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謝邀,天人合一可以視為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簡稱,因為沒有地,就沒有人,天找誰去合一呢?這個地,是地球的專有名詞,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尚未找到外星人。這個合,不是融合,而是和合,融合就溶成一體了,而和合是各自獨立,和諧相處。這種理念源自《易經》,古人透過觀察,發現天體的運動,決定了大地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大地四時氣候變化,決定了萬物(生物)的生長壯老死。而人作為萬物之靈,掌握了天體執行的規律,就可控制和利用大地的萬物,為我所用。於是天,地,人被稱為三才,這個才就是主幹的意思,所以《道德經》中說:″天大,地大,人亦大″。三才成為世界運動變化的共同主宰。這裡麵人不是一般動植物成為天地之道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探索天地之道,並運用其原理的開拓者,創造者,社會就是人類運用天地之道創造的一種命運共同體。因此,人是與天地並列的三才之一。人類社會的執行規律,與天地孕育萬物的規律具有同一性,稱為天人合一,天,地,人共同作用構成了維繫世界生存發展的主幹,可稱為三才合一。用現代話講,叫地球生態圈理論。

  • 2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你可能對這個傳統文化常識有誤解,下面展開話題,簡析幾句,供參考。

    【1、“天”的含義】

    該字是古漢語的多義詞,常見的哲學意思有六個:(1)指人視覺上與“地”的相對物,此時“天與地”是矛盾對立義。(2)泛指人視覺上的一體相對物,此時“天包含地”,二者是同一個。(3)泛指“道”的化身,此時“天=道”。(4)泛指虛空,此時“天=宇宙”。(5)泛指世界,此時“天=時間+空間”。(6)泛指“無上的主宰”,此時“天=自然”。可見,“天”字有實義和虛義的區別,隨語境不同而多義,沒有一律;而“天人合一”的“天”字是第二個,本來該叫作“天地人合一”,被約定俗成,簡化為“天人合一”而已。

    該詞在儒家教言中出現較多,道家、佛家也有相似的思想,只是用語不同,含義有別。從儒家思想的歷史發展看,最原始的孔孟教典裡沒這個詞,到西漢才出現萌芽性表述,經歷兩晉、唐直至宋、明,最終在理學派著作中用的較多,做過全面的闡述。此時,天人合一與“境人合一、物人合一、理人合一”都是相同的意思,即“人’指自我,以“我”為中心面對的一切都叫“天”,當然這個“天“也就含有“地“;“合”是同體、同在、不離的意思,“一”是“道德、自然、心”,故該詞引申義指“無矛盾性、無相對性、一體性、絕對性、無上性、獨在性、超越性和永恆性”,是個教育世人悟道的總論點。 

    【3、該詞省略“地”的原因】

    主要有五個:(1)避免重複,因為此處“天”包含“地”。(2)語言習慣,因為四字比五字上口。(3)文化背景,因為“天”能生出“地”。(4)教育需要,因為“天”在上,比“地”字更能發起人仰慕信服的恭拜心。(5)象徵意義,因為在人的感覺上,“天”是無窮無形的,比“地”的有限、直觀和有形,更有神聖性,更接近於無形的“道德”。

    【4、該詞的哲學含義】

    主要有四個:(1)在本體論上講,該詞指“萬物同體,從不分離”的一體同身觀。(2)在方法論上講,該詞指“萬物之間無矛盾、無變化、無差別、無時空”的絕在中性觀。(3)在價值觀上講,該詞指“萬物唯公,無私無我”的平等觀。(4)在人生觀上講,該詞指“萬物皆聖,天然為師”的智慧觀。 

    【5、該詞的修行方法】

    對儒家而言,就是以孔子在《論語》講過的“思無邪”,或《大學》的“八條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為方法,逐漸實現。對道家而言,就是以老子在《道德經》講的“無慾、無為”做方法,頓然實現。對佛家而言,就是以佛菩薩在般若部經典常說的“無相、無住、無見、無心”為方法,剎那實現。可見,“天人合一”是聖學,是凡夫不易企及的。

    若深究到底,會發現“天人合一”不能旁觀、不能確指、不能定義,因為既然“合一”了,就沒有對立,不能思維、言說和表達;反之,若能被思、說、寫,“一“就變成“二“了,故該詞也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此時“天人合一=無=空”,也是不必探討的。

  • 3 # 明貞

    天地人三才,三才合一,則世界大同而永生永存!天地人三分始有生滅滅生善惡是非之輪轉,在迷惑罪惡中建立永恆之權柄並榮耀是偽道德後天命運之造作,始有天地人三才各行其道,紛爭不斷!天災人禍不斷而失控!

    天地人,一也!人為中道,本應享有愛情親情並友好而垂範萬類而圓德成道,卻在偽天即偽道德操縱下而唯利是圖物慾橫流自私貪婪享樂至上!這是一種自掘墳墓的行為,是時候決然悔悟,改弦更張人定勝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如何穩定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