報酬,卻在他們手裡實現了工業門類齊全的現代化企業目標。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今天一些總是報怨的人們,畢竟已經與過去的生活狀態不可同日而語了,知足才能常樂!

  • 5 # 大哥大雜談

    這個問題應該是基於下面這段話有感而發吧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如果說時間就是金錢,那絕大部分人的確都是在拿命換錢,而且這種行為也是很正常的行為,不過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過度就不行了,我們不能因為過度的事情隨時都在發生,就覺得是正確的,就是天經地義的,就覺得大家都應該那樣,奴隸封建制制時代持續了那麼多年,我們就能說因為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是過去的常態,它就是正常的,就應該繼續下去嗎?

    而上面引用的那段話就有點缺德了,它覺得因為大家都這樣,那發生那樣的事情就很正常,不能去指責它,這不是它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而且它也不是沒有給人選擇,既然你選擇了放棄安逸,那就要承擔後果,而且是你自己沒有控制好努力的程度,出了問題只能怪你自己沒有控制好,這話真的是缺德,也難怪引起了網路輿論的批評。

    對於這種現象,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但是也不要去贊同,現在可怕的是很多人都覺得這種事情就是應該的,996都是福報了,大小周也不算什麼,更狠的就是沒有休息,而且為這種想象辯解也是一套一套的,什麼後發國家的常態,什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就這種搞法下去,大家都不想生孩子了,還一個屁的後人啊。

  • 6 # 磊珞

    “拿命換錢”看似不太確切,仔細想來,卻又是存在的。

    人,只要命還在,哪怕只一天,就需要用錢來維持。不是直接用錢,也是間接用錢維持生命。即便如此,聽到“拿命還錢”四個字,依覺得非常悲哀。不是嗎?人生的意義如此狹隘,活著還有什麼情致可言?

    可是,在資本那裡,人,就是賺錢的工具,工資就是購買工具的價格成本,而且,人這種工具也得質優價廉,投入越少,相對產出就越多。不是嗎?

    人,既是工具,那就得“人”盡其用,用得越是盡興,成本就越低,賺的利潤就越多。由此,便生出了996,715等等資本的附帶品,且冠之以“加班文化”的美麗外衣。至於人命的消耗,對於資本而言,不過是折舊費。而且,即使不用來換錢 ,生命也在一天天地消耗。

    上述現狀,不是說老闆心狠,而是由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

    如果把這種現象視為“常態”,必然得出結論:“拿命換錢”是正當的,合理的,是應該被接受的。然而,對於人命本身來說,長此以往,尊嚴就會喪失,價值就會降低,生活的本質就會變味。

    人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生活得更加美好,以至於不枉此生。當然,為了生活的美好,必須拿出部分的生命去換錢,這無可非議。但是,生命或生活秩序的維護和進步,只能依賴法律和道德。《勞動法》不單是文字,也是人類生存和資本執行的規則。至於資本執行道德的維護,應該依靠工會。工會應該歸屬於工商管理機構。企業的工會幹部應該由工商部門派入,而不能由企業的員工直接擔任。他們拿著資本給予的報酬,豈能對資本的執行實施有效的監督?

  • 7 # 崇智6311

    誰願拿命換錢?即使有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常態是不可能的!

    人無錢不行,。但錢也非萬能。錢是找不完的,忌能為錢損壽。節約就是找錢。但有錢不用,等於沒錢。

    還是古人說得好,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 8 # 春茂林518

    拿命換錢在我們這裡還是存在的,比較現實。

    在前幾年,我們一個村就有三個人在煤礦送了命,去的是活人,回來的是骨灰,所以我認為當今社會命換錢是常態。

  • 9 # 深度書痴寶木笑

    建議去讀讀《西線無戰事》,1916年11月,18歲的雷馬克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從學校直接報名入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間五次負傷,九死一生。

    據統計,在一戰中,一位年輕計程車兵在某場戰役發生期間,最多隻能存活不到十分鐘。僅“凡爾登戰役”雙方傷亡人數就近100萬人,由於太過慘烈,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當年德國的“馬克泌”MG 08式重機槍,在一天內就殺死了6萬名英法聯軍。而“索姆河戰役”造成的雙方傷亡共計130萬人……

    這些原本懷著英雄夢的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他們帶著激情、活力和熱忱來到前線,迎接他們的是絞肉機一樣的戰場,還有整天被蝨子叮咬。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提心吊膽,害怕有一天會被毒氣燻死,成為沒有下巴和臉孔的死屍。

    為什麼我們今天依然需要重讀《西線無戰事》?

    也許,我們早已被裹挾進了另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殘酷戰場……

    鼓吹“996福報”和那個搞邏輯概念偷換說什麼“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的無良者,其實他們早就結成了一個利益整體,也許他們彼此都不認識,但他們明白自己宣揚的那些洗腦毒雞湯最終會維護資本的利益。

    這就像《西線無戰事》中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好友們身邊的環境,那是一個像空氣一樣包裹著所有人的環境,又像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強大磁場。在博伊默爾的家鄉,以校長為首的所有老師將戰爭描繪得美好無比,參加戰爭就是充滿光榮和自豪的事情。人們雖然也關心自己上了前線的孩子,但更關注的是那些孩子在前線作戰的情緒是否足夠高漲。而那些老紳士們根本不在意鄰居孩子們的生死,最喜歡做的是像牌局般攤開地圖,為眼下的戰爭局勢爭得面紅耳赤……

    突然想到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的幾句話,與所有和我一樣的普通人共勉: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群體固然經常是犯罪群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的群體。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為一種教義或觀念的凱旋提供了保證;會懷著贏得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造了歷史。如果人民只會以冷酷無情的方式幹大事,世界史上便不會留下他們多少記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的生活與生活的藝術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