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芹草草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個神話認為,上古時候共工氏撞斷支撐青天的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由此形成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天象和地勢。

    背後的天文地理觀念

    這是神話故事本身,那麼古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觀念呢?

    這是由於古代對於中國地勢和天象的觀察:

    第一,中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北流向東南。

    第二,夜晚觀察天象,發現西北方向星辰密集,而東南稀疏;日月星辰都會從西方墜落。

    這就是神話中所說: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塵埃歸焉。

    由於對這兩種自然現象的觀察,又不能進行科學的解釋,就想象出“天柱被撞斷”的神話。

    背後的思維邏輯

    遠古時期,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地下,只能用比較具體的具象思維來觀察理解世界。由此產生了一種以己觀物的思維方式。所謂“以己觀物”,就是以人類自身的立場觀察理解世界。對中國地勢的觀察,就是典型的以己觀物。

  • 2 # 隨手談詩

    題目錯了,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上古神話,在《山海經》、《列子·湯問》、《淮南子》、《史記》等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各個版本有所出入,但大意都是一致的,說上古時期為了治理水患,共工和顓頊發生了矛盾,從而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但顓頊明顯更得人心,失敗的共工惱羞成怒,撞向不周山,於是就有了“折天柱,絕地維,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共工也因此成為“上古四罪”之一。

    不周山

    為什麼撞了不周山就會“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周,周全、完整之意,這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共工撞壞了這座山,使山的形狀有破壞不周全,故名不周山。(這是說法之一)

    在漢民族對宇宙最早的認識中,有一種“蓋天說”,後來的天圓地方也衍生於這一學說,在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天地相通的唯一途徑就是不周山,那山上有擎天柱,連線著天地,這就好比一間房子,有房梁、有立柱,才能支撐起房頂,穩固房體,如果有一根柱子斷裂了,那房子也會傾斜,甚至倒塌。不周山上的柱子被共工一撞,損毀了,天當然要傾斜。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為啥是“天傾西北”呢?

    記載中不周山位於世界的西北(或崑崙山西北):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山海經·大荒西經》

    天柱在西北方折斷了,天因此傾斜了,所以叫“天傾西北”。

    為啥又是“地陷東南”呢?

    “(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淮南子》

    地維,就是維繫大地的繩子,當初的人們認為,天地之間不僅有天柱支撐,更有四根繩子牽引維繫。西北的天柱斷裂,天傾西北,壓力就轉移到了東南的地維上,這一來東南地維也斷了,東南部的地就塌了。

    這是真正的驚天動地。

    這是真的嗎?

    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神話傳說自然是假的,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先民的智慧、瑰麗的想象,卻是讓人歎服的:

    “折天柱,絕地維,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因為天傾西北,在天上,西北位置較低,東南較高,所以日月星辰東(南)起西(北)落;在地下呢,我們都知道,中國地理是西北偏高,東南較低,所以水自然都流向東南方位了。

    所以別看“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只是上古傳說,這其中卻包含了先民對天文、地理最初的探索,而“共工怒觸不周山”也許是某一次強烈地震,讓先民產生了天柱被撞斷的聯想,上古時期那場大洪水,就是“百川水潦歸”,天柱斷裂,天地傾斜之後,人們透過努力,讓世界恢復了平靜,於是又有了“女媧補天”的傳說,從災難到完滿,這其中不只有辛酸血淚,也充滿了浪漫主義,“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所以啊,生活需要科學,也需要浪漫,科學讓世界進步,浪漫讓人幸福。

  • 3 # 張秀全

    天傾東南,地陷西北。古人以天地九杻運動不周山由共工撞頭(黃帝朝鹿朝柱)導致天大洪水塌天陷水漏東南,日掉落西北。蜀三星堆建樹文明之相。以九日烏歇於夜,以另一不居於樹行無宗蠣母歷。

  • 4 # 月亮子

    古人所說的天特指月球,有詩為證,“楊柳輕揚直上重宵九,借問吳剛……”。遠古月球在中土的東南接觸一下,引發中土的西北面地陷。

  • 5 # 松鼠老孫

    當然,任何神話都是後人編出來的,不過任何神話的產生,都是基於古人最初對天地宇宙觀察得到的印象和猜想。這則神話應該是中國古人對於北極、地形、水流方向等等問題的解釋。

    比如,“天傾西北”嗎?其實在我們中原地區,我們直觀上看到北極星、北斗星在天空中並不特別高的位置,同時天空裡所有恆星都在以北極為中心轉動,北斗七星又那麼顯眼。所以在古人看來,它們是具有某種超然、神聖地位的,至少是天空的中心,“北極為天下之中”。北,並不是西北。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按周髀算經的比喻,把天空比作一把大傘,那麼它是向北傾斜的。

    那麼,古人為何又稱“西北”呢,這或許是因為日月星辰總是東昇西落,按照我們日常的理解,水往低處流,日月星辰往西沉下去,相比那邊更低吧?。

    地陷東南,或許容易解釋一點兒,因為古人看到我們中原的水流總是向東、向東南流淌的。那麼,這一點兒相對容易接受吧。當然也可能跟日出東方有關係吧。

    “大河向東流( ⊙o⊙ )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 古人的猜測,說明他們也想知道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星空的神秘,令古人無時不刻地會想到“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句話,包括這首歌詞。

  • 6 # 時空開悟

    古人早知地球圓,自西向東而自旋。

    向陽而生南北移,東南為順西北逆。

    高山流水向低流,自然規律在心中。

  • 7 # 雪夜22151125

    天在遠古時是指現在的月亮,當時月亮離地球很近,位置在崑崙山上方的地球同步軌道,因遠古人發生分裂,進行了核大戰,月亮上的遠古人在地球的基地被摧毀,月球也受到損壞,後來遠古人達成和解,全部移居月球,並將月球駛離到現在的位置,在駛離過程中由於引力和月地潮汐力的變化引起了大洪水。這就能解釋好多傳說和神話,譬如,中國崑崙山的傳說,炎帝、黃帝、蚩尤、盤古(共工)、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遠古人飛船修補月球,——月球正面的月海平坦堅硬),包括本問題等,印度教的梵天、佛教的西天,中東的通天塔及阿拉伯的神話傳說,歐洲的宙斯傳說(遠古月球在崑崙山至阿爾卑斯山一帶上方)、諾亞方舟的傳說(聖經和古蘭經只是大量的聖人的故事夾雜了一些傳說)等等,山海經中很多內容,以崑崙山——阿爾卑斯山為起點,都能得到驗證,易經、道德經、佛經等的內容基本上都通,這也與佛教為什麼能最大程度的與中國原始文化相融合的原因。現代人只是遠古人創造的“東西”——人的基因很精密奇妙,透過大自然不可能形成。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一下《月亮的背後》這本書,對照古今中外的神話和傳說,應該能得到和我一樣的觀點。遠古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和佛教中的尚未達到佛境界的修行者差不多,而佛應該是所有修行者包括現代人意識的最高統一,三世十方佛其實只是一個——即意識的最高統一體。本回答背景內容很多,不喜勿噴。另,1.甲骨文中的天字是一個人頭頂上方一個圓圈,而到現在,誰也說不清天是什麼,因為中國的古人造字都有相應的實體,而天,你能說明他指的僅僅是頭頂的這片空空的東西嗎?2.月地分離在大約一萬年以前,月地之間有聯接軌道,共工撞的就是這個,中東的通天塔也是這個時期斷塌的。

  • 8 # 老農華丹

    《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天傾西北是指銀河系西北東南的走向,地不滿東南,是對中原河流均流向東南方的描述,記錄這段話的人群只能是黃淮中間的中原地區人群,也說明了中國原始指向的地方。

    這確實是神話性質的描述,但我們要從這個神話中找到幾個歷史的關鍵真相。

    首先是共工,中國遠古的記憶中只要有水災的記載就有共工氏,但可笑的人好像認為都把共工當成一個人,其實共工這個部落在一個地方頑強地生息了至少4000年,最後的記載是禹伐共工,舜帝流放共工的王室到幽州,今在北京密雲有共工城遺址,從此後共工氏在中國的洪水相關文獻裡不見了。那最早的記載呢?有的古籍把共工列為古三皇,也有列為五帝的。其實共工這個部族的名號因為其突出的特點一直未變,其生息的區域也一致未變,在黃河中下游的豫北冀南地區,而最顯著的就是在新鄉的共山共水之地。

    其次黃河的走向問題。黃河過三門峽後向東,在洛陽之後的孟津附近出黃土高原,進入中國的一級地形的平原地區,河道失去山谷的約束,由於泥沙攜帶量大,河道淤積很容易形成懸河。在有記載的約3000年曆史裡面,發生了數十次改道,其中70%的時間從岱嶽和太行山之間向東北流入渤海,而30%的時間向東南走東平湖、徐州一帶,在泗陽一帶入黃河。而黃河也會奪淮入海,那就是大水災。

    再次是水災。天文訓裡記載的是這樣一個大水災,在歷史上發生了不止一次,對華夏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起碼有三次,天文訓裡將的顓頊與共工相爭的這次影響最小。伏羲女媧的傳說同顓頊與共工的這個記載在古籍裡常搞混,其實是兩次或更多,而古人一定要合併為一個,就必然自相矛盾、難圓其說。

    中國的氣候有一個千年的規律,這個規律並不是一個十分嚴謹的結論,但統計上確實存在。從蒐集的資料看,乾旱的週期與氣溫變化相比有一個獨立的規律,大約千年中前三百年嚴重乾旱,中間四五百年暖溼,後二三百年變幹。下表是筆者統計的一個不嚴謹的乾溼變化表

    7.2-7kaBP暖溼,發生一次大水,而女媧補天,伏羲農業革命,女媧造人。伏羲之前開啟了農業革命,黃淮之間大水估計消滅了所有人口,都是女媧伏羲氏後來造人後裔重新覆蓋了這些地區,所以伏羲一人的直系後裔現在有1.4億人左右。

    7-6.7kaBP乾燥,風大農作物不結實,漢書記載“朱襄氏做琴調和陰陽”。

    6.7-6.2kaBP暖溼,仰韶半坡開始發展,神農氏在西北完成農業革命。

    6.2-5.9kaBP 季風南移北方乾旱,河洛、泰山地區降雨減少,農業發展,文化發育。

    5.9-5.7kaBP 北方大旱,“夸父追日”舉族向大澤(黃淮中下游)遷徙,炎帝侵陵諸侯,蚩尤霸九隅,都網黃河下游發展,所以發生了黃帝逐鹿戰蚩尤、黃帝阪泉戰炎帝,造成了廟底溝文化對半坡進行升級覆蓋。

    5.6-5.2kaBP暖溼,少昊、顓頊政權穩定,在中原發育。

    5.2kaBP大水,顓頊共工爭為帝,共工怒觸不周山,其實是大水發生了黃河在南岸決口而從東北方向入渤海改為東南流入黃海的改道。

    5.2-5.0kaBP 乾旱,帝嚳部族南侵,伐吳戎、巢湖房王和江漢句芒,大羿射日,帝嚳與北方因乾旱南下的草原民族犬戎發生戰爭。

    5.0-4.7kaBP 大旱 仰韶、紅山、大汶口皆消亡沒落

    4.7-4.2kaBP暖溼,龍山文化興起,由山東龍山到河南龍山,再到山西陶寺龍山過渡,是降水從東南向西北延伸的氣候變化造成的文化現象。

    4.2-4.1kaBP十年九澇,後期大水,堯舜禹治水。

    4.1-3.7kaBP 乾旱,后羿射日篡夏,夏桀亡於乾旱,“伊洛竭有夏亡”,詩經中關於夏桀是毒太陽的風,也是體現的乾旱。

    3.7-3.2kaBP 暖溼,商文明時代,這個週期降雨核心帶已經南移到長江流域,黃河未發生大水災,而長江此事情還沒有很好的開發。

    3.2-3.0kaBP乾旱,商沒落。

    3.0-2.8kaBP乾旱,西周羸弱。

    2.7-2.2kaBP暖溼,春秋戰國,五霸七雄。

    2.2-1.8kaBP北方乾旱,漠北草原民族南侵。

    1-0.7kaBP北方乾旱,遠東漠北的女真蒙古草原民族南侵。

    現在中國北方進入一個持續乾旱的氣候迴圈。

    黃河流域的三次大水的大氣候背景是東亞季風的持續南移,在4000年前到9000年前淮河到桑乾河之間地區一直是季風氣團的交鋒地帶,所以降雨豐沛。

    在8千年前華人的祖先基本從採集狩獵的形態,轉到了定居的原始農業形態,人們開始關注水文和氣象知識,所以天文和地理水文知識意識開始萌芽。7千年前後的黃河大水,就是人們對大洪水的記憶,黃淮之間的人群被大水掃蕩一空,伏羲是女媧氏族的一支,伏羲女媧的地望在哪裡呢?一種說法在山東,但山東在大汶口之前的遺址目前只有後李和北辛,均在魯南的泗水流域,規模與河南裴李崗的遺址群在文化和規模上比差距還是很大的,一說在河南的裴李崗和賈湖地區。賈湖和裴李崗遺址的年代均在八千年前左右,而女媧應該是汝水和媧水的氏族,伏羲的地望可能在新密的宓山。從水文看,黃河大水一般都在政治之後,開封到蘭考之間決口,奪媧水、潁川、扶溝入淮的情況多發,而汝水和媧水之間的區域偏西而可能躲過水患,所以發祥於賈湖文化的女媧氏族,在已經完成農業革命並向父系氏族轉變的伏羲部落的帶領下,戰勝的洪水,並佔領了黃泛區的豫東魯西和兩淮的大量農地,人口迅速繁衍,這既是女媧造人神話的歷史真相。而這時人們開始認識到銀河系的走向,發現黃河水和黃河之間的支流都是向東南流的,所以產生了“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的神話解釋。在這個神話裡還沒有顓頊和共工的事情。

    約兩千年後的黃河中下游又發生了一次大洪水,那麼這次的過程是共工與顓頊爭為帝,這個故事如果屬實,那麼可以確定顓頊帝是在5200年前的存在,這個與大河村遺址的遺存時間匹配,顓頊的母族是大汶口的少昊族,顓頊的部落在豫北睢陽、鶴壁一帶,在少昊族的支援下,顓頊部落成為中原部落盟主。這時的大水引發部族衝突是很正常的。不周山在《山海經西次三經》裡有記載,但也說不清楚在哪裡,從水文上看,這個不周山只能在孟津之後到開封之間,是不是共工族看到黃河水太大,所以在“不周山”這裡的黃河南岸掘開了大堤,形成了滔天的洪水,形成了《淮南子》的記載。這次的記載,已經有人物、有地點有時間了,說明在顓頊時代人們形成的生產力水平、水文知識、天文知識和社會組織意識已經非常強烈。顓頊的絕地天通政策,我認為是人類史上的第一個成功實施的宗教思想統一政令,為華夏族統一做了思想和文化的準備,被歷史嚴重忽視了。

    第三次大的水災就是堯舜禹的治水,這個就不說了,直接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中華大一統政治倫理的形成、組成了第一個有國家政權形式的王朝夏朝,是中華文明的開端。

    總結一下,如果這個神話是有依據的,那麼這次水災不是堯舜禹的那次大水是可以確認的,那麼可以肯定這次水災最晚不會晚於5000年前,就是在整個龍山文化以後和龍山之前的三四百年的大旱期間不可能有這樣大的水災。那麼可以說顓頊王朝應該存在於5200年前左右的暖溼氣候時代。再一個就是最早描述這個歷史的人是黃淮之間的人,不可能來自渭水、汾河和冀魯豫平原。

  • 9 # 子夏故壇

    應該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句話描述了中國的宏觀地勢。中國的宏觀地勢就是西北高而東南低,整個地勢就象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下去一樣。西北高,故接近於天,是以“天傾西北”。傾者,垂而趨近也。東南低,故澤潦歸焉,是以“地陷東南”。

    “天傾西地,地陷東南”據神話傳說是共工氏怒觸不周山造成的。《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神話中的天以柱(山)支撐,不周山當為西北之柱,柱折而天傾於西北,日月星辰也隨之移向西北,東南因而相對低陷下去。

    實際上,中國的宏觀地勢在共工氏之前就早已形成了。母系氏族時期的伏羲氏仰觀俯察,遠近而取,於是始作八卦,稱為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就是空間八卦,描繪了中國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山川地理形勢。先天八卦中西北為艮,東南為兌,“艮為山”、“兌為澤”。山者,高地也,地高則近天,西北為山,故曰“天傾西北”。澤者,卑溼之地,地陷則卑溼,東南為澤,故曰:“地陷東南”。

  • 10 # 五味社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建築的至中至正,但北京內城的西北角缺了一角,而且東南角也不平整,不禁讓人想到老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Ps 非天傾東南、地陷西北。

    此話來自山海經,

    共工觸不周山,使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不滿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便是共公怒觸不周山,引發史前大洪水。

    不過,對於北京內城這樣的設計,有人認為,西北角的缺口是天缺口,寓意著會給皇帝帶來財富和運氣。

    一說法是,西北的斜角是因為積水潭的緣故。

    一說法是,西北原來是直角,但是這處於車公莊和德勝門的斷裂帶上,因此地基不牢,經常坍塌,所以造成斜角。

  • 11 # 熱河八溝一老叟

    首先,這個題目錯了。應該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淮南子 ·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怒觸不周山,造成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這個神話傳說體現古代先人對人類文明起源的探索與認識,在古代,人們還不能科學解釋世界,只能藉助神話去理解自然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裝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男主角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