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政策不合時宜是秦朝快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大爭之世的秦國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以法家治國,各種嚴刑峻法層出不窮,但是在這樣的“苛政”下不但沒有亡國,反而越來越勇,秦國可以說是從羸弱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經過六世的鋪墊,到了秦王政手裡掃六合吞八荒完成大一統。

    似乎看起來政策也並不是完全導致秦朝覆滅的原因,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商鞅的變法思維和當時六國主要思想的相反,當時六國大部分採用的管仲思想,而管仲則是要求國家藏富於民,“倉廩實而知禮儀”,老百姓安居樂業,只有安居樂業的老百姓會敬上畏罪,水到渠成的國家治理起來就簡單便利了,截止到目前,幾千年來,中國普通老百姓都是一貫如此,不被逼急了是不會造反的。

    但商鞅不這樣認為,民富國窮則國家不容易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必須“民貧國富”,老百姓生活艱辛,採用雪中送炭的方法,老百姓才會感恩戴德,知恩圖報。所以商鞅廢除貴族世襲制,把能夠調動老百姓積極性的功名利祿全部收歸國有。

    想獲得功名利祿的好處,跨越階級,那就只有一條路,要獲得軍功就得打戰,所以調動了老百姓對戰爭的渴望,整個秦國就被商鞅設計成農戰國家,當時的戰國時期是大爭之世,管仲的政策不適合大爭之世,反而是商鞅的辦法更好,也正是這個制度讓完成國家統一。

    天下一統的秦朝

    隨著六國的統一,適合大爭之世的農戰制度不適合新生的時代了,畢竟一統了,能夠征伐的地方少了,而且國家人口激增,用戰功作為上升的渠道不夠了,既然想要好處只能透過戰爭,但是戰爭很多人又撈不到,日子就會恓惶,人心就會不滿,矛盾就會越來越大。

    雖然,秦始皇也讓屠睢、趙佗帥軍50萬在南方進攻嶺南百越,並且在北方讓蒙恬擊匈奴,深入北方七百里,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但面對全國這麼多人口,這點戰功不夠分啊,其實,在這時候的秦始皇應該應時而動,改革政策,釋放新的晉升道路,可是秦始皇沒有,仍然按照老黃曆解決新問題。

    項燕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震耳發聵,為什麼楚國反抗秦朝最堅決?

    其實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和當時的政策有關,到了戰國後期,從魏文侯啟用李悝變法開始,其實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改革,除了楚國,當時其他國家都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要知道,秦國的農戰制度去除了一切貴族的特權。

    秦國滅了楚國,反差最大就是楚國貴族了,在楚國的環境之下,貴族有世襲特權,秦國滅了楚國,雖然沒有對楚國的貴族趕盡殺絕,但是也沒有給予優厚的待遇,因為沒有經過中央集權的制度洗禮,楚國的貴族當然對有著秦朝咬牙切齒的仇恨,這是楚國在滅秦戰爭最堅決的原因。

    其實從項羽滅秦後採取分封諸侯王就能看出來,當時的項羽也是被老舊的制度給制約了,這也是為什麼楚漢相爭,項羽最終會敗給劉邦一樣,戰國制度雖然有人記得,但畢竟也經過了秦朝十餘年集權制度的洗禮,加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縱然項羽是不可一世的霸王也依然無法阻擋優勝劣汰的大洪流。

    總而言之,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秦朝忽視了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結果遭到了滅頂之災。漢朝改變了這樣的一個小制度,而使江山得以穩固。當然了,秦朝的滅亡是由多方因素促成的,秦始皇不突然死去,公子扶蘇繼位有可能就看到了制度的弊端,或者當年老天不下雨,陳勝、吳廣不舉旗等等,當然了,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歷史,而歷史無法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借鑑。

  • 2 # 這個歷史很正

    嚴苛暴政啊,歷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的東西。

    秦朝的滅亡早已有歷史對其蓋棺定論了,現在的歷史書上寫秦朝滅亡就是因為嚴苛暴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點評秦朝滅亡也是這麼說的。

    秦朝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制定了嚴苛的法律,維護了社會秩序,然而秦朝的滅亡也正是如此。

    先秦時期以前,當時中原各國採取分封制,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家臣,家臣有圈養門客,一層層往下,等級分明,且互不干涉。

    而秦朝卻打破了這種制度,而是透過中央集權的方式,收攏貴族的權力,並且把組織動員能力直接動員到了基層民眾。

    這兩種社會組織形勢截然不同,先秦以前國家之間戰爭只能夠動員到自己的分封的諸侯,而不能夠對諸侯下面的家臣和民眾形成組織。但是秦朝自改革以後,秦朝國君集空前的力量打壓國內的貴族勢力,對社會體制進行改革,把君王的權力直接延伸到了底層民眾。

    很明顯,秦朝的社會體制更勝一籌,組織動員能力更強,因此得以奪取天下。

    秦朝君王能夠強壓國內貴族勢力,改革社會體制,但是秦始皇在一統天下以後,想要完全改革天下的社會體制,就勢必引起天下貴族的反彈,秦始皇生前有能力壓制,但是死後卻沒有能力壓制。

    因此,就有了秦末起義,天下群雄逐鹿。

    如果秦始皇在生前制定的戰略是安撫原來天下的六國貴族,安排好繼承人的問題,也許秦朝存在的事件能夠更長一些。

  • 3 # 沙海古藏

    ‬第一點,重中之重是國家政策轉型不及時!

    秦國是馬上打天下,但是治天下卻不能還一味的來施行商鞅“法家”的嚴刑酷法!秦國一統之後,沒有馬上改變治國策略,是導致短期滅亡的根本原因。

    關於這一點,最近播放的《大秦賦》其實就能尋得一點端倪,在秦王政未親政時期,相邦呂不韋就主張用《呂氏春秋》所主導的道家“黃老學說”治理秦國,說明呂不韋已經感覺到了“商鞅變法”一百多年的嚴刑峻法,對秦國的負面影響,已經慢慢顯現

    呂不韋想幫秦王慢慢倡導“仁政”治國,而不僅僅只是靠“法治”,秦王政當時未統一的情況下沒有采納,也是正確的,畢竟六國仍在,施行仁政之機遇,尚不成熟

    等到“六王畢,四海一”,秦國已經完成天下凝一之偉業時,此時應該馬上轉向施行德政、仁政,與民休息,降低高壓法治,嚴刑峻法、過度的戰爭和徭役對百姓的傷害和恐慌秦緒,讓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民心安定才不會造反鬧事。

    然而事實是,始皇帝卻繼續大修萬里長城、征伐南越,修陵墓,使得原本就貧窘、緊繃的民生狀況,雪上加霜,再加上時有旱災發生,百姓不堪其苦,又懼於酷法之嚴苛,人民的生存狀況遊離在生死之邊緣。民不聊生,走投無路,國家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可能是始皇帝是統一之後,需要做的事實在是太多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又或者說改變國策的速度還是太慢啦,終導致民生狀況崩潰,國家顛覆!

    ‬第二點,是秦始皇奉行不立皇后,導致繼承人選立出現嚴重問題!

    有王后就有嫡子,有嫡子就有儲君,國家無憂,傳承有序。

    然秦始皇受到其母親的影響,不立王后,看似一勞永逸,永遠解決了外戚干政的問題,實則為秦帝國的短時顛覆,埋下了定時炸彈。

    始皇帝終身未立王后,在後來被證明實乃是失策之舉!

    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沒有王后沒有嫡子沒有外戚的王庭,終於在始皇帝突然駕崩之後,加速了秦帝國的崩塌!

    原本素有德行和操守,心懷仁義的公子扶蘇,沒有繼承帝位,被小兒子胡亥所篡,趙高以一寺人的身份把持朝政,倒行逆施利誘李斯,朝政日益衰敗,等到丞相李斯被趙高構陷致死的時候,秦帝國已經搖搖欲墜啦。

    李斯,以一人之私利,為趙高所誘,可謂愧對始皇帝的萬分信任!丞相一職,在秦國可謂國之公器,權力甚大,竟然和趙高閹豎之流沆瀣一氣,禍亂國家,而後身死,其罪可謂滔天,其死不足抵其罪之萬一。

    ‬第三,國家精英將領和朝臣官員的大量喪失,導致朝政混亂,中央地方、君臣之間資訊不通

    趙高構陷李斯之後,極盡“指鹿為馬”之能事,引導秦二世胡亥瘋狂屠殺至親宗室,功臣良將,朝堂為之一空

    秦二世到最後被趙高所挾持,閉塞言路,連個真話都聽不到,整日渾渾噩噩;關東起義已風起雲湧,遍地狼煙,竟不自知。

    ‬第四,六國復辟貴族裹挾其中,農民起義進展太快

    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起義,六國貴族趁勢而為,妄圖復辟故國;黔首盜匪之流,泥沙俱下,由於秦法之嚴苛,官員誤期、鎮壓不力等等都會被處死,導致官員懼怕秦法轉而加入起義大軍的事情比比皆是。

    陳勝吳廣起義

    等到秦二世得到訊息,再派章邯鎮壓之時,賊勢滔天,起義烽火遍地,以六國貴族(如項羽)、官僚(如劉邦)為中堅力量的叛軍,已經不是搖搖欲墜的政府能輕易解決的。

    如果僅僅是陳勝、吳廣之流的流民盜寇,反叛勢力是不足為懼,可以迅速解決的!然事實並非如此,複雜而強大的山東舉義之勢,導致民心、天意均已不屬秦!

    凡此四大原因,導致百萬雄師,不可一世之秦帝國在短暫的時間之內,迅速土崩瓦解,煙消雲散,寄希望萬世不滅的帝國二世而亡,真是可悲可嘆!這段歷史留給我們的思考太多太多

  • 4 # 鴻涵先生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這功勳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嬴政帶領著他的團隊可謂是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朝臣都紛紛上表,他們說上古時期的五帝又如何,也沒法同嬴政的功績相比,上古時期的三皇中以“泰皇”最為尊貴,所以要為嬴政上尊號為泰皇,但是嬴政卻說,把泰字去掉只留下皇,然後採上古五帝之“帝”位號,曰為“皇帝”,其他按照既定安排執行。

    這便是皇帝稱號的由來,最早就是秦始皇提出來的,由司馬遷記載在《史記》當中。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嬴政這話說的真是蕩氣迴腸,只可惜秦朝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之後,到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才僅僅存世15年,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離秦始皇要求的“傳之無窮”真是相差甚遠啊,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秦朝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絕非秦始皇一人之功,關於這一點西漢時期的賈誼在《過秦論》中早已說明,而秦國的崛起歷史也是頗為曲折,自打秦國先祖非子為周孝王養馬而獲得封地開始,又歷經了數百年,到了戰國初秦孝公時期重用客卿商鞅變法,才真正的擁有了“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的原始資本和遠大志向,也就是賈誼所說的自孝公起的“奮六世之餘烈”

    自打孝公變法開始,又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代人的奮鬥,為始皇帝嬴政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最終秦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到了秦國一統天下前夕,秦國擁有了當時六國最大的領土和百萬雄師,而且無論是軍隊士氣還是糧草補給,亦或是武器裝備,秦國都早已遙遙領先其他六國,這一切都要得益於秦國曆代君主堅持執行法家思想治國和秦人對中原、對天下的渴望,正是基於此才兵出函谷,破六國得天下!

    在沒有得到天下之前的秦國無論各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數百年來的日子都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為什麼秦國得到了天下,擁有了更多的領土、人口和錢糧,反而卻短短15年就二世而亡了呢?

    很多人把這遺憾歸結於秦國堅持法家思想治國,嚴刑峻法下的百姓不堪重負,朝堂之上的百官人人自危,人與人之間都失去了信任,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家勢必走向衰敗,當然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不過,秦亡可不是因為堅持法家思想治國,法家思想沒有錯,以下為大家分析一下秦亡的原因。

    苛政猛於虎,秦王朝橫徵暴斂,濫興徭役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秦一統天下後,始皇帝在位12年期間興辦了很多的巨大工程,其中有修長城、建阿房宮、修皇帝陵等等,這些事情中有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興辦的,對於日後中華民族的形成也有很深遠的歷史作用,對中華後世的格局也有著奠定基礎,但是剩下的事情大多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始皇帝好大喜功,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考慮到當時國家的整體經濟情況,以及人力等方面因素,嚴重地破壞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給當時的國家經濟造成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既然秦始皇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國家的整體經濟狀況,那沒錢了怎麼辦,就只能從老百姓身上榨,簡單點來說吧,一個秦朝普通農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要上繳給政府,同時還要再另外交錢上人頭稅,本來就入不敷出了,還得往裡搭錢,這還不算,百姓們除了交錢交糧還承擔著繁重徭役,可想而知這是多麼殘暴的政策啊,這種生活裡外裡都活不了,反也得死,不反依然是死,那就反了吧!

    如果說,秦統一六國後,慢慢休養生息一點一點來,絕不會二世而亡,可是秦始皇偏偏就喜歡硬幹,秦國濫徵徭役造成了大量勞動力的流失,破壞了農業生產,老百姓都食不果腹了還要將自己的救命口糧上繳,這樣的暴政下,不反才不正常啊!

    秦文化同六國的差異同樣是亡國的重要原因

    首先秦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秦人先祖出身卑微,直到周孝王時期才為周王室養馬,在西周建國之時沒有任何的功勳,不屬於元老派,但是秦國的崛起速度又是驚人的,所以本著“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基本心理狀態,六國的人從骨子裡是看不起秦華人的,罵他們是戎狄之輩,是荒蠻之人。

    同樣,六國對秦人又是很恐懼的,這一想法自商鞅變法就開始了,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雖然國與國之間戰事不斷,但是民間的交流卻是很頻繁的,而秦國變法實行新政,法家治國著實讓六國膽戰心驚。

    而秦文化歷來是遊牧文化為主,直到中後期才逐漸有了農耕文化,而六國則是農耕文化為主,所以秦文化很粗獷,非常尚武,結構單一,六國則由於是農耕文化,所以六華人的思想比較多元化,在學術上也比秦國開放,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貌似是出自六國之士,而鮮有秦華人,既然如此,六國從根上就不同於秦國,文化上的差異很大,想要統一思想還真的不那麼容易。

    尾語:

    秦朝暴政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而文化上的差異則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的崛起除了武力征服之外,要想做的穩,必須要進行文化統一,讓被征服地區文化認同才行,很顯然,秦國沒有做到,秦人急於求成、好大喜功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不過秦國對於中國歷史的推動作用是絕對不容忽視的,拋去成見,秦始皇著實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 5 # 局中人手記

    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秦朝結束了550多年的春秋戰國大分裂局面,然而不過兩代君主就分崩離析;隋朝結束了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近285年的大分裂局面,一統天下,也不過兩代君主就分崩離析。

    宋朝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一統天下,並且統治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五代十國相對來說分裂的時期比較短,只有50多年的時間。

    對於秦王朝的快速滅亡,杜牧的《阿房宮賦》認為:“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原因在於秦窮奢極欲,掠奪天下財富盡收秦國,驅趕百姓建築宮殿樓宇。對應隋朝來看,隋煬帝修築運河,也是與民勞力,導致自己的毀滅。

    總體來看:在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爭之後,人民已經不堪重負,溫飽問題無法解決。大一統的朝代,由於以武力獲得天下,還遺留著以暴力治理天下的想法。然而,這時候真正正確的方法本應該是讓人民休養生息。所以,漢代出現了文景之治,皇帝垂拱而治,一切從簡。人民安居樂業,大家打仗的心思就少了,也就不會出現反抗者。

    秦朝統一六國後,依然以暴力統治天下,所以才有了陳勝吳廣起義。隋朝挖掘運河,驅動百姓修建大工程,勞民傷財,所以才有了農民企業。這一切都說明,多少年的戰爭之後,人們已像被壓彎的彈簧,如果再以暴力逼迫,非死即反,這是必然的。

    打天下和治天下,如何做好兩者之間的角色轉換,是很重要的。做不好的,就如秦朝和隋朝,貌似強大,實則很容易被擊敗。

  • 6 #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秦軍軍事實力消耗過大,秦軍減員也過大,乘下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都調於守護國防南北邊境的邊防了,所以留大秦本土守衛各地的部隊,都是軍事實力不強的地方部隊和城防部隊。所以一但地方造反,那些其它被佔領國家的地方部隊和城防部隊,很多都是當地本國們人,說白了也就是偽軍,很多地方軍隊根本不是不要命的反政府武裝的對手,而且這些偽軍在反政府軍的號召下,他們投降加入了反政府的武裝組織。而事實上並不是那些反政府武裝的戰力有多高,而是這些反政府的武裝人員沒有退路,不滅掉又圍剿的秦軍,那麼只有被秦軍滅掉,所以反政府武裝只有背水一戰,還有生的希望,所以他們比秦軍拼命,也就才戰勝了大秦帝國的軍隊。

  • 7 # 閆恩俊

    秦王朝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大,滅六國勢如破竹,為統一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樣的百萬雄師,面對毫無訓練、戰鬥力很弱的農民起義軍和反秦勢力,卻不堪一擊,很快就斷送了秦王朝。

    △《大秦賦》劇照

    這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秦王朝腐化墜落的速度太快了。

    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即位,這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人,更實行了昏庸無道的統治。

    一一他在埋葬秦始皇時,竟下令把後宮無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又怕洩露陵墓內的秘密,把修建陵墓的工匠也活埋了——徹底違反了他的祖先秦獻公早已禁止的人殉制度;

    一一他豢養了大量的狗馬禽獸,供其遊獵之用。咸陽糧草不夠用,便令各郡縣官吏向人民徵送。而且規定運輸糧草的人,須自帶乾糧,不許吃咸陽300裡以內的糧食,從而將人民推入死亡的絕境;

    一一秦始皇的“連坐法”本已非常苛重,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秦二世更加變本加厲,以“殺人眾者為忠臣”,使各級官吏變為殺人的劊子手。如范陽令殺人如麻,造成了“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的慘狀。秦二世不僅殘殺老百姓,而且殺大臣、殺他的兄弟姐妹們。

    正是在秦二世的昏庸統治下,使秦始皇希望皇位傳承千秋萬代的好夢徹底破滅了!

    △《大秦賦》劇照

    二,秦軍軍事部署和指揮失誤。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後,秦王朝軍隊主力,即原來蒙恬和扶蘇(秦始皇的太子)統率的軍隊,正在北方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當時,蒙恬與扶蘇已被秦二世假借秦始皇詔令冤殺。新的將領也曾要求南下平滅農民起義,但未得到朝庭允許。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即使如此,開始之際,秦軍相較於農民起義軍和其它六國反秦勢力,還是強大的。如秦軍將領章邯率領30萬秦軍,僅短短半年就消滅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軍,曾打敗了項梁的反秦勢力,項梁被殺身亡。

    可是,在消滅項梁後,秦軍的用軍方向卻發生了失誤。章邯沒有乘勝攻擊,消滅項梁的侄子項羽的力量,卻轉而北上進攻趙國,雖說攻下了趙國首都邯鄲,卻讓項羽勢力坐大。結果,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打敗。鉅鹿之戰後,項羽因戰功突出,作戰神勇,實際上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鉅鹿一戰,徹底扭轉了整個反秦戰爭的局勢。

    秦軍在鉅鹿打了敗仗,主力軍隊遭到重創,可章邯還有20多萬人馬駐在棘原。他上了一份奏章,向朝庭要救兵,準備反撲,可二世和趙高不但不發救兵,反而要查辦章邯,定他的罪。章邯怕了,只好率部下投降了項羽。

    從此,秦軍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面對強大的反秦力量,再無反擊之力了。

    三,反秦力量太強大了。

    秦始皇橫掃六國,取得了統一中國的偉大勝利。但六國的反秦勢力卻蟄伏下來,伺機反撲。陳勝、吳廣起義軍興起後,六國反秦勢力迅速集結,響應起義,從而形成了強大的反秦聯盟。面對強大的反秦勢力,秦軍迅速瓦解,導致秦王朝僅僅維持了15年,就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浪潮中滅亡了。

    △項羽

    唐·魏徵曾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豈取之易,守之難乎?”意思是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這就是秦王朝的經驗教訓!

  • 8 # 超風行者

    經濟原因:沒有進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調控,大興土木工程和稅收的雙重負擔直接導致民不聊生

    軍事原因:北方遊牧民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雙線作戰導致秦軍分兵作戰,無法集中優勢兵力

    政治原因:沒有及時的轉變安穩天下的政治政策,軍功受爵制度不能適應當時的國情需要

    思想原因:霸道的總基調沒有改變,錯過了改良社會的機遇

    政策原因:“焚書坑儒”等基本國策使得階層矛盾突出,使得新舊文人之間的權利鬥爭明顯緊張

  • 9 # 因果不空001

    秦王嬴政十三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三十九歲滅六國稱帝,為搶奪天下滿足個人私慾,二十多年間不惜連年發動戰爭,在此期間,還花費了近百萬人修築大墓,統一後又徵調民夫修築長城保護他搶來的地盤,他還不滿足搶來的六國地盤,又徵兵南征北戰。滅六國時殺死了大量的六國男丁,秦國也為此死亡無數男丁,修大墓、造長城就徵調死亡了近兩百萬男丁,剩下不多的男丁,最後又都被嬴政徵調走了,用於保護皇權和徵南粵戰匈奴,普天之下的家庭很少有成年健康的男人,有男人的家庭不是老頭就是小孩,多數都是寡婦組成家庭,就算男人沒死也無法回家。嬴政為滿足自己巨大的私慾,耗盡了天下民力物力,普天之下人人怨恨。就像一盞油燈,嬴政希望自己的油燈能像太陽一樣光明,增加燈芯拔高燈芯,油燈短時間確實是很亮,照如白晝,但很快燈油耗盡燈自然滅了。這就如流星一樣,短暫的閃亮後最終歸於沉寂。

    人也是一樣,如果青壯年時過度消耗體力,必然早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打了老公,他非要離婚,怎樣求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