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曹讀歷史
-
2 # 慵懶的貓不吃魚
馮道,是歷史上比較傳奇的人物,因為他歷仕五朝。
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而後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經歷過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但卻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過人之處”:
一 他懂得勸諫君臣。
曾經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閒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於是,馮道勸道:“讓敵軍知道君臣不和會動搖人心”。莊宗醒悟,經過馮道調和,郭崇韜向莊宗道歉,這件事情就此解決。
二 他接濟鄉里,從不“擺架子”,平易近人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荒。他將家財賑救鄉里,並親自耕田砍柴。還有一次,梁晉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床蓆都沒有,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
三 他識時務者為俊傑,懂得審時度勢
潞王造反時,唐閔帝棄京城而逃。馮道正要入朝,聞聽閔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
:"主上失守社稷,國家已無君主。我們作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沒有君主便入宮城,恐怕不合適。再說,潞王已經到處張貼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聽候命令。"
從這段話可見其順勢而為。
四 他有膽識,毛遂自薦出使契丹
晉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馮道當時正在政事堂,獲悉此事,便在紙上寫下"道去"二字,並命書吏草擬出使敕令。
五 他有謀略,敢於暗諷當局
如他用玉杯諷喻唐明宗:守住江山要靠仁義
六 他性情寬厚
如後唐時期,工部侍郎任贊曾在背後譏諷馮道學識淺薄,馮道沒有生氣;後晉時期,有人牽驢入市。驢臉掛著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馮道得到親信的稟報,也毫不動怒。
七 他懂得變通
馮道歷仕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晚年自號"長樂老",正是因為他知世故,懂得時局。
但是,他也是一個有爭議性的人物,也有人評價他:
亡國降臣固位難,
痴頑老子幾朝官。
朝梁暮晉渾閒事,
更舍殘骸與契丹。
-
3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古代的讀書人有氣節嗎,在五代時馮道就是因為多次變節,他被稱為中國歷史最沒有氣節的人,那麼古代讀書人有幾個是有氣節的文人,馮道早年效力燕王劉守光,經歷了四個朝代,先後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代擔任大臣,,先後效力於後唐主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未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還向遼太宗稱臣,而且都是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搞不好別說當大官,連命都保不住,證明馮道還是很會做人做事,講究方式方法,會說話會辦事,成為五代官場的不倒翁,人不可以有傲氣,但必須有傲骨,然而傲氣和傲骨有用嗎,馮道生活在五代時期,那時候軍閥混戰,政權極其不穩定,別說當官,能活著就不錯了,在短短的五十多年,朝代五經更替,皇位十五次易主,都認為自己了不起,都想當皇帝,而且那時的皇帝都是行武出身,靠政變起家,做事粗暴,性格急燥,為了皇位不擇手段,馮道就是生活在這個亂世,馮道不光是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有超強的應對和變通能力,特別是對時事的判斷和對人的性格心理的分析能力,唐朝未年經過安史之亂,各藩鎮割據越演越烈,其各路節度使更是擁兵自重,馮道開始為幽州劉守光參軍幕僚,劉守光兵敗後,又開始持奉晉主李存勖,隨李存勖建後唐,稱皇帝,馮道被封為戶部侍郎,還是翰林學士,到了後唐明宗又任宰相,所以文人出身的馮道,不但有學問,還會用自己的學問奉承皇帝,很會迎合聖意,從而博得皇帝的歡心,很會見風使舵,誰有本事我就投靠誰,在五代這樣一個朝代更替頻繁,大部分大臣都不得善終,縱觀中國古代文人,都是讀死書,認死理,根本不懂變通,馮道就有超強的變通能力,如果一個人僅靠厚顏無恥能在亂世當大官保命嗎?,能在亂世生存除了厚顏無恥缺少氣節,更是他有超強的變通能力有關。
-
4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十朝元老馮道出身於晚唐,主要的活動都在五代十國時期。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十幾年甚至幾年就換一次朝代,但是馮道卻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而且都做到宰相、太師這樣的高官,而且還短暫支援過少數民族政權的建設——曾經向遼太宗稱臣。
他為什麼能在那個時代左右逢源?他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從下面兩個故事中就能知道原因了。
見風使舵後唐王朝短短十四年換了四個皇帝,而且四個皇帝不是一脈相承。第一任皇帝是後唐的建立者是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後來被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篡位。李嗣源死後,他的兒子李從榮繼位,一年之後又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推翻,李從珂繼位。
李嗣源和李從珂都是以先帝(先王)養子的身份推翻了出身正統的現任皇帝的統治,取得帝位,而馮道在這兩次政權的交替中都毫無猶豫的、主動的支援了新任的皇帝,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審時度勢之後,馮道又利用他不倒翁的才能歷經了後晉、遼、後漢、後周等朝代,一直到了周世宗柴榮的時代。柴榮很多人都知道,他繼承了皇位之後,勵精圖治,南征北戰,為後周開疆拓土,可以說後世宋朝一統天下正是柴榮打下的基礎。
面對有契丹人做後盾的北漢政權,柴榮一直想要消滅北漢。當週世宗宣佈即將討伐北漢的時候,身為文臣之首的馮道站出來表示反對,表示以後周現在的國力要消滅北漢尚無十足把握,但是周世宗根本聽不見這樣的建議,認為馮道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於是大怒,將其貶官。
最終馮道沒能追隨柴榮北伐北漢,後來柴榮在北伐過程中重病,班師回朝之後沒多久就病逝了。此後,馮道再也沒有受到重用,幾個月之後鬱鬱而終。
在講究“從一而終”的中國古代,馮道這樣的人肯定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被指責為“不忠”、“奸臣”,但是我們應該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歷史人物,馮道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保全了自己,也為保全百姓做出了一些貢獻,並不能臉譜化的將其定位為“不知廉恥、人儘可臣”的奸臣。
-
5 # 紀人物
俗話說: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看胡雪巖,做人當學杜月笙!
曾國藩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最後能夠保全性命,得到善終。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為官不讀曾國藩,閱盡歷史也枉然!
像曾國藩這樣的成功是人,跟這個人一比,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舉個例子:曾老師就寫了一本《冰鑑》,還有《曾國藩家書》。可以說,乾貨還是比較多的,這些老司機留下來的東西,看一看,還是能少走彎路。可謂是後人的指路明燈。
但是這個人也寫過一本為人處世的書,叫《榮枯鑑》,榮就是榮華富貴,枯,就是身敗名裂。
在他這本書裡講解了榮與枯的關係。怎麼樣保持榮華富貴,怎麼樣避免身敗名裂。
這一本書不長,只有千把字,但字字珠璣,全是乾貨,就連老司機曾老師看了也冒冷汗,他說:“一部《榮枯鑑》,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五代十國的馮道。
五代十國,大家都知道有多混亂。他在最血腥的歷史上,歷經四個朝代,被譽為“不倒翁”!
馮道了不起:
他經歷四個朝代,侍奉過十一位帝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靠政變起家的,每次政變都是非常血腥的!
馮道的官職都很高,身邊的文臣武將牽扯進各種陰謀叛亂,紛紛倒臺,但他屹立不倒,而且始終擔任三公這樣的頂級工作。無論再殘暴的君王對他都禮貌有加!
這個人就是自稱長樂老人,江湖卻人稱不倒翁的馮道。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吉祥物。
無論什麼樣的人當了皇帝,都需要那種老資格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撐場面。馮道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元老,就是祥瑞。
怎麼才能做到呢?
而要成為這樣的人,需要滿足4點:
一是年紀要大,他在五代初就已經混跡官場,一直活到了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可以說全程見證了五代史。
二是學問要好,從小喜歡讀書,史書記載他就是大學擁戶,塵垢滿席了,也能不管不顧的繼續讀書。
三是人品要好,要大家都認可你。他屬於那種老好人,廣結善緣,而且不僅僅對同事好,對領導好,對下屬也好。他曾經丁憂,在居喪期間替鄰居種田,而且不留名。又比如遼國曾經進攻中原,搶走了很多婦女,他就出錢把這些婦女贖回來,幫助她們回家。這些婦人其實都是官宦家屬。
第四,不能貪權,不要去掌實權。他乾的三公雖然地位高,但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
馮道到底多厲害呢?
李從珂的姐夫,著名的賣國皇帝石敬瑭叛變,用幽雲十六州為勞務費請來了遼國兵馬,奪走了皇位,建立了後晉。
馮道接著當宰相,不過,他在這個時候,接到了一項任務:出使遼國。
這個任務很要命,因為遼國是晉國的乾爹國,去了那裡很受氣,但不去,顯然也不是辦法。馮道只好到了遼國的西樓,意外的是,馮道受到了其他晉國使者沒有遇到的禮遇,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對他很客氣。
但壞就壞在這裡,因為太受重視,耶律德光準備把馮道做為高階人才,留在國內。
這就坑爹了,咱們畢竟是中原人,是出差啊,換了工作單位這算怎麼回事。
聽到風聲以後,馮道吩咐隨從,以後遼國要是賞下東西,就不要放到存錢罐了,全部拿到市場上換成木炭。
很快,耶律德光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專門把馮道叫他,問他囤積木炭幹什麼。
“北方太冷了,我年紀大了,受不了寒,買點炭備著取暖。”
原來是準備長住啊。
耶律德光完全被感動了,終於鬆了口:“您還是回故土吧。”
話說到了這裡,爭取回國的目的也達到了,趕緊把木炭拋售了,換點人參、貂皮、鹿茸什麼的趕緊回晉朝吧,馮道卻不急不忙,連打三個報告,請求留在遼國。當然,每一次都被耶律德光否決了回來。
確定可以走後,馮道拿出一副樂不思晉的態度,在遼國招待所裡又白吃了一個多月才開始動身,而且回國途中,走兩天休息兩天,用了兩個月才出邊境。
隨從急得跳腳,出境之後,連忙問道:“好不容易能夠回家,恨不得能夠長出一對翅膀來,馮公怎麼還敢留宿?”
馮道笑了,他告訴對方,要不是這樣,我們只怕要老死異鄉了。
經常做好人好事,還有頭腦,這樣的人才能在亂世中存活下來,憑著這兩樣,馮道一直將自己的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上,基本上,只有他玩人家,沒有人家能玩他的。
馮道在《榮枯鑑》裡寫道: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
多交結左右的朋友打聽訊息,做到對一切都掌握清楚,處於險境,要斷絕不可能的妄想,這樣才可能成功突圍。
他又寫道: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
那些虛禮俗套,不去遵守反而是真誠的,當事情已經惡化,還守著諾言不放,這不叫有誠信,我們應該根據事情的變化而採取行動。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天,他跟宰相和凝在上班,和凝看他穿了一雙新鞋,而且跟自己的一樣,就指著他腳上的一鞋問:你這鞋多少錢買的啊。
馮道抬起右腳答:九百塊。
這時候,和凝的臉色一變,轉過頭問自己的隨從:你怎麼花了一千八。
顯然,這是隨從吃了回扣。
這時候,馮道又抬起另一隻腳:這一隻也是九百。
這就替隨從解了圍,而且和凝面子也好看。不然,人家會認為和凝沒能力,被自己的隨從坑了也不知道。
話又說回來,他寫的這本讓曾國藩稱讚的書。
那麼,這本書到底透露了什麼大秘密呢?
這裡給大家介紹裡面的十句大實話。
1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名利不是壞東西,追逐名利也不是什麼罪過。之所以是罪過,是有人故意這樣宣傳,讓你別追逐,好讓他獨享罷了。
2.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順從領導,雖然是虛偽的,也不是什麼罪過。跟領導唱反調,雖然是真誠的,那也要倒黴的。
3.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拉幫結派,結果有事了,誰也不幫你。小人有一大堆酒肉朋友,出事了,自然有人從利益出發來幫你。
4.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
領導懷疑你,你不要辯解,自我認罪,那就可以免除罪責。如果下面有人反對你,那就力爭把這個罪行扣到別人頭上,那你也可以免罪。
5.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
你要是憂國憂民,那你就快完蛋了,如果你只擔憂自己,那你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6.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無羈無恥,榮之義也。
不要被虛名所束縛,不要以做壞人壞事為恥。沒臉沒皮,你就離發達不遠了。
7.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上疑禍本,下棄譭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道德雖然高尚,但不會拍領導馬屁,領導也不會信任你。只會拍馬屁而為人不正,下面的人就會反對你。這兩者中,領導懷疑你才是招禍的根本,下面的人雖然反對你,但那只是跟名聲有關。所以,那些成功的人多被看成小人。那是因為他們捨棄了名聲這種微末的東西。
8.悅上者榮,悅下者蹇。
討好領導,讓領導開心的人往往日子好過,討好群眾,讓群眾開心的人往往日子不好過。
9.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
一個人事業有成,或許會被當成君子,但一個人如果落魄,一定會被當成小人。
10.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
施好處時,不要忘了那些賢者,不要以為賢者不好實利就忽視他們。而施行處罰時,也可以收拾一下那些討好你的人。胡蘿蔔跟棒子要一起下。
這就是馮道的處世哲學。可以說是大實話,如果你想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些話還真有一些道理。但如果要真正的取得人生的成功,那自然是人生歧途了。
馮道最終是因病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一生貫穿了五代的歷史。而在這個旗頭頻換大王的時代,他安然無恙。這樣的處世絕學不得不讓人歎為觀止。
回覆列表
馮道(882——954),自號“長樂老”,贏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人。他先後輔佐了5個朝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契丹)的11位君主,而且朝朝公卿,最後全身而退,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奇蹟。馮道是如何在亂世政壇中得以“長樂”的呢?
善變而不失職守長期以來,許多史學家因為馮道沒有在王朝交替的時候“殺身成仁”而對他多加指責。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不過,我們不應該拘於這種傳統的愚忠思想。作為一名職業官僚,馮道雖然多次隨著朝代的更替改變效忠物件,但他卻對每一任皇帝都盡到了人臣的責任。
正所謂“武死戰、文死諫”,對於身為文官的馮道來說,既然進入官場,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聲,這需要敢於說真話。敢說真話是有風險的,但後面的利益也大,關鍵在於怎麼操作。面對那些尚武的“馬上天子”,馮道不但瞭解其脾氣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謀而後動,取得了很好的勸諫效果。
比如在後梁時期,馮道在晉王李存勖手下效力。晉王親率大軍攻打梁朝,與梁軍隔黃河對峙。晉王帳下大將郭崇韜有一次惹惱晉王,晉王生氣地說:“讓三軍另選統帥吧,我讓賢回太原!”隨即命當時負責文字工作的馮道起草檔案公佈於眾。馮道拿起筆卻遲遲不動。晉王不斷地催促,馮道心平氣和地對他說:“起草檔案是我的工作,你叫我做,我還能不做嗎?但是,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方敵寇,崇韜所諫並不過分,頂多您不聽他的就是了,何必大動肝火?若讓敵人知道了,以為我們君臣不和,於我們不利。”李存勖聽後醒悟過來。一會兒,郭崇韜也來向李存勖謝罪。一場內部矛盾就此平息,馮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試想馮道勸諫時不是以情理動人,並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而是像別人那樣斤斤於道德說教,甩大帽子壓人,其結果只能是火上澆油,搞不好還自身難保。
再比如後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比較安定。馮道卻進諫明宗說:“我以前追隨先帝(李存勖)的時候曾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麼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給從馬上跌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於太平的環境卻因放鬆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他嚮明宗推薦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聽後很受啟發,讓人將其詩抄下來時常吟誦。馮道正是以這種靈活的方式奉勸皇帝不要陶醉於眼下太平無事,而要居安思危,以百姓生計為念。
雖然圓滑,但同其他許多“清流”一樣,馮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斷送在諍諫之上。當時,後周世宗要御駕親征北漢劉崇。馮道勸阻說人心未穩,不易輕動。周世宗自比唐太宗,認為後周擊敗北漢就像大山壓卵。馮道竟然出言譏諷他比喻得不恰當。周世宗一怒之下罷了他的相位,只命他負責修陵。陵修好不久,馮道就去世了,終年73歲。
可見,馮道已經盡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進諫”義務,只不過他更注重技巧。在馮道看來,進言直諫是風險投資,所以他致力於將風險降到最小,把收益增到最大,身家性命、身後名節和不朽功業,哪個都不能少,那種以死犯諫的傻事,他是絕對不會做的。
位高而不失清廉馮道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後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後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後,被任為太傅,後漢代晉後任太師,後周代漢後依然任太師。不過,縱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馮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
馮道年少時家境貧寒,深知百姓艱辛,發達後依然非常儉樸。外出打仗的時候,馮道就在軍中搭一茅庵,鋪草而眠,所得俸祿與左右下屬同享。有計程車兵將掠來的美女送給馮道,他將其安置好,等找到她家人後再送回。
馮道的父親去世了,已經官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的他立刻解職回鄉守孝,僅住在一間茅草屋裡,過著清苦的生活,自己種地,自己砍柴,還經常悄悄地為勞動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祿尚有剩餘,全部拿來救濟受災的鄉鄰;當地官員知道他回來了,要饋贈給他禮物,他一律婉言謝絕。有一次,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錢財,馮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記生日,堅讓不受。”
所以,晚年馮道曾於心無愧地宣稱:“在孝於家,在忠於國,日無小道之言,門無小義之貨。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他希望死後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別人那樣嘴裡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華的壽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即便是對他持否定態度的“正史”也承認他居官“能自刻苦為儉約”《新五代史·馮道傳》)。“在相位二十餘年,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舊五代史·馮道傳》)。僅這一點,就足以讓那些“十萬雪花銀”的“清知府”們無地自容。
馮道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為官之道首要在於“正”,只有廉潔自律,馮道才能獲得那麼多帝王的信賴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場中游刃有餘。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訣竅的詩中所說: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小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