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翁子涵
-
2 # 朝海暖春
巴洛克文學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上半葉時達到興盛。“巴洛克”一詞來源於西班牙文,16世紀時首先出現在首飾行業中,意即“一顆不圓的珍珠”。而後這個詞的含義幾經變化,現在人們多把16世紀的建築稱為具有巴洛克風格的造型藝術,這種藝術以富麗繁複、精雕細刻為特點。
巴洛克文學的風格與此相仿,故而得名。
巴洛克文學源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盛於法國。義大利巴洛克文學的代表是賈姆巴蒂斯塔•馬裡諾(1569—1625年)。他的長詩《阿多尼斯》敘述了愛神維納斯與美少年阿多尼斯之間的愛情糾葛,其中作者還編織了許多插曲,詩句華麗,形成一種“馬裡諾詩體”,並引起各國詩人的紛紛仿效。
在西班牙巴洛克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有兩個代表人物,即詩人貢戈拉•伊•阿爾戈特(1561—1627年)和佩特羅•卡爾德隆(1600—1681年)。阿爾戈特的歌謠和十四行詩風格幽默、活潑。
他的成就主要是敘事詩與寓言詩。其作品《孤獨》描寫了漁民與驚濤駭浪的搏鬥,文中比喻新奇,典故冷僻,形象奇特,詞彙誇張,句式對偶,形成了“誇飾主義”,又名“貢戈拉主義”,這種文學手法因此成為17世紀西班牙文學中巴洛克時期的代表傾向,影響深遠。
佩特羅•卡爾德隆是繼維加之後西班牙又一位著名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人生如夢》描寫了波蘭王子塞希斯蒙多的不平凡經歷。在文中王子是人生的象徵,他的反抗表示對宿命論的否定,但其不足之處是作者僅希冀在宗教中尋找出路。
劇本結構嚴謹,詞藻精美,經常以象徵和隱喻來加強效果。總體說來,巴洛克文學發展了一種新的美學趣味和傾向,它不甘於固有的價值體系,它的出現是與當時的社會願望和需要相適應的。
巴洛克文學的成就不高,有重大影響和重要價值的作家及作品並不多,儘管如此,巴洛克文學的藝術手法對於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仍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對19世紀以來的拉美文學也有深刻影響。
-
3 # 康巴Danzhou
我不知道,日本的文學界對於“巴洛克文學”是怎麼定義的,但是依照我個人的理解,巴洛克風格應該大概是這樣的:強調“文藝復興”風格色彩,強調華麗恢宏,強調運動性,強調破壞連續性。
回覆列表
“巴洛克”是一種歐洲藝術風格,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主要是什麼呢,總結為以下幾點:提倡世俗化,推崇人權,反對神化,反宗教,倡導人性解放,華麗而繁複,動人心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強調感情表達。
像日本的文學作家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大江健三郎等,都是日本文學的優秀代表,在世界文學領域都是赫赫有名,中國讀者也很熟悉。
川端康成:一般看日本文學的都看過川端康成吧,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代表性作家啊。他的《雪國》《古都》《千紙鶴》都很有名。川端康成的特色就是他非常非常的日本,他的東西你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的:細膩、唯美、精緻、沉靜、物哀。推薦《雪國》。
芥川龍之介: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說,對人性揭露很深刻。但據說在日本本土大家不怎麼讀他,一個可能是因為他基本都寫短篇,還有就是確實寫的都很嚴肅啊……代表作《鼻子》《竹林中》(黑澤明電影《羅生門》就是據此改編的)
大江健三郎:簡直了就是日本版的魯迅。老先生受魯迅影響很大,來中國交流也說非常喜歡魯迅,他很喜歡中國的,對日本的未來很憂慮。他的東西都很深刻,我只讀過他的《個人的體驗》和一些文藝評論。但確實是非常優秀的,只是可能對現代的年輕人吸引力不大,看他東西需要時刻動腦子。
夏目漱石:這個,是一大作家啊。《我是貓》可能中國讀者最熟悉了。但是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吧,感覺多是知識分子,年輕讀者不一定很熟悉。他對人性剖析也是驚人的深刻。日本現當代的壓箱底鎮寶作家了,世界文學史上很有名的。
三島由紀夫:天才型作家。看三島的作品,就覺得那個才華真是透過紙張往外溢位啊,不明白為什麼他沒得諾貝爾。看三島的作品很容易就掉進他的世界。我個人覺得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觀察的入木三分,而且還很喜歡觀察自我。推薦《金閣寺》《假面的告白》。《豐饒之海》我很喜歡,就是太長了,暫不推薦。><
村上春樹:算是日本現代主義寫作的代表吧。可是我覺得看村上春樹還不如去看歐美現代主義的那些個大家。總覺得他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創新啊。代表作就是在中國很紅的《挪威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等了。
渡邊淳一:我個人無感。感覺是流行性作家側重於寫都市人吧,出軌啊婚外情什麼的。中國這邊引進了他很多作品,比較熟的是《失樂園》《紫陽花日記》。
以上都是現當代個人作家,還有古代的一些作品,像《源氏物語》《平家物語》《枕草子》等等,都是學院派推崇的、在文學史上留名的。不過個人建議還是先從現當代讀起吧,至少那個時代感還有點共同的地方。所以我覺得日本和巴洛克的不是很相似,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