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谷先生歷史館
-
2 # 羅賓說歷史
將相和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丞相藺相如和老將廉頗化干戈為玉帛,最終成為莫逆之交的故事。
藺相如出身一般,本來是宦者令繆賢門下的一個門客,屬於默默無聞的那種。恰逢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給趙惠文王寫了封信,大意是說非常喜歡和氏璧,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趙惠文王召集大臣商量此事,大家都覺得比較為難,給了秦國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池。不給和氏璧又怕秦國以此為藉口派兵來打。所以就想先找一個使者出使秦國去溝通一下這個事情。
出使秦國的人選並不好找,這時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藺相如,並講述了藺相如曾經勸犯錯的自己不要去燕國,應該向趙王認錯最後獲得赦免的往事。由此藺相如被派去出使秦國商討和氏璧的事情。
藺相如到秦國後,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觀看,藺相如看秦王並沒有給趙國城池的意思,就假意說和氏璧有個小紅點,我指給您看一下,藺相如拿到和氏璧說我看大王沒有拿城池換和氏璧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和氏璧,如果大王敢逼迫我,我就和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趕緊道歉,並在地圖上給藺相如指出要交換的十五座城池。
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敷衍他,實際上是不會給這十五座城池的,藺相如就說需要齋戒五日才可以把和氏璧獻給他,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回到館驛後馬上安排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到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請藺相如上殿獻和氏璧,藺相如說秦國曆代君王都不喜歡遵守盟約,我覺得秦國不會把城池給趙國,所以已經讓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如果秦國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那趙國一定會把和氏璧送回來。至於我確實是欺騙了您,情願被殺,請大王和各位大臣商量一下吧。秦王和大臣們有些不知所措,不一會秦王說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壞了秦國和趙國的交情。最後還是放藺相如回趙國了,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非常滿意,拜為上大夫。過了幾年,秦國開始進攻趙國,趙國吃了敗仗,但秦國打到最後也打不下去了,於是就約趙王在澠池見面再度修好。趙王不敢去,藺相如說不去的話就是示弱了,我陪您一起去,並讓廉頗帶兵在邊境等候。
藺相如隨同趙王前去澠池赴會,秦王在宴會上說,聽說趙王鼓瑟不錯,給大家來一段吧,趙王就鼓起瑟來,秦國的史官馬上記下這件事情,藺相如看到對秦王說,聽說秦王擅長擊缶,可否來一段呢?秦王大怒,藺相如拿起一塊盆缶遞給秦王,秦王不願意,藺相如說我離您這麼近,別逼我做出對大王不利的事,秦王隨從要上前被藺相如大喝一聲嚇退,秦王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讓趙國的史官記下這件事情。酒宴就這樣結束了,雙方各自回國。
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立下大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位置比廉頗還高。廉頗很不服氣,他對身邊人說我是趙國大將,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藺相如出身卑賤,憑著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勞,如今位置還在我之上,我覺得很羞恥,再看到他一定當面羞辱他。
藺相如聽說後,就稱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外出看到廉頗也是調轉車頭避讓。藺相如的門客就不太理解了,紛紛進諫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投奔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品行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並躲避他,我們對您很失望,請讓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並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眾人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啊。”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揹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了。
-
3 # 星火文娛天地
藺相如澠池會盟歸國之後,趙惠文王因他功勞大,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認為自己是趙國的大將軍,攻城守土,東征西戰,功勞最大,而藺相如只有口說舌動之勞,且出身貧賤,現在官位竟比自己高。因此表示不服,不能容忍。他揚言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的博大胸懷不僅使手下人折服,而且廉頗知道其心意後,也為之感動。他脫去上衣,光著脊樑,揹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府第登門謝罪。
對於廉頗將軍的負荊請罪,登門檢討,藺相如也很感動,報之以誠心。結果兩人都非常高興,不僅和好如初,而且彼此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後人以此為依據,寫出了激勵人們相互團結、共同對敵的不朽名劇——《將相和》。
-
4 # 布姥姥的快樂生活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找到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苦,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
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將相和》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以國家的利益和大局為重,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藺相如胸懷寬闊,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退讓是一種胸懷。而廉頗知道自己錯了,負荊請罪,也是一種胸懷,這種胸懷則更可貴。
這種精神及行為,不僅在古代對中國各民族的文明進步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而且,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現階段繼承和發揚藺相如文化思想其實質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推進民族復興的重大舉措之一。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藺相如思想行為的時代價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民族復興步伐的強大動力。
回覆列表
將相和說的是戰國時期,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藺相如有膽有識,屬於文臣,廉頗屬於武將,因為廉頗也是趙國的大將軍,屢次建立戰功,廉頗的存在,基本讓秦國等強國不看小覷,但廉頗覺得自己功勞大,應該級別比藺相如級別高才行,藺相如僅僅一介書生,沒有戰功,卻居上位,廉頗不滿。時常跟人說要給藺相如一點顏色看看,不把藺相如看在眼裡。但藺相如深明大義,覺得沒有必要跟廉頗一般見識,彼此不能爭鬥,否則,與國家不利,藺相如才刻意迴避跟廉頗相遇,最後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用意,覺得自己有些爭強好勝,於國家利益不顧,感覺到羞恥,自己負荊請罪,來到藺相如的家裡賠禮道歉,最後他們和好了,變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