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過去都是紅色的。
67
回覆列表
  • 1 # 顧建餘紫砂講座

    一、紫砂朱泥詳解

        在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中,包含臺灣在內的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所盛行的“工夫茶”,堪稱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工夫茶俗甚為講究茶具,特別要求的是“工夫茶四寶”,四者缺一不可,這四寶即是:“玉書煨、潮汕烘爐、孟臣壺和若深甌。”工夫茶,其發源地是潮州,據歷史記載,早在北宋時期,潮人便以能飲且善於飲茶之道著稱。到了明代,飲茶已經成為潮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居自斟、客來禮敬、祭祖祀神、婚喪嫁娶、息訟講和、人際酬酢......飲茶可以滿足人們生理的和社會生活的各種需要,並從有閒階層的專利圈中脫穎而出,迅速走向全社會。

        以孟臣壺為主要代表的宜興朱泥工夫茶壺,以壺小色佳在各色茶器中獨領風騷。自明朝晚期,直到民國初期,對中國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用朱泥做成的壺,胎質細膩柔和,砂粒暗顯,分佈均勻,胎色硃紅,鮮豔紅潤,表面透明度好,光素無紋,靠壺及泥料本身的原色吸引目光。使用年代越久遠,表面肌理效果越明顯豐富。朱泥壺一般均壺小胎薄,蓄熱能力較短,但揚香力特高,茶湯回韻悠長。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

        同治時期就有“明制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之說,工夫茶器的高下恰如今的豪宅名車,往往是茶民們身份地位的另外一種表徵,所以使用茶垢累累的陳年舊壺,正是以暗示持壺者為深諳此道的箇中高手。所謂“上行下效”,上層社會講究茶具,自然帶動中下階層的起而效尤,也追求“壺出宜興者最佳”。

        

    朱泥,在《陽羨名陶錄》中又稱為“石黃泥”,從明清到現在,其礦藏分佈還是比較廣泛的,但是如今其中絕質上品已經很少見了,因此,有人說:今日朱泥非明清朱泥了。

        如今在趙莊、黃龍山、紅衛小煤窯、查林等處仍然有朱泥出產,但“趙莊朱泥是朱泥中的極品”為廣泛做壺人和愛壺人認同,以前在宜興名嶺也曾經出現過一批品質比較好的紅泥,可是,現在在茗嶺再也找不到這樣好的泥料了。如今有很多人說“黃龍山出朱泥”,有做壺人這樣說,也有很多愛壺人也這樣認為,但我以為這不怎麼符合實際,從歷史開採來看,黃龍山多出紫泥和少量的紅泥,而其中的朱泥所佔比例很小,基本可以被忽略掉,而且品質不好。朱泥歷來就很名貴,一是礦源有限,二是採掘困難,以前朱泥的價值就是紫泥的幾十倍,礦料都是按斤計算的。紅泥和朱泥比較,紅泥的硬度比較強,是不溶於水的,而朱泥的硬度比較小並能溶於水。我認為這二者的差異主要是泥中含砂量不同,好的朱泥,要求含砂量少,含於口中感覺不到沙性為最好,如果含砂量過於高,可塑性增強,但收縮率降低,最終會造成燒製後的效果不理想。一般來說,收縮率是區分朱泥和紅泥的標準,以18%為分界線,小於18%的就算是紅泥,高於18%的就是朱泥,朱泥的收縮率最高能到30%。而很多人認為黃龍山出朱泥的人不知道,黃龍山紅泥的收縮率僅僅達到10%左右。朱泥原礦的顏色以鵝蛋黃為主,細膩並且帶有油性,至於朱泥是如何形成的,我就不知道了。好的朱泥中,石英的含量都比較高,含石英量少的朱泥,燒製後壺表面暗淡無光,而好的朱泥,燒製後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的紅色光澤,而且也不會是單一的紅色,會煥發出七彩光暈,並且紅中泛出黃色光澤來。

        朱泥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處在嫩泥礦的下層,因為朱泥的燒製收縮率比較高,成品率低,所以對於朱泥的練制和製作要求都比較高。選礦、挑選、石磨研磨、過篩、加水攪拌、排氣、晾乾、陳腐。這一個過程說時簡單,但做的時候卻很繁瑣。

    二、紫砂大紅袍泥料的特性

    大紅袍泥料細密,手感柔和,紅豔奪目,氣質高雅,其喜氣的味道可以和朱泥媲美,為比較稀少的泥料之一。

    窯溫:約1080度

    收縮率:約30%

    泥性:低張力,收縮率和朱泥差不多,是普通紫泥的3倍,製作時泥性掌握不容易,以前用來對紅泥調色和做顏料用來在紫砂壺上繪畫用,為傳說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極品朱泥之一種。

    難度:容易開裂、塌陷、變形,窯溫低者成品色澤偏黃易還原,窯溫高時易變形起泡,成品率不到二成。

    特點:質感綿密,緊實細緻,拿在手上紮實沉重,紅潤豔麗,是紫砂泥料中的極品。泥中含少量原礦顆粒,衝淋熱水後會色變,顯出紅中帶紫色,養壺時很容易顯現出包漿。

    沖泡特性:使用時先溫壺,茶湯渾厚醇和,柔順,口感好。

    沖泡建議:因為泥質細密,整壺的透氣性不及段泥和紫泥等,也正因為其這“缺點”才造就了她的最大特點:泡茶時不會奪茶香味。此泥料製作的壺,適合泡烏龍茶、鐵觀音、巖茶等有特殊香味的茶葉,對於其他的茶葉也適合。適茶性廣。

    (圖一、二、三、四為朱泥壺,圖五、六和七為大紅袍泥壺,以上壺都是我製作的)

  • 2 # 魔法蘋果73

    從嚴格意義上說 現在的朱泥和大紅袍都是清朝以後失傳的泥料而由現在紫砂匠人重新撿回來的紫砂泥品種。類似現在的汝窯技藝。從紫砂礦料分類看 現有朱泥不管是被承認的趙莊小紅泥還是小煤窯朱泥 都是具有高收縮率低成品率的朱泥特點,結構更具玻璃相,表面容易起皺 養出來色澤更為紅豔。基本上可以說就是當年那個朱泥再現。而大紅袍泥就難說了。傳統大紅袍泥料燒出來顏色較朱泥的更為豔紅。所以現在很多大紅袍泥料都是重新摸索開發拼配出來的。主要是保證那種調色效果。而宜興有些匠人則是透過在朱泥原礦中進行再次精挑出色澤更紅豔的泥料稱為大紅袍。以上兩種方式哪個才是更接近當初大紅袍泥料就見仁見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 當初那種大紅袍壺外觀感覺現在的大紅袍壺都能符合。剩下的就看自己認同不認同了。

  • 3 # 東家APP

    朱泥十分名貴,在昔時價值為紫砂泥之50倍以上,開礦採集以斤兩計價出售。但朱泥因礦源有限,且採掘難題。

    朱泥並非只有一種。一些人以為,只有所謂的"皺紋""梨皮"才是硃砂泥而且是好硃砂。這樣的熟悉是極其片面和淺陋的,主要是朱泥知識貧乏或被一些謠傳所矇蔽,使很多紫砂朱泥興趣者誤入歧途。朱泥、大紅袍(一般顏色比朱泥壺深,往往是紫紅啊玫瑰紅啊等)、小紅泥都歸類於紅泥類。

    在宜興,朱泥產地不是一個,好比詳細礦脈有:黃龍山朱泥、青龍山朱泥、趙莊山朱泥、象牙山朱泥、蘭山朱泥、小煤窯朱泥、烏山老巖口朱泥、香山朱泥等等。而且在某個地方,又分佈不同品象的小礦層和品種。礦脈不同,天然朱泥的內在礦物成分不同,因此燒出壺的特點也不同。

    小煤窯朱泥,大紅袍,趙莊朱泥的比較

    朱泥與紅泥的本質區別

    1.兩者的原礦不一樣:紅泥是"五色土"裡面普通的泥料,而朱泥的原礦是石黃石。

    2.兩者的收縮比不一樣:紅泥的收縮比是14%左右,而朱泥的收縮比是25%左右。

    3.兩者的窯溫不一樣:紅泥的窯溫是1100度,而朱泥的窯溫是1080度。

    4.兩者的色澤、質感不一樣:紅泥呈光潔明亮紅中略帶一點橙色,而朱泥呈硃紅略泛桔光,溼潤透明質感很好。

    5.兩者的成型工藝不一樣:紅泥成型工藝較易,大小壺型可以做,而朱泥成型工藝很困難,大的壺型沒辦法做,小的壺型做出來可愛生動。

    6.兩者敲擊聲音上不一樣,朱泥的燒結度高,發聲尖嘯的金屬感;紅泥燒結度低,發聲沉穩有陶土感。

    "朱泥"的主要特性:

    結晶度高,泥的斷面接近瓷質,將壺蓋從壺口提出,可聞鏗鏘之金屬聲,以指彈扣,聲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燒製前是橘黃色,燒成後紅中透著橘黃,用熱水衝淋朱泥壺,立展嬌嫩的鮮紅色,氤氳中有紫光遊浮。泡養包漿後紅色沉穩。收縮率高,成型難,燒造過程中極易變形,從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鐵量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析出鐵質,出現火疵點。

    "十朱九皺"的說法正確嗎?

    儘管朱泥壺垂直收縮大於橫向收縮,但不能用"無朱不皺"去概括,傳世的眾多朱泥作品都是不起皺的。精心選泥,掌握泥性,煉製得當,朱泥壺可不起皺。

    為什麼朱泥壺內的水不易收幹?

    朱泥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適合泡輕發酵的鐵觀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揚香高。朱泥壺內的水不易收幹,並不表明泥料有問題,而是泥性所致。紫泥、綠泥一類的泥料製成的壺,相對密度低,殘水收幹得就快。

  • 4 # 靜觀滄海8

    說起大紅袍就一定繞不開朱泥,現代大紅袍的稀有性在於它已沒有獨立的礦源,只能從相對珍稀的朱泥中提煉,我們常說的大紅袍指的就是這種在優質朱泥中所提煉出來的質地更加純潤的朱泥。正常情況下,一噸的朱泥最多也只能提煉幾十斤的大紅袍,這樣煉製出來的泥料無疑是朱泥中的極品,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朱泥大紅袍。因黃龍山2005年已經封礦,小煤窯禁採封礦後也於1997年填埋綠化,黃龍山和小煤窯朱泥已鮮見其蹤,市面上我們所見到的大紅袍絕大部分都是趙莊朱泥大紅袍。

    有關大紅袍的傳說很多,但大都是人云亦云,亦或是壺商為了賣壺而故意混淆概念。近代原礦大紅袍所制的紫砂壺,最著名的當屬現藏於宜興紫砂工藝廠民國時期俞國良所制的大紅袍四方傳爐。經考證此壺為產自黃龍山的大紅泥(也稱為大紅袍)所制,該泥產於黃龍山淺表層,礦料外觀呈大紅、雲片狀緻密結構,質硬且不溶於水,泥料砂性較重,燒成後呈大紅色,產量及其稀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已幾不可得。據坊間所傳,早年在紫砂一廠、二廠此料已彌足珍貴,即便如蔣蓉大師在做壺時也只是用此料做裝飾和點綴,其珍貴程度絕非一般工匠可以使用。八十年代中期,為迎合臺灣藏家所求,二廠紫砂研究所製作了一批大紅袍小品,而且也僅出於所長徐漢棠愛徒房玉蘭和範其華之手(其時二廠總工藝師範永良也有所做,且以中大品見長)。目前該泥料已基本絕跡,在宜興包括絕大部分壺工都無緣得見,其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藏家一旦得之無不視若拱璧,不捨示人。江陰一藏家曾在某大師處得一大紅泥大紅袍殘品,在影片上演示冬季大紅袍“出汗”的場景,激動的大喊大叫,可見擁有一把大紅袍,即便是殘品也足以讓人興奮不已。有人講市面上已無真正的大紅泥大紅袍紫砂壺,實物只能在宜興陶瓷博物館才能看到。這話儘管有點絕對,但也基本上說出了原礦大紅袍的罕見。餘早年因愛壺常行走於丁蜀之間,也曾有緣在二廠門市部所購二十餘把,近年因多與壺友交流已所剩無幾,亦為一憾矣。

    由此可見,大紅袍和朱泥大紅袍是兩種不同的泥料,《宜興紫砂礦料》一書也把產自黃龍山的大紅泥(大紅袍)歸類為比較特殊的一種紅泥單獨進行介紹,大紅泥礦為暗紅色,不溶於水;而朱泥礦為為橘黃色,遇水即化。當下,在真正的大紅泥大紅袍絕跡的情況下,因朱泥中的這種極品泥料燒成後也呈現大紅色,這種泥料也就被很多商家炒作為大紅袍。業內即便都清楚朱泥大紅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紅袍,但不管是稱謂還是內心都把朱泥大紅袍當成了大紅袍。

    大紅袍和朱泥大紅袍泥料收縮比幾近三倍於紫泥系,製作時泥性難以掌控,成品率低,故小品居多。其最大的區別除為生胚一紅一黃外,燒成後大紅袍為紫紅色或玫紅色,朱泥大紅袍則偏黃一些,而且大紅袍一泡色變,紅的更加深沉,即便不經泡養,在自然條件下也易現包漿之美。

    因其及其珍貴和華人根子裡對大紅色的喜愛,近年來大紅袍紫砂壺一直十分火爆,市面上也就誕生大量鐵紅粉調製的大紅袍紫砂壺,即用白泥、嫩泥、小紅泥、朱泥等新增一定比例的鐵紅粉燒成後呈現大紅色的紫砂壺,這種壺一般顏色都非常妖豔,紅得十分生硬。這種所謂的大紅袍應該佔到市面上售賣的大紅袍總量的99%以上。特別是用白泥、嫩泥調製的所謂大紅袍泥料成本很低,網購平臺出現大量的低價大紅袍紫砂壺也就不足為怪了。附圖分別為大紅袍和朱泥大紅袍,儘管為手機所拍,大家也可從顏色上分辨一二。

  • 5 # 紫砂壺收藏FJ

    朱泥和大紅袍怎麼分辨?我們先說說朱泥,朱泥屬於紅泥的一種,資源非常稀缺。解放前市場所用朱泥都開採於宜興任墅趙莊山,人們都管之為趙莊朱泥。燒製成陶後顏色似硃紅色。趙莊朱泥燒製後收縮比超過30%,當時壺匠們極少用之單獨制壺,大多會填入其它泥料,比如紫泥或清水泥,這種工藝被稱為調砂。當時各門各戶都有自己調砂秘方,不輕易外傳。以下照片作品是以趙莊朱泥為主泥料,調砂製作而成的棗皮朱泥壺。

    以下照片作品是以趙莊朱泥為主泥料,調砂製作而成的梨皮朱泥壺。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趙莊山的朱泥幾乎被開採完了。五十年代在黃龍山附近一個叫小煤窯的地方被發現有朱泥礦料。小煤窯朱泥粘性很強,壺匠們得填入其它泥料增加它的可塑性。燒製成陶後為橙紅帶黃顏色。然而用開水衝淋會立現嬌嫩鮮紅特色。。以下照片作品是小煤窯朱泥壺。

    五十年代黃龍山也發現有朱泥礦料,黃龍山朱泥燒製成陶後為硃紅色,收縮比為20%左右,輕敲聲音脆亮,透氣性相對較差。以下照片作品為黃龍山朱泥壺。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大紅袍。在上世紀九零年以前,大紅袍也叫大紅泥,手感和質底像紫泥,正常情況下是橙黃色帶點淺紅,往壺裡倒滿滾燙的開水,茶壺受熱後會立馬變成棗紅色,茶壺冷卻後又恢復回原來的橙黃色。受熱後就像披了件大紅袍一樣,這就是名叫大紅袍的來源。解放後用這種泥料製作的紫砂壺我還沒見過,下面照片作品是清末時期製作的大紅泥紫砂壺。

    有種礦料叫石黃,石黃可是好東西,在普通的紅泥里加幾克石黃,燒出來的紫砂壺鮮紅漂亮,當今業內也管這種紫砂壺為“大紅袍朱泥壺”。正常情況下好的朱泥礦料壺匠們是不願意加入石黃的。下面照片就是當今的所謂大紅袍。

  • 6 # 摶砂問道

    題主的問題想必是很多壺友都有的,我也看了大家的回答,先說下我的觀點:

    不要去購買所謂的大紅袍,現在市場上幾無大紅袍。

    大家不要急著反駁,看完再噴不遲。

    1.首先從明代到民國時期,甚至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關於所謂大紅袍的記載寥寥無幾。

    至民國李景康編著《陽羨砂圖考》之前,紅泥和朱泥都是不分的,明清對於壺泥料的表述多是以燒成顏色來講的,所謂“硃紅”“海棠紅”等。

    民國時期的制壺高手餘國良有制朱泥傳爐壺,其泥料記載亦為“仿大紅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連民國時期都要仿大紅袍泥料,那如今市場上爛大街的所謂大紅袍是何物。

    2.朱泥,黃龍山其實出朱泥不多,以趙莊、小煤窯最為優質,朱泥燒成的表現多為橘黃、橘紅色。

    挑選再優質的朱泥煉製的所謂大紅袍,還是朱泥,髮色不會更紅,只有窯燒的特殊情況有此可能。

    所以,綜上而言,所謂的大紅袍不過是噱頭耳,喜歡朱泥沒有問題,偏要去追求大紅袍就很容易吃虧。

    大多市場上所見的大紅袍,不過是加鐵紅粉而已。【但要注意的是,此與化工料有區別】

  • 7 # 紫砂壺韻

    那麼在看到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相信有很多壺友們,對於朱泥、大紅袍的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朱泥是什麼?大紅袍是什麼?朱泥大紅袍又是什麼?這裡一次性為大家講解清楚。

    那麼在講解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先要知道原礦朱泥和大紅袍,它們之間的一個關係。其實原礦朱泥和大紅袍,它們都屬於紅泥類泥料,但是二者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那麼它們之間都有哪些區別呢?我們一一來看。

    一,朱泥。

    什麼是朱泥呢?“朱泥壺”的特點又是什麼呢?首先“原礦朱泥”是夾層類礦料,出產量比較少,礦料呈現出的顏色為黃色,收縮率高,成品率低,其礦料有的可溶於水,有的不溶於水。在這其中有的朱泥礦是“偏泥性”的,也有一部分朱泥礦是“偏巖性”的,也就是說其石化特點較為明顯。所以說,朱泥礦料,並不是都是泥性較高的。巖性高的朱泥礦,很難直接溶於水中,偏泥性和偏巖性的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質感也是不同的。

    泥性高的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壺體呈現出的質感要更加細膩一些,但是絕對不是非常的光滑,“質感是有層次”的,同時伴有“泛泛的褶皺”紋路出現,這是泥料收縮導致,同樣,正常的泥料收縮紋,不會是那種大面積的紋路和誇張的褶皺之象。而巖性高的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尤於其礦料石化相對較高,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其“骨感”要好於泥性類的朱泥,同時原礦朱泥紫砂壺,由於其泥料礦區和礦層分佈的不同,以及泥料陳腐時間的長短、後期燒製溫域的不同等等,朱泥壺最終所呈現出來的色澤,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我們不可能僅僅依靠什麼顏色,來判斷一把朱泥壺的好壞。還是應該結合朱泥的一切綜合性的特點,做最為正確的判斷。同時採用“真正原礦朱泥”製作而成的紫砂壺,一般沒有人會去燒太高的溫度,原礦朱泥吃不了高溫,極易出現破損,能夠燒高溫的都是在泥料中新增耐火材料了。看到這裡,有的壺友可能會說:有捂灰朱泥。那麼朱泥能不能“捂灰”呢?能捂灰,但是“原礦朱泥”如果不新增任何化學元素的話,基本捂灰幾十把能成功一把?也就是說“原礦朱泥基本沒有去捂灰”的,市場上那些所謂的捂灰朱泥壺,其實已經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紫砂壺。

    二,大紅袍。

    那麼什麼是“大紅袍”呢?首先“大紅袍”是一款稀有、珍貴的泥料,由於其礦脈厚度,薄如袍衣,無論是礦色還是燒成,都呈現為大紅色,故名為:大紅袍。迄今為止,“大紅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產於黃龍山南部狹小區域內,位於淺表層的大紅泥。其礦料產量極低,外觀呈紅色雲片狀,質地緊密,比較堅硬,且不溶於水,此泥料燒成後為硃紅色,收縮率高,成品率極低。其中近代“原礦大紅袍”所製做的紫砂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俞國良,製作的大紅袍四方傳爐。這其中顧景舟曾對俞國良製作的大紅袍傳爐,是這樣評價的:此壺為國良之最佳傳器,精選泥質最好的大紅泥(大紅袍)製作,燒成火候絕佳,故色澤硃紅,光彩鑑人,肌理滋潤,制技與形制,雖感有疵,但卻是宜興朱泥器中之罕見者,堪稱砂藝材質的絕佳傳器。由此可見顧老對這把壺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關於大紅袍《宜興紫砂礦料》書中有說,把產自黃龍山的大紅泥(也稱為大紅袍)歸類為一種比較特殊的“紅泥”單獨介紹和原礦朱泥的區別在於,大紅泥是不溶於水的,而原礦朱泥除一部分外,基本都能溶於水。所以說,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泥料。那麼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瞭解到,‘’大紅袍‘’其實是作為一種單獨性的礦料,真實存在的,並且是作為整個“紅泥類”,品質最為優秀的一款泥料。

    “大紅袍”即使是在宜興當地,也是隻有極少數人手裡擁有此礦料,現今由於紫砂礦料,已經不能隨意開採,所以‘’大紅袍‘’這種泥料的存世量少之又少,非常罕見。作為稀缺性泥料,加之此“泥料”收縮率高、成型不易,成品率極低,導致其紫砂壺的價格也是一直高居不下。

    三,朱泥大紅袍。

    我們在來了解一下,“朱泥大紅袍”是什麼呢?其實“朱泥大紅袍”是“原礦大紅袍”的一個衍生泥料,什麼是衍生泥料呢?衍生泥料就是:由於“原礦大紅袍”的稀缺性和珍貴性,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人們就從“朱泥礦料”之中,精揀出一批品質上乘的料子,進行單獨煉製。這裡面有個重點就是:朱泥大紅袍是有區別於原礦朱泥的,“朱泥大紅袍”的泥料是朱泥礦之中,精揀出來的。一批朱泥礦料之中,只能夠精揀出一小部分泥料,所以說“朱泥大紅袍”的泥料是優於普通原礦朱泥的,同時朱泥大紅袍紫砂壺的價格,也是要高於普通朱泥的。像很多百元的朱泥大紅袍,都是化料調配出來的,朋友們看看就好,切勿受騙,那個價格原礦朱泥都買不到,更不用說朱泥大紅袍了。

  • 8 # 香裡巴巴

    展開全部 朱泥壺是紫砂壺之精品,泥料屬紅泥系,興盛於中國清朝初期與中期,是宜興紫砂的特殊成就。朱泥,《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稱「石黃泥」。作為紫砂中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泥種,以它紅而不嬌、細膩之感令許多愛壺者痴迷忘懷。朱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根據產地的不同和煉泥方式的不同以及燒至過程的不同,成品卻又呈現出不同的外觀特性。比如顏色,朱泥並非都是紅色,而是紅、紫、黑、黃、等皆有,有如各種花朵的顏色。其燒成後色澤呈現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紅、紅中略帶紫,各種效果,色彩的呈現與燒製溫度有很大的關係。至於優劣問題就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了。養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漿”的速度以及“潤”度。關於朱泥的分類,行業內說法諸多,總的來說朱泥一般分三種:趙莊朱泥、趙莊黃金朱泥、小煤窯朱泥等。其命名更是多樣化,所謂梨皮朱泥、水紋朱泥、大紅袍、黃朱泥、紅芯朱泥、這些名稱的來源是唐宮名砂泥源坊根據不同的提煉過程並配合燒製後達到的效果命名。在選擇朱泥紫砂壺時候,首先觀其色,由於朱泥的泥性軟嫩,應該呈現出色澤紅豔,嬌妍多姿,...

  • 9 # 當代收藏藝術

    紫砂泥料色澤變化多端,一般主要包括紅泥、紫泥和段泥三種。紅泥礦又名嫩泥,是接近地層表面的一種黏土巖。它燒成後色澤或紅中帶黃,或黃中略帶紅,可呈硃砂、海棠紅等不同色調,嬌豔鮮亮,媚而不俗。

    說到紅泥中的精品,當屬朱泥;然而若在朱泥之中還要評出魁首的話,大紅袍則當仁不讓了。這兩種紫砂原礦不同的礦層分佈、風化程度、煉製方式,都造成了泥色、泥性及成品的諸多差異。

    泥色

    朱泥原礦呈金黃色或淺黃綠色,燒成後壺表主體呈橘紅色,以紅為主,透著些許橘色。熱水澆淋後,顏色往往更紅,但不是更豔。

    大紅袍原礦料呈赤色,燒成後壺表色澤呈瑰麗的硃紅色,砂感綿密柔滑,水色溫潤。熱水澆淋立展嬌嫩鮮紅,壺身紫光遊移,別具風韻。

    泥性

    朱泥現於黃龍山嫩泥層之間,含氧化鐵量較其他泥高,在14%-18%之間。因其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生坯至燒成,收縮率高達30%-40%之間,支撐度差,一般成品率僅約7成。

    大紅袍產於宜興黃龍山,位於淺表的礦石夾層中,不規則偶見,呈赤色,含有一定量的微細白色雲母碎片,有油脂般的光芒感。儲礦量少、開採困難,一噸原礦僅提煉數十公斤泥料;鐵含量高達30%左右。大紅袍熟泥可塑性差,成型要求很高。它的成品率即使是小品也只有6成左右,中大品更是極少。

    壺品

    原礦朱泥壺砂感較強,表面呈現縱向輕微褶皺,常見跳砂、收縮痕等微瑕。泡養日久的朱泥壺,包漿顏色變深,肉眼看上去十分潤澤。用60倍放大鏡觀察,可見經常摩擦的地方有很細很密集的黑點,這是因為壺胎色深所致。

    真正的黃龍山原礦大紅袍不光有玉潤之質感,它的表面能偶然見到細小的鐵質,還有點滴銀心片。由於燒製時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溫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大紅袍雖屬於朱泥,其砂性卻是朱泥中所獨有的。大紅袍作品在使用初期,壺面會有水珠不斷滲出,直至泡養後形成包漿。

    朱泥和大紅袍結晶度都較高,泥的斷面接近瓷質,將壺蓋從壺口提出,可聞鏗鏹之金屬聲,以指彈扣,聲脆、音有共振。用它們來泡茶品茗,皆和順溫婉、入口柔滑,養成後溫雅潤澤,是難得的好泥料。

  • 10 # 蘇幕遮建盞

    朱泥壺是紫砂壺之精品,泥料屬紅泥系,興盛於中國清朝初期與中期,是宜興紫砂的特殊成就。朱泥,《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稱「石黃泥」。作為紫砂中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泥種,以它紅而不嬌、細膩之感令許多愛壺者痴迷忘懷。朱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根據產地的不同和煉泥方式的不同以及燒至過程的不同,成品卻又呈現出不同的外觀特性。比如顏色,朱泥並非都是紅色,而是紅、紫、黑、黃、等皆有,有如各種花朵的顏色。其燒成後色澤呈現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紅、紅中略帶紫,各種效果,色彩的呈現與燒製溫度有很大的關係。至於優劣問題就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了。養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漿”的速度以及“潤”度。  關於朱泥的分類,行業內說法諸多,總的來說朱泥一般分三種:趙莊朱泥、趙莊黃金朱泥、小煤窯朱泥等。其命名更是多樣化,所謂梨皮朱泥、水紋朱泥、大紅袍、黃朱泥、紅芯朱泥、這些名稱的來源是唐宮名砂泥源坊根據不同的提煉過程並配合燒製後達到的效果命名。  在選擇朱泥紫砂壺時候,首先觀其色,由於朱泥的泥性軟嫩,應該呈現出色澤紅豔,嬌妍多姿,柔美可愛的視覺效果。如果看起來紅得過於豔麗,多數是泥料內添加了鐵紅粉,購買的時候就要反覆考證了。其次聽其聲,以指彈扣,聲音清脆,共振性佳。很多愛好者流傳著這樣一個口訣:“無朱不皺”。在選擇的時候如何來判斷鄒的效果,由於朱泥泥性軟嫩,從成型到燒成,收縮率在18%至30%,又因朱泥壺垂直收縮大於橫向收縮,所以朱泥會出現縱向的皺紋,皺紋的大小與朱泥的產地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過於誇張的皺紋多數是工藝師在製做過程中為了達到效果加工出來的,不是在泥裡面加入了其它成份就是用某種物理方法,這些特殊的效果基本都是皺紋過大,那麼可以肯定這不是一把真正的朱泥紫砂壺!

  • 11 # 齊蘭

    江壺事,茶中解,我是擺渡人,一個出入紫砂壺門的小生。

    這是工作室出品,送給我同學的結婚禮物

    看前面幾樓,說了好多理論知識,我教大家幾個很實用的點:

    1.聽聲音

    朱泥大紅袍是嫩泥,泥性很重,所以燒出來結晶度高,敲擊聲音比較尖,比較清脆,類似瓷器。如果聲音比較蒙,跟紫泥一樣,肯定就不是朱泥。

    2.看生胚

    現在大部分朱泥都是加了鐵紅粉的,所以生胚就很紅,而真正的朱泥是黃色的,有點像雞蛋黃

    3.看收縮

    無朱不皺是假的,但是在壺身的某些部位,肯定會出現收縮紋,因為朱泥的收縮比較大

    找到一個生胚和成品的合照,哈哈

    如果你的朱泥大紅袍特光,特紅,特鮮,恭喜你,扔了吧,找我靠譜些。

    關注【紫砂擺渡人】,道盡紫砂江湖事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齡剩女該怎樣找到如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