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二戰之後,領地遼闊的英屬印度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日漸衰落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已無力支撐起全球的殖民統治,不得不放手印度獨立。

    為了解決英屬印度內部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間的對立和仇殺,駐印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按照印度教和穆斯林聚居區進行領土分割,成立兩個獨立的國家。

    由於穆斯林聚居區分處印度的東西兩側,因此巴基斯坦被分為東西兩塊領土,將印度夾在中間。

    從分家那天起,印度對於西巴基斯坦,就一直步步緊逼。兩國間不斷髮動戰爭,打個不停。但對於隔在東北六邦和印度中心之間的孟加拉國,也就是曾經的東巴,卻十分友好。

    (蒙巴頓提出印巴分治)

    同樣是從英屬印度分裂出去的,同樣屬於穆斯林,為何印度親東敵西,兩樣態度呢?

    一、巴基斯坦的分裂。

    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原來同屬於巴基斯坦國,兩地間相隔2000多公里,管理和溝通極為不便。

    當時,西巴領土更廣,經濟富饒。而東巴則是人口眾多,相對貧窮。兩地雖然同屬穆斯林,但內部民族眾多。建國之初,到底用哪一種民族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成了一個爭執不下的問題。

    對於東巴人來說,由於整個東巴的人口占到整個巴基斯坦人口的65%,屬於絕對的主體民族,因此他們希望用孟加拉語作為官方語言。但當時掌控巴方權力的西巴人,卻主張用烏爾都語作為官方語言。可是烏爾都語在東巴佔比也不到1%,這就為東巴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印度正苦於巴基斯坦的東西夾擊之勢,於是鼓動東巴反對派發起獨立運動,還對東巴的特別自由戰士組織,提供軍事援助及培訓。

    1971年4月,一個臨時政府在東巴成立,巴基斯坦內戰爆發。當時,巴國在東巴一共有三個師,眼看獨立組織行將潰敗時,印度發動了第三次印巴戰爭。一邊封鎖西巴從印度洋馳援的軍隊,一邊出兵東巴地區,以三個軍的兵力,一直打到孟加拉首府達卡。巴軍獨木難支,只得投降,孟加拉國正式成立。

    所以,對於孟加拉國來說,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印度功不可沒,為此兩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很親密。

    (巴基斯坦內戰)

    二、領地的劃分衝突。

    印度和西巴基斯坦長期以來戰爭不斷,歸根結底還是當年印巴分治時,英國遺留的克什米爾地區問題。由於主權不明,印度不斷向巴控區擠壓,意圖佔領整個克什米爾,卡住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源生命線,並藉助克什米爾向中亞和歐洲挺進。

    而東巴地區卻沒有這種問題。當年,由於旁遮省和孟加省的穆斯林不佔絕對多數,這兩個省被分割。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區域成了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穆斯林佔多數的區域劃為東巴基斯坦,界線清楚,無可爭議。

    (孟加拉土著民族)

    三、歷史淵源不同。

    孟加拉國和印度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孟加拉主體民族是孟加拉族,是古代從中亞和南俄草原地區,遷入的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的後裔,與佔印度人口近半的斯坦族同出一源。孟加拉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語族的東部語支,與印度語一樣,是梵語的派生語。有著共同的祖先和語言根系的兩個國家,關係自然不會差到哪去。

    而佔巴基斯坦人口63%的旁遮普族,卻是歐羅巴人和蒙古人的血統混雜,具有身材高大健壯,高鼻子,黑眼睛,黑頭髮,偏向於白色人種。和印度人及孟加拉人的人種特徵完全不同。

    再加上兩國劃定界線時,兩個宗教派別之間進行了瘋狂的種族仇殺,而且主要集中於西巴和印度的邊界線區域,僅旁遮普省就有十萬名異教婦女遭到殺害,這種血海深仇,豈能調和。

    孟加拉三面處於印度的包圍之中,而印度的東北部是沒有出海口的,進出口貿易只能依靠孟加拉的海港。並且印度本土與東北部唯一相連的西里古裡走廊,也與孟加拉國境線緊密相連。一旦印度與孟加拉交惡,西里古裡走廊極易被掐斷,到那時,天天嚷著要獨立的東北六邦,就可能真的獨立了。

    (參考資料:《印孟關係十八年》等)

  • 2 # 君臨天下功成名就

    國家之間和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同樣是鄰居,一個鄰居富裕,一個鄰居貧弱,當然對富鄰感到恐懼和嫉妒,弱鄰對自己構不成威脅,也就無所顧忌和擔憂的。巴基斯坦軍事力量強大,印度視為對手,所以削弱巴基斯坦成為印度的一個重要戰略目的。同時,巴基斯坦的存在,也是印度政治家統治印度的一個敵對工具。

  • 3 # 西海三角洲資訊網

    首先東巴是印度鼓動獨立的,其次印度與孟加拉沒有較大領土爭端,並且孟加拉實力較弱。

    總之沒有衝突的誘因,沒有衝突的對抗能力,

  • 4 # 山外山FJH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錫金本來都是屬於英屬印度。算是同一個國家。但是區別在於,英屬印度有大量的穆斯林,在印度最初獨立的時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打的不可開交,血流成河,死傷百萬人。最後不得不接受英國提出的分治方案。印度分離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斯坦兩個國家。東巴基斯坦後來獨立成為孟加拉國。可見,這幾個國家廣義上都是屬於印度人,但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不相為謀,分離成了幾個國家。

    印度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且統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就導致了印度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有人信奉印度教,有人信奉基督教,也有人信奉伊斯蘭教。不同的文化信仰,不按文化或者政治來劃分,直接導致了印度各個民族意見不同,各成一體。二戰後,英國的實力明顯衰弱,英國不再像二戰前那樣強大,已經無法再實行對印度的管理。這時候印度人民伺機而起,要掙脫英國的控制了。於是問題就來了,印度教和穆斯林教是印度兩個最大的教派,那到底奉誰為王誰來統治這個國家呢?印度人猶豫要將哪路信仰捧上神壇呢?每個宗教都各抒己見,想將自己的宗教信仰變成全國的信仰,於是印度內部便發生了信仰不同,教徒大打出手的問題。問題還未解決,便爆發了戰爭。兩個教派的百姓流離失所,吃了不少苦頭,雙方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無可奈何之時,雙方共同簽訂了《印度獨立法案》,兩個教派各立門戶,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印度還是印度,穆斯林就變成了巴基斯坦。兩個不同教派的人民以克什米爾地區為界,各自分開生活,所以印度分裂也不能全怪英國。然而分裂之後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並未解決,巴基斯坦內部再次出現問題,又分裂出了孟加拉國。

    當然印度的分裂除了宗教信仰問題,還有一個就是領土問題,本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家時,克什米爾是可以選擇獨立的,但是克什米爾太糾結,當時並沒有做好決定,所以待老統治者英國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克什米爾地區的問題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最大的問題,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所以,對於領土來說,印度覺得它是印度的,而巴基斯坦覺得它是巴基斯坦的。直到今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交火從未中斷,為了克什米爾這塊土地,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範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透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係,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衝突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事情發展到今天,其實文明古國印度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印度了。雙方圍繞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從沒有停息,衝突不斷,和平的曙光沒有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有整容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