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燭下青史

    首先,想要在亂世當中立足並嶄露頭角就已經是非凡之舉,因此,我們要承認劉備能夠從身份卑微編織草鞋的平民,一步步做到蜀漢的基業的開創者,這個過程已經彰顯了劉備本人的實力和他的遠見卓識。另一方面,雖然劉備有劉皇叔的身份,但這項身份並沒有給予他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我們應對劉備的成就給予肯定。

    但如今的許多歷史學家提出質疑,為何劉備個人能力不錯,並且手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不僅僅有五虎上將,而且還有諸葛亮這樣卓越的政治人才來輔佐他,他為何不能夠統一全國成就霸業呢?

    一、自然條件限制

    第一個原因,劉備政權的發展受制於地理條件,也就是自然條件的限制。

    蜀漢位於四川地區,雖然這裡有肥沃的成都平原,但在兵力和物資的運輸上,卻受到自然條件山脈的阻隔,可以說蜀漢地區易守難攻,自給自足偏安一隅可以高枕無憂,但如果想要統一全國謀求更好的發展,蜀漢自然不是絕佳之地。因為這裡交通閉塞,不利於大規模軍事行動,不利於和中原地區互通有無,例如,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能取得實質性成就的原因是由於軍隊後勤保障物資不能夠滿足前線的需要,即使諸葛亮百般籌劃,他也沒能有萬全之策確保物資可以隨時充足,原因並不是由於蜀國後勤補給物資緊缺,而是由於物資在路途中的運轉效率低下無法及時滿足前線需要。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諸葛亮北伐失敗也要歸咎於蜀漢地區的自然條件。

    二、失去荊州,如失一臂

    既然說到自然條件,我們就必須想到原本屬於劉備的荊州之地,諸葛亮多次提到,如果後期的北伐可以從荊州地區出兵,出師便會更加順利。正如諸葛亮曾經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藍圖,就是要以荊州和蜀漢地區作為劉備發展的基業,從而既佔據了後方的沃野千里,又佔據了前線,交通發達的荊州向東可以制衡孫權向北可以進攻曹操,如果荊州不溼,劉備完全可以從荊州和漢中地區同時出兵,達到兩路包抄攻擊曹操政權的效果,這將是上策,但事實上劉備失去了荊州只有一週之地,所以它的發展便不會再向龍中隊所提到的那樣順利。

    三、性格缺陷太明顯

    第二大原因是劉備個人的性格原因,在關羽張飛相繼去世之後,劉備便把自己戰略進攻的目標轉向了東面的孫權,雖然東吳也主動服軟,希望和蜀國交好化解危機,但劉備拒不同意,他興兵數10萬浩浩蕩蕩的向東進軍,夷陵之戰打亂了劉備的戰爭計劃,也令劉備本人損失慘重,元氣大傷。這要歸咎於劉備本人性格的缺陷,如果他能夠更加理智的作出選擇,可以按照諸葛亮所為他制定的戰略藍圖一步步實施,最終幫助兄弟二人報仇雪恨也是早晚的事,可劉備報仇心切,失去了理智,沒能冷靜思考,並且在夷陵之戰中過於輕敵,沒有周全考慮,所以他失去了荊州之後,又在夷陵地區敗北,讓自己後期統一全國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四、對手強大,實力懸殊

    最後的原因是雖然劉備人才濟濟,猛將如雲,但對手也絕非等閒之輩,北面的曹魏與東面的孫權實力也十分雄厚。僅僅從國家人口上進行比較,曹魏和東吳分別有400萬和200萬左右的人口,而蜀華人口不足100萬,再從經濟和軍隊數量上相權衡,我們便會發現,雖然蜀國強大,但對手也擁有足夠的實力。魏國佔據了整個中國北方,在山東河南地區可以大興土木,糧食產量充足,東吳佔據長江中下游浙江地區魚米之鄉擁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國家實力無法相提並論,北魏和東吳從未遜色於蜀國。

    綜上所述,劉備沒能夠統一全國並非是他個人運氣不好,而是實力不足。雖然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將劉備標榜為一位義薄雲天的豪傑,但事實上,他個人性格上的缺陷也無法彌補他所犯下的幾大致命錯誤,使得蜀國直接失去了後期統一全國的機會,最終只能偏安逸於並且劉備的繼承人沒有雄才大略和個人智慧,無法擔當大任。

  • 2 # 史海爛柯人

    劉備的奇才,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賦予的,而所謂的重兵,更是無法同曹操相比。歷史問題不能拿歷史小說或影視作品作為論證的依據。姑且簡單地來講講這段歷史吧!自董卓作亂開始,東漢末年相繼湧現出了眾多割據勢力,並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情況)

    經過長期的鬥爭,曹操率先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並開始著手統一全國。但是,曹操揮軍南下後,不久便遇到了劉備和孫權的聯合抵抗,最終在赤壁敗於孫劉聯軍。由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的三國並非在此時出現,而是以曹丕、劉備稱帝和孫權稱王作為開始的。

    (赤壁之戰形勢圖)

    在歷史演義小說中,劉備一直被描繪成禮賢下士的君子,一心想要匡扶漢室,並相繼獲得了徐庶、諸葛亮、龐統等謀士的支援,而在劉備集團勢力頂峰時,還曾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因此,不少人覺得,劉備理應一統天下,完成匡扶漢室的雄心壯志。當然,幼年時的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甚至為劉禪的投降扼腕嘆息。

    (三國鼎立形勢圖)

    可歷史並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問題的真相是,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無論在文臣還是武將方面,都不能與曹魏相匹敵,而且在土地和人口上更是遜色得多,甚至都不能與東吳抗衡。而且,諸葛亮雖然頗有才幹,卻也真算不上奇才,他在討伐曹魏時,基本沒有獲得什麼功績,繼位的姜維則還不及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路線)

    世人常言,讀《出師表》不哭者,是為不忠。此言確實有理,不過忠心可鑑,撼動天地,卻也不代表其具有扭安邦定國之策和轉乾坤之術。在連年征戰中,蜀漢政權下的百姓付出了比曹魏更為繁重的賦稅徭役,被逼無奈之時,也只能效仿曹魏實行屯田。

    (《出師表》)

    所以說,蜀漢政權建立之時,本來就“先天不足”,沒有牢固的根基,更沒有宛若滄海一樣的文臣武將,加上連年戰爭的消耗和後期政局的腐敗,最終投降曹魏,實在情理之中,根本談不上一統天下了。

  • 3 # 羅平D甫爾

    不邀自來!首先不管三國演義跟三國志有什麼不同……畢竟演義終歸是小說,我想大多數人都沒讀過三國志,我也沒讀過,在此我就只能說三國演義的情況了,以下為我個人觀點:

    1、劉備此人,人家說臥龍、鳳雛得一就可安天下,可老劉得了倆居然還安不得天下,最後蜀國還降了曹魏…真的是RI了狗了!

    2、劉備擁有三國演義裡幾乎戰力爆表的大將,關、張、趙、馬、忠、魏延……個個牛啊!還不能統一天下,再搞狗一次!

    3、不能一統天下,跟劉備性格有關,劉備者,舍大義而重小義,比如說劉表讓城,他不要,怕別人說閒話,造成後來很多麻煩,就天下大義來說,區區個人名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所以他不是成大事的人…

    4、縱觀魏、蜀、吳!魏:文臣武將平均,接替平衡…吳:江東多才俊,文臣較能,武將偏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個個牛啊……

    反觀劉備的蜀國,文只有一個諸葛亮,用一下馬謖還把自己坑了,從開頭到結尾,就玩諸葛亮,悲乎?武將偏強,但大多年事較高,關張走後,後輩不足…總體來看,蜀國文臣武將新老交替問題太多,沒有新鮮血液注入!

    5、劉備的繼承人也不行,人家曹操死了後面曹丕、曹睿都堪稱明君,蜀國劉備死了,就留下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天可奈何!

    6、後院起火,諸葛亮領兵在外,後院的爭權,蜀地老牌勢力為爭權剋扣、拖延糧草!焉能一統天下…

    以上為個人觀《三國演義》的理解!

  • 4 # ZYY720605

    劉備最終沒能一統三國的因素很多,有外在因素,自身也有失誤,從而導致錯失良機與成功失之交臂。首先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有一缺陷,那就是既要擁有荊州又想結好孫權不現實,作為一代雄主孫權不會坐視劉備過於強大而威脅到自身安全,這也是孫劉聯盟最大的矛盾所在。當劉備平生第一次戰勝曹操奪取漢中,達到其事業的巔峰時,是有機會一統三國的。但恰恰就在這前後先是龐統戰死後是法正病故。此二人早逝對劉備集團影響很大,使劉備失去了左膀右臂。高階軍師就只有諸葛亮了。接著劉備集團又接連犯錯,導致形勢急轉直下。首先是不該過早稱王,應把重心放在荊州。因為荊州對劉備來說是戰略要地,是將來北伐的跳板。同時也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鎮守荊州的關羽雖勇但缺少幫手,劉備此時應派一上將帶領人馬協助關羽,使荊州固若金湯,不給東吳機會。但劉備也許是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錯估了形勢。先稱漢中王留魏延守漢中後退回成都,在未做任何戰略部署。而緊接著關羽發動的樊城戰役更是錯上加錯。他的本意是想趁曹操在漢中戰敗之際北伐奪取樊城。擴充荊州地盤,但他忽視了東面虎視眈眈的孫權。貿然出擊造成荊州防守空虛,給了東吳可趁之機,孫權當然不會錯過這天賜良機。白衣渡江奪荊州殺關羽。把劉備勢力堵到了三峽以內。轉瞬間劉備的事業從巔峰跌落到谷底。之後曹操病死曹丕篡漢,“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出現了。而此時的劉備剛遭受失敗丟失荊州,不能兩路出兵伐魏幾乎沒有勝算,所以暫時放棄北伐,繼承漢朝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稱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爭,當然如能奪回荊州或許還有希望。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劉備身亡。使剛遭受重創的蜀漢政權雪上加霜,淪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從此一統三國興復漢室的夢想徹底破滅。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統一三國需要實力、時間、人才、戰略。

    劉備家境貧寒,出身低賤,早年起兵由於實力不濟,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屢戰屢敗,東躲西藏,直到遇到諸葛亮,聯吳抗曹打贏赤壁之戰,搶荊州四郡,奪益州,打敗曹操取漢中,此時的劉備實力達到巔峰。但和曹操相比,實力顯然還是差了不少,曹操佔據天下十三州中的十州,而劉備只有益州,想統一三國,實力稍弱得靠人才和戰略來彌補。

    劉備奪取漢中時實力達到頂峰,此時己建安二十四,劉備此時己經六十歲了,三國時期平均壽命只有五十來歲,劉備已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征戰,只能留給繼任者,可劉禪並無劉備的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不到一年時間,法正病死,黃忠病死,關羽戰死,張飛被殺,手下大將及謀臣相應去世,人才凋零,幾乎無人能征戰,況且劉備的軍隊是三國中人數最少的,如何能一統三國。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擁有荊、益二州,如荊州已丟,無法在戰略上形成東西呼應,只得蝸居益州,從漢中出兵,大大加大統一難度。

    劉備本身確實有才,劉備的軍事才能數一數二,僅次於曹操,並且識人用人強過諸葛亮,再加上劉備是漢室出身,宅心仁厚,確實給劉備帶來不少便利,但統一三國實在是無能為力。

  • 6 # 巴山夜雨涮鍋

    而歷史上的劉備之所以未能統一,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劉備自己固然有良將,但他的對手曹操、孫權也有良將,還未必輸給他。

    按歷史,劉備到死為止,他手下稱得上強的將領,主要也就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都差點味道。而這個檔次的將領,曹操手下就有張遼、于禁、樂進、徐晃、張郃。蜀漢四虎對曹魏五子,大致是相差不多,關羽、張遼可能強一點,樂進可能弱一點,但整體是勢均力敵。然而曹操還有宗室的夏侯淵和曹仁這倆猛大帥,還有一堆二線將領。相對來說蜀漢的二線隊伍就差的有點遠。在謀臣方面,劉備就更差遠了。雖然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是頂尖謀臣,但在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滿寵、劉曄這堆豪華陣容面前根本沒法看。

    孫權方面,人才儲備肯定比曹操要差些,但卻擁有周瑜、呂蒙、陸遜這些優秀的統帥,東吳將領數量上也超過蜀漢。

    所以,劉備有不少良將,但完全稱不上“良將齊全”。除了少數拔尖的,他的良將實力不如對手。

    其次,劉備本人出身較低。雖然有一個漢朝宗親的稱號,但卻是個落魄宗親。這種窮宗親在爭霸天下前期是沒什麼優勢的。相反,曹操則是宦官世家,身世顯赫。再加上劉備在早期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遇到諸葛亮之前,東奔西走,好容易攢下的一點家底也敗個精光。

    所以到208年赤壁之戰時,曹操已經佔據天下三分之二,擁有數十萬大軍。孫權則在江東已歷三世,佔有天下百分之十幾的領土,軍隊號稱十萬。唯有劉備,兵不過萬,只有區區新野一地。基礎差太多了,要想奮起直追必須指望對手犯錯誤。而曹操和孫權又不是庸才。這樣看,劉備的希望真的很渺茫。

    靠著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用了10多年居然做到三分天下,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惜,後來關羽失去荊州,陸遜火燒連營,劉備的希望徹底淪喪了。

  • 7 # 另眼看世界江雲

    充分說明了什麼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歷史不是一兩本小說就能改變的。劉備在隋以前不過是亂臣賊子的割據軍閥,只有偏安一隅的王朝才將其作為典範。大中華思漢,應思的秦王漢武的漢,而不是靠厚黑髮家的蜀漢。漢不是某個王朝某個人的代表。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不卑不亢,一種天下唯我獨尊精神。

  • 8 # 泊圖泊途

    感覺是良將齊全,實則捉襟見肘。

    這一點在攻打西川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劉備在攻打劉璋的過程中,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協助,一是表現對關羽極其精銳的信任,二也是無人可用用的表現。

    劉備但凡分兵基本上是自己帶一路,關羽帶一路,基本沒別的選項。

    《三國演義》中劉備陣容看似非常豪華,文相繼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相繼有關張趙馬黃、魏延。其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喝死夏侯恩,趙雲救阿斗七進七出,黃忠斬殺夏侯淵,馬超逼曹操割須棄袍。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好一個夢幻陣容。

    不過用起來真的不是那麼回事了,劉備從河北一直打到成都,早期可以說是節節敗退,除了北方軍閥眾多,難以用武以外,劉備照其他勢力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後期蜀漢的勝仗,也是多少基於失敗的教訓。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興起至關重要的一環,和孫權的聯合則為之後作了準備,看得出來,諸葛亮的作用簡直是無可替代。沒有他的規劃和外交,劉備或許早已成為甕中捉鱉,昭烈皇帝更是無從談起。

    相比之下被弱化了的曹魏將領,則沒有那麼不堪,其在征討邊境異族中表現卓越,其是在發展中防守,蜀吳則是無奈下的困鬥。

  • 9 # 簿君

    良將齊全?

    真要說良將齊全,曹操陣營當仁不讓。老曹家裡不僅將多,謀士也很優質,哪像劉備那邊能夠上的了檯面的只有法正,龐統,諸葛。

    再說當年三分天下,三國剛剛鼎力之時,就光光看版圖而言,劉備的勢力範圍最小,而且地方經濟綜合上遠遠比不過曹操。

    但是若論武將英勇程度,劉備陣營的確可以的,三國武將排行榜上,最強的前幾名都是那五虎將。

  • 10 # 史筆似塵鉤

    漢中之戰以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已經成為了三國中的第一,若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方案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之所以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相比大家都知道。

    其一,蜀漢控有荊州益州兩大州,無論是面積,人口,軍事實力都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佼佼者,甚至已經趕超了曹魏。但是,蜀漢的位置不是很好,尤其是荊州這個位置,四戰之地,完全是古戰場的發揮地。

    其二,之所以沒有統一天下,歸根結底的目的就是荊州失陷,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各個國家恐怕都是心懷鬼胎,尤其是東吳,當漢中之戰出現結果後,東吳就已經打算幹掉關羽了。

  • 11 # 胡侃解密三國

    漢中之戰的確是劉備勝,曹操敗,但是實力對比並沒有發生改變,依然是魏最強,蜀吳弱。

    但是在同時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關羽北伐,前期進展順利,但後方被東吳偷襲後,幾乎是瞬間就土崩瓦解,劉備勢力徹底退出荊州。其實關羽北伐真的是一個機會,如果成功,關羽能收了南陽郡基本就算可以了,然後就可以把劉封孟達的防線直接推進到宛城、新野,關羽坐鎮南陽,然後派諸葛亮東入荊州,安撫、和好孫權。積聚實力,等待時機,實現隆中對的兩路出兵北伐,那機會還是比較大的。

    但事實上,事情發展並不如意,首先關羽北伐失敗,身首異處,荊州喪失,而剛剛經歷過漢中大戰的劉備還沒有休養好,漢中雖然劉備勝了,但是也是兵疲民乏了,根本無力繼續攻佔更多地方,所有的希望都在關羽身上,關羽一死救已經註定了蜀漢不會再有更大的發展了。

    雖然後面諸葛亮勵精圖治,但是國小人少,更加之蜀道艱難,運輸不易,諸葛亮一生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沒能再邁出漢中一步,蜀道難,易守難攻,但要想衝出去沒有奇謀大才也是辦不到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可以一試的,雖然成功機率不高。之前也有過案例,就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奪得關中,固守函谷關,諸葛亮自然也明白,只要拿下關中,和益州連城一片,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就像當年的秦國,和楚漢之爭的劉邦,只要能守住函谷關,就能守住根本,而函谷關卻非常易守難攻,可是終蜀漢一代也沒能取得關中地區,而實力最弱的蜀漢,又頻頻對外用兵,導致最先滅亡。

    漢中之戰,也可以說是漢中爭奪戰,贏了,獲得漢中,但對曹操來說實力受損並不嚴重,而曹操也沒有像官渡之後的袁紹那樣就此一蹶不起,曹魏內部也是相當穩定的,所以漢中之戰不足以撼動曹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紅髮海賊團全員的實力都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