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唐代建築,是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大殿,第一次見,就被它的那種雄偉震撼了。
明清建築,在我們山西到處都是,也可能是司空見慣的原因,所以沒什麼感覺。
2010年,我與山西省忻州市政府合作舉辦"翼彩五臺山大型文化活動",活動歷時兩年,是為五臺山更換楹聯匾額。由於工作的原因經常前往五臺山。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研究所的文物專家鄭慶春,是我們組委會聘請的專家之一,一次與他一起在前往五臺山做建築考察時,順道去了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五臺縣東北部的豆村鎮,阜忻高速沒有開通之前,是太原到五臺山,南線必經的路線。
汽車穿過顛簸的小路來到佛光寺,蒼松勁松,佛寺玄幽。寺院不大,隨著鄭慶春老師的手指望去,東大殿素雅偉峨,靜靜地聳立在高臺之上。見慣了明清建築築的那種莊重精巧,第一次見唐代建築的那種簡潔雄渾,的確讓人震撼不已。
鄭慶春老師說,佛光寺東大殿是中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典範之作。是唐代晚期的建築精品。寺裡的其它建築均為明清補建的。我估計這個所謂的精品是因為唐代建築存世太少了,所以它就是沒有比較下的精品。但是就這一個不一定是精品的精品,就足以震撼全世界,這就是唐代建築的魅力。
佛光寺的發現就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根據敦煌石窟,五代時期的壁畫,《五臺山圖》就繪的五臺山大佛光寺影象。按圖索驥,騎著毛驢在深山老林裡找到的。就因為他與世隔絕太久,才得以在戰火中儲存下來。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東大殿是單簷廡殿頂,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18米。其柱網由內外兩週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週外槽;內槽後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餘尊,都是唐代塑像,山牆和後壁列置的羅漢像是後代增添。
氣勢磅礴,莊重大方,舒展壯美,古樸典雅。
佛光寺東大殿,給人的第一視覺感覺就是簷脊,頂上橫脊短,兩側伸簷長,飛簷直且長,舒展大氣,斗拱大,出簷多,少修飾,不繁雜。簡潔雄偉,雄壯素雅。
中國歷史上,大唐盛世,無論文化經濟,都傲立於世界,建築技術和藝術更是領先於世界各國水平。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由於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擁湧到大唐,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建築吸收了秦漢以及西域少數民族的一些藝術技巧,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儲存較完好有四座,都位於山西,即佛光寺、天台庵、廣仁王廟、南禪寺。
據唐代《古清涼寺》記載,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中唐以後,寺內曾建有三層九間高達72米的彌勒大殿。
《宋高僧傳》中記載,唐元和十五年(793)“河東節度使裴度奏五臺山佛光寺慶雲現文殊大士乘獅子於空中,從者萬眾。上遣使供萬菩薩,是日復有慶雲現於寺中。”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滅佛的時期,佛光寺寺解僧散。後來,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佛教再一次進入興盛時期,才在一個名叫願誠的法師主持下在原址予以重建。其中,山腰上的東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時的風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寶。1961年,國務院將佛光寺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慶春說:東大殿外形體現了唐代木構建築清爽簡單、祥和浩蕩的氣魄。北側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築,單簷歇山頂。
明清的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簷深度減少,簷頂橫脊長,兩側飛簷短,飛簷蹺角高挑,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重彩繪,講繁雜,因而呈現出拘束而偧華的風格,建築氣象輕浮華巧,不夠大氣。
我認識的唐代建築,是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大殿,第一次見,就被它的那種雄偉震撼了。
明清建築,在我們山西到處都是,也可能是司空見慣的原因,所以沒什麼感覺。
2010年,我與山西省忻州市政府合作舉辦"翼彩五臺山大型文化活動",活動歷時兩年,是為五臺山更換楹聯匾額。由於工作的原因經常前往五臺山。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研究所的文物專家鄭慶春,是我們組委會聘請的專家之一,一次與他一起在前往五臺山做建築考察時,順道去了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五臺縣東北部的豆村鎮,阜忻高速沒有開通之前,是太原到五臺山,南線必經的路線。
汽車穿過顛簸的小路來到佛光寺,蒼松勁松,佛寺玄幽。寺院不大,隨著鄭慶春老師的手指望去,東大殿素雅偉峨,靜靜地聳立在高臺之上。見慣了明清建築築的那種莊重精巧,第一次見唐代建築的那種簡潔雄渾,的確讓人震撼不已。
鄭慶春老師說,佛光寺東大殿是中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典範之作。是唐代晚期的建築精品。寺裡的其它建築均為明清補建的。我估計這個所謂的精品是因為唐代建築存世太少了,所以它就是沒有比較下的精品。但是就這一個不一定是精品的精品,就足以震撼全世界,這就是唐代建築的魅力。
佛光寺的發現就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根據敦煌石窟,五代時期的壁畫,《五臺山圖》就繪的五臺山大佛光寺影象。按圖索驥,騎著毛驢在深山老林裡找到的。就因為他與世隔絕太久,才得以在戰火中儲存下來。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東大殿是單簷廡殿頂,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18米。其柱網由內外兩週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週外槽;內槽後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餘尊,都是唐代塑像,山牆和後壁列置的羅漢像是後代增添。
氣勢磅礴,莊重大方,舒展壯美,古樸典雅。
佛光寺東大殿,給人的第一視覺感覺就是簷脊,頂上橫脊短,兩側伸簷長,飛簷直且長,舒展大氣,斗拱大,出簷多,少修飾,不繁雜。簡潔雄偉,雄壯素雅。
中國歷史上,大唐盛世,無論文化經濟,都傲立於世界,建築技術和藝術更是領先於世界各國水平。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由於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擁湧到大唐,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建築吸收了秦漢以及西域少數民族的一些藝術技巧,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儲存較完好有四座,都位於山西,即佛光寺、天台庵、廣仁王廟、南禪寺。
據唐代《古清涼寺》記載,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中唐以後,寺內曾建有三層九間高達72米的彌勒大殿。
《宋高僧傳》中記載,唐元和十五年(793)“河東節度使裴度奏五臺山佛光寺慶雲現文殊大士乘獅子於空中,從者萬眾。上遣使供萬菩薩,是日復有慶雲現於寺中。”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滅佛的時期,佛光寺寺解僧散。後來,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佛教再一次進入興盛時期,才在一個名叫願誠的法師主持下在原址予以重建。其中,山腰上的東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時的風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寶。1961年,國務院將佛光寺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慶春說:東大殿外形體現了唐代木構建築清爽簡單、祥和浩蕩的氣魄。北側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築,單簷歇山頂。
明清的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簷深度減少,簷頂橫脊長,兩側飛簷短,飛簷蹺角高挑,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重彩繪,講繁雜,因而呈現出拘束而偧華的風格,建築氣象輕浮華巧,不夠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