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清自話
-
2 # F謀生
衣領是最接近臉部的服裝部件,所以衣領與我們臉部一樣引人注目的部位,衣領結構設計的科學性,紙樣的準確性,顯得十分重要。
立領
一、常態立領的平面制板
如圖1立領頸側部位基本垂直,橫領可減小0~0.5,直領應開1cm左右(後橫領減小量同前橫領)。
A.定領切點用領切點以上的領圈弧為距離。
B.在領切線上定領肩同位點。
C.過領肩同位點在領切線上量後領彎線15 :Y。
D.作後領彎線( 如圖2)。
從領肩同位點量後領弧長得後領中點使領下口比前後領圈弧長0.3~0.5 ,縫製領時,領肩點部位的領圈應拉伸拔開0.3~0.5,因該部位相對應的人體是雙曲面,凡對應雙曲面的裁片都要拉伸拔開。(如圖3)
二、立領領切點和領切線的範圍
領切點領切線的選用原則:
領切點、領切線的位置決定立領的前身部位是合體(領口貼脖子)或松身(領口離開脖子)
領切點領切線取上限或接近上限是合體立領(如圖1)
領切點領切線取下限或接近下限是松身立領(如圖2 )
三、立領後領彎線與15:Y範圍圖 (如圖3)
A.領切點和領切線的位置決定立領前身部位和合體與松身。
B.後領彎線15: Y取值決定立領後領部位的合體與松身。
C.Y 值越大,後身立領越貼脖子。
D.Y值越小或為- Y,後身立領越松身。(如圖4)
四、變態立領的平面制板
是指領圈與基本領圈相比有限的變化基本領圈是指類似原型的領圈或直裁時以2 /10領圍計算的領圈領圈的變化有橫領開寬和直領開深的變化。
1.直領開深的變態立領(如圖1)
①.描出基本領圈和變態領圈。
②.先在基本領圈上作出立領。
a.根據立領的合體與松身程度決定出領切點和領切線。
b.領肩同位點。
c.根據立領的合體與松身程度決定後領彎線15:Y,一般為1.2~1.8 )。
d.量後領圈弧長定後領中線立領寬。
e.如圖將基本領圈的立領過渡到變態領圈上 。
f.重新定領肩同位點和後領中點。
直開領開深的變態立領主要適用於鑲色服裝、皮服、禮服等。當直領開深的領圈接近或經過BP點時,不可利用領圈線消除胸省量。(如圖2)
直開領開深的變態立領的例項(如圖3)
2.橫領明顯開寬的變態立領
不管直領有無開深變化只要橫領有無明顯開寬,作立領前要首先作出變態立領的領基圓。領基圓作法(如圖4)
橫領變態後領切點和領切線的範圍變小了。(如圖1)
橫領變態的立領平面結構圖(不常用)。(如圖2)
3.連身立領
連身立領指衣身與立領為一個裁片,後立領與前片相連,或立領與前後片都相連。
A.衣身與衣領在平面圖上是有重疊量的。
B.重疊量的起點是領切點。
C.重疊量的作用是使衣身與立領產生符合人體的立體關係。
領切點為上限或接近上限,重疊量較小。(如圖3)
領切點.領切線為下限或接近下限時,重疊量較大。(如圖4)
領切點、領切線為下限或接近下限時,重疊量較大。(如圖1)
重疊量不足,領肩部位就會有皺紋。(如圖2)
平面結構中重疊量是對應人體部位雙曲面而言,人體雙曲面的部位有:腰部、膝部、肘部、頸部等。
連身立領的技術要點是利用各種方法解決重疊量問題。
1.利用領圈省解決重疊量。
A.領切線儘量取上限,這樣重疊量小。
B.過領切點轉出領圈省,一般為胸省的一部份。(如圖3 )
3.利用開大領圈和歸拔工藝開大領圈能減小重疊量,歸拔工藝能拔出重疊量。(如圖1 )
利用領圈省、開大領圈和歸拔工藝解決重疊量。(如圖2)
利用分割線解決重疊量。
①利用公主線分割(如圖1)
②利用插肩袖分割(如圖2)
回覆列表
從領肩同位點量後領弧長得後領中點使領下口比前後領圈弧長0.3~0.5 ,縫製領時,領肩點部位的領圈應拉伸拔開0.3~0.5,因該部位相對應的人體是雙曲面,凡對應雙曲面的裁片都要拉伸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