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弄潮兒2231

    除了吸取白起的教訓之外,王翦的年齡遠比李斯大的多,甚至王賁的年齒都比李斯大不少,因為前209年發生農民起義時王賁並沒有出現而是他的兒子王離出現了,大機率是在秦二世繼位前後已經死了,王翦在秦開始統一六國之初就被稱為老將,估計在秦統一後沒多久就老死了,沒有根上趙高專權的時代,也就威脅不了趙高,也就不存在趙高去陷害王翦父子!

  • 2 # 大白白野

    李斯死的悽慘跟他人品有很大關係。王翦善終跟他智慧有一定關係。

    李斯之死跟秦二世胡亥及權臣趙高有關,也跟他自己私心過重,人品有關,一定角度來看是他自己害了自己。李斯曾做過壞事,由於嫉妒心理,把同師門韓非給陷害致死,這跟龐涓陷害孫臏的作法相似。李斯是河南上蔡縣人,這裡當年是楚地,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到秦國求發展。李斯先投奔呂不韋門下,呂不韋被處罰李斯躲過一劫;鄭國來秦國修水利坑害秦國事情報露,秦國頒佈《逐客令》,計劃驅逐外國來秦人士,李斯寫了《駁逐客令》,又躲過一劫。最後,李斯官居秦國丞相,為秦國富強統一做出巨大貢獻。李斯是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是一位有才華的人。可是,李斯身上缺點是致命的。身居高位,不想放棄榮華富貴,隨波逐流,在趙高脅迫下上了賊船,而趙高又是心術不正心狠手辣之人,秦二世和趙高關係又好,當趙高和李斯發生矛盾衝突時,在趙高陷害下,李斯被腰斬,滅了三族。臨刑前,李斯和次子抱頭痛哭,想起在家鄉城門外遛狗情景。

    趙高是歷史上著名奸臣、惡人,什麼樣壞事都能做出來,針對這樣的人,堅持正義還能好一些,可是,趙高用地位拉攏威脅李斯一起陷害扶蘇、蒙恬。壞人可怕,有能力的壞人更可怕。趙高就是有能力的壞人,而李斯利令智昏,搞起陰謀詭計,陷害忠良,剩下李斯和趙高兩個人掌權時又發生了爭權奪利現象,結果李斯失敗被滅族。

    想當初,秦始皇重用李斯,都和李斯結成兒女親家,這樣密切關係在秦二世和趙高掌權下也是白費枉然,照樣死罪被滅族。

    王翦本姓姬,陝西富平人,是土生土長的秦國軍事統帥,有一次電視裡播放了他墓地現在情況,他父親王齕,兒子王賁,孫子王離都很有名。王翦和王賁父子兩人消滅了五個國家,尤其滅楚之戰更顯示出老將王翦計勝一籌的情況。

    王翦率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秦始皇為籠絡王翦,把長女華陽公主嫁給了年過半百的他,王翦在伐楚途中不斷向秦王要封地,王翦後來對部下說出原因,秦王幾乎把全國軍隊交給他,也不放心的,王翦要賞賜,就是為了免除秦王對他的戒心。王翦滅楚後即交出兵權,告老還鄉,得以善終。古代名將像王翦這樣功高蓋主之人得以善終不易,同時期白起、李牧被殺,廉頗外逃避難。雖然秦始皇不輕易殺重臣,但是王翦能善終也和他低調謹慎做事考慮周道有密切關係。

  • 3 # 80後老申

    這兩個人都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功業,一個在內,一個在外,為什麼結局如此不同?什麼誰立了多少功、什麼封了什麼爵,都是廢話,咱們直奔主題。

    1,李斯

    這個人私慾太重!

    自己醉心於權術,表面上卻唯唯諾諾、一副善於聽從他人建議、不爭不搶不出頭的陰險小人!甚至用權術謀害了韓非,不留任何痕跡;他是出了不少力,但私慾也是他的致命弱點,為了自己的權利、名聲什麼都能做的出來!這點只有趙高看的最清,而且用的也是這招,成功把李斯拉下了水,成功給李斯下了套,滅了族!李斯到死想的依然是自己:再也不能和兒子迴歸鄉下,牽著黃狗追逐野兔了。最終受五刑殺戮,也沒有反思自己的過失!

    2,王翦

    這個人唯知打仗!

    王翦這個人對秦國忠貞不二,但是他想的是統一六國,不善廟堂內部的權術,因為他對功名看的很淡,雖然也有私心:征伐楚國時,不停的找秦王要賞賜,不是錢就是地,但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小聰明蘊含大智慧,統一後功成身退,不像李斯那樣為了自己的私慾。

  • 4 # 明月醉書生

    王翦知進退明得失知道什麼叫做激流勇退,李斯屬於那種貪戀權位和趙高與虎謀皮最後慘遭滅門,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 5 # 一個人的歷史

    李斯和王翦可以說是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的左膀右臂,他們一文一武,王翦率領的秦軍戰無不勝,擊潰了楚國最後的名將項燕。李斯獻策謀國,從內部分化瓦解六國勢力,讓他們不戰自敗、土崩瓦解。

    李斯在為小吏時,看到了倉鼠衣食不愁,領悟了“倉鼠之悟”,樹立了自己的目標。同時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貪戀權勢的性格缺陷。王翦則出身將門,成為名將超越戰神白起,成為了他的目標。事實上,王翦確實做到了,他輔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幾個最難啃的骨頭,建立了秦不朽之偉業。兩個人一個是秦之宰相,一個是國之將軍,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卻各不相同。李斯選擇了繼續,王翦選擇了放棄,李斯執著於權力,王翦著眼於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國時,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劍,但是在天下已定後,自己就成為了對於始皇帝來講潛在的威脅。如何保護自己和族人,成為了王翦面臨的問題。其實在出徵楚國時,王翦就已經為自己就下了後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錢財和土地,表現出了自己貪財無志的嘴臉。在天下已定後,又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頤養天年。面對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確實沒有下手的理由。反觀李斯,做為國之棟樑在韓非子死後,唯一具備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瞭如何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在沙丘之變中,為了當時扶蘇繼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選擇了和趙高合作,從哪一刻起就註定了李斯最後分命運。據理力爭還有一線生機,苟且求利只能自取滅亡。

    最後歸結為一句話:“成就人的是目標,毀掉人的是慾望”。

  • 6 # 劉一千五

    從這兩個人的死,看得出秦始皇實在是個不亂殺功臣的帝王。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對秦國對他個人有功的人他都會善待。象李信,伐楚失敗,折了二十萬人,秦始皇大怒之後,暫時不用。過了一段時間,還是用,並沒有一棍子打死封死而再無出頭之日。

    王翦,王賁父子為秦始皇平定六國立下了大功。秦始皇建立帝國後都封侯,而且封泰山時,勒石記功的隨從名單中有他們的名字。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駕崩之前,善終。

    而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時,位列丞相,通侯,一家成年男人全是高官。秦始皇對"碩鼠″李斯非常富厚。對得起李斯。

    秦始皇駕崩沙丘平臺。趙高,胡亥與李斯篡改詔書。改變大秦帝國命運,不管怎麼說,李斯對不起秦始皇和大秦帝國。

    李斯之死,與秦始皇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死得慘不慘,百分之六十與趙高有關,百分之四十與自己為臣不謹有關。

  • 7 # 在下古麒

    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功績自不必多說,只需知道他作為秦國的將領,為秦朝統一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作為這麼一位勞苦功高的將軍,他的結局卻能夠善始善終,這與同時期的李斯相對比,倒是相形見拙了。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王翦為何能夠在功成名就之後得以善終呢?

    其實,這個結局也是多種因素所影響的。

    第一,秦始皇本就本不是一個濫殺功臣的君王,相反,秦始皇對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寬容,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驍勇善戰的將軍與這些謀略超群的文臣們,他也並不能成為這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所以,秦始皇的寬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他對比,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開國皇帝便不然了,不過這也是後話,在這裡便不再多作闡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著卓越的政治意識,他他謹慎的性格註定了他善終的結局。他善於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有了“以逸待勞”這一充滿智慧的一計。他深知作為君王都會有著將領“功高蓋主”的警惕性,於是他便盡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顧慮,在伐楚時便請求賞賜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直接退出秦國的權力中心。

    一個如此勞苦功高的將軍還知道歸權於君,實在讓人沒有拿他下手的慾望。

    再者,需要提及的是,李斯的死與王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李斯的死與秦始皇的關係並不大,準確的來說,李斯的死歸於趙高的忌憚,是趙高假借秦二世的手將李斯處以腰斬。而就在秦始皇臨死的時候,他對李斯都還是特別的倚重的。

    李斯在沙丘之變時,沒有選對自己的政治立場,則是導致他死亡最為直接的原因。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假設,如果李斯選擇不與趙高為伍,而擁立公子扶蘇為皇帝的話,就算是扶蘇任蒙恬為丞相,可是以扶蘇與蒙恬的人品,必然會給李斯一個相對更好的結局。

    可惜,李斯的一次錯誤的選擇終歸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買單,這著實是有點被別人賣了還為別人點鈔的意味。就是因為他放不下自己的權力,才導致滅亡。

    有時候,明哲保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在政治領域,它恰恰是一種政治智慧。權力是一朵帶刺的玫瑰,若是細細品味,你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功績,可是如果一直抓住不放,這便是不知進退,必然需要以一種慘痛的結局來作為代價。

  • 8 # 西府趙王爺

    按照慣例,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兩個人!

    首先王翦,秦國繼白起之後又一大將,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王翦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東方六國,除了最先的滅亡南韓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剷除嫪毐和呂不韋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王翦的軍事支援。

    王翦不僅能力強,資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連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師!

    從這一點來講,他比白起強!而且或許是有了白起的前車之鑑,王翦為人處事十分低調,從不居功自傲。

    雖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大功,但他並沒有以此來爭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湧退,遠離朝堂,一代名將,就此謝幕!

    然後咱們再來說說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時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個謀士的角色。

    他先是勸說並幫助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而後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對內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參與者。比如廢除分封,推行郡縣!還有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可以說,李斯是一個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人物。

    不過,他的結局並不好,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沒想到趙高過河拆橋,陷害李斯,最終他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對於秦始皇來說,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為何最終結局如此之大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個過河拆橋的人!

    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但他卻很少殺自己的臣子!

    也沒有像劉邦,勾踐那樣過河拆橋,飛鳥盡,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他幾乎都沒虧待過。

    當初李斯可是呂不韋的人,可是扳倒呂不韋后,秦始皇不僅沒有對付李斯,還重用他,可見秦始皇這暴君,名不副實!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計也沒這麼慘!

    第二,李斯的過於渴望權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終,最大原因是他知進退。當初攻打楚國,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場之所以如此之慘,表面上看是因為趙高,但其實是他太渴望權力。當他聽聞扶蘇上位之後會立蒙恬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後,便倒向了趙高。如果當時他支援扶蘇,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蘇的為人,也不至於如此下場。

    而且因為權力慾望,他才會成為趙高的對手,並最終為趙高所害!

    這也算自食其果吧!

  • 9 # 綠球永珍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的大功臣,王翦能夠功成身退,而李斯作為丞相,聰明絕頂,還是開國元勳,按說應該也能功成身退,頤養天年的,卻落個被腰斬,滅三族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我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解讀。

    李斯師承荀卿,學的是法家思想,就是“帝王之術”,主張君主權利至高無上,而扶蘇則是儒家思想的擁護者,如果扶蘇繼位,將打破現有秩序,自己的心血將毀於一旦,自己的位置也將被蒙毅或蒙恬取代,一生功業煙消雲散,後世也將無人能記得李斯,加上秦國曆史上的宰相最後都沒有落得好下場,還有自己的私心,所以秦始皇在沙丘死後,就夥同趙高篡改繼位詔書,廢扶蘇,立胡亥為繼承者,胡亥人比較二,也好控制,能更好的實行自己的法家思想,不過胡亥的老師是趙高,更聽趙高的話,在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敗北, 所以最後落後腰斬於市,全家老小被滿門抄斬,如果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能贏,估計也能成為人生贏家。而王翦也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很擅長揣摩人心,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而秦始皇是個多疑的人,不信任任何人,加上自己也沒有多大的野心,為了明哲保身,所以在秦始皇快要統一全國的時候,急流勇退,歸隱山田,算是極其聰明的做法了。

  • 10 # 天天故史匯

    王翦身為戰國四大戰將,一生歷經多朝,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難能可貴的是王翦的頭腦更加清楚。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王翦苟且迎合,取悅始皇,不能輔助秦始皇修德政,這是他的過失。但這卻也能體現出王翦的智慧和眼光。秦始皇身為開天闢地以來第一位統一天下,建立秦帝國的皇帝,自身的狂傲不是歷代秦國君主可以比擬的,就從他能創出皇帝這一稱謂,就可以看出(超越三皇,功蓋五帝),對於這樣的一位皇帝,想要勸阻其修德政不是自保之道。而王翦在帶領秦國六十萬大軍攻滅楚國的路上,還在向秦始皇催要封賞的田地,以求自汙,避免了秦始皇生疑,這種方法也被後世人借鑑,其中就有唐朝的郭子儀。

    王翦功勳卓著,卻又能看清時勢,知進退,能夠得以善終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李斯,宋朝有位詩人曾寫過一首詩“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當時甘被逐,東門牽犬歡應無。”

    李斯出身於一個小書吏,看到糧倉和廁所中老鼠的不同情態,從而感嘆平臺之重要,並向荀子求師,學成後到秦國任職,並最終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秦始皇有一次在山上的宮觀中看到李斯的車架眾多,認為不妥,但秦始皇並沒有處罰李斯,李斯知道後也就自覺撤了一些車架。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李斯好榮華,而秦始皇對李斯這位功臣也有一定的容忍度。還是因為榮華,李斯改了秦始皇的詔書,輔佐胡亥即位。胡亥身為一個二世祖,再加上旁邊有趙高這個奸臣,李斯因為勸阻胡亥被胡亥生厭,並最終被趙高設法害死。

    李斯一樣和王翦立下了蓋世奇功,對秦王朝也是忠心耿耿,否則不會提出焚書坑儒的毒計,可他卻沒有王翦的眼光,缺少智慧,貪戀自己的富貴,最終也因為對胡亥不夠了解而身死。

  • 11 # 減水書生

    在秦王政的滅國戰爭中,王翦可謂功勳卓著,滅趙以為郡縣,殘燕以定燕薊。其子王賁也是戰功赫赫,降魏王、定魏地,與李信破定燕齊。而滅國戰爭的重頭戲是滅楚之戰。

    所謂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最可能實現統一的當屬秦楚。所以能否攻破楚國,關係到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始皇帝問少年得志的李信攻取荊楚度用大軍幾何,李信當即回答說不過大軍20萬。而老將軍王翦則說非大軍60萬不可。

    始皇帝以王翦老而怯,故派李信將20萬秦軍伐楚。而李信為楚將項燕所敗而辱秦師。故始皇帝親赴王翦老家頻陽謝罪,力請王翦率軍破楚。王翦替換李信傾舉國之兵60萬伐楚。

    出師前以及伐楚之際,王翦屢向始皇帝為其子孫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以為王翦索求無度,實在是太過分了。王翦則說秦王傲慢而不輕易信人,卻傾舉國甲兵以與我,當此之時不為子孫多請田宅是坐等秦王懷疑我要造反。

    伐楚之戰,王翦並不是按照既往套路出牌、發揮秦國銳士敢打敢拼地專長。而是採取與楚軍持久的戰略戰術,以秦國國力對耗楚國國力,坐等楚國朝堂崩潰、軍力難以為繼,待項燕罷兵撤退之際,全力追擊,一舉殲滅楚國的有生力量,而後攻滅楚國,隨後再進擊百越直逼南海。

    王翦既有白起之智勇,又能了明帝王之性情,可謂是智商和情商兼備的歷史名將。後世岳飛若能有王翦一般的智慧,也不至於枉死風波亭。所以,有此種情商,王翦的際遇不會太差。雖然二世繼位之時,王翦、王賁父子已然離世,但即便在世非但不會為二世、趙高屠戮,甚至可能力王狂瀾。

    再者,始皇帝並非過河拆橋、誅殺功臣的帝王。所以,即便王翦只有武功而無情商,其及子孫也不會太差。王翦是以小人之心度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了。

    李斯則不然。首先,李斯的功勳難以與王翦相提並論。其初為秦相呂不韋的幕僚舍人,《諫逐客書》後被拜為客卿,後官至廷尉、丞相。以軍事手段為主的滅國戰爭中,李斯的作用一般。而其主要功績是在統一天下後與馮劫等人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就是解決面對大一統的秦帝國應該怎麼樣管理的問題。李斯之功績並非顯著,主要仰賴始皇帝的寵信。所以,始皇帝之後的新君若論功行賞,李斯擔心自己的功勳不如蒙恬、自己的能力也不如蒙恬,故要使用見不得檯面的詭詐手段。

    其次,李斯在詭詐這方面又敵不過趙高。在與趙高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最後可以說是為趙高所害。

    再者,李斯生能逢時,遇到了知人善任、能與功臣共富貴的始皇帝;但也生不逢時,遇到了隨意誅殺功臣的秦二世。

    正是如此,所以李斯及其家族才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場。

    然而,無論是王翦還是李斯,在始皇帝之時,都不會有壞的結果。即便秦二世之時,王翦之孫王離仍統領秦國大軍。所以,李斯之遭遇主要是其與趙高的權力鬥爭的結果。再進一步設想,有秦國才有王翦和李斯及其家族的榮華富貴,而沒秦國,無論是李斯還是王氏家族都不能得善終。最後,王翦之孫王離兵敗,為項羽所殺。可見,揣摩上意也罷、權力鬥爭也罷,保不住秦國,王李兩家總難逃悲劇收場。

  • 12 # 跳舞的土豆

    為何李斯和王翦的結局不同?

    李斯,秦國最著名的丞相。他幫助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社稷,修建宗廟;輕徭薄賦,獲取民心,極受始皇信任和依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在上一任皇帝那,權勢滔天,那麼必然會受到新皇的猜忌,會受到趙高的擠壓,由於李斯家族的原因,李斯欲離開朝堂,也必然受到家族的牽制,到最後下場悽慘那是必然的。

    再看看王翦,作為秦始皇的絕世猛將,為始皇開疆擴土,建立了絕世功勳,但是他並沒有頭腦發昏,老謀深算的王翦深知,秦王以舉國之兵交付自己,疑慮必重,稍有不慎,自己將迎來殺身之禍。於是,每下一城,他總要上書秦王,請求封地、賞賜,以為子孫的基業。以無厭的貪心,表示自己只圖富貴而沒有個人野心的心跡,以堅秦王之志,打消他的顧慮。最後王翦交還兵權在權力達到巔峰之時,告老還鄉,不復出仕,所以能夠得以善終。

  • 13 # 三叔小記

    王剪主武,李斯主文,一文一武,左膀右臂,嬴政中間排程,共同完成滅六國之統一大任。然,王剪享田園風光,安享晚年。李斯卻落了個車裂的下場。

    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也不是個過河拆橋濫殺的主,兩人結局差異如此之大,為什麼?根本原因在進退上。

    一、王剪急流勇退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再就是王剪,說明王剪的軍事能力極為出色,是個了不起的武帥。

    但他的政治敏感也卓越,貴為四朝元老,呂不韋等人尊重他,嬴政更是稱之為師,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

    殲滅六國的功勞是何等之大?一戰接一戰,他已經表現夠出色了。他深知,一塊蛋糕,眾多瓜分,獨樂不如眾樂樂。最典型的例子是秦滅楚一戰,李信主張二十萬軍滅楚,而王剪要六十萬。一眼就知各將和主嬴政的心思!為此,出關前,三番五次向嬴政祈求賞賜良田,美宅,以打消嬴政之疑慮。

    所以,滅掉燕國之後,他即刻祈求告老還鄉,舉薦其他將領擔當剩下的統一大任。若不是後來李信滅楚國失敗,否則王剪是打死也不出山。

    王剪識趣,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嬴政自然不為為難。

    二、李斯急流勇進

    李斯信奉法家,注重踐行法家思想,因一篇《諫逐客書》受嬴政重用,之後,順應歷史大的潮流,輔助統一六國。

    公元前221年,嬴政自稱“皇帝”,而其丞相便是李斯。他繼續幫助嬴政廢除分封,推行郡縣,實現度量衡等的統一,鞏固秦朝政權。

    但是秦始皇死於沙丘時,他猶豫了,念一己之私心,生怕自個的一切被蒙恬多有,貪一時之權勢,聽信趙高汙濁的話,急流勇進,扶持公子胡亥上位。

    最後,諷刺地慟哭,對兒子說道:“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面對權勢,該進?還是該退?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這是一門學問。而王剪贏在正確地時機急流勇退,李斯輸在錯誤地時間急流勇進了。

    所以,王剪安享,李斯被車裂。

  • 14 # 吳百蘭

    秦始皇統一天下,文臣李斯,武將王翦。如果說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話,那麼李斯“千古一相”,王翦“千古一將”也不為過。

    然,李斯是落了個被滅三族斬於市的下場,而臭萬年。王翦則不但被尊為戰國四大名將,連他的兒子也和他一樣,被尊稱為大秦名將。

    同為大秦名相、名將,為何命運反差如此之大?這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人生哲學?我想應該是除了他們的品質有差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情商。而決定情商指數的因素,應該是“愛”。

    李斯的愛是小愛,他愛自己,愛權力。而王翦的愛是大愛,愛國家,愛天下。

    陰狠險毒,自私自利丞相李斯

    李斯原上蔡縣的地方小吏,因受“倉鼠”啟示來到秦國,投靠在呂不韋門下。

    雖然李斯和呂不韋政見不同,呂不韋集諸子百家思想主張他以嚴厲的法令推行仁政,主張休養生息,對統一大業的態度是穩紮穩打,徐徐圖之。

    李斯則獨崇法家,認為治國當是上令下行統一思想,雷厲風行,認為秦國當以雷霆之勢一掃六國,完成統一天下大業。

    儘管李斯與呂不韋政見不同,呂不韋認為李斯懷有大才,對秦國有用。所以還是扶持李斯,把他推薦給了秦王,並得到了重用,呂不韋算是李斯的恩師。

    可是,李斯卻認為,他要想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就必須除掉呂不韋,自己坐上相位。於是,李斯借秦王有親政之心,不停地提醒秦王欲親政,必除掉呂不韋,解除臣大欺主的之患。

    這一來,李斯就把自己和秦王捆綁在了一輛戰車上。他之後說的每一句話,都非常如秦王的心意,當然李斯的話在秦王心裡也就有份量。

    如此,秦王下定決心除掉呂不韋,重用李斯。就這樣李斯為了自己的個人私利,不惜向恩師下毒手。

    韓非和李斯是同門師兄弟,同是荀子的學生。就因為韓非才能比李斯高,威脅到了他的相位,他就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王室公子,對秦國是不會忠心的,他只會幫助南韓強大來打擊秦國。所以留著他,將是秦國的後患。然後,在秦王的預設下,將韓非毒死獄中。

    然而,人在做天在看。李斯最後的一次背叛最可恥,所以下場也最慘。為了個人私利,他背叛了給予他最大恩寵的秦始皇和國家利益。改遺詔,殺扶蘇,立胡亥。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史記》

    “五刑”:“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其舌。”也就是說,先大卸八塊,後腰斬於市。在秦相中,李斯死得最慘,比當年商鞅的五馬分屍,還更慘十倍。

    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將軍和他的兒子王賁將軍,都是歷史上著名將軍。尤其是王翦將軍,在秦始皇嬴政的統一天下的大業中,滅六國時,就有五國是王翦將軍滅的。

    其中最有趣的故事要屬滅楚之戰。秦王派王剪滅楚,王翦開口就要60萬大軍。在當時60萬大軍對秦國來說,就是舉全國之力。秦王實在是不敢答應,卻又不得不答應。秦王實在是怕王剪殺個回馬槍,把他推翻了自立為王。

    王翦聰明人,他知道秦王在擔心什麼。於是,在酒宴上,王翦獅子大開口地向秦王,要了很多很多田產美女。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史記》

    秦王正用人之際,怎能不答應王翦的過分要求。

    結果在開往伐楚的路上,王翦覺得這點田產、美女還不夠,又派人回去找秦王追加封賞田產。要得多了,秦王也就把王翦當成胸無天下的貪財好色之徒,當然對王翦也就放心了。

    王翦滅楚凱旋,秦王大喜加封了王翦父子。慶功宴上,王翦交出兵權,向秦王提出告老還鄉。秦王心中更是暗爽,心裡不停地大讚王翦懂味。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

    也就是說,完成了功業就應該收斂鋒芒,深藏功名隱退返鄉。就不要違背天道,而招來無妄之災。

    後來,王翦的孫子雖然被項羽所殺,但那也是馬革裹屍,將軍戰死沙場而無憾。王翦則是一直享受秦王尊重,富貴終老於家鄉。

    總結

    李斯、王翦,同為秦始皇的將相,同在秦始皇統一大業中立下不世之功。所不同的是,李斯處處從個人利益出發,實為小人。

    而王翦深明大義,為了國家利益,為搏得秦王的信任,好在戰場上盡情發揮,打贏戰役不惜犧牲個人名譽,暫作貪財好色之徒。

    然,歷史是公平的。王翦永遠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李斯則臭名昭著。

    李斯、王翦,因為格局不同,所以結局也不同。

  • 15 # 漁樵之人W

    李斯輔佐秦始皇建立秦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坐上了丞相的位置,他的人生也到了峰顛,本該有所滿足了,可是他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不能主持正義,和二世、趙高同流合汙,篡改遺詔,這就預示著日後會出現被二世、趙高殺死,而不能善終的結局了。秦始皇在出行的途中,突然駕崩,遺詔長子扶蘇即位。當時在秦始皇身邊的二世、趙高、李斯,各懷鬼胎。趙高感到,若扶蘇即位,就沒有他的好日子了,若換成二世,二世會聽他的話,就可以為所欲為。二世當然想這個皇位,對於李斯來說,擔心扶蘇即位,蒙恬做了丞相,自己就不能繼續掌權了,為了保住這個丞相位子,不能堅持正義,竟然也冒天下之大不韙,順從二世、趙高篡改遺詔,賜死扶蘇,立二世為帝,保住自己丞相位子。李斯一生聰明,可偏偏遇上了這個大奸臣趙高,趙高怎能容忍李斯做丞相呢?最後落個腰斬棄市,誅滅三族的下場。細細推敲,李斯之所以這個結局,是他太愛權利,私心太重造成的。

    王翦,秦朝開國第一虎將,功高蓋主。本來是,哪個帝王表面上都喜歡這樣的人,可心裡反而是塊心病,哪個帝王不怕取而代之呢?哪個帝王不殺功臣?禽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這也是常有的事,這些王翦心裡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功成身退,只圖賞塊封地,在這塊封地上,與世無爭,安享晚年,所以王翦得以善終。

    李斯未能善終,其原因是李斯太看重權利地位,王翦得以善終,其原因是能自知之明,能看淡權利地位。由於這兩人的想法做法不同,所以結局不同。

  • 16 # 嘻哈文史

    李斯和王翦都為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兩個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一個日子過得悠哉悠哉、養老善終,另一個卻被投入大獄,最後被腰斬、夷滅三族。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李斯有大才卻小人心態

    李斯雖然滿腹經綸,充滿智慧,但卻又小肚雞腸、嫉妒心強。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最後成為了一個政治投機者。秦國統一天下和秦朝的滅亡,都和李斯有天大的關係,一個選擇讓他位極人臣,一個選擇讓他下場悽慘。

    當年呂不韋推薦李斯到秦始皇身邊,目的主要就是監視秦王嬴政。但是李斯非常明白,只有自己幫助秦王變強,自己的政治抱負才能夠得到有效施展,所以他選擇了秦王嬴政一邊,最終讓自己的仕途達到了巔峰。

    在秦始皇去世後,趙高慫恿李斯和自己一起謀害扶蘇、擁立胡亥。趙高又開始表現出了他的小人心態,他想到扶蘇死後,自己肯定能夠控制趙高和胡亥,從而更加鞏固自己的地位。

    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李斯並沒有想到趙高比他更加的陰險狡詐。在趙高和胡亥的陷害下,李斯終於嚐到了自己政治投機的惡果,最終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讓人無比感嘆。

    王翦有大功而激流勇退

    王翦作為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對於秦國統一天下真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想當年要不是他帶領軍隊及時支援秦王嬴政打敗嫪毐,嬴政很可能會遭到嫪毐的謀殺。在滅六國的過程中,王翦和他的兩個兒子帶領軍隊所向披靡,滅掉了除南韓之外的其他五國。

    王翦雖然立有大功,但他卻從不居功自傲。恰恰相反,他非常瞭解秦王嬴政的性格,也非常清楚功高蓋主的道理。在剿滅六國的過程中,他就開始想著激流勇退,採取措施保全自己。

    王翦攻打楚國的時候帶了六十萬軍隊,秦王嬴政對他很是不放心。王翦於是求秦王嬴政分給他土地養老,而且在趕往楚國戰場的過程中派人詢問了多次。在許多人看來這是王翦貪圖小便宜,實則不然,這正是王翦的大智慧。

    帶領這麼多軍隊攻打楚國,朝中肯定有人向秦王說他的壞話。只有讓秦王感覺自己是個貪圖蠅頭小利的人,才能夠真正使秦王對自己放心,才能夠真正的保全自己。無論是吳起還是白起,雖然打仗一流,但最後都是因為功高蓋主而被陷害,王翦真是比他們聰明多了。

    兩人性格和選擇決定結局

    李斯和王翦兩人一文一武,都是秦始皇嬴政身邊的重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兩人肯定都會飛黃騰達。但是因為兩人性格的不同,兩人追求目的的不同,兩人作出選擇的不同,最終也導致了兩人的結局截然不同。

    李斯作為文官,對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各類事情以及典章制度有更加深刻的瞭解。但是李斯一心貪戀權貴,最終落入了趙高的圈套,也可以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王翦雖然是個武將,但是卻能夠以那些功高鎮主的武將為教訓,提前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最終不僅得到了許多的田地,而且晚年生活也比較的幸福,得到了善終。

    總而言之,李斯和王翦之所以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無論是善終還是下場悽慘,也都是個人的選擇。雖然李斯的下場值得我們深思,但是歷史上還是有許多人重複走李斯的老路,主要還是貪慕虛榮啊。

  • 17 # 談古論人生

    王翦是秦始皇的韓信,李斯是秦始皇的蕭何,按照常理,開國功臣裡面文臣善終的機率要比武將大的多,可是王翦卻得到了善終,李斯卻被陷害慘死,兩人不同的結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點,從秦始皇的性格分析,秦始皇雖然嚴刑峻法,剛而少恩,但是秦始皇卻心胸寬廣,海納百川,而且秦始皇對自己的能力非常的自信,根本不會擔心功臣們功高蓋主,所以秦始皇在位期間沒有殺過一位開國元勳,甚至是猜疑都沒有,雖然史書上說他不信任任何人,但他事實上卻沒有刻意懷疑防備過任何人,因為在他眼裡,沒有他臣服不了的人,這是多麼雄厚的底氣和霸氣,不愧是千古第一帝的格局氣度胸懷,所以秦朝的功臣元勳,在秦始皇時期,是不用太擔心被猜忌的。

    第二點,從王翦的個人角度分析,王翦屬於秦國的將軍世家出身,而且是常勝將軍,因為在史記記載裡,從來都沒有關於王翦打敗仗的記載,而且王翦屬於老將,年齡比較大,完成統一六國戰爭後,不久也就去世了,更重要的是,王翦為人老謀深算,相當的謹慎低調,從他滅楚出發時,對秦始皇性格的分析把我,打消秦始皇顧慮反覆要田宅,就能看出他的精明,秦始皇也是看透不說透,哈哈大笑順應他的請求,六國統一後,王翦知道自己武將的使命已經完成,與兒子王賁爺倆立即退隱,從此再也沒有過問過朝政,而且還死在了秦始皇之前,因而得到善終。

    第三,再看看李斯,早年就有倉中鼠的想法,這意味著李斯終將是隱藏在大秦朝之中的鼠患與禍根。李斯早年是呂不韋門客,後來被秦始皇重用,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加強思想專制,鞏固中央集權大一統的郡縣制,也可謂是千古一相,但是李斯作為文臣宰相,長於謀國而短於謀身,富貴已極人臣,而反不如王翦一介武將政治覺悟高,貪權戀位,不知明哲保身,最終因為一己私利,違背初衷與趙高篡改始皇人事安排,廢殺扶蘇而改立胡亥,又與趙高爭權失敗被趙高陷害,受盡五刑滿門被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李斯年輕,活到了秦二世時期,正好碰上了胡亥與趙高這樣的昏君奸臣絕配,遭受陷害也是必然的。如果李斯死於秦始皇時期,他將是名垂千古,被後人萬世敬仰傳頌的完美千古第一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怎麼維持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