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odif

    最近回了一次家,我吃了一驚,我居然有張小嫻全集,我隱約記得這是我曾經買給初戀女友的書,只是因為後來分手了,書沒有送出去,‘積了很多傷痛的青春。‘

    青春傷痛文學的歷史和定義就不科普了,留給熱愛文學的大咖去做這件事情

    高中時候的我們都很忙,忙著上課,忙著戀愛,忙著看饒雪漫,郭敬明,安妮寶貝,桐華,七堇年,安意如,九夜茴,八月長安這些人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傷痛文學作家,“青春傷痛”這樣的字眼,曾經在90後的世界裡風靡許久。

    後來,這批90後在過去的“非主流”時代和頹廢風中逐漸成長起來,而那些青春時幻想過的生活——雖是平凡女生但身邊卻有白富美姐妹,毫不費力就能夠轉角遇到真命天子以及突然被上市公司錄取可以走上人生巔峰——在現在看來,也是如此荒謬。

    青春傷痛文學是很矯情,那似乎是我們那一代人對於愛情的最開始的認識。

    青春傷痛文學男性作家可能就郭敬明最出名,而其他的都是女性作家。女性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對各種細節的捕捉足夠精準且豐富,更懂花季少女的心思。

    對這類書的要求:

    小說內容必須詞藻浮誇,感情色彩一定豔麗。

    現在我再看那些修飾的詞彙,運用的好了叫細節和細膩,用的不得當就成了囉嗦和累贅。

    要說這樣太矯情,可是誰的青春不矯情呢?

    不過那個時候我們確實,也夠簡單,夠單蠢

    不管成績好賴,有書就是王道,小說面前人人平等,書品即人品。

    同一系列的小說,你買第一部,我買第二部,然後用剩下來的錢買更多書。

    那個時候,衡量“我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你會不會先把書借給我。

    要是這樣來看的話,青春時普遍的矯情,也許部分源於那豐沛而又稚嫩的感情。

    我們如今看來不忍直視的幼稚,正是當時引以為傲的成熟啊。

    從為了生活到為了生存,放棄一些波動的情感是我們保留體力的一種方式。我們一邊得到,一邊失去,很難去指責什麼。

    那麼傷痛何之為傷痛呢?

    為虐而虐,比較主流的舉個例子:墮胎、車禍、三角戀、失憶、誤會、難相見。怎麼虐怎麼來,告訴你如何將青春演繹成一生。

    可除此之外,能帶來傷痛的因素還有很多。

    比如一些群體間存在的暴力;

    比如意識到理想在現實面前的破裂;

    比如當時很在意卻對考試成績的力不從心;

    比如因平凡而在成長中受到的種種忽視。

    傷痛的點可大可小。

    如果非要寫那種激烈的傷痛,除了講故事揭露以外,要是能引導我們如何走出或者緩解傷痛,我想也是不錯的選擇。

    只管揭人傷疤不管修復醫治,莫名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感覺。

    儘管如此,它依然有些地方道出了當時的心境。 看了太多的撕逼,分手,離別,自覺已經嚐盡了這人世間的苦,不會再為誰流淚,但在絕望之中仍舊抱有一種期待:

    這世上總有一人披荊斬棘只為遍體鱗傷的我而來。

    我現在的頹廢和低調都是未來一飛沖天的基礎。

    可到最後才發現

    感情不必非要濃烈,愛人、朋友與你的相遇和分離,大多平平淡淡自然而然。

    夢想不一定會實現,就算跨過山河大海,最終也會發現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曾經以為叛逆是答案的我們,也都長成了大人。

    說起曾經,說著說著就笑了。

    笑著當初上課跟好朋友傳的紙條上,那個女孩寫給我的情話。

    笑著自己當時愛給別人當槍手的自己,寫字好看又會寫情書。

    笑著自己做過那麼多不切實際的夢,愛過那麼多虛幻的人。

    笑自己做過的傻事,要是當初能勇敢些多好。

    那時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悔當初不把雕欄鎖。

  • 2 # 阿無推文掃文札記

    反正我的青春不疼痛,要我說,高三沒好好學習才是最痛的吧,如果復讀就更痛,個人也不太看青春疼痛小說,對那些疼痛沒共鳴也不愛找虐╮(╯_╰)╭

    不過既然它那麼流行肯定也是有原因的,青春期的孩子多愁善感呀,小男生小女生多少都有點矯情。沒戀愛的憧憬戀愛,戀愛的憧憬更帶感的戀愛,好像不疼得死去活來在心上烙下永不磨滅的傷痕,戀愛就白談了。

  • 3 # 七彩文藝

    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時光

    一本《三個火槍手》載著春天,迷醉在夏天的饒雪漫,安妮寶貝的七月與安生痛了秋季,在席慕容的情詩裡迎接著雪花。

    兩個陌生姑娘,在鐵軌邊又扔來一個雪球,只是笑聲有些許拘束……那些編織的故事情節,老在QQ空間裡、睡在新浪部落格裡、枯萎在網易部落格裡,那些嚮往遠方的說說,曾是那麼光芒四射。農場里長滿了荒草,夜夜偷我菜的人呀,你為什麼不把我偷走,想不起誰比煙花寂寞。

    在泡沫一樣的“文學”裡尋找歸宿,夢想的重量是生命不能承受的啊,從十二層的寫字樓俯視街道,好多行人都在唱著歌奔走。

    那些時光,窮到憂傷,美到瘋狂。

  • 4 # 老麥說說

    很多年以前,在中國的文壇,有一個詞語,叫做:傷痕文學。這些作品用一種感傷的、悲劇性的情感基調,描繪出了一個特殊時期的一群年輕人的掙扎、彷徨與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陳國凱的《我該怎麼辦》、王蒙的《最可寶貴的》等等。

    那時候文壇曾爆發過一次爭論,很多的文壇老將、批評家,說這是在用一種悲劇性的語調,寫陰暗面;很快就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對青春對那段歲月的一種反思。這種爭論,隨著時代逐步的向前發展,也不了了之。

    很多年以後,一個叫饒雪漫的小姑娘,同樣用柔美、感傷的語調,寫著一個個悲劇性的青春故事,《左耳》、《沙漏》、《離歌》;還有一個叫郭敬明的孩子,寫出了《悲傷逆流成河》、《夏至未至》……同樣是一種柔美中帶著感傷的語調,寫著那些迷茫的青春歲月。還有其他很多人,寫下了很多故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手倒影右手年華》、《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

    他們稱這些文字叫做:青春疼痛文學。因為在這些作品中,看到了那些專屬於這個年齡段的迷茫與苦痛,彷徨與憂傷,他們看到了在愛與被愛中的掙扎與絕望,他們看到了那種痛徹心扉的疼痛的模樣。

    我以為蝴蝶飛不過滄海,是以為蝴蝶沒有飛過滄海的勇氣,十年以後我才發現, 不是蝴蝶飛不過去,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是我的終究是我的,我終歸是你的一個過客,你始終不愛我,註定我和你就是什麼都不會發生,註定,註定只是註定,不管我怎麼跨越不管我怎麼想靠近你`你還是會離開我的,我好想你,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見你!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愛無休,寂寞是愛永遠的主題,我和我的影子獨處。它說它有悄悄話想跟我說,它說它很想念你。原來,我和我的影子,都是在想你……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歡你了,我的生活會不會又像從前那樣墮落,頹廢…我不想再要那樣的生活,所以,在我還沒有放棄你之前,請你,至少要喜歡上我……歲月就象一條河,左岸是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華,中間飛快流淌的,是年輕隱隱的傷感。世間有許多美好的東西,但真正屬於自己的卻並不多。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在這個紛繞的世俗世界裡,能夠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也是一種境界。

    就是這些青春的迷茫與真切,是專屬於那個年紀特有的印記,不管存在不存在這些所謂的青春疼痛文學,那些年輕的生命仍在,那些真切的感傷仍在,那些愛戀也一直會在。所以,所謂的青春疼痛文學,就像那“傷痕文學”一樣,只是在記錄一段專屬於那些時期的那些人的那些感傷與迷茫。

  • 5 # 十八線mama

    所謂的青春都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時光,這種論調,應該都是年長的人,回憶起十年二十年前自己的青春,所感受到的,它經過了我們記憶的美化,經過了歲月和現實對我們的蹉跎,所以只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但實際上,青春期正當時的人,很少會感慨現在的時間很美好很純真。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真正殘酷的現實世界,而且青春期本身就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叛逆期。

    所以,我覺得,青春期的疼,是真的疼。

    但是所謂的青春疼痛文學的概念,我並不認可,我覺得這種歸類所反映的問題,是青春文學同質化的問題,純愛,遺憾,愛恨糾纏,友情,背叛,牽絆,等等,年長者看來無病呻吟,但往往這種論調能得到更多青春期孩子們的共鳴。

  • 6 # 教你攝影教你美

    首先,什麼是青春疼痛文學,我的理解是作者用文字給我們鋪陳出一幅能讓我們感受青春懵懂之愛、感受青春的愛所帶來的痛的一幅畫卷,這些文字往往能直接擊打到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直面青春時期的傷痕與淚水。

    其次,按照我對青春疼痛文學的理解,當下的作者中,作品比較明顯帶有這種特徵的我覺得是兩人,一個是饒雪漫、一個是郭敬明。

    饒雪漫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有這樣的影子,在她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青春都是比較感傷的。例如之前比較火的《左耳》,其中許弋這個人身上就很明顯的體現這種感覺。 許弋本來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積極向上而且單純,然而再遭受了感情的挫折和家庭的變故,他變成了一個墮落的、自暴自棄的人,這個身上有著兩種極端狀態的人其實是很悲情的。在許弋的身上,我們就看到了那種悲痛的青春。而郭敬明其實也是如此,他的文字也是很感傷,而且他的作品似乎結局都很悲慘。像之前的《小時代》、《夏至未至》,甚至是最近正在改編的《悲傷逆流成河》。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從高中時代出發,故事可能會延續到社會或是生活中,但故事的結局總是不太好的。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悲傷逆流成河》,這本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悲劇的青春。女主角易遙從早戀、懷孕、墮胎甚至到最後的自殺,全文中我沒有看到易遙任何快樂的片段,如果一定要說快樂,只有她小時候對父親的回憶還算正常,文章更多的是表現她在痛苦、絕望中的掙扎。最後,其實對於這種青春疼痛文學,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對我而言,我是可以接受的。儘管很多人都說“這樣的青春不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並不是那麼疼痛、悲傷的,但無可否認,也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那樣一帆風順,這就可能是某一部分人的青春。而且我覺得這種文學展現的不只是青春的悲,更多的還有大家在當時的迷茫、困惑,這也是一種青春的記錄。

  • 7 # 圈圈娛小八

    物質決定意識。

    它們滋長的土壤也建立在少年少女青春期與親朋資訊溝通的不順暢,所以缺愛,所以過分敏感,所以才會從朋友、喜歡的人身上不斷吸取能量。

    它也是文學的一個體裁,其出現與存在、甚至發展壯大都大有原因可尋。

  • 8 # 紅顏秀1號

    “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暢銷都是因為它存在著自己忠實的受眾。

    “青春疼痛文學”當然也不例外,像郭敬明曾經的《追憶似水年華》、饒雪漫的《左耳》《沙漏》、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一類所謂的“青春疼痛文學”,它的受眾就是三四線城市處於青春期的年紀,渴望愛情的青澀女生。

    當然了,在學業為重的年紀這樣的作品,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給這些處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嚮往愛情、渴望邂逅與驚醒的青春中,這樣的作品能夠為單一的青春增添一抹誘人美好卻無法實現的粉色。

    就像人到中年會焦慮一樣,青春期對愛情的萌芽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

    而對於學業繁重、家庭管教嚴格、不諳世事的青春期少年少女們來說,真正不顧一切去談一場不顧一切轟轟烈烈的愛情,是不切實際也沒有勇氣的。

    或許他們在這樣的“青春疼痛文學”裡,只是想體驗一次作者營造的更完整更曲折的夢。

    青春疼痛小說的內容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無論是《左耳》《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悲傷逆流成河》還是《夏至未至》,衝動無知的性體驗、女生之間的激烈過分的矛盾衝突處理方式、強姦打架鬥毆、未婚先孕、人流生子……

    這樣不健康不正常的青春,和書中人物對於性衝動、暴力衝動不成熟的處理態度,都可能會給為未成年的讀者造成深刻的影響。

    他們可能會去模仿書中人物的做法,而造成自己或身邊的人受到傷害。而市面上大部分“青春疼痛文學”的作者只有虛構一個荒唐、疼痛的青春故事的能力,他們有能力去塑造一個完美的不像真人的男主角,一段悽美決絕的愛情,卻沒有能力去正式、剖析這樣不真實的人物、這樣特別的愛情背後存在的問題和正確的處理應對方式。

    將這樣的疼痛展現給未成年青春期尚不成熟的讀者,他們會去羨慕去模仿,可是作者卻沒有能力去促使自己和讀者反思、思考,這樣的“青春疼痛文學”無疑也是膚淺的、不成熟的,對它的主要受眾有不良影響的。

  • 9 # 空樓師咯破坡坡句

    青春總是疼痛的,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因為只有經歷過青春的酸辣疼痛,人才會學著成長,青春文學代表的主題就是友情,愛情,友情裡我們是小心的,愛情裡我們是自私的,走進青春文學,我們可以感受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的角色,這是青春文學帶給讀者們的感情,在別人的故事裡,我們流著自己的眼淚,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青春疼痛文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孩子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