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史煙雲
-
2 # 亦有所思
如果是真的,當然可信。如果是假的,那就不可信。
這件事情靠譜的程度只有一半!
陰殺是真的!
但陰殺的主角不止是漢文帝!還有那一杆子大臣!
歷史上還有一個相同的故事,就是“鄭伯克段於鄢”。都是統治者故意縱容弟弟放肆不法,慢慢滋養其野心,待其犯下不可饒恕之罪時。挾“正義之師”一擊而殺。對於這種“陰殺”行為,古來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先生多是持否定態度。因此,所謂民謠更可能像是道德先生學者杜撰的,自古以來,所有記裁於史書戰亂的民謠竟然都有政治色彩,這個可能性太低。《詩經》是民謠,裡面的政治諭諷詩也不過是後來強加於上的,《樂府》也相當於民謠,無非是羈旅,愛情,友誼而已。
哪怕是富有政治色彩的民謠,其主要內容均是百姓對統治階段存在否定態度,是站在對立面上的,劉長在封地內胡作非為,目無法紀,他不可能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同。當劉長受辱自盡後,百姓如何會為其做歌謠表達挽惜之情呢?所以小可斷定,這個民謠是崇尚儒家倫理的某個道學先生編撰的。
其真實情況是,當時大臣們不希望劉長繼位,因為劉長和呂后關係密切,而這些大臣都是滅掉呂后的兇手。同時,劉長為人性格暴躁,主觀意識極強,不容易掌控,容易引發君臣之間矛盾。他們更害怕劉長繼位後以為呂后報仇名,分化自己的權力,進行重新洗牌。
漢文帝也知道這一點,於是君臣之間配合極為默契。
為什麼說是配合,因為劉長在封地驕橫不法時,無強力彈劾,劉長不顧君臣禮議時,無強力彈劾,直到叛亂髮生,才群起而攻之?!
所以說,把鍋全扣在漢文帝身上是不對的!
隋朝末年民謠“楊花盡,李花飛”之類,一定為假,應當是有心人編造出來的,比如李密。還有那些兒童所唱的民謠,若是無人教,如何唱得出來?把民謠的內容說得如此具體,怎麼可能這樣精準?
陰長劉長的民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耕居在田地裡的農民最關心的是收成,是天氣,是老婆孩子。怎麼會懂得這些陰謀伎倆,即便是懂得,又如何會關心這些呢?
所以,小可認為,影射歷史事件的民謠大抵都是有心人偽造成民謠!
-
3 # 尋根拜祖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這首民謠是淮南王劉長死後,民間流傳來的歌謠,用以諷刺漢文帝用故意縱容的陰損方式,“寵殺”弟弟劉長。歷來史學家很多以此認為,這是漢文帝為人陰險的一個例證。
我個人認為,這個民謠非常蹊蹺,是有人故意給漢文帝扣屎盆子!而且背後包含巨大陰謀!首先,漢文帝根本無意殺劉長,對劉長的包容絕不是有意縱容淮南王劉長因謀反失敗,漢文帝不忍誅殺他,只是削了他的封爵,發配蜀郡,結果劉長路上自己絕食而亡。如果漢文帝要想殺劉長,就劉長乾的違法亂紀事,早就砍無數次腦袋了。就這次謀反來說,漢文帝不殺劉長,反倒有顧私情不顧國法的嫌疑,相反殺了劉長,歷史不會對他有任何負面評價。
劉長半路絕食實在是個意外,以劉長的德行,誰能料到他也會有所悔悟?漢文帝也不可能料事如神,用這麼複雜,這麼笨的辦法陰殺劉長。
其次,這首民謠出現的時間節點太詭異劉長死於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72年,漢文帝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將劉長四個年幼的兒子全部封侯。公元前168年,這首神秘的民謠流傳出來,此時距離事發已經過去整整六年了!
是哪些無聊的老百姓,會在六年後突然如此懷念劉長呢?如果漢文帝真的耍陰招,為什麼不在當年流傳出來呢?
很顯然,所謂的民謠根本不能代表“民意”,是有人想借劉長之死來打壓漢文帝,只可惜在時間節點上不夠完美。
那麼究竟是什麼人故意編造所謂的民謠栽贓漢文帝呢?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認為,編造這個民謠的應該是漢室諸侯王們,目的是為了對抗漢文帝的削藩政策
我們知道,西漢削藩始於漢景帝,但實際上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在考慮削藩方案。著名的政治家賈誼就曾經給漢文帝上疏指出,藩王已經成為中央政權的巨大威脅,並提出了多種限制諸侯王,削弱藩王勢力的建議。
可惜的是,漢景帝時期國力還比較弱,尤其是中央政府實力不夠強大,面對削藩可能引起的內亂,漢文帝尚無把握確保中央政權的安全,所以最終只能將這個任務留給了後世。
儘管如此,諸侯王們明顯地感覺到來自中央的壓力。他們需要一個能讓他們團結在一起,共同對抗漢文帝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劉長之死。劉長本就是藩王,只要把他塑造成削藩的受害者形象,那麼就能引起眾多劉姓皇家兄弟們的共鳴。我覺得,這首民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由某個集團的創作班子策劃的。
這則民謠不但以“人民的名義”鞭撻了漢文帝的陰險,而且在號召所有劉姓諸侯王:漢文帝劉恆在以削藩的方式殺害兄弟骨肉,我們如果不團結起來,就是下一個劉長!
這分明就是對漢文帝的一份宣戰檄文!好陰險歹毒的一首民謠啊! -
4 # 夜溶月
淮南王劉長的悲慘結局是咎由自取。
漢文帝對這個弟弟仁至義盡,不算“陰殺”。
老百姓編成民謠諷刺是真事。
“劉長之死”始末
漢文帝即位後,淮南王劉長仗著自己是皇帝唯一活著的親兄弟,在淮南國橫行不法。
漢文帝忍了。
怎麼辦呢?只剩這一個親弟弟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公元前177年的春天,劉長來長安朝見皇帝哥哥。
兄弟倆久別重逢,十分親熱。年輕的劉長漸漸頭腦發熱,自我膨脹。與漢文帝一起出城打獵,劉長不顧禮法規矩,和皇帝同乘一輛車。甚至,在公開場合,劉長不尊稱“陛下”,直呼漢文帝為“大哥”。
同年冬天,丞相灌嬰病逝。
漢文帝任命御史大夫張蒼做了丞相。在入京擔任御史大夫之前,張蒼做過淮南國相,他一直看不慣劉長的所作所為,礙於皇帝面子,沒有發作。張蒼暗暗關注著這位不安分的淮南王。
劉長回到淮南國,開始模仿皇帝的規格,另搞一套法令,出入警戒清道(警蹕),稱自己釋出的命令為“制”。
弟弟的表現越來越危險,漢文帝傷透腦筋。
漢文帝的舅舅薄昭,無論在皇室還是在朝廷,地位都很高。漢文帝讓舅舅出面,管教管教這個弟弟。
直到此刻,漢文帝還想當成家事處理,保全劉長。
薄昭給劉長寫了一封長信,諄諄教誨,信裡引用周公誅殺管叔的典故,提醒劉長別太出格,老實點,最好給皇帝哥哥上書認個錯。
劉長滿肚子不高興。他找棘蒲侯柴武的兒子柴奇商議,策劃造反,派出使者前往閩越、匈奴聯絡。
事情洩露,朝廷捕殺劉長的黨羽。柴奇作死加坑爹,柴武辛辛苦苦掙來的棘蒲侯爵位就此斷絕。
劉長被使臣帶回長安。丞相張蒼領著幾部門的大臣,上書漢文帝,要求依據法律,處死淮南王。
劉長的黑材料,張蒼已經收集了一籮筐:網羅黨羽、裡通外國、殺人滅口、對抗朝廷審查……
人證物證都有,證據確鑿,連劉長私下說的一些話都記錄在案。
不能得罪自己的身邊人啊!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殺招。
細細讀完弟弟的黑材料,漢文帝寒了心。
只剩這一個弟弟了,要做也要做得好看點。
他下詔說:
“我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交給高階官員再議議吧。”
眾大臣再次上書,請求依法處理劉長。
漢文帝答覆說:
“我不忍心依法懲處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廢掉他的王位吧。”
群臣第三次上書:“臣等請求,把劉長發配到蜀郡嚴道縣邛崍山郵亭,讓他的子女和生育過的姬妾隨行,由縣裡給他們安排住處,提供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這一次,漢文帝不再推脫,批示:
准奏。每日額外供給五斤肉,二斗酒。寵幸的妃嬪十人也隨行。
劉長坐著囚車上了路。
中郎將袁盎上奏道:“陛下一向驕寵淮南王,不為他選派正直的太傅和國相,讓他落到這般境地。淮南王性情剛烈,受了這麼大挫折,臣擔心他突然生病死去。陛下會背上殺弟的惡名!”
劉恆敷衍道:“我只想讓他嚐嚐苦頭,將來會讓他回來的。”
劉長鬱悶得發狂。
一路上,押解劉長的人連囚車的門都不給開。劉長吃喝拉撒睡都在小小的囚車裡。劉長受不了這份罪,絕食而死。
劉長的死訊傳回長安。
漢文帝哭得很傷心,對袁盎說:“我沒聽你的勸,導致淮南王死了。”
袁盎勸道:“事已至此,陛下想開點。”
漢文帝抹著眼淚問:“現在怎麼辦才好呢?”
書呆子袁盎上了套,他大聲回答:“只要斬殺丞相、御史來向天下人謝罪就行了!”
漢文帝命令丞相、御史逮捕負責押送劉長的人,一律問斬。按照列侯的禮儀安葬了劉長,安排三十戶人家守墓祭祀。
漢文帝除掉了野心勃勃的淮南王,還賣了個人情給丞相張蒼等高階幹部。書呆子袁盎成功當了回背鍋俠,得罪了幾位上司。
今後,袁盎還會當幾回背鍋俠,最終,他死在這上頭。
兩年後,漢文帝加封劉長的四個兒子,嫡長子劉安為阜陵候,劉勃為安陽候,劉賜為陽周候,劉良為東城候,四位侯爺只有七八歲。
縱是如此,還是沒有堵住天下人的嘴。民間傳出一首歌: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老百姓創造力無限,編成流行歌曲傳唱,諷刺皇家兄弟相殘。
漢文帝聽說了,難受得想哭。
朝堂之上,他不無委屈地說道:“堯舜放逐他們的兒子,周公殺掉弟弟管叔和蔡叔,天下人把他們當作聖人,稱頌他們大公無私。如今天下人怎麼就認為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封地!”
不爭土地,爭口氣!
為了表示自己沒想過要跟劉長搶那塊地,漢文帝賭氣把城陽王劉喜改封為淮南王,又給劉長加了一個響亮的諡號:厲王。
《諡法》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皇帝哥哥憋了一肚子火,總算找到發洩的出口。
氣憤是因為在乎。
其實,漢文帝心裡有這個乖張作死的弟弟。
後續故事
有一位聰明人看出了漢文帝的心思,擔心漢文帝將來封劉長的兒子們為王,那麼,劉長謀反的悲劇必將重新上演!
這個人給皇帝上了一道疏,阻止這件事。
這位一眼看穿幾十年的聰明人叫賈誼。
可惜,漢文帝沒有聽從賈誼的勸告,把劉喜從淮南王國遷走,做回城陽王,把淮南王國一分為三,分封給劉長的三個兒子,阜陵候劉安為淮南王、安陽候劉勃為衡山王、陽周候劉賜為廬江王。
最終的結局不出賈誼所料。
劉長的大兒子劉安,將在幾十年後整出更大的動靜。
……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洩,受牽連而死者數萬人。
-
5 # 立志成蟲
漢文帝“陰殺”弟弟淮南王劉長原因首先是劉長這個人犯了取死之道。劉長生母死的早,漢高祖劉邦就把這個兒子交給嫡母撫養,嫡母就是呂后,因自幼得呂后撫養,劉長和呂后的關係是融洽的,呂后屠戮殘害漢室子孫時,劉長對呂后沒有威脅所以過著太平日子。但劉長也缺乏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謹慎低調的經歷,為人處世缺乏敬畏之心,難免驕橫跋扈,囂張不可一世,恐怕更體會不到“伴君如伴虎”的殺氣。漢文帝繼位後,對這個唯一在世的弟弟很不錯,劉長為生母“報仇”,擅自殺害大臣官員,一系列惡性沒有被漢文帝認真追究懲治。越發不可一世的劉長居然糾集了70輛兵車想謀反,70輛兵車就想撼動漢文帝,這智商頭腦也是沒誰了。漢文帝逮捕劉長,流放到蜀地,沿途驛站按律法只供應給他囚犯的生活待遇,劉長吃不得苦,半路上自殺了。漢文帝的做法極其惡劣,下令沿途“虐待”劉長的縣令一律處死,淮南王的王位仍由劉長的子孫繼承。劉長之死是咎由自取,漢文帝也有那麼一絲“欲擒故縱”的痕跡,畢竟漢文帝是漢惠帝的弟弟,雖然漢文帝是在漢朝宗室和大臣清洗了呂后勢力被大臣們擁戴當上皇帝的,但弟弟能繼承哥哥的皇位,那劉長也可以繼承漢文帝的皇位,劉長只有死了漢文帝才有心理安全感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文帝陰殺淮南厲王劉長,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屬實,但種種跡象表明,劉長之死,漢文帝脫不了干係。
首先要了解漢文帝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本來這個皇位是絕對輪不到他的,只是因為劉恆的低調,和看上去比較軟弱,才讓功臣集團選擇劉恆做皇帝,以方便功臣們控制,結果劉恆一登上皇位,便採取了種種措施加強皇權。
首先是漢文帝用自已親信掌握兵權,控制了皇宮及京城的兵權,其次是漢文帝大封功臣,穩定及拉攏人心;最後漢文帝敲打功臣,如周勃,罷免了周勃的官,殺雞駭猴,震懾功臣集團。
種種跡象表明,漢文帝是一個有能力、有手腕、有想法的君主,只是漢文帝的性格與其它皇帝不同,他是做的多,說的少,而且不輕易表露出自已的喜怒衰樂。
漢文帝登上皇位第二年,誅呂功臣齊王劉襄去世,劉襄是第一個起兵反抗諸呂的諸侯王,其起兵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爭奪後位,劉襄是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肥的長子,也是劉邦子孫當時年輕有為,頗有能力的一位,在起兵誅呂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還相當年輕,當時的漢文帝才23歲,劉襄還是漢文帝的鴿子,年紀肯定不會大,但這麼年輕就去世,而且死因不明。
接著是劉章,劉章是劉襄的弟弟,也是誅殺諸呂的功臣之一,本來漢文帝是許諾封劉章為趙王的,後來聽說劉章本來是想擁立其兄長劉襄為帝,於是漢文帝違背諾言,沒有封劉章為趙王,而是封為城陽王,劉章在漢文帝即位的第三位去世,這個時候漢文帝才26歲 ,那麼劉章作為漢文帝的侄子,應該是更年輕,結果也去世了,死因不明。
再接下來是劉興居,劉興居也是劉襄的弟弟,被漢文帝封為濟北王,在劉章去世沒多久,劉興居趁匈奴大舉入侵之際,漢文帝趕赴太原坐鎮之機,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劉興居起兵的原因肯定與他的兩個哥哥這麼年輕先後去世有關,也與他的大哥劉襄沒有當上皇帝有關,很顯然他們三兄弟都受到漢文帝的排斥,不是鬱鬱而終,就是起兵造反,這個現象絕對不是正常的。
對漢文帝皇位有威脅的三個年輕有為的競爭者先後去世,要說跟漢文帝一點關係都沒有,怎麼都說不過去,本著誰是最大受益者,誰的嫌疑最大的原則,漢文帝都有嫌疑。
再說劉長,劉長是漢文帝登上皇位後僅存的異母弟弟,是劉邦封的淮南王,並且是呂后帶大的,因此在呂后掌權期間,沒有受到呂后的迫害。劉長私自殺害闢陽侯審食其,一個皇族殺害當朝重臣,還是劉邦封的列候,在當時可以說是重罪,但漢文帝不但不治罪,而且一點責罰都沒有,皇帝這樣做,無疑讓劉長的不法行為得到滋長。
漢文帝的縱容,無疑讓劉長的行為越來越過份,不僅驕橫跋踄,而且劉長在封國效仿天子禮儀,置百官,圖謀不軌,發展到最後,劉長居然直接用四十輛戰車造反,結果事敗被俘虜,按罪應該是死罪,這個時候漢文帝依照法律殺了劉長,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漢文帝沒殺,不願意承擔殺弟的罵名,只是罷免了劉長的王位,用囚車將劉長押運到蜀地,並交待沿途地方官好好款待。
對於漢文帝的這個做法,大臣袁盎曾經提醒過漢文帝,說淮南王劉長性情剛烈,這麼做會導致劉長中途身死。但漢文帝仍然這麼做了,只能是故意為之,結果就是劉長半路上絕食而死。
以漢文帝的智商,會不明白他的做法會導致這個結果的發生,說出來誰也不信。自古帝王無親情,有的只是權力爭鬥,漢文帝劉恆的皇位來的不是很正統,他也非常擔心皇位會被別人奪去,因此他一上臺,就採取了各種措施加強皇權,包括打擊權臣,打擊潛在競爭皇位的對手,想想他的三個有能力又這麼年輕有為的侄子怎麼死的?想想他的弟弟劉長是怎麼死的?嬌寵就是一種傷害,利用嬌寵劉長,讓劉長在犯法的道路越走越遠,最後無可挽回,這不是陰殺又是什麼呢?
漢文帝在歷史上的形象是非常好,為君忠厚,愛護百姓,開啟文景之治的基礎,但並不能說明漢文帝就跟劉長之死沒有關係,漢文帝是採取了相當高明的方法,無法讓人尋到證據,而更不可能用光明正大的方法去做這些事,因此說他陰殺弟弟劉長,是有道理的,並不是空穴來風。
-
7 # 大星追電影
漢文帝劉恆。是西漢王朝的第3任皇帝。劉恆從普通的一個藩王。經歷了呂后專政不被殺。後來能夠成為西漢王朝的皇帝。可以說劉恆這個人並不簡單。呂后執政時期。曾令劉恆到趙地任趙王。此前三任趙王都死於呂后之手。年輕的劉恆知道此去兇險。巧妙的回絕了呂后。而且在任代王期間。韜光養晦。行事低調。甚至為了保住性命而不惜裝瘋賣傻。可以說劉恆這個人非常有城府。十分聰明。
淮南王劉長。漢高祖劉邦的小兒子。是和劉恆經歷了呂后專政僅存的兩個皇子之一。由於是呂后養大的,跟呂后感情很好。才沒被呂后誅殺。劉長性格剛烈紈絝。又佔著自己的親哥是皇帝的緣故。驕縱跋扈。漢文帝三年,因為懷恨闢陽侯審食其,當時作為呂后的寵臣,沒有在自己母親被冤枉的案件中救母親。害得自己的母親自殺。闖到審食其家中將其殺害。擅殺朝廷大臣是重罪。但漢文帝並沒有追究,還赦免了他。使他更為跋扈。劉長甚至在自己的屬國廢除漢法。自行制定法律。漢文帝都一概不過問。漢文帝的一再縱容,最終把劉長推向了絕路。
孝文帝6年。劉長竟然只糾集了70多個人,20多輛車就想發動謀反。可見當時的劉長是已經膨脹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不難想象這樣的謀反,輕易的就被撲滅。漢文帝下令抓住劉長,並且削去了其淮南王的王爵。為了表現自己與劉長的兄弟情深。漢文帝並沒有處死劉長。但將他用囚車關起來,沿途遊街示眾,押送發配到蜀郡監視居住。
大臣袁盎當時就提醒了漢文帝。劉長這個人性格剛烈,這樣的屈辱。劉長是受不了的,可能會出現意外。漢文帝併為所動。不出所料,劉常在發配蜀郡的路途中絕食自殺。漢文帝聽後十分悲痛。責令處死沿途的各縣的負責接待又沒有發現劉長絕食的官員。並且以諸侯之禮厚葬劉長並追封為淮南厲王。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漢文帝一再的縱容劉長。直到最後劉長發動可笑的謀反。並且在處理劉長謀反案的時候,事先知道劉長可能會因此出現意外。但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舉動。由此可見漢文帝一直都是處心積慮的想要把自己的這個兄弟溫柔的做掉,但又不想引起不好的影響。
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穀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史學家把當時傳唱的歌謠如實的記載下來。可以想見當時的史學家也可能支援這個觀點。其實在封建王朝時期。至高無上的皇權是終極誘惑。任何人都不可能會對威脅到自己皇權的人手下留情。劉長作為漢文帝劉恆的親弟弟。性格十分跋扈,自然對皇權的威脅巨大。而漢文帝這個人很有城府,做事情又滴水不漏。想做掉劉長又不想造成影響。才處心積慮以這樣的方式來結果了自己的兄弟。自古君王多薄倖,最是無情帝王家。
-
8 # 坐古談今
民謠屬於“謠讖”之一,基本上兩種人編造。一者,是無關人員根據現實狀況編造出來的內容;二者,則是政客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編造。前者不明就裡只重表面,後者陰損至極。但他們都有編造的心理基礎——中國的“孝文化”“家族情懷”。但問題是,皇家有親情嗎?
具體到漢文帝和劉長兄弟的這則謠言看,應該是政治謠言,其目的就是打擊漢文帝的政治威信。
漢文帝“陰殺”劉長的觀點早已有之,蔡東藩認為:漢文帝雖然對弟弟沒有鄭莊公那麼“陰險”,也夠陰的。但問題是,如果漢文帝公開殺之,就不陰了嗎,會被後人如何評價呢?
公元前199年趙國國主趙王張敖,把他的妃子趙姬獻給經過趙國的劉邦,劉邦什麼都有沒啥好送的,只好投其所好。結果,趙姬懷孕了。張敖趕緊把她送出宮,在別院居住。而次年,趙相貫高等人謀殺劉邦失敗,張敖及其妃嬪們全部被抓了起來。
趙姬的弟弟趙兼請求闢陽侯審食其去找呂后,告知趙姬已經有了劉邦骨肉。呂后一聽心中惱怒怎去管她,結果審食其不再多說。趙姬生下劉長後自殺,劉邦讓呂后作為他的繼母收養他。
公元前177年,即漢文帝三年,劉長將審食其殺死。劉長向漢文帝哭訴殺審食其的道理:其一:為母報仇;其二:審食其幫助呂后,危害大漢。自己願意受到處罰,對此,漢文帝並未追究。
明朝的王世貞、清末的蔡東藩都認為:殺死審食其乃是大罪,你不處罰他也行,但仍然放劉長回淮南國就不對了,應該讓其留在京城中好好看管。蔡東藩甚至認為,漢文帝之陰雖然不如鄭莊公但也夠陰的。
因此,“陰殺”一說比較流行。然而,我不認為屬於“陰殺”。
漢文帝實力不夠,對劉長是真的袒護,希望淮南大國為己所用。漢文帝如果不“陰殺”,那麼,公開的“殺”,後世又將如何去說呢?
公元前198年生人的劉長乃是劉邦的第7子,也是呂后死後劉邦八子中僅存的兩個兒子之一。公元前196年,被封為淮南王。因為在呂后身邊長大,呂后什麼脾氣?大家都清楚。再加上我們聽說的“宰相門前七品官”,在皇帝身邊的皇帝脾氣能好嗎?再加上其自幼孔武有力,喜好打打殺殺、大刀鐵槍,本身就是武人性格!
其脾氣暴躁、行事跋扈!帝王貴胄、無法無天!“皇二代”內心狹隘,自私自利!
如此情況下,你怎麼管他?
其實,漢文帝怎麼做都可能會揹負罵名!公元前174年,劉長因為造反被廢王發配蜀郡嚴道縣邛崍山郵亭居住。在押運途中自盡而亡。
公元前168年,“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穀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謠言才出現,可見因為漢文帝有意“削藩”,以及因為諸侯國實力強大,諸侯國與漢朝廷爭奪民心的關鍵時刻(削藩的建議者賈誼當年亡故)。而這一時期民謠出現就有了“打擊漢文帝政治名譽”的用心。
回覆列表
有些靠譜。漢文帝與劉長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諸呂被肅清後,劉邦還剩下兩個兒子,一個是代王劉恆,一個是淮南王劉長,因為劉長是呂后帶大的,如果立他為帝,恐怕對朝中功臣集團不利,所以權衡利弊之下,年長且“軟弱”的代王劉恆被功臣們推舉為皇帝,這便是漢文帝。
漢文帝繼位之後,唯一對他的皇位有威脅的就是淮南王劉長了,因為剛開始時,朝臣們認為漢文帝好控制,結果看走了眼,漢文帝不僅不弱智,而且政治智慧相當高明,所以朝臣們難免有廢掉劉恆而改立劉長的想法。因此,在這種對自己不妙的形勢下,劉恆就準備對劉長下陰招了。
劉長這個人比較任性和幼稚,而且毫無政治頭腦,仗著自己是劉恆唯一的兄弟,與劉恆稱兄道弟,完全不把劉恆當皇帝,在封國內肆意妄為,僭越禮法,後來又擅殺大臣,親自向劉恆請罪。劉恆因為有意縱容他,所以一直容忍他的所作所為,包括他殺死審食其。
就是在一次次縱容之下,劉長越來越肆無忌憚,直至最後密謀造反,可笑的是,在造反之時,劉長僅僅帶領幾十個人和幾十輛車就想打到長安去,結果可想而知,漢文帝輕而易舉的便將其抓獲。
在朝議之時,大臣們一致要求判劉長為死刑,劉恆故作仁義,沒有同意大臣們判劉長為死刑的要求,僅僅削去了劉長的王位和流放劉長,並在劉長流放途中要求各級官員嚴加照顧。劉長因為忍受不了恥辱,最後絕食而死。
劉長死後,長安城裡便編織了歌謠諷刺漢文帝殺害了弟弟劉長,劉恆心虛之下便將劉長的幾個兒子都封了王,以此堵塞天下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