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沙海古藏
秦朝奮六世而建,卻二世而亡,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個人覺得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點,是秦統一六國之後,政策轉型不及時秦國奮鬥六世強國崛起時期,和秦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之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秦國時期,可謂是最強大的天下方國,自從“商鞅變法”施行法家政策,脫胎換骨,強勢崛起國力獨領風騷,歷經六世圖強,冠於七國!
所謂“馬上得天下”對秦國來說再合適不過啦,但是治理國家依然實行老一套嚴苛的法治,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啦!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本應順勢而為推行王道,施行“仁政”,取信於民,休養生息,積蓄民力,穩固統治(尤其是六國貴族尚在,天下剛統一之時)
然而,秦朝統一後,對外窮兵黷武,戰匈奴,收百越;對內苛捐雜稅,繼續實行嚴刑峻法,大修萬里長城,建阿房宮,修皇陵,導致民生凋敝,百姓不堪其苦,潛在的危險蠢蠢萌動。
再說一例印證,在大規模起義爆發後,秦朝的官員因為鎮壓不力,辦事誤期,轉而加入起義軍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嚴酷的法制讓官員都害怕,庶人更是民不聊生。
第二點秦始皇不立王后,導致帝國繼承人的選立出現巨大漏洞秦帝國建立後,高壓的法治,造成了的權力過於集中。秦始皇死後,權力出現真空,給了李斯和趙高運作的空間,李斯為了一己之私利,棄知遇之恩於不顧,導致長子扶蘇身死,蒙恬自刎,堪稱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推手!
始皇帝因為其母的影響,奉行不立王后,在後來被證明也是昏招,看似一勞永逸永遠解決了外戚干政的問題,實則讓王族沒有嫡系血脈,國無儲君傳承混亂,結果禍起蕭牆,帝國崩塌。仁義之子扶蘇沒有被立儲,紈絝子弟胡亥繼位,淪為權臣的傀儡,王族被屠殺殆盡,帝國搖搖欲墜。
第三,六國貴族猶在,復辟勢力一直隱而未發,蠢蠢欲動秦武力統一六國,但是六國勢力傳承日久,子孫還在,六國貴族留存下來不在少數,這些復辟勢力一直都在隱而未發,等待時機
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六國貴族時刻不忘復國大業,可惜秦朝建立之後也一直未能深度致力於聚攏民心,施行仁政,廣佈德政,給六國復辟勢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最後,大肆屠殺忠良,國家的文臣武將為之一空,起義烽火進展太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一時間六國貴族復辟勢力裹挾其中,泥沙俱下;反觀秦朝的廟堂,由於趙高阻塞視聽,獨攬生殺大權,更有極盡“指鹿為馬”之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文臣武將被屠殺殆盡,朝廷沒有幹才撲滅起義烽火。由於秦國嚴酷的法律,鎮壓不力
章邯最後率軍出征,主力竟然是刑徒軍,更可悲的是章邯打勝仗,回朝被趙高所忌會死,打敗仗按秦法當斬,心灰意冷,最後戰敗投降項羽秦帝國的崩塌已經無可挽回。
以上四點原因,導致功業赫赫,不可一世,意欲萬世不滅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其中的原因和教訓是值得所有人深思,引以為戒的!
-
3 # 江湖小曉生
奮六世之餘烈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大廈將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秦始皇本人和秦二世,其實都需要為秦朝的滅亡負責任。
現在很多人覺得,秦朝的滅亡,完全是秦二世的責任,這是不對的。秦二世只是觸動了滅亡的導火索,真正的根源,還是在秦始皇這邊。
一、秦始皇感覺時間不夠用,所以過分地急功近利。對秦始皇來說,一統六國只花了10年時間,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他自然是非常高興,甚至於自滿得意。
秦始皇的確有驕傲的資本,誰讓他做到了前無古人的事情呢?可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使得秦始皇覺得,沒有自己做不成的事情,因此急功近利的事情也就逐漸出現了。
1、統一六國花了10年,但是統一文化,卻想在瞬息間完成。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不僅要征服這六國的貴族和軍隊,還想要從思想上徹底征服對方。這就比較厲害了,不過這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才對。
按道理秦始皇應該要從修改教科書,加強思想教育方面下手,逐步用秦國的思想,取代六國之人的思想,進而完成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
可是秦始皇有這麼做嗎?他並沒有,這哥們實在是太急功近利了,想要統一思想文化,所以就把六國的史書都給燒了,只准大家看秦國的史書。
這你就有點過分了,我們的國家已經沒了,你還要毀了我們的歷史嗎?歷史就是祖宗們的事情,毀了歷史,就是否定了六國百姓和貴族們的祖宗。
這件事看似簡單,實則是觸動了六國百姓們的根本尊嚴,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你秦始皇現在囂張,等到你沒防備的時候,我們肯定是要對你下手的。比如說張良暗殺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就是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這些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讓六國百姓改過來,甚至可以說有些人一輩子都改不過來了,需要一兩代人的時間,但是秦始皇想要在幾年之內就徹底改好,這也引起了百姓們的強烈反對。
雖然統一這些東西,從大局上出發,是有很多好處的。可是若干百姓思維僵化,已經改不過來了,強行讓他們更改,只會適得其反。
2、強推郡縣制,沒有妥善處理好六國貴族。秦始皇最大的一個貢獻,那就是在全國建立了郡縣制。這哥們不相信自己的家人,也不想讓手下的功臣繼續成為地方上的王侯,他認為全天下能夠世襲的,只有他和他的子孫。
其餘的所有職位都應該是能者居之,因此頒佈了郡縣制,廢除了周朝800多年的分封制度。這件事對秦國乃至天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因為過去六國依舊還是搞分封制,一個君一個侯都可以有封地,他就是這個封地上的土皇帝。一時間所有人也都改不過來。
尤其是六國的貴族們,這幫人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別看現在他們的國家被滅了,那只是暫時性讓秦國佔了上風而已,他們雖然元氣大傷,可實力依舊儲存著,就等著什麼時候一呼百應了。
因此秦始皇為了強行推行郡縣制,沒有妥善安置好六國的貴族,以至於後來六國貴族們紛紛起兵反秦,瞬間就滅了秦朝。
其實秦始皇只要先給他們一點好處,比如每個貴族一定的封地,以此安撫住他們躁動的心,隨後再慢慢瓜分他們的地盤,漸漸取消分封制,那麼事情豈不是水到渠成嗎?
很可惜,咱們秦始皇大爺可沒有這個閒工夫,反正沒人打得過自己,誰敢不聽自己的?所以強行推行郡縣制,導致了後來六國貴族們的暴動。
3、大興土木,造成了勞民傷財的局面。秦始皇大興土木的例子,其實就比較多了。主要的專案有長城、阿房宮、秦王宮、秦始皇陵墓、通往全國的高速公路、鄭國渠和靈渠等等。
這些工程,其實有很多都是有利於後世的,比如說長城,在封建王朝,一直都是抵禦北方強敵的重要防守工程。
還有咸陽通往全國的高速公路,可以讓劉邦項羽在最短的時間裡,滅掉秦國。鄭國渠和靈渠更是成為了灌溉兩千多年的重要水利工程,利國利民兩千多年,實在是不簡單。
如果說給秦始皇個三五十年,去做這些專案,那大家提到秦始皇絕對個個豎起大拇指,表示這可真是千古一帝。
可是秦始皇偏偏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如此多的專案,這可就要了當時秦朝人的小命了。哪個專案不要幾十萬人參與呢?
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導致了秦朝後期,大量百姓覺得日子太辛苦了,所以主動跟著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波人起義了。
其實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給幾代人來完成,比如說秦始皇就搞一個秦始皇陵和鄭國渠就挺好的了,再讓秦二世去搞長城、靈渠,秦三世再搞剩下的工程。
這樣一來受苦的百姓也就少了一點,大家反抗的情緒也就沒那麼強烈了。細水流長才能保住秦帝國的未來,可惜秦始皇當時太驕傲,忘記了細水流長的道理。
總結:秦二世能力不夠,所有弊端都暴露了出來。其實沒有趙高在,秦朝也長不了。因為秦始皇在位期間,已經給秦朝的滅亡埋下了很多定時炸彈。只不過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時間還沒到罷了。
等到秦二世上臺以後,他的能力太垃圾,導致大權都給了趙高。趙高除了為自己謀利外,也不會處理國家大事,因此把所有的問題都給耽誤了下來。
這麼一搞,那秦始皇時期所埋下的那些矛盾,全部在這一刻爆發了。這就造成了若干起義軍的崛起。先有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後有項羽這些六國貴族的後裔。歸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始皇沒有處理好秦帝國和百姓、六國貴族之間的關係。
參考資料:《史記》
-
4 # 水一白聊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水一白突然想到最近大火的基金和股票。炒股的朋友都知道,手裡的資金翻倍需要8個漲停板(10%),而再減回來則只需要4個跌停,創業時跟守業時的心態,以及面臨的問題其實都是不盡相同的。常聽人說“老頭子創業那麼辛苦,你小子可倒好,敗家敗得忒快了”,這句話用在大秦帝國身上似乎也挺合適的,畢竟“奮六世之餘烈”才換來的統一,二世就敗回去了,也是挺悲劇的了。
更何況,秦人原本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
一、大秦帝國之崛起話說大秦帝國的崛起可真是挺不容易的,它不像人家那些根正苗紅的分封國家,開局就有塊不錯的土地,人丁興旺的,它是靠著祖上非子給大周朝天子養馬,才混到的秦地。最初的秦地在甘肅天水附近,主要乾的活還是給大周朝養馬,好在這中間可以有點油水可撈,慢慢地算是發展起來了一點勢力,不過,日子還是苦,他們一方面得聽大周朝的指揮,另一方面還得面對西邊戎族部落的搶掠。
這之後的幾百年,基本上就是大周朝被打得跑到東邊的洛陽,然後秦人與戎人不斷地戰鬥、發展、壯大,一點點地把原來周朝被戎人奪走的關中平原搶回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與中原強國抗衡的秦國的過程。
這個事兒說起來簡單,實際上秦人可是奮鬥了好幾百年呢。儘管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曾短暫爭霸,但秦國長期不被中原強國認可也是事實。所以,西漢大才子賈誼說“奮六世之餘烈”倒也是事實,也正是從“商鞅變法”時的秦孝公開始,歷經六任君主,才算是給秦王嬴政打造了良好的根基,讓秦皇得以統一六國。
二、大秦帝國之衰亡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秦國發展這六百多年時間裡,真的極少出現像那些中原大國一樣的“敗家事兒”,像秦武王那樣舉個鼎就把自己砸死的,已經算是秦國少有的不太成器的君主了。這一方面是由於秦人一直以來的處於“危局”之中的心態,二來也是秦人良好的創業傳承所致。
秦王嬴政流著秦人的血,辦得自然也是秦人一直以來想辦的事兒,最後他也確實成功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軍隊也一樣推倒了很多城市的城牆,擄掠了很多的婦女和珠寶,隨後又奴役著六國的壯丁修築長城、驪山陵墓、馳道,以及不可盡數的宮殿,並改變了六國子民原有的生活習慣和被管理的方式。
毫無疑問,六國子民能夠感受到統一帶來的安定,即遠離戰爭的幸福,但與此同時,也忍受著長期的壓迫與奴役。這是痛苦的A面與B面,當B面帶來的痛苦超過A面可能帶來的預期,戰爭就自然而然地爆發了。
三、秦如何能不二世而亡?其實道理跟炒股一樣,及時止損就可以了。
秦朝末年,反秦的軍隊那麼多,發展得那麼快,關中依舊可以安枕無憂。其原因就是秦國的百姓依舊過著太平的日子,受奴役的是六國子民,並非秦人,自然秦人的反抗之聲很小。
對於當時的秦人來說,更關鍵的是守關,而不是平叛。
依函谷關、武關之堅固,又豈是周文、劉邦那般輕易攻破的?
後來者劉邦憑藉秦人軍隊的力量,最終擊敗了項羽,而秦人自己的君主卻不能固守關中,其關鍵就在於,秦人完全沒有認識到現實,依舊活在幻想之中,秦二世這個“敗家子兒”以及趙高這個“催命符”最終導致了秦二世而亡的命運。
有人說,如果把秦二世換成扶蘇或者秦始皇活著,也許一切就不同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1、他們是有機會阻止戰爭的爆發的。
畢竟秦始皇的本意也不是奴役,而是建設。
扶蘇如果能減緩徭役,情況可能也會不同。
只不過,留給他們的時間實際上都不那麼多,畢竟給秦二世的時間也不過半年之久。
2、他們應該能更清楚認清當時的局勢。
秦並非無人可用,而是無人會用。
撤回了王離,不但河套拱手讓給了匈奴,自己的軍隊還被項羽“生吞活剝”。
好好的蒙恬被無情賜死,以少府身份東擋西殺的章邯最後卻被逼反。
這都是胡亥和趙高的“功勞”,換成秦始皇或者扶蘇又何至於此呢?
有時候,我們也只能慨嘆:
秦二世而亡,雖有始皇之故,但其責還是在二世啊。
-
5 # 均是天涯淪落人
自古以來都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對於秦國而言,在沒有統一之前已經需要做的便是不斷擴張,吞併其他國家,在內管理好自己的本土人民便可以,因此固有的制度足夠適應當下的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張越來越劇烈所佔據的版圖越來越大,當下實行的發令已經沒有辦法去適應發生劇烈變動後的環境,秦朝法令的覆蓋無疑是將過往六國的發令進行了覆蓋與消除,於是因地制宜的優勢消失了,秦朝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解決這些新增的問題,土地的合併無法在短期內消除六國民眾藏在心中的怨憤,為了預防發生叛亂,必然要對其進行束縛,只是這樣的行為必然導致六國民眾心中的憤怒更加激烈,內憂外患不斷讓秦朝內憂時間進行制度上的有效改革,隨著秦始皇的逝世,秦王朝最大的靠山崩塌,於是大眾也就無所畏懼的發動了攻擊。
回覆列表
確實如此,秦朝是在六代人不懈奮鬥之下建立的大秦,要知道當初秦國地盤很小,由於秦始皇的祖先替西周餵馬有功,周天子賜了秦始皇祖先一小塊地。
經過上百年的慘淡經營,最後在近6代人的奮鬥之下,秦國才逐漸強大起來。
這六代人分別指:1.秦孝公贏渠梁、2.秦惠文王贏泗、3.秦武王嬴蕩、4.秦昭襄王嬴稷、5.秦孝文王嬴柱、6.秦莊襄王嬴異人。
然而百年大秦基業,卻亡在了秦始皇兒子這一代,為什麼秦朝二世而亡了?有人說秦朝亡在趙高手上,說趙高“指鹿為馬”把持朝政。有人說秦朝亡在胡亥手上,說胡亥不理朝政昏庸無能。還有人說秦朝亡在李斯手上,說李斯是精緻的自私之人,如果不是他矯詔立胡亥為帝,仁慈寬厚的公子扶蘇為帝,可能不會這麼快就滅亡。
這些說法有道理,但我覺得不是根本原因,胡亥昏庸無能,趙高把持朝政,朝中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個忠臣力挽狂瀾?
當趙高指鹿為馬的時候,為何沒有一個大臣站出來和趙高理論?
當胡亥被殺的時候,為何沒有一個大臣出來救皇帝?
就連秦始皇被荊軻追著刺殺的時候,滿朝文武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沒有一個人為皇上擋刀,僅有一個御醫扔出了他手中的藥罐,群臣為什麼這麼冷漠呢?原來秦朝對待有功之臣太黑了,六個有功之臣死得太冤了,這是造成群臣冷漠和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這六個有功之臣分別是呂不韋、魏冉、白起、范雎、張儀和商鞅。
首先說呂不韋,他是秦始皇的相父,秦始皇的老爸秦莊襄王嬴異人的恩人,呂不韋用家中的財富把秦始皇他爹送上了王位,秦始皇的老爸去世後,秦始皇這才當了皇帝。可以說沒有呂不韋的當初,就沒有後來秦始皇的地位,也就談不上秦始皇統一六國。
就是這樣一位功臣,最後被秦始皇逼著喝了毒藥,呂不韋用自己全部家產打造了秦始皇的王位,秦國之大難道就沒呂不韋一片生存之地嗎?
魏冉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的舅舅,秦昭襄王名叫嬴稷,他是羋月和秦惠為文王的兒子。本來嬴稷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由於異母哥哥秦武王嬴蕩舉鼎累死了,贏蕩沒有子嗣,嬴稷在舅舅穰侯魏冉的幫助下繼承了王位。說實話,沒有他舅舅魏冉的支撐,怎麼會輪到贏稷繼位呢?到後來嬴稷翅膀硬了,把舅舅的相權剝奪給了范雎,把舅舅遷出國都,魏冉最後鬱悶而死。
嬴稷對舅舅如此,對他的母親羋月和眾兄弟也是如此,羋月(宣太后)被幽閉在宮鬱悶而死,兩個弟弟涇陽君和高陵君被趕出了關外。
被嬴稷重用的范雎也沒落得好結果,範睢為嬴稷獻上了“遠交近攻”之策,逐步蠶食秦國周圍的趙、魏、韓,為秦國立下了不世之功。
長平之戰後,範睢一直提拔的恩人鄭安平降趙,加上之前王稽通敵被誅,還有范雎鼓動秦昭王殺白起,過後昭王后悔了,諸如此類的原因,最後秦昭王罷了范雎的相位,逼著范雎喝毒酒而亡。
白起死得更冤,號稱戰神的白起殺敵上百萬,長平之戰幾乎要滅了趙國,由於功高受到范雎的嫉妒,范雎不斷的給白起穿小鞋,將相失和,在滅趙的過程中,由於白起患病,率軍行動遲緩,秦昭王聽信范雎的讒言,最後賜白起自栽,一代戰神沒死在戰場,卻死在了小人和君王之手。
如果嬴稷不下令,誰敢殺戰神?啊,對了,白起是穰侯魏冉舉薦的。
張儀也是一個冤鬼,他被秦惠文王嬴駟賞識,是秦國的外交家,他說服其他六國依附秦國,即所謂的連橫擊破六國的連縱。張儀身背六國相印,卻時時處處為秦國著想。秦惠文王死後,其子秦武王討厭張儀,認為他只會耍嘴皮子,武王聽信讒言,逼走了張儀,張儀回到老家,發現妻子被派來的殺手殺死了,張儀落得一個家破人亡。
要說死的最冤的是商鞅,商鞅被秦孝公賞識,其變法造就了強大的秦國,然則商鞅變法觸動了宗室權貴的利益,當時的太子嬴泗也不配合變法,觸犯了商鞅的律法,商鞅為了律法的尊嚴,對太子的老師進行了處罰——墨刑,從此就和太子嬴駟結下了樑子。
秦孝公一死,太子繼位,嬴駟在宗室和老師鼓動下應是報復商鞅,最後把商鞅車裂了,商鞅的變法卻保留了下來。
大家想一想,沒有這6個人秦國能強盛起來嗎?有句話叫做“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唸完經打和尚”,包括秦始皇在內,秦國的君王傷透了大臣們的心,於是就出現了秦朝滅亡時,沒有一個大臣出來救國,這就出現了秦始皇被荊軻追殺時,沒有一個人出來為他擋刀的局面,沒人為秦朝盡忠,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