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麗醬每日分享
-
2 # 瀋陽歷史課代表
開篇點題,讓梨的孝子孔融最終被曹操冠以“不孝”之名殺害,並牽連了全家。
“融四歲,能讓梨”。是三字經中的一段,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們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感到很奇怪,問孔融為何只拿小梨而把大的讓給兄長。孔融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周圍的人對於這個只有四歲卻深明孝悌之義的孩子無不感到驚奇。這個故事流傳千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今也是家長教育孩子懂得禮讓的早教案例。
這是這樣的孔融最後竟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掉,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孔融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孝
孔融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傷的不能自已。其他人如果不扶著已經都站不起來了。因為這件事被官府稱讚了孔融的孝。被官方肯定的孝可不是一句空口的表揚,因為有了這個榮譽,官府就可以直接向朝廷推薦你當官,叫舉孝廉。這在沒有科舉考試的漢代,是入仕的重要途徑。
還有一件事,孔融當北海相時,一天在路上行走,看見一人正在墳邊哭自己的父親。孔融竟然因為這個人哭的不憔悴,給他殺了!
因為哭爹哭地不憔悴就直接殺人,可見孔融應該對孝有著超於常人的偏執。
二、義
名士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朋友,因為被朝廷通緝,逃到了孔褒家。可惜孔褒不在,只有16歲的孔融在家。張儉看孔褒不在,無奈之下準備離去,被孔融攔下。孔融義正言辭地說,我兄長雖然不在,難道我就不能成為東道主麼?收留了張儉。後被朝廷追究。孔褒、孔融都被逮捕入獄。縣裡不知該定兄弟倆誰的罪,一時間難以判決。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理應定我的罪。”孔融說:“張儉來時,哥哥孔褒不在家,是我收留的張儉,應該定我的罪。”孔褒和孔融的母親則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家三人爭先赴死,保護家人。
最後朝廷定了孔褒的罪,而年輕的孔融因為此事名滿天下。
三、忠
孔融為官之後,終於朝廷。先得罪了權臣大將軍何進,何進被殺後又得罪權臣董卓。就這種專門跟一把手對著幹的態度,按理說早死多次了。但是由於孔融名滿天下,為了不得罪天下的讀書人,何進和董卓都沒有殺他。董卓將孔融外派到黃巾軍猖獗的北海,想要借刀殺人。
後來孔融兵敗被圍,幸得劉備出手,才獲救。
後來曹操秉政,孔融依然維護漢廷,多次得罪曹操。被曹操安了個“不孝”的罪名殺害。並株連全家,年56歲。
四、愚
孔融雖自負才氣過人,但謀略不足,很難在亂世中生存。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攻打孔融鎮守的北海,孔融守城不利,袁軍已經衝進城內巷戰。可他仍然歪靠在桌子邊讀書,談笑自若,視乎還有大招沒放,結果到了晚上城池盡失,孔融單人逃走。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五、才
至於,曹操殺孔融的核心罪名是因為孔融說過這樣的話,孔融說:“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父親生子純粹為了情慾,母親的肚子是個瓦罐,孩子只不過是寄住而已,出生之後就跟瓦罐沒什麼聯絡了。如果發生了饑荒,父親又為人不咋地,那麼把糧食給不認識的人,餓死父親也沒啥大不了”。
這些話根本沒有史料能夠證明,明顯與孔融生平為人相違背,可見是曹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足為信。
另外好多著名的成語、俗語都是源於孔融,比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忘年之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就不一一展開了。
-
3 # 溪水西流
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當時òò孔融五十六歲。
孔融作為孔子第二十世孫,儒家的一代名士,被曹操以這些罪名論罪,其根源是因為之前與曹操積怨太深。
1.曹操進攻鄴城,曹丕私自擄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其意,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曹操才明白在辱罵他們父子。心下不滿!
2.建安十二年,饑荒戰亂。曹操為大局考慮,也想節省開支,上表請禁酒,。孔融嗜酒如命,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孔融做事情也是欠缺深思熟慮。
3孔融受一直受儒學薰陶,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因為他看出了曹操的野心,曹操也怕他名重天下,又是建安七子之首,怕阻礙他的大業。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對孔融的誣陷,正好冠以罪名處死孔融。
-
4 # 暢說歷史
孔融的最終結局是因口無遮攔,被斬於市曹。孔融,孔子的後代,“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孔融小時候除了讓梨外,還表現出了應當了得的應變能力和口才,以至於當時的知名人士李膺稱讚他“日後必為偉器”。孔融小時候口才就相當了得,長大後,更是無人能敵。由於他口才太好,別人和他一起只有老實當聽眾的,沒有人能與他辯一辯的。基本上孔融是一個沒有朋友的人,除了一個,這個人也是和他一樣性格的叫彌衡。孔融的一生,基本上算是乏善可陳,作為一方太守,他本應該“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他呢?不發展當地的生產,不恢復被戰爭摧殘的農業,安撫被戰爭傷害的百姓,一門心思想著發展祖宗的教育事業,到處修學校,任用喜歡清談的名士。在他的轄區,基本上算是民不聊生。這還不算,他除了喜歡教育人,喜歡展示他的口才外,還特別喜歡和上級對著幹,特別喜歡罵曹操。其實說他罵曹操,應該說用詞不太準確。因為史書上記載”屢狎侮曹操“,這應該比罵嚴重多了吧。意思不止是罵曹操,還戲弄侮辱曹操;而且還不是一次兩次,估計是一有機會,就幹這種事。終於有一天,曹操實在忍受不了他了。建安十三年,剛過完57歲生日的孔融被一群士兵押赴市曹,就地處斬,而且家人也是盡被誅之。他的兩個孩子都是聰明,留下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名言。
-
5 # 王胖胖聊歷史
《後漢書》和《資治通鑑》等書中有記載,曹操殺孔融前列出其數條罪狀,如下:
之一:孔融過去鎮守北海郡,見天下大亂就招集一幫人,圖謀不軌,說:“我本聖人之後,國家被宋人所滅。擁有天下的人,何必一定是卯金刀”。“卯金刀”是指劉姓,意指漢朝江山。
之二:曾與孫權的使者對話,誹謗朝廷。
之三:位列九卿,不遵守禮儀,不戴幘出門,常冒然闖進宮中。
之四:說什麼“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之五:與禰衡相互吹噓,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稱禰衡“顏回再生”。實在大逆不道,辱沒聖人聲譽。
第四條為驚世駭俗之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這話翻譯過來意思是說:父與子之間,哪來的什麼親情?探尋父子之間的本源聯絡,根本就是情與欲的產物而已。母與子之間,又怎麼說?本源也很簡單,比如把一件東西寄放在瓦罐中,待東西拿出來之後,這兩者之間就不存在什麼關係了。
這番言論在崇尚儒學,以孝悌治國的漢朝,那肯定是大逆不道的,別說是在當年,即便在當今社會,那也妥妥是白眼狼呀,何況,這話還出自孔子的二十世孫口中。
在群雄四起,逐鹿天下的年代,孔融這種清談文人,竟然還要領兵打仗(典型的趙括,紙上談兵,送人頭的)。黃巾軍攻打北海郡時,孔融戰敗,部下諸多建議,他非但不聽還殺人,導致部將分崩離析。在傷亡慘重,只餘數百人之際,孔融依然不理軍政,仍沉迷自戀和一幫馬屁精高談闊論。最後城破時不顧妻兒老小,只顧自己逃命,妻兒被俘,但因為和曹操是舊識,才被收留任用。
孔融效力曹操,但心中始終偏庇漢室,曹操向來多疑,自然對孔融諸多不滿。何況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代表著山東諸多世家大族,有很重要的話語權,甚至能左右當時眾多世族的輿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看中名正言順的他必然十分擔心社會輿論,想找機會除掉孔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何況《資治通鑑》有記載說孔融其人:“才疏意廣,訖無成功。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願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翻譯過來是說:孔融這個人志大才疏,做了的不只一件事。還喜歡高談闊論,投機取巧於官府,言辭優雅,讓人玩味傳誦,但他誇誇其詞的言論都無法順利實施。他只會口出狂言,言過其實又百般漏洞,難以自圓其說。雖然一時間能矇騙人心,但時間一長人們明白過來就不再依附於他。他所任用的官員,都是喜歡標新立異,好大浮誇的人,都是一些愛耍小聰明沒大才能大本事的人。然而對於一個只會玩嘴皮子,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就只會害人害已。
孔融兵敗被俘,曹操念及舊情留他任職。但是孔融不知恩圖報,也不想著安安心心的過日子,反而以嘲諷曹操為能事。《後漢書·孔融傳》中有記載孔融之死的原因之一,說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他嘲笑曹丕納甄氏乃是“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意思回信問他,孔融答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話可是侮辱曹操。
曹操雖然是文學家,但畢竟是武將出身,加之常居高位心思深沉,壓根不屑和孔融較量嘴上功夫,但心裡的小九九明鏡似的。後來曹操準備討伐烏桓,孔融又跳出來作死了:“大將軍遠征海外,很有本事啊。不過,肅慎曾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討伐!”他又不失時機,不遺餘力的譏笑曹操不自量力、盲目舉兵。
後來因戰亂田地多有荒蕪,水土流失,人口大面積減少,糧食收成日益遞減。曹操便在民間禁酒,可孔融繼續跳出來作死,拉都拉不在的寫信表示反對,而且言辭非但不敬,還十分輕慢。事情發展到後來,他甚至還反對曹操封侯,於是二人相互寫信,進行論戰甚至罵戰。
曹操最終忍無可忍殺了孔融,孔融被誅,時年56歲,還連累妻兒老小,夷三族。史書記載,孔融有一兒一女,男9歲、女7歲,寄養在別人家裡。臨死前還從容不迫的說出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種千古名言,這種年齡的眼界,日後定會有所作為,被父所累實為可惜。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總結:孔融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試探之後,卒。
-
6 # 劉太公曆史趣事館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年少時便已成名,於靈帝時開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今山東昌樂)相而名噪一時,當時的人們又稱他為“孔北海。建安年間,孔融先後擔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職位,這時候是曹操專權,他與曹操在政見上分歧巨大,最終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以“不孝”之罪名所殺。那麼問題來了,這位因從小小(4歲時)就懂得讓梨而聞名於世的孔融,為何最終卻被披上了“不孝”之罪名呢?孔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融四歲,能讓梨”。這是《新三字經》中的故事,說的是孔融四歲便懂得讓梨的故事。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 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 ,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 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 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 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 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 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 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 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 ,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那麼,孔融將最大的梨子讓給了誰呢?他的大哥孔褒。而這位悲催的哥哥孔褒,就因為貪吃了這個最大的梨子而丟了一條性命。
話說士大夫張儉,殺了大宦官候攬全家老幼之後,一路逃亡到了曲阜孔家,上前敲門。開門的是剛剛9歲的小孔融,小孔融讓張儉進去,收容了他。
不久之後事發,官府來追究責任,說:雖然門是小孔融開的,可是他年紀小,不具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但是他大哥孔褒,不是已經16歲了嗎?他以前吃過小孔融讓的大梨吧?那就這樣好了,這件事就算在孔褒身上吧,融四歲,讓哥梨,褒十六,還條命……於是莫名其妙的孔褒,就因為一隻梨,被官府拖出去,砍了腦殼。這就是孔融讓梨的後續故事。
長大後的孔融出任北海國相,成為了士大夫。有一天他為父親辦喪事,要求當地所有百姓都出來哭,而且必須哭的很真實,當作自己的父親來哭才可以。但是死的是你孔融的爹,又不是別人的爹,百姓哪哭的出來呢?呵呵,猜猜孔融幹了啥?他命人殺掉了一個在他爹墓前哭的人,罪名就是這個人哭的不夠傷心!
此外,孔融還是一個非常詭辯之人。史料《物理論》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因為沒有了糧食,管秋陽就對自己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吃了同伴並且最終活了下來。 這件事情遭到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強烈譴責譴責,而事後孔融卻對周圍人說: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天經地義,由於只是一個同伴,不是什麼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如果像管仲吃了鮑叔,貢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麼奇怪的。在孔融的思想裡:只有統治階級、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價值不如一隻禽獸!
孔融這種對生命的冷漠,不禁要問一句:這還是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嗎?
三國時期,孔融於北海為相,效忠曹魏政權,本應該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然而孔融卻是志大才疏,只會高談闊論,還總是對曹操出言不遜,當時孔融憤憤地說:“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孔融又說:“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這樣的“毀三觀”言論,在當時那個封建的時代當然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就是放在現在也沒人敢說出口吧!因此曹操在得知事情緣由後,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弄虛作假,便於建安十三年狠心殺了他。孔融死之前曾請求曹操放國他九歲的兒子,而孔融當時年僅九歲的兒子看到這一幕後說了八個字,成為了千古名句:“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正如字面意思一樣,這個鳥巢都傾倒了,怎麼還可能有完美的鳥蛋存在呢?
孔融後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一切:孔融為了自己的名聲,可以毫不猶豫放棄妻子和子女的性命;孔融對父親母親沒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視他人生命如同草芥。故而孔融又怎麼會真正地設身處地為自己的哥哥們考慮呢?
孔融讓梨,大奸若忠!有多少偽君子,由於善於偽裝再加上政治美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而曹操說孔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
7 # 無聊的人175
孔融讓梨,中國經典的儒家教育思想。從小就要像君子一樣彬彬有禮,懂得謙讓,關心長輩,關愛他人。好像有些連成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卻要求小孩子去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寇上乖孩子的美名。
長大了的孔融也很有學問,但慢慢的活得有點像小孩子的性格,性格乖張,目中無人,不識時局,在工作崗位上毫無作為,儼然成了書呆子。丈著自己有名氣,地位,多次頂撞曹操。在那樣的亂世,有仇必報,握人生死的曹操會放過他嗎?最終孔融被曹操滅族。
-
8 # 仁者厚德載物
提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非常有名的,四歲的孔融非常善良懂事,他把又大又甜的梨子讓給其他人吃,體現中華民族謙讓友愛的傳統美德。
但是孔融的人生結局,那些宣傳傳統美德的老師們就不太敢說了。因為孔融的人生結局不符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大道理。
孔融這樣德才兼備捨己為人的好孩子,長大以後卻不是無惡不作自私狡猾的壞孩子曹操的對手,最終被曹操滿門抄斬,連孔融年幼懂事的無辜兒女都被曹操屠殺,比如孔融七歲的女兒在遇害之前悲傷地對她九歲的哥哥說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樣的名言。
現在一些勢利小人拼命吹捧美化殺人如麻奸詐兇殘的曹操,卻拼命詆譭汙衊剛正不阿義薄雲天的孔融,這幫勢利小人的出發點就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勢利邏輯。
好孩子孔融與壞孩子曹操是一個時代的人,孔融只比曹操大兩歲。
孔融16歲時為了保護被宦官侯覽迫害追捕的義士張儉,不惜捨己為人自己被朝廷逮捕下獄,因為張儉是孔融哥哥的朋友,孔融哥哥也被逮捕下獄,孔融與哥哥爭相承擔責任視死如歸,最終孔融的哥哥被朝廷殺害。
孔融天生忠肝義膽嫉惡如仇,他做官以後不畏宦官權貴,檢舉貪官汙吏的腐敗罪行,而孔融這樣剛正不阿義薄雲天的好人在東漢末年那樣暗無天日的時代是很難生存的,孔融先後得罪大太監侯覽,皇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大軍閥董卓袁紹曹操等人,因此孔融的命運多舛。
而曹操卻是一個心狠手辣無惡不作的壞孩子,作為大宦官曹騰的幹孫子,小衙內曹操從小與袁紹等一批花花公子不務正業無惡不作,比如曹操看到別人家的新娘子漂亮,就色膽包天地拿一把尖刀偷偷進入洞房劫持並強姦了新娘子。
但上天並不公平,賜與自私兇殘壞孩子曹操的才能遠遠勝於捨己為人好孩子孔融,孔融只是文學家教育家,而曹操卻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在東漢末年那樣軍閥割據戰火紛飛的亂世,孔融仍然試圖力挽狂瀾,他發展教育興辦學校,用儒家的仁義道德教育來感化人心,據說有四萬多參與造反誤入歧途的百姓經過孔融的教育而改邪歸正。孔融還不拘一格向朝廷推薦提攜了經學大師鄭玄等很多優秀人才。
而曹操殺人如麻,濫殺無辜,多次屠城,比如在徐州曹操一次就屠殺幾十萬無辜人民,不分男女老少一個不留,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比如曹操對被俘的少數民族軍民,一次就屠殺二十多萬人。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飛揚跋扈,獨攬大權,殺害了漢獻帝的皇后皇妃皇子等,忠於漢朝的大臣名士被曹操殺害的更不計其數,比如崔琰楊修荀彧婁圭邊讓袁忠許攸董承耿紀金禕韋晃吉本趙彥陳宮張邈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吳碩等。
曹操的兒媳即曹植的妻子僅僅因為穿了一件華麗的衣服就被曹操殺害。
公元208年,曹操不僅殺害了孔融一家,在同一年曹操還殺害了救死扶傷的神醫華佗。
這一年,曹操最聰明最喜歡的兒子神童曹衝也離奇去世,只有14歲。醫生說曹衝是被毒蛇毒鼠咬死的,也有傳說是被曹丕為了繼承曹操的王位而害死了最聰明的弟弟曹衝。
曹衝死後,曹衝的好友另一個神童周不疑成為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曹操看到周不疑就想起曹衝而傷心,於是曹操就殺害了周不疑。
當然人無完人,孔融也有很多弱點,比如孔融的政治軍事才能遠遠不如曹操,比如孔融也說過一些離經叛道的話,導致被曹操一夥加油添醋上綱上線陷害。
但欲加其罪何患無辭,為什麼一些勢利小人抓住孔融這樣好人的所謂缺點誇大渲染,而對曹操殺人如麻的暴行視而不見,而拼命吹捧曹操的那些豐功偉績。
難道真是好人要成佛必須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英雄流血又流淚,還被後人世世代代詆譭汙衊謾罵,而曹操這樣殺人如麻又雄才大略的壞人卻可以受到後人世世代代的頂禮膜拜。
-
9 # 小於王子
孔融讓梨,中國經典的儒家教育思想。從小就要像君子一樣彬彬有禮,懂得謙讓,關心長輩,關愛他人。好像有些連成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卻要求小孩子去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寇上乖孩子的美名。
長大了的孔融也很有學問,但慢慢的活得有點像小孩子的性格,性格乖張,目中無人,不識時局,在工作崗位上毫無作為,儼然成了書呆子。丈著自己有名氣,地位,多次頂撞曹操。在那樣的亂世,有仇必報,握人生死的曹操會放過他嗎?
-
10 # 泛海藍
結局是被曹操定了一個罪名給殺了,包括他的一對兒女也被殺害。
這個罪名是孔融孔大炮的一句驚世駭俗的話,他說:父母並不是真的愛子女,他們只是因為自己的快感而創造的下一代;而母子之愛也並不存在,就像東西從瓦罐裡拿出來後,就和瓦罐沒有關係了。這種話放在現在,也沒有幾個人敢說,何況是三國時代,這種擾亂社會倫理,大逆不道的話,是會引起公憤的。就這樣被曹操抓住機會定了罪。
難道曹操就因為孔融說了這句話就應該致死嗎?不是的,其實在這之前,曹操早就看孔融不爽了,因為孔融三番五次諷刺曹操,又說不過孔融,搞的他很難受,一直找機會治治孔融,結果就發生了上面的故事。
那麼曹操為什麼和孔融過不去呢?那是因為孔融的“忠",與曹操的"詭"給碰上了;孔融是忠於漢室的,也是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一支力量,董卓敗了以後,孔融到了許都以後,居然發現了真相,那就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怎麼可以?原來曹操你居然是個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小人。孔融對曹操的那個狠那,就像雪姨對文佩的恨。別人的恨都是放心裡面的,但是他孔融有個性,是表現出來的,三番五次的去諷刺曹操,最著名的一次是,當時曹操攻佔了袁紹的翼州後,抓住了袁紹的媳婦,長的很漂亮,想佔為己有,結果被自己的兒子搶佔了先機,作為政治家,那老子總不能和兒子搶吧,於是順水推舟,把她許配給兒子,孔融知道後,說了一句: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書讀得沒有孔融多,也不知道孔融是專門來諷刺自己的,還請教他怎麼理解,孔融直接說:說的就是你的事。
後來還發生大大小小的很多的事,曹操早就想除掉他了。上面的那句驚世駭俗的話只是殺他的藉口而已。
-
11 # 唐風宋月
孔融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兄弟七人,排行老六。四歲時吃蒸梨,他拿了個小的。父母問他為啥不吃大的,他說,我最小,該吃小的。十歲隨父到了長安,聰慧之名在圈子裡很響。太中大夫陳煒聽說了他的事蹟,說道,一個人如果小時候太聰明的話,長大後未必能成大器。孔融聽了高聲反駁道,照這麼說,你小時候是不是非常聰明啊。意思陳煒現在混得不咋地。其實一個十歲孩子,面對長者良言相勸,即使不認同,也沒必要當場反駁,進行人身攻擊。由此可見孔融是個愛較真的人。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性好學,博涉多覽。
東漢末期計程車人分兩派,一派信儒,一派信法。袁紹劉表司馬懿是儒家信徒,曹操劉備諸葛亮是法家信徒。孔融是孔子後人,是儒家信徒的標杆人物。他小時候的讓梨之舉,其實是給自己炒作包裝。當時的社會盛行舉孝廉,舉孝廉啥意思?你得先有了孝廉的名聲,才有大佬舉薦你,你才有可能當個官。
但把自己包裝成孝廉這事,只有儒家信徒才幹,比如臥冰求鯉的王祥,讓梨的孔融,還有法場上替父求死的司馬懿。法家信徒是不屑於幹這事的。曹操就說,我從不慕虛名而處實禍。劉備就說,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曹劉這些話都是反孝廉的。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名聲都不在乎,你還能在乎啥?一個人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愛,你還能愛誰。
所以曹操舉孝廉的故事很牛逼。當時有一位大佬,曹操想得到人家的舉薦,但是人家避而不見。因為曹操是個頑劣之徒,踹寡婦門挖絕戶墳,拳打南山養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沒他沒幹過的。還曾跟袁紹一起偷過別人老婆。所以如果誰舉薦了曹操,以後這碗飯就吃不成了。但是曹瞞狡詐,拿著刀子把人家逼在屋子裡。給個痛快話,舉不舉。大佬沒辦法,給了他八字評語,亂世奸雄,治世能臣。曹操靠這八個字被舉了孝廉。
曹操當權之後,儒家信徒都看不起他,拒不出山。比如司馬懿,假裝中了風,癱瘓了,不能參加工作。曹操派人暗中觀察了一晚上,司馬懿躺在那兒一動沒動,連腳趾頭都沒動過。曹操一看,我靠,牛逼啊。就放了他一馬。後來司馬懿病好了,曹操說,你要再不出山,我滅了你全家信不。司馬懿慫了,從了。
孔融成年後,名聞四海,“負其高氣,志在靖難,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用現在一句話叫作,野心(志向)和能力不匹配。三國亂世,需要的是曹操劉備這樣的奸雄梟雄厚黑英雄,或者呂布賈詡這樣的三姓家奴,像孔融這種博雅君子(腐儒),註定吃不開。孔融為北海郡守,開始被黃巾軍圍攻,幸虧劉備出兵相救。後被袁譚所攻,流矢雨集,戈矛內接,孔融不理俗務(也理不了),躲在書房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孤身一人逃脫,老婆孩子被袁紹俘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跑到許昌,投奔了曹操(漢獻帝)。
孔融跟司馬懿一樣,都看不起曹操又當婊子又立牌坊那一套,因此處處跟曹操作對。曹操曾下過《徵賢令》,不論出身,不論品行,唯才是舉。有啥本事來我這兒走兩步。因此他的手下都是品行不咋地但是能力很強的人,比如被吹上天的郭嘉,品行就不好。還有賈詡,兩面三刀。大耳賊劉備,是他唯一認可的英雄,潛龍。
但是大漢以孝治天下,所以曹操還得大肆宣傳孝道。這就讓孔融這幫忠誠的儒教徒不爽得很。但是又沒辦法反駁人家,只好反其道而行之,宣傳不孝。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就是表明個態度,我跟你不是一路人。比如孔融說,孩子只是父親情慾發作的產物,父子之間根本沒感情。母親和孩子從生下來之後就沒有關係了,就如瓶子裡倒出來的水,和瓶子有啥關係呢。其實就是對曹操的反抗。
當時戰爭頻繁,糧食不夠吃(那時候主食就是高粱,而高粱是釀酒的主要原材料),因此曹操下令禁酒。孔融說,喝酒利大於弊。漢高祖劉邦要不是喝醉了,他敢拔劍斬白蛇嗎?樊噲要不是鴻門宴上喝了二兩貓尿,酒壯慫人膽,他敢跟項羽叫板嗎?漢景帝要不是喝醉幸了唐姬,能生下漢武帝,開創千古霸業嗎?所以喝酒是好事,你不能為了可惜二兩穀子,就把酒給禁了。
真正讓孔融招來殺身之禍的是孔融對周公的評價。曹操自比周公,說自己跟漢獻帝的關係就是周公和成王的關係。其實這都是哪跟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誰都知道他是個反骨仔,跟周公沒法比。曹操攻下冀州,準備納甄氏,結果被兒子曹丕捷足先登,因此對曹丕很不爽。孔融有一天吃飯跟曹操說,曹丕這事做得不對。曹操問,哪兒不對。孔融說,當年周公伐紂,就納了妲己。曹操一聽來了勁,那本書寫的,我看看。孔融大笑,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曹操一聽,臥槽,耍我啊。於是動了殺機。
但是曹操還給了他一個機會。畢竟孔融有那麼大的名頭在,人才難得,不能想殺就殺。曹操警告他說,當年廉頗藺相如有意見,但能互相忍讓,終成千古佳話;袁盎晁錯有意見,但卻互相攻擊,終於雙雙慘死。我跟你無怨無仇,只望互相成全,不想互相傷害。我作為一國宰相,也沒啥本事,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無非養了一幫能征善戰之士,這幫傢伙別的幹不了,殺個把浮華交會之徒,還是綽綽有餘的。
孔融聽了曹操警告,怕了,慫了,跟曹操服軟:(吾)性既遲緩,與人無傷。輒布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終身誦之。您的教誨我曉得了。我是個性格遲緩的腐儒,對你構不成啥威脅。您就當我不存在。隨後賦閒在家,終日讀書講學,不議朝政,常嘆曰:“坐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但曹操是個睚眥必報之人,怎麼會讓孔融善終。很快讓人收集了孔融曾經說過的不孝言論,將孔融送上了斷頭臺。一個靠忠孝節義立身的聖人之後,最後卻因不孝被殺,這跟楊修被冠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害一樣,都是藉口而已。
參考書目:《後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魏晉風度與文章及藥與酒的關係》
-
12 # 勵耘堂
孔融,字文舉,魯華人,孔丘20世孫也,7世祖霸,為元帝師,官拜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不僅僅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還有一件事,有個叫張儉的人,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張儉被朝廷宦官侯覽所記恨,便誣陷要捉拿張儉入獄,張儉藏在孔褒家裡,因孔褒不在家,他看到孔融年紀小,,沒有告訴孔融原因,孔融見他驚慌神色說:哥哥雖未在家,我難道不可以替哥哥款待你嗎。便把張儉留在家裡,事情洩露出去,朝廷派員秘密捉拿,張儉得以逃脫。於是逮捕了孔褒弟兄倆,在審問他們時,是誰獲罪,孔融答到:收留張儉的是我,我願領罪。孔褒說:張儉找的是我,與弟弟無關,罪責在我。後來孔融的名氣也大了起來。
孔融的死因最後葬送在了曹操手裡。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說於曹操:武王伐紂,以姐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父子的譏諷,還問這是何典故孔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災荒。軍糧短缺,曹操為此禁酒,孔融又連連上書以反對,對於孔融一再與自己作梗,便早懷嫉恨。只因孔融名聲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建安13年,北方局勢安定下來,曹操著手實施統一大業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趁勢以:跌宕放言,傲慢行事之由,開始對孔融下手了。
-
13 # 貓女二胡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演義中,曹操打算出師討伐劉備,繼而進攻東吳。孔融在朝堂上點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隨後率大軍出征。
歷史上,沒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這一說。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確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僅殺了他,還將他的妻兒老小全部誅殺。
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讓梨”,4歲就知道把大個兒的梨子讓給別人,客人笑稱他為神童。
可是長大之後的孔融怎樣了?曹操又為何一心除掉他呢?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劉備舉薦42歲的孔融為青州刺史。
時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後來,孔融輾轉到曹操手下。
曹操這人比較複雜,既愛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個矛盾綜合體。他知道孔融有才,讓孔融到許昌做了將作大臣,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
孔部長上任後幹得不錯,常常在朝廷的御前會議中,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曹操一直都很重視他。
恃才傲物 接二連三唱反調
可是,公元197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讓孔融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術大言不慚地在壽春稱帝,曹操很生氣。由於楊彪曾經和袁術聯姻,便遷怒於太尉楊彪,想方設法誣陷楊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聽說了這事兒,跑到曹操跟前講道理。他對曹操說:“《周書》上說,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連及,怎麼能把袁術的罪歸於楊公呢?”
曹操這時正在氣頭上,可孔融的話又無懈可擊合情合理,如果這樣濫殺無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可曹操還是不肯放過楊彪。孔融沒辦法,只得暗中活動,請求審理時不要拷打楊公。
再譬如曹操頒佈了一條禁酒令,說酒會亡國,必須嚴禁。其實,曹操的本意是為了節約糧食。可孔融不幹了,說自古以來,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無言以對。
孔融系名門出身,為孔子二十世孫。又自少譽滿清流,養成了自視甚高,目空一切的脾性。疏狂的孔融回回都反對,這讓曹操極度惱火。
忍無可忍 主子設計除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發兵南攻荊州。孔融再次唱反調,而且謂之“以至不仁伐至仁”。這次事關重大,曹操忍無可忍,下定決心幹掉孔融。但孔融是一個名士,不能說殺就殺。
那麼,妥當的方式就是謀殺。曹操精細盤算,認為給孔融羅織罪名最為妥當。曹操的謀殺行動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這年的八月二十四,曹操派光祿勳山陽人郗慮出任御史大夫。為什麼要讓郗慮做御史大夫呢?因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與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慮一上任,曹操就馬上指使他蒐羅孔融的過錯。郗慮既樂意又賣力,搞別人興致差點,搞孔融他來勁了啊。
罪名有三 不忠不孝不尊先賢
很快,郗慮就蒐羅到給孔融定罪的證據——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
要說這罪名夠大了。可曹操認為,僅此一項罪名還不夠猛,命郗慮繼續秘密調查蒐羅。於是,郗慮又收集到孔融的兩大不孝的言論。
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說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則回贊禰衡,說你是“顏回復生”。
另一個是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
名譽全無 死後只一人敢為其收屍
實際上,一條謀反言論就足以幹掉孔融了。為什麼曹操偏偏要兩項罪名呢?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漢朝是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以不孝為罪名強加於孔融,不僅除了心頭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維護漢室。
且後兩條罪名可證明孔融人品有問題。肉體殺掉,還消滅名譽。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處以死刑,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孔融生前,京兆人脂習與之交好。脂習曾多次告誡孔融,不要過分剛直,否則將遭到禍害。這下,孔融真的死了,只有脂習敢去為他收屍。
曹操知道此事,立即下令搜捕脂習。連為之收屍的人都不放過,可見曹操對孔融的恨意之深。
部分內容選編自《歷史就這四張臉》
部分根據網路資料編輯
-
14 # 楊周彝
我只會管好自己的事,關注眼前和今後的事。絕不會吃飽了撐的,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管不著邊際的閒事。無所事事好管閒事的人,上海老話叫遊手好閒、長舌婦。
-
15 # 聰慧的王者
孔融讓梨,讓的是心,是精神。僅管自己很想吃大一點的梨,可最後還是挑了小黎。事情雖小,但折射出的不以自我為中心,禮貌謙讓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人人都能獻愛心,哪怕只是一點點,它也能在大範圍引起共鳴,達到先人後己的效果。從而使那些多吃多佔,不懂禮貌,你爭我奪的風氣沒有市場。只有自己把自己管好,遇事先顧大局,在禮讓的份圍中達到和諧。雖然自己吃了虧,雖然也可以得到大一些的梨。但由於這精神,造就了團結的份圍。因此,孔融雖然是懂道理,先吃了小梨。但他給人們留下的先人後己精神,永照後人,成為永不過時的佳話。
-
16 # 艾利斯紡織有限公司楊
這個歷史典故,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童年的孔融,卻不知道後來的他,個人認為一個人的生長環境會根深蒂固的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和格局,一個人如果真想成長必須跳出原生態家庭對他的影響,在這裡他如果能跳出當時那個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應該說,孔融還是個孩子很好的“孩子”。
回覆列表
孔融是中國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的他還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說起這個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讓梨”。他在4歲的時候就懂得將大的梨子讓給父兄,因此被後人稱讚。
《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的話語,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在成年之後性格大變,最後甚至連累全家被滿門抄斬,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獻帝即位後遷都許昌,孔融被朝廷徵召為將作大匠,不久之後又被升為少府,他平時喜歡抨擊時政、言辭激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孔融就對他極為不滿,經常冷嘲熱諷。
後來有一個御史大夫誣告,說那位擊鼓辱罵曹操的名士,完全是孔融在幕後主使,曹操惱羞成怒,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誹謗朝廷”等罪名,將他滿門抄斬。
孔融被害時,他的兒子9歲、女兒7歲,因為年紀幼小得以保住性命,當孔融被捕的訊息傳來後,兩個孩子還在玩遊戲,一點都不為所動,旁邊有人問他們:“你們的父親被捕了,你們為何無動於衷?”
小女兒悲傷地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沒過幾天,曹操就決定派人去殺死那兩個孩子,捉拿他們的人到達後,女孩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兩人臉色不變,拔劍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