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騎驢爬樹

    “寧可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幾千年來只要聽到這句話的人都會想到是曹操。在我們看來很震驚,也不可思議,感覺很自私的狂言,是為了自己自私到極點一句。難道這句話曹操說出就沒感覺到自己的臉皮也太厚了吧了嗎?!

    如果分析當時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的情況,我們還是可以理解這句話的。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短短几十年走馬上任六七個皇帝,直到漢桓帝,才有皇帝安穩的幾年,但是朝政日益黑暗,國與民都不了生,尤其到了漢靈帝,更是國事衰敗,漢靈帝更是淫棍,當皇帝的本事沒多少,玩女人,玩遊戲,收集錢財卻是再行,而他所任命的十常侍更是對朝中忠良大加迫害,更荒唐的是為了錢財向皇上提議可以把官當做生意一樣賣出去,官越大錢越多。導致天下人對漢朝失心失德,人心渙散。

    曹操原本是一腔熱血報效朝廷,幾次朝廷對曹操一會兒任命,一會兒罷免,讓曹操徹底的對漢朝朝廷喪失了信心。董卓挾持天子,把持朝政,以及儲多軍閥的作壁上觀,讓曹操更是明白了,手裡有軍隊,有強大的實力,才是這個混亂的朝廷下生存下去的方式,特殊時期當特殊手段。任何時期大德之人雖有號召天下英雄的手段,但不足以橫掃天下,曹操走向變強的路上不容許有任何不利於他變強的任何阻攔。因為只有立鼎於天下之巔,方可結束這混亂的局面。所以後來的曹操成為魏王,卻沒有做出負天下人之事,相反卻造福於天下。

  • 2 # 劍丶不劍

    這句話需根據當時局勢判斷,有些話要分場合來講。

    人們都說曹操是梟雄,謀朝篡位,狼子野心;曹操胸有大志,不甘屈居人下,希望自己的志向可以得到施展,從曹操的《觀滄海》中就可以體會到,有氣魄、有魄力、有理想。

    但當時的思想講究正統,曹操名不正言不順,想做皇帝需要經受天下人的責罵。心中有所不甘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對於他自己來說沒有錯;可是對於接受儒家思想人來講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錯的。

    後來羅貫中寫三國是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劉備和劉邦有那麼一點血緣關係,劉備就成為正統,曹操就成了謀朝篡位的奸臣。你可以想想,當時群雄逐鹿,誰有能耐誰就可以的天下,劉備就因為一點血就是正統嗎?你是曹操的話你會如何想?估計你會說憑什麼?

    所以曹操才要負天下人,處境不同講出的話也會有所差別。

  • 3 # 微史論

    對於一些歷史問題,不好說對與錯。

    首先要說的是大家千萬不要用《三國演義》來看待三國的人物,因為《三國演義》有很重的“抑曹揚劉”的傾向,就是說“貶低曹操,讚揚劉備”。

    為什麼說不好說對與錯呢?

    首先,曹操說這句話是對陳宮說的。當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亡,被作為縣令的陳宮逮到,陳宮佩服曹操的所作所為,就棄官跟隨曹操。當他們去到曹操的親戚呂伯奢家中,由於曹操的疑心,進而錯殺了呂伯奢一家人,陳宮質問曹操,他就說了這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負我。

    咋聽之下,這句話是極度自私和極度暗黑的,錯殺了別人,竟然還大言不慚。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展示的曹操形象。

    那麼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那得看看正史中的說法,正史莫過《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了,記載著那段話的原話是: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正史裡面沒有那句話。

    看看《魏晉世語》中的說法: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也與《三國演義》中的不一樣。

    《孫盛雜記》裡面才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說辭。

    只是個雜記裡面記載。

    為什麼曹操的形象會慢慢改變呢?

    這也與曹操的所作所為有關。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發慈行善是行不通的,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對於蜀漢和東吳也是虎視眈眈,後世慢慢將曹操的形象從英雄再到梟雄,再到奸雄,最後到奸臣,就是因為醜化曹魏政權。

    可以說歷史的醜化是成功的,現在我們瞭解三國風雲很多都是透過藝術化的《三國演義》,而其有很重的“抑曹揚劉”的傾向。新版《三國》相對來說還好點。所以大家不要被影視劇所誤導。

  • 4 # 堂前舊事

    對錯之分只在人的一念之差,對於當時的環境而言,這句話是沒有錯的,理由有三。其一:作為一個領導者而言,必須要有這樣的氣概,才能夠統治領導一支隊伍。其二:當時環境惡劣,身在其中難免會有各種懷疑,就算是華佗治療曹操頭風是一個道理,猜疑心很重,怎麼允許別人負他。其三:這就要和曹操的身世有關,畢竟自己的出身沒有袁紹等人正統,可是自己有一腔熱血,作為這個世界的霸者,才能發出如此感慨。

  • 5 # 老伍說事

    首先,這話的原話應該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後來說著說著就變成現在的白話版本: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現在不說這話對與錯,因為想想當時的歷史背景,站在曹操角度,以他的社會環境,身份地位,誰也確定不了怎麼做。但是,從現在來看,曹操被很多人定性為奸雄,歷史書上都冠以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等頭銜。一部分人認為他奸,我想主要是因為有當時的劉關張等所謂正義之人襯托出來的,就是現在說的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無論他怎麼奸,他都沒有做出廢棄漢帝,自己稱皇的舉動,他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后,才封他為武王帝,廟號太祖。反觀現在大部分人,都痴迷於他雄,特別是從政經商人士。曹操精通兵法,能歌善舞,有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且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學鉅作。所以說,很難評價當時曹操這話的對與錯,因為畢竟是有很多歷史因素捆雜在裡邊。

  • 6 # 點滴環保日記

    從曹操的角度來看,他認為自己肯定是對的,合理的。我認為我們後人沒資格去評判他的對與錯。反正我認為自己做不到。

  • 7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散發大叔來說幾句:

    話說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被通緝。逃到友友呂伯奢家中,因神經緊張,聽偏了廚房廚子殺豬的對話,下手殺了呂家數人。殺完後發現後廚待宰的縛豬,才知釀錯。心中一時悲愴後悔,氣血上腦。為緩解這股懊悔之意,仰天嘆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很多狀況下,人們在犯了一件錯事後,懊惱之下怕被別人指責,思維會出現一陣兒逆反,為自己過大的心裡壓力緩解平衡一下。比如:1、唉、錯就錯了吧。2、誰讓他(無錯方)怎麼怎麼滴了。

    曹操錯殺後一聲長嘆:錯就錯,寧是我對不起你,你們也別對不起我。實是排解一下當時的心中鬱結之氣。

    後來這句話到了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中,就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給擴大成了性格中的基因似的。羅貫中寫作立場是尊劉抑曹,為突出情節矛盾,蜀漢的人物多加美言,曹操的舉止多加貶義。沒成想,這部三國後世爆火,乃至家喻戶曉,很多人甚至當為正史來解讀。

    人們看到書中的曹操狡詐多疑,挾帝弒後,就很自然把這句話引申到曹操的性格當中裡去了。

    事實上我們用大腦冷靜分析,這句話,誰要拿來奉為處世原則,那麼他的腦子定是壞了。試想,一個人總去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別人對不起他還不行,這個人能有朋友嗎?!

    誰都不傻,你坑我一次二次,三次我還和你玩嗎,我不小心傷你一次,你就記恨生怨,小心眼兒,能交嗎?!

    曹操倘若真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標準處世,怕早以孤立脫群,無人敢近。還能成什麼大業、大事。

    事實上,詩以言志,我們從曹操的詩歌中,不難讀出他胸襟廣闊、志存高遠的豪情。

    他愛慕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金封候。關羽辭別不返,還追趕贈袍。試問,那一點兒粘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痕跡。

    他戰敗袁紹,收繳到了戰前一些手下向袁紹示好欲降的書信,他付之一焚。試問,按那句話,他該一一痛責之才是!

    羅貫中小說揚善褒忠,心態是正能,可以肯定,但他貶筆曹操過之之處,現代思維活躍的人們也應該有自己的見解理解,去區分去認識。

    如果你也認為曹操被羅貫中潑墨不少,請點一下贊。

  • 8 # 楠楠的歷史閒聊

    這個在當時有個人可以拿來做鮮明的對比啊,那就是曹操了,曹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負我”,兩個人在同一時期這樣比較的話看來曹操的方式好點啊,不過話說回來了,做君主的要先有自己在心繫天下,自己沒吃飽怎麼能心繫天下呢?所以還是真實點好,劉備感覺還不過豁達吧,沒有帝王之氣!

  • 9 # ekin811111111

    當時是在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十室九空,公元156年華人口在5000萬左右,直到208年赤壁之戰華人口140萬,下降了95%以上。在這種背景下,生存是第一要素,這句話沒錯,只有這樣才能在亂世中立足,成為一代梟雄。

  • 10 # 萬里星空萬里心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講做人必須要自私,一切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有人打著小算盤:“曹操這麼壞都當了梟雄了,可見壞沒什麼不好,我要學曹操。”

    人家曹操一輩子是這麼活的嗎?說虛的沒用,咱們看看曹操怎麼做人的。(為了求真求實,下面的事情出自《三國志》)

    曹操的父親是別人領養的,領養人是宦官曹騰,在東漢末年,宦官是可以左右皇帝的。也就是說,曹操這人想當高衙內那是輕而易舉的事。

    可曹操長大後,第一次做官,負責京城治安,直接棒殺了皇帝寵信宦官的叔叔蹇圖,因為蹇圖違反了曹操的宵禁令。這一壯舉,讓京城那些為非作歹的達官子弟瞬間消停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安穩了。

    因為京城是個權貴扎堆的地方,官員誰都不敢得罪,這才導致當時的治安極其混亂。曹操不是傻子,清楚得罪權貴的危險,但他就敢幹。

    請問,曹操辜負了天下人嗎?

    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等人忠君愛國,卻被宦官們殺死,朝野上下誰也不敢得罪宦官,曹操幾次上書為受害人上書,直言朝廷需要忠良。雖然昏庸的漢靈帝沒采納曹操的意見,但曹操為天下的心可昭日月。

    照某些人的邏輯,曹操屬於宦官之後,宦官集團的人,但他勇敢的站在朝廷正義之士一邊。為了說實話,他甘願冒被撤職的危險(當時只要有批評宦官的言論,都會被秋後算賬)。

    請問,曹操是為了天下人還是為了他自己。

    曹操去濟南國擔任濟南相,那裡的官吏貪汙腐敗,相互勾結,又有京城裡的高官罩著,多任濟南相不敢管。因為貪官汙吏們太抱團了,總不能全撤換了。

    曹操到任後,一出手就是撤換百分之八十的官吏,全是貪贓枉法之輩。濟南國由一個不法之地變成了清平禮儀之所。

    當時朝廷盛行買官,有權貴讓曹操做東郡太守,曹操覺得這是侮辱他,辭官回家隱居去了。

    曹操這又是為了誰呢?那些認為曹操自私,嘴裡嚷嚷著“寧我負天下人”的人,作何感想呢?

    曹操的處事手法確實喜歡下重拳,但他絕不是為了自己,他是為了天下人。

    那曹操怎麼對他辜負他的人呢?關雲長掛官印不辭而別,辜負曹操了吧,曹操不派追兵讓他走。

    張繡投降曹操,後又背叛曹操,殺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後來張繡重新投降,曹操沒有怪罪他,又和他結成兒女親家。

    這是一個自私透頂的人幹出的事嗎?

    既然如此曹操為什麼說出“寧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呢?

    事實上,《三國志》裡曹操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更沒有《三國演義》裡曹操誤會呂伯奢一家的情節。

    《三國志》引用《魏書》裡的史料,說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去拜望,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圖謀曹操的財物,曹操因此正當防衛,殺了他們幾人。

    退一萬步,我們改變歷史,把這個事情說成曹操誤會呂伯奢,殺了他全家。從曹操一生所做的事來看,他有負天下人的心嗎?

    我們在生活中交朋友,碰到一個自私鬼,說“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樣的人誰敢交往。一個不小心,他就翻臉,怎麼相處?

    我更喜歡另外一句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元5w可以下來嗎?有開這車的沒,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