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光九九
-
2 # 一隻笨笨貓
如果自己成長了,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可以和他們談談,希望自己獨立處理事情掌握人生方向
2.父母不放心你,處處打著為你好,干擾你,可能你真的沒做的哪都好,所以加油,相信父母看到你的成績,會放手的
-
3 # 聆聽doremi
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疼愛總是喜歡“大包大攬”,以過來人的經驗為子女報興趣班,選擇大學和專業,干涉子女擇業,找物件……他們總是很操心,擔心我們一步踏錯,人生皆輸。出發點也很統一:我都是為了你好!那麼當父母的這種“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干涉與我們自己的選擇產生分歧時,我們應該如何拒絕呢?有效溝通。一切和諧的關係都是建立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之上的。以擇業為例。比如你的父母希望你不要做北漂一族了,掙的不多,還特別辛苦,希望你回家工作,他們已經在某國企為你找好了工作。而你並不覺得辛苦,你認為自己是在為夢想而拼搏,於是產生了分歧,每次打電話都不歡而散,母親甚至還會傷心哭泣。想必你也會很難過,一方面怕父母慪氣影響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影響工作。這時候你需要與父母進行一次深入的溝通交流。向父母說明你堅持北漂的理由是什麼,你正在為之奮鬥的是一個怎樣的夢想,這個夢想會給你帶來哪些幸福和快樂,預期的時間大概是多久。如果放棄了夢想,人生將會有怎樣的遺憾。透過這樣深入的溝通,相信愛你的父母應該會理解你,給你足夠的自由,讓你放手一搏。態度明確。在拒接父母“為你好”的干涉行為時,一定要態度明確,千萬不要一邊接受一邊抱怨。你接受了,在父母的觀念裡,他們會覺得自己做得是對的,以後生活中這樣的“為你好”將會源源不斷。比如我朋友的婆婆,她其實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人家,特別疼愛自己的兒子,愛屋及烏,對媳婦兒也特別好。婆婆做得一手好飯菜,在家任勞任怨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但是婆婆沒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腦海裡只有子女和家務,家裡每一件物品應該放在那裡,婆婆都有明確的規定,朋友連自己買什麼樣的床單,都會受到婆婆的干涉。這樣的愛確實“無私”,無私到為你奉獻了全部精力,但是這樣的愛也是最“自私”的,自私到想要控制別人的人生。這樣的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勢必都會感覺身心俱疲吧。所以,當父母在為我們做一些事情時,如果你需要拒絕,一定要態度明確,使父母明白,即使再親密的關係也是有“界限”的。並不是因為你們是我的父母,你們是過來人,出發點是為我好,我都得全盤接受。合理建議。父母年齡大了,退休後關注度自然從工作中抽離了出來。一些有個人興趣愛好的長輩會比較好,這部分父母有自己的精神樂園,不會把太多精力放在子女身上。最害怕沒有興趣愛好的父母,他們的全部精力都在子女身上,圍著子女的“人生”轉,對子女的衣食住行樣樣都要過問。其實來自“父母”這樣的高度關愛,雙方都比較容易失去自我,會感覺身心俱疲。所以,建議可以在社群給父母報一些興趣班,比如老年繪畫、毛筆興趣班等,也可以給他們報一個旅行團,讓他們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交一些新的朋友,慢慢培養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對你的關注度就會減少了。透過慢慢在父母心目中樹立起一個“獨立”的形象,他們也會逐漸習慣尊重你的個人選擇,不再以“我是為你好”來干涉你的生活。
回覆列表
我的母親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小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幸福,因為我有一個愛我的媽媽。長大後,我和母親經常會為了意見不和而吵架,越來越覺得“我是為了你好”就是一種獨立自由的扼殺。
我發現,中國的父母,既是全天下最疼子女的父母,也是全天下最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父母。
從小就喜歡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讓我們幹自己不喜歡的事,走自己不想走的路。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孩子永遠是幼稚的,從上學、選擇志願到畢業分配再到戀愛結婚,甚至買房帶孩子,他們都要大包大攬。
上學的時候,每天聽到爸爸媽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考100分”;好不容易考上重點中學,也一刻也不得喘息,因為爸爸媽媽又在他們的耳邊時刻提醒:“一定要考上大學!”。
表面上看他們是關心愛護孩子,實際,我們都是在“應該”與“不應該”的教誨聲中長大的。
“你應該聽話!”“你應該考第一!”“你應該找個穩定的工作!”“你應該找男朋友了!”“你應該結婚了!”“你應該有個孩子了!”......
“你不應該丟爸爸媽媽的臉!”“你不應該早戀!”“你不應該辭職!”“你不應該離婚!”......
多麼熟悉的話語,多麼真實的聲音,從小到大,我們幾乎每一個華人都是在父母、長輩、老師類似這樣的諄諄教導中走過來的。你知道嗎?這種“應該”與“不應該”的話一旦聽多了,就會變成一種“強迫意識”,慢慢地就會像套在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讓我們變成一架被人操控的機器,或者是被人牽著走的木偶,我們就會變得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獨立的人格,至於我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願意做”什麼,這些自主的意識就會慢慢退化甚至消失,最終會失去自我。
心理學告訴我們,很多強迫症、抑鬱症乃至心理疾病都是這種“應該”與“不應該”的產物。持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即便沒患病,一天到晚也為別人而活,內心沒有自我,沒有快樂,久而久之,也會變成一個冷漠、麻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