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耀歷史
-
2 # 歷史寶藏
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我們都熟悉,這一英勇行為,被司馬遷贊為“鑿空”。
隨著向西的大道打通,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多起來。
與此同時,西域的一些特殊物產,也傳入內地。
那麼張騫都帶回了哪些好吃的呢?1、 胡荽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芫荽,俗名香菜。喜歡這個味道的對它愛不釋手,不喜歡這個味道的避之不及。香菜真是一道讓人又愛又恨的特殊調味品。
2、胡蘿蔔胡蘿蔔原產地是亞洲西南部,阿富汗地區栽培胡蘿蔔的歷史有兩千餘年,這是張騫通西域帶給內地人的營養豐富的蔬菜。
4、胡瓜又稱黃瓜,原產地為喜馬拉雅山南麓,漢代由張騫帶回胡瓜種子,晉代時候開始稱“黃瓜”。
5、葡萄原產黑海和地中海一帶,中亞的塔什干地區也盛產葡萄,由出使西域的漢使帶入內地。
6、石榴石榴原產自石國或安石國,所以也名安石榴。石國位於今天烏茲別克的塔什干一帶。
7、胡桃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核桃,如今新疆的紙皮核桃還是遠近聞名的。
8、胡蒜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蒜,也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
9、茄子茄子原產地為東南亞和印度,漢代由西域傳入中國,晉代開始推廣。
10、無花果無花果在古時候又名阿馹,就是根據波斯語anjir翻譯過來的,因此也是順著絲路傳到內地的。
除此之外,蠶豆、苜蓿、番紅花(也就是藏紅花)、綠豆、酒杯藤、胡麻等,很多帶胡的水果蔬菜類,都是從西域傳過來的。
當然,像黃瓜、葡萄之類的水果,內地也有原產的品種,但是西域傳過來的品種馴化程度更好,品質更優,因此就取代了內地的品種,這些也是文明交流的必然結果。
-
3 # HuiNanHistory
歷史上張騫曾兩次出使西域,故而能接觸到各式各樣充滿異域風情的物產;這些食物被引進到中原後,逐漸成為我們後世常見的美食。
這些原產自西域的食物,包括黃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蠶豆、胡蒜等等。
以葡萄的引進為例。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道: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蒲陶即葡萄也。這段話是說張騫在大宛嚐到葡萄釀的美酒後,便決定將葡萄的種子帶回中原,漢武帝特許在離宮別觀旁栽種這種果實。
與葡萄一樣,石榴也是由張騫引進漢朝的。《群芳譜》載,石榴“本出塗林安石國,漢朝張騫出塗林安石國,得其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張騫與英國19世紀的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一樣,都有“植物獵人”的特質。
-
4 # 考古者說
西漢時期,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引進了一批蔬菜種類。其實張騫自己帶回的蔬菜種類並不多,更多的是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發生的蔬菜物種的流動。下面就看看張騫親自帶回了哪些蔬菜。
(敦煌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
(一)黃瓜
《本草綱目》記載:“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這裡的“胡瓜”指的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抱著啃的黃瓜。但是還有種說法是黃瓜的起源地是在東南亞,傳入中國其實是有兩條線路的,一條就是張騫透過絲綢之路人肉帶來的,還有一條就是東南亞經中國西南地區傳入中原。
(二)蠶豆
《太平御覽》中記載:“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這裡的“胡豆”就是蠶豆。蠶豆的原產地在今天的地中海沿岸,可見透過絲綢之路東西方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三)胡蘿蔔
胡蘿蔔的起源地應該是近東和中亞地區,在這一地區胡蘿蔔可能已經有了好幾千年的種植歷史。一般認為是張騫透過絲路將胡蘿蔔帶入中原。
(四)香菜
《本草綱目》中記載:“張騫使西域始得種歸,故名胡荽。”“胡荽”就是香菜的學名。香菜的原產於地中海沿岸還有中亞地區。讓人又恨又愛,你喜歡吃嗎……
(五)大蒜
王逸《楚辭章句·正部論》中記載:“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大蒜的原產地可能在西域大宛,沒錯就是產汗血寶馬的地方,不知道馬長得壯是不是和吃蒜有關係,哈哈哈。
(六)苜蓿
王逸《楚辭章句·正部論》:“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西晉張華寫的《博物志》中也有:“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蔥、苜蓿等”。西晉陸機《與弟雲書》也記載了:“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苜蓿歸”。
苜蓿,還沒吃過,不知道好吃不好吃。三葉草其實是苜蓿的一種。
回覆列表
其實想要分辨哪些食物是由外國傳入的,看名字就知道。有三大類食物小學生都知道是外國引入的,分別是“洋xx”、“番xx”、“胡xx”,它們分別對應著中國歷史上三次外來物種大規模流入,那麼你知道張騫出使西域是對應的哪種名字的食物嗎?
1、第一次物種交流——漢朝通西域建絲綢之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面臨北方匈奴人的威脅。秦始皇選擇是一邊修築長城,一邊派遣蒙恬率30萬大軍軍事壓制,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曾親率32萬大軍討伐匈奴,結果“白登山之圍”,劉邦差點把自己的命交代了,此後漢朝便開始了對匈奴長達五十餘年的屈辱和親之旅,直到漢武帝時期,決定大規模對匈奴用兵。
為了鉗制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想要共同對抗匈奴人,雖然最終軍事目標沒有達到,卻意外展開了中西第一次物種大交流。匈奴人被趕跑後,絲綢之路開通,西域以及中亞地區的物種進入中原,它們的名字都有共同的特點,叫“胡xx”,因為秦漢時期有著說法“東夷西胡,北戎南蠻”,從西方傳過來的自然是胡人的東西。
具有代表性的有黃瓜(古時叫胡瓜,隋唐時期改為黃瓜)、香菜(古時叫胡荽)、胡蘿蔔、蠶豆(古時叫胡豆)、芝麻(古時叫胡麻)、核桃(古時叫胡桃)等等。
此外就是關於葡萄是不是張騫帶回來的一直有爭論,因為在《詩經》中就有“綿綿葛藟”的記載,葛藟就是葡萄,而且出土的西周陶器上也有葡萄的圖畫。
2、第二次物種交流——唐宋高度發達的國際貿易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唐太宗貞觀之治為唐朝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在對外方面表現的更多的是軍事強權;到了唐玄宗時期,開元盛世,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萬國來朝帶動的是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彼時長安有東市和西市,東市主營奢飾品,而西市則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貨物。
到了宋朝,特別是南宋,因為偏安南方,想要活下去就必須開展海上貿易,因此南宋時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海上貿易最發達的時刻,即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泉州作為主要貿易港口,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港口城市。
跟隨貿易的發展,有不少原產自西方的食物也流入到中國,它們的名字一般都是“番xx”,因為南北朝、唐宋時期多稱外國為“番邦”,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便被叫做下嫁番邦。
這一段時期引入的食物有番薯(紅薯)、辣椒(古時稱番椒)、番石榴、番木瓜等等。
3、第三次物種交流——明清閉關鎖國後的屈辱明清時期,中國閉關鎖國,逐步切斷了宋元時期大規模的海上貿易。然而同時期的歐洲卻處於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於是洋人們便不請自來,用堅船利炮敲開了清政府的大門,也帶來了第三次物種大交流。
這一時期引入的食物自然就是“洋xx”,畢竟“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畢竟是洋鬼子用洋槍洋炮開啟了中華民族近代的百年屈辱。
以洋開頭的食物有洋蔥,洋芋(就是土豆)、洋姜(不是生薑)、洋白菜(就是捲心菜)等等。
其實現在的我們也在經歷第四次物種大交換,大家知道是以什麼開頭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