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西當光

    這段經文不再翻譯,"善攝生者,以其無死地"。心地善良光明就是"無死地",沒有造下惡因,即使遇到危險,也能化險為夷。

  • 2 # 天馬行空君

    整段話是這個樣子的: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那如何理解呢? 首先你要清楚《道德經》是講什麼的,這很重要! 《道德經》不是一篇物理學文章,更不是養生文章,他是一篇純粹的政治管理文章,是寫給君王看的。

    值乎上 孫天齊的回答十分的中肯,我就偷懶搬過來回答一下:

    老子本人是周朝的史官,他寫下這篇文章,是要教導“聖人”如何治國的。可以說是實操性地教人治國。知道這個背景,我們才能去理解這段文字。

    “出生入死”:

    這句話是告訴統治者,要記住自己也是人,是血肉之軀,從孃胎裡來,到墳墓裡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 :

    十個人裡面,有三個長生,三個要死,還有三個本來好好、卻正在作死。他們怎麼作死呢?就是太想長生了,對自己豐厚奉養,這就是作死。

    這段話的根本意思是,生死不是你想怎麼樣、你努力養生就能決定的。對於統治者來說,恰恰相反,你越是豐厚奉養,就越是“動皆之死地”。

    這背後是《道德經》貫穿始終的思維方式:你處於一個系統中,這個系統有它自身的運轉規律(也就是“道”)。這個系統的運轉結果,不是完全不能改變,但是必須按照它的規律去改變。如果你的行為違背了它的規律(也就是“失道”),那你就不可能達到目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反作用。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犀虎,入軍不被兵革。犀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

    真正能長生的人,在山谷裡穿行,都不用躲避犀牛和老虎,上戰場打仗,都不用帶盔甲和兵器。犀牛頂不著他,老虎撓不著他,敵人砍不著他,為啥呢?因為他不作死。這裡所說的“作死”,就是指前面的“生生之厚”。

    老子對統治者說:真正能長生的人,用不著像你們那樣嬌生慣養。消耗大量的資源以求長生,反而是在作死。如果你不作死,就算在犀牛、老虎、戰場中穿行,也傷不著你。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後面老子就開始講如何走向“系統不要你死”的狀態(如何“積德”)。

  • 3 # 水幕華

    我理解老子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老孑說什麼都是圍繞著修煉的道理來說話的。出生入死,就是進入生死玄關的時候,生之徒十有三,進入丹田的靈炁十分之三留下了。死之徒十有三,出丹田的炁十分之三出來了。這應該講的是修行之法。

  • 4 # 京城遊學堂堂主柳哲

    道德經這一章,原文如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是講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經歷生死過程,一般有三類,正常生死一類,夭折一類,還有一類是戰爭、找死、累死以及犯了死罪被槍斃等等一類。第三類,是可以透過修行,可以避免的!做到無慾無求,道為己任!做到仁義禮智信,忠信孝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然可以化解許多死亡之因素。我們身邊,由於貪慾,不得好死者,比比皆是。道德經,是天下第一經,這一章,可謂是攝生、養生的竅門也!

  • 5 # 惟之懿

    這是解讀古代女性生孩子的情況,因到時醫療條件幾乎沒有的情況下,十位女性生孩子,其中三位生下孩子後媽媽不幸去世的,還有三位生下孩子孩子沒活的,剩下的三位才母子平安,母愛偉大正因為如此,明知道生孩子有失去生命的可能,依然去做,這就是"出生入死"

  • 6 # 光明為身

    生之徒 十有三

    死之徒 十有三

    水為六,火為七,六加七為十三;水火既濟謂之生,此為生之數,水火相違謂之死,也是十三

    解釋的越細,越偏離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週運動三次,先擼鐵40分鐘,戶外跑步4公里,單次合計1.5小時,健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