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提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9個字,今天的人們依然會熱血賁張,情不自禁地遙想那時的漢朝和那時的漢人。

    不過,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在明朝也有一句類似的歷史強音——跳梁者雖強必戮!此話出自萬曆帝的《平倭詔》。是在抗日援朝戰爭勝利後,明朝大軍凱旋迴京的獻俘儀式上宣讀的,其中的一句是:“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振起正義之威武,奮起昂揚之鬥志,世界上所有跳樑小醜,無論貌似多麼強大,最終必將得到審判和懲罰。

    同樣的豪情滿懷,同樣的激情澎湃。陳湯喊出歷史最強音,南北匈奴一統,隨著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于,百餘年漢匈大戰結束。不同的是,萬曆帝喊出歷史最強音,明朝50年後就滅亡了。

    這是為何?

    1、軍費開支巨大,國庫大為空虛

    寧夏之役、北韓之役、播州之役,號稱是“萬曆三大徵”。打仗就需要花錢,三大徵總花費突破1100萬兩,不過抗日援朝(北韓之役)中的花費巨大,基本等於其他兩役軍費的總和乘以2,高達780萬兩。

    有統計說,明朝萬曆年間的年度財政收入,多在1000萬至1600萬兩之間。但是“萬曆三大徵”首尾相連,沒有留給明朝喘息和國力休養的時間。

    而且抗日援朝長達8年,先後動用近四五萬大軍,轉戰北韓三千里江山。《明史》載三大徵結束後“國用大匱",國庫大為空虛。

    明朝軍隊長期執行的,是朱元璋建國時制定的屯田制,此舉曾被朱元璋頗自豪地稱:我養活百萬軍隊,沒有花老百姓一分錢。如今,大軍開赴北韓,原有屯田勢必撂荒,為應付巨大軍費開支,只能不斷加派賦稅,橫徵暴斂,魚肉人民。

    同時,皇室宗親和官紳地主,也趁機大肆兼併土地,又加劇了屯田制的名存實亡。並且,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想方設法逃避賦稅。須知,明朝當時最主要的稅種就是田地稅。皇室宗親和官紳地主的作法,無異於對明朝的財政收入釜底抽薪。

    2、精銳部隊傷亡,元氣大傷

    在抗日援朝的首戰中,副總兵官祖承訓親率遼東鐵騎中的精銳出擊,因為輕敵冒進,在平壤城下中伏,副將史儒戰死,三千鐵騎損失殆盡,祖承訓隻身逃出。隨後,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三兄弟聯袂率大軍入朝。

    在平壤攻堅戰、碧蹄館遭遇戰中,入朝的精銳部隊,雖然先後創下了1:15和1:3的傷亡戰績,但總兵官李如松在平壤險些陣亡,人馬損失兩役之後接近3000人。而這此損失的人馬,無論是戚家軍還是遼東鐵騎,全是明朝軍隊的精銳。

    對此一下,崇禎年間的明朝軍隊,只想著向兵部官員、太監等行賄,謀求升遷或開脫罪責,軍紀敗壞,"劫商賈,搜居積,焚室廬。小民畏兵,甚於畏賊"的德行,在抗日援朝損失的人馬堪稱“精英”了。

    這些人馬不僅長期訓練有素,經久沙場,而且將領們指揮有方,單兵作戰能力超強,“密如蟻聚”頭頂炮火攻城殺敵的勇氣;萬餘名戚家軍緊急假扮為北韓人的應急能力;“將士無不一當百”的戰鬥力……更是明朝後期的軍隊所不具有的。

    上述兩大原因,直接導致的後果也有兩個,分別是:

    1、努爾哈赤迅速崛起

    我們來看一下與抗日援朝相關的幾個年份,就知道努爾哈赤是如何迅速崛起的。抗日援朝發生於1592年至1599年,此時的努爾哈赤也沒閒著——

    1593年,透過武力征服,把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隨後奪取東海部,為統一關外打下基礎。

    1596年,努爾哈赤聯姻布佔泰,獲得烏拉部支援。

    1597年,努爾哈赤聯姻葉赫部,椎牛刑馬為盟,進一步擴大努力範圍。

    1598年起,努爾哈赤發動征服渥集部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的戰爭,最終攻佔庫倫城。

    1599年,努爾哈赤滅掉哈達部,擒殺猛格孛羅。

    正是因為與抗日援朝,例明朝的元氣大傷,此後20年裡無力進剿後金,戰爭結束僅3年,努爾哈赤就宣佈遷都赫圖阿拉,正式拉開問鼎中原的序幕。

    2、明末農民起義大爆發

    抗日援朝戰爭使豐臣秀吉很快垮臺,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東亞的軍事和政治格局發生鉅變。更重要的是,為了補償戰爭帶來的損失,明朝國家機器瘋狂開動起來,嚴法苛稅、土地兼併日益嚴重。

    同時,開始處於小冰河期的中國,氣候顯著變冷,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接貴踵而至,農業收成銳降,財政收入銳減。曾有統計說,崇禎年間的全國財政收入最低時已不足400萬兩,赤字高達1500萬兩以上。

    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對外,用兵應付關外的戰事;對內,用兵打壓日益嚴重的兵亂、農民起義軍,在鉅額財政赤字壓力下,崇禎接受提議宣佈裁減驛站經費,此舉更加劇了兵亂,並直接給明朝敲響了喪鐘——催生出了一個李自成。

    現在,試想如果沒有抗日援朝,明朝的元氣沒有如此大的損失,也許結果一切都會不同。

    回首歷史,日本總是出現在中國的某個歷史轉折點上,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的歷程,因此而被迫中斷。

    以史觀之,日本無疑是對華夏民族傷害最深的國家,沒有之一。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萬曆武功錄》,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 2 # 家境貧韓

    如果要詳細解說,那就要從頭說起了。

    眾所周知的中國古代經濟的巔峰是在唐宋元時期,唐代開始海外的歸屬認可是最高的,宋代的經濟一直是非常高,據說接近全世界70%的GDP,而元代時期更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一次爆發期,眾所周知的就是黃道婆的紡織是在元代,而所謂的明朝資本萌芽的說法也是透過徐一夔的《織工對》才確認的所謂明朝資本萌芽。而後來考證徐一夔的《織工對》裡對資本萌芽的形容是在元末明初,而明初你懂的!以朱重八的操行是根本不可能萌芽的!

    然後我們就說說明朝對經濟的打擊,首先是朱重八進城榮登大寶,朱重八就制定國策,農業為主,只有老百姓能吃上飯才能不反他朱家江山,他朱家才能公侯萬代的傳承下去。於是乎朱重八除了血洗了跟隨自己打江山的老兄弟,更加血洗了中華大地上的風俗。

    首先你幹啥工作,世世代代就都得幹這個,比如軍戶,比如匠戶,再比如賤籍之類的,反正除了科舉你是不能翻身的,而軍戶或者匠戶又或者賤籍是不許參加科舉的。而科舉的話,因為朱重八文化有限,畢竟是個要飯和尚出身,又奪走了老韓家江山,溺死了小明王韓林兒,篡位上來的,所以就必須給自己找個牛逼點的傳承。結果宋末大儒朱熹就因為姓朱,莫名其妙的就被尊為亞聖,成為了半公開的朱重八的祖先,然後因為朱重八學問不夠,就用八股文作為科舉的題材。

    而民間實行度牒路引制,畢竟丫就是當和尚流竄起家的,就怕的就是這些出家人。和尚就不必多說了,丫就是口中阿彌託佛善哉善哉的造反的!而且當年少林寺十八棍僧保唐王的故事也說明和尚其實也是有野心的,而道士更是盛世山中修行,亂世下山救世,所以出家人必須度牒制,沒有度牒一律嚴懲。

    而路引制是啥意思?沒有路引你就在你家方圓十幾裡內活動,出去了就直接墮入賤籍。賤籍一旦墮入了就永不翻身了,可以說朱重八又撿起了春秋戰國時代之前的奴隸制了。而這也正是後世倭寇殺來了,東南沿海橫掃一圈,五十幾個倭寇就敢堵著南京城十萬守軍出不去,如果不是不會打造攻城器械,說不準就攻城了!

    而商業上呢?就更是重新撿起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商人哪怕是再有錢,也不能穿綾羅綢緞,必須是人下人,這也就導致了明朝再有錢也是被養的豬,無論是後來的劉瑾還是東林黨又或者魏忠賢,都是直接殺豬湊份子,所以明朝商人地位低下,根本不具備資本萌芽的土壤。

    說完朱重八再說後面朱棣,本來太子是朱標的,結果朱標先蹬腿了,朱重八直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炆,直接越過幾個兒子了。在朱重八蹬腿之後,朱允炆感覺到幾個叔叔大爺的不懷好意的目光,於是朱允炆要削藩,而朱棣當時又鑽雞窩又吃屎的裝瘋賣傻,回手就帶著家丁揭竿起義了,之後更是沒幾年就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

    當然打到南京皇宮之後並沒有找到朱允炆,而朱棣的疑心病又重,聽說朱允炆出家當和尚了,二話不說就血洗少林寺,誰讓這幫賊禿喜歡摻和政治呢?聽說朱允炆跑海外去了,趕緊派鄭和打造寶船去下西洋的宣揚國威的名義去追殺。當然也有說朱棣是皇位來路不正,是真出去宣揚國威去了,話說你瞅瞅鄭和的路線,一路衣不蔽體的原始部落,跟猴都差不多的文明,你跟動物園的猴子講五講四美三熱愛,四個現代化嗎?話說你講完猴子懂嗎?

    而且朱棣又不是當做太子培養的,又要修永樂大典,又要下西洋追殺侄子,還要國內誅殺建文餘黨,甚至還要隔三差五的去草原幹翻幾個部落炫耀武功,更加要遷都北京,南京城裡誰瞅丫順眼啊?沒錢發餉啊!朱棣也挺愁的。

    原本尋思拉攏一下朱允炆手下的方孝孺和黃子澄就能搞好經濟呢?結果二人都嘴硬,尤其是方孝孺,直接來了一句:“誅九族就嚇唬我?有能耐你誅我十族啊?”於是方孝孺成了古往今來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甚至朋黨都被誅殺。

    雖然殺人挺痛快的,但是殺完人還是沒錢,最後朱棣不得不咬牙的大量發行寶鈔,活活的把紙幣的信用給玩殘了。宋朝因為富裕,紙幣橫行,而元朝因為遼闊,紙幣配合銅錢,到了明朝朱棣這裡,紙幣就變成廢紙了。聚集了天下人的錢財,幹成了一大堆豐功偉績,卻給子孫留下個爛攤子。

    之後就不多說了,話說朱棣這一支的老朱家的子孫都一肚子怪念頭,之後N個奇葩皇帝之後,終於傳位到萬曆朝瘸腿豬胖的手裡,雖然老朱家的子孫都不咋成器,但是勉強積累了一些,最後在萬曆朝張居正掌權,更是一夜御十女的嗑海狗丸的搞改革。

    話說張居正的改革說白了還是改良朝廷的信用,丈量天下田畝,用現金代替糧食繳租,這樣朝廷就有錢給士兵軍餉了,士兵手裡有錢了也會更加驍勇善戰了,想法是好想法,尤其是當時西方引進了很多的高產作物,例如番薯、土豆、玉米……如果農民種植這些的話,之後賣掉換錢用錢繳租,國家賦稅也有所改善。

    但是張居正丈量天下田畝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就是明末光是姓朱的宗室就近百萬人了,而到明末崇禎年左右,則是破百萬了。而歷朝歷代的兼併土地的讀書人更是何其之多,地方宗族何等錯綜複雜,更加有各種開荒出來的隱田私田,還有各種不種植農作物而種植桑蠶的南方地主階級,所以張居正一死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至於種植高產作物?種植完了朝廷不收,賣不出去,誰種?所以又進入了個死迴圈,之後就日本侵略北韓,明朝作為宗主國更是不遺餘力的心思全放在這上了,各路武將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怎麼喝兵血吃空餉上,拿錢孝敬文官和太監,而各路太監的心思都放在怎麼撈錢上了,而各路文官一個個都自以為自己王守仁附體,允文允武,更是一通瞎指揮。

    所以說萬曆朝就是這個狀態,你說老朱家底子不好吧!有關係,你說萬曆皇帝身心俱殘的不上朝吧!也有關係!你說閹黨和清流黨爭吧?也有關係,你說張居正改革不徹底吧,也都有關係,所以是綜合的,不是說賴誰誰負責的!

  • 3 # 沫然先生

    首先說,明朝三大徵對於明朝後期,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不至於到國家危機的程度,

    主要原因還是萬曆帝朱翊鈞,在位後期的徹底放飛自我,造成了明朝的衰敗。

    我們先了解下明朝當時的背景,

    明朝建國曆經276年,16位皇帝。

    到了萬曆年間,朱翊鈞在位47年,是明朝皇帝裡在位最久的一個,

    這個明神宗呢,剛開始由一代名相張居正輔佐,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社會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甚至開創了萬曆中興的盛世,

    如果這樣一直下去的話,說不定明朝還能多過上幾代,但是呢,這種情況只維持了十餘年。

    等到張居正去世以後呢,朱翊鈞就開始徹底放飛自我了,

    可能是以前被人管的太嚴了吧,突然之間解放了,變得狂野了。

    有點像《都挺好》裡的蘇大強,

    與此同時,三大徵也拉開了序幕,

    寧夏之役,北韓之役,播州之役,

    三大徵雖然都贏了,消耗了巨大的軍費,但是還不至於讓明朝傷筋動骨,

    實際上三大徵結束後,國庫還有多少有點存銀。

    最主要的還是明神宗中後期的執政,在張居正去世後沒幾年,明神宗就開始沉浸酒色,怠於政事,

    後來還因為立太子的事,跟內閣爭執了好幾年,

    後來一賭氣,老子不上班了,隨即就開始長達三十年不上朝,不幹活,天天就是玩。

    甚至有後來入朝為官的人,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

    還有就是因為明朝的制度,所有文書都需要皇帝還親自決策,

    但是皇帝不想工作,所有的文書和奏摺就得在文官的政府裡產生了迴圈的堆積,

    而這個,也是明朝後來好幾個黨派之爭的源頭所在。

    不工作就算了,還強徵礦稅,本來剛打完仗,大家都不寬裕,還要被他給剝削下,百姓也怨聲載道。

    最後總結一下,在我看來,

    與其說是三大徵是明朝的輝煌與瘋狂,

    倒不如說是明神宗的輝煌與墮落。

  • 4 # 一米八2022

    現在許多人說明朝亡於萬曆而不是崇禎,也有人說明朝萬曆年間可是中國軍隊很風光很牛氣的時代啊,畢竟打了那麼多大勝仗。

    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樣,極度不愛上朝,但是卻又和嘉靖皇帝一樣,即便不上朝也能輕鬆駕馭群臣。雖然20多年未曾組織過朝議,但這三次大規模的戰爭,萬曆皇帝卻十分果斷的進行了拍板。

    然而明朝萬曆年間的三大徵,打了勝仗是事實,但那只是掙面子。

    我們現在說的萬曆三大徵是明神宗萬曆二十年至廿八年間,先後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一、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戰,

    二、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戰,

    三、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戰。

    可以講萬曆三大徵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顯示天子威儀,讓天下人都明白雖然皇帝不上朝,但並不代表不明白每天發生了什麼事,並且給一些人敲響警鐘,這幾仗著實讓萬曆皇帝有了面子。

    可是僅僅這三次戰爭就消耗白銀1100萬兩,對於本來就入不敷出的明朝財政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隨後自然災害頻發,讓經濟雪上加霜,關外的少數民族軍事勢力虎視眈眈,蠢蠢欲動,內憂外患正在向爆發點一步步邁進。

    明朝萬曆三大徵掙足了面子,卻成了壓垮明朝迅速走向衰落的最後一根稻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花新芽出現小黃斑不知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