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寶啦

    這和一定的歷史背景有關係。

    我婆家就在附近住,她說以前國家沒有管控和保護,我老公小時候,喜歡去哪裡玩,大人們說抱佛腿可以免災消病,所以你會看到那幾座大佛的腿非常的光滑,像包過漿一樣。現在你去那,摸不到了,都圍起來了。

    還有,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都屬於四舊的東西,我婆婆說他們都拿著鏟呀,錘子呀給敲敲。人為破壞比較嚴重。

    再加上,常年的風吹日曬,有的石頭都被風化了。屬於自然老化。

  • 2 # 青山煙雨客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結構: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還有最大的佛像是盧舍那大佛,兩邊的弟子是迦葉和阿難,迦葉尊者全稱摩訶迦葉。阿難是阿難陀的略稱,意為“歡喜”,“喜慶”。再旁邊的兩位菩薩是,文殊與普賢,普賢侍右,文殊侍左。再旁邊的是兩大天王,南壁為南方增長天王,北壁為北方多聞天王。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龍門石窟中的佛傳故事大都集中在北魏時期開鑿的古陽洞、蓮花洞、魏字洞、皇甫公寓等洞窟中,從內容上看分別刻有白象投胎、遊園、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十幾個不同情節的佛傳故事浮雕。龍門石窟的起源: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是尊崇佛教的,因為啥呢?因為政治的需要,當然佛教自然成為孝文帝重點扶持的物件,因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所以遷都河南洛陽且在洛陽的伊水河兩旁開鑿石窟,包括很多北魏時期著名的書法作品也鐫刻石窟旁(龍門二十品),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到了唐朝可以說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太宗皇帝積極開明的宗教政策使得佛教迅速的發展,高宗皇帝更是尊崇佛教很多寺廟叢林大面積的土地都是皇帝御批的“天下名山僧佔多”由此而來,武則天時期佛教達到了國教的規模,武則天依據華嚴經裡面的內容大規模的營造龍門石窟,今天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像據說就是依據武則天的樣子塑造的,龍門石窟的營造達到鼎盛時期。

    既然龍門石窟歷代皇帝都是採取保護的態度為什麼今天我們看龍門石窟都是破爛的呢?其實有這些因素:一是由於龍門石窟依龍門山而建,龍門山石質為石灰岩,雖便於雕刻,但也很容易受到風吹雨淋日曬的自然侵蝕而使佛像受損。二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這“三武一宗”就是指北魏的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等四次滅佛事件。而第一次北周武帝滅佛時間距離龍門石窟開鑿的年代才不過50幾年!特別是唐朝的武宗滅佛運動範圍很廣,因為唐朝自太宗,高宗,武周這三代,佛教已是鼎盛之時,但過度的支援導致膨脹,所以到了武宗時開始了滅佛運動。四次滅佛運動,龍門石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三是戰亂導致。每逢戰亂時期,中原都是主要戰場,數不盡的戰亂中,龍門石窟造像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唐朝安祿山攻陷洛陽之後,龍門石窟的造像碑刻幾近消失;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燬了大量的山麓佛龕。“老君洞”的釋迦摩尼相被慈禧路過塗成了太上老君,後來在梁思成的組織下被複原,但是也有損傷;但龍門石窟真正的遭到毀滅性劫難,是1907年到1940年間中國不斷遭到列強侵略之時。外國文物分子的大肆破壞盜取,他們與中國國內不法分子奸商勾結,砍下佛像頭顱,鏟去壁畫,偷挖碑碣,並盜往國外牟取暴利,這就導致龍門石窟很多佛像沒有頭,原因就在於此。曾經資助過孫中山革命的盧芹齋在民國政府嚴控文物外流的時期依然能夠藉助政府關係網向西方大量輸出中國文物瑰寶。

    最早造訪龍門石窟的外華人之一愛德華·沙皖,於1909年發表了《華北考古圖錄》,其中大量的龍門石窟照片刺激了西方的收藏者,西方買家可藉此在公開市場追求,有時甚至可以特別預定所挑選的文物作品。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賓陽洞的大型浮雕《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后禮佛圖》(兩幅圖合稱帝后禮佛圖),它們被盜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和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蓮花洞釋迦牟尼弟子迦葉像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向人男性適合學什麼,做什麼工作高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