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泰民安盛世情
-
2 # 瞎眼蝸牛
其實做夢是當我們人進入睡眠狀態後,大腦潛意識狀態出來了的一種情況,它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往往體現了我們平時生活狀態背後的一種心理狀態。這就有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這句經典名句。
你可以每天都記錄一下自己的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用很詳細的記住很多細節,感受就好!比如這能讓我感覺很疲憊,或者很開心,很難過等等,然後想一想是不是最近在為某件事而煩心或者擔憂。
-
3 # 李太元391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且不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出自哪裡的典故,也不論該典故的完整意思是什麼,就“為什麼人們常說”之而言,無疑是跟風而已。這是因為人們大都欠缺有關解夢的知識,於是對一些睡夢又無從得解之便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搪塞之,既不顯無知的尷尬又略顯示出自己才華橫溢罷了。
其實,“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能經得住推敲嗎?比仿說,在一個被社會學稱之為“唯物是問、唯鈔是問”的時代,大概人們日思發財甚或夢想一夜暴富者不會是少數,於是應該是夜夜有發財夢才對吧?然而,不幸的是時代人反而自稱不做夢者日益增多,這又如何解釋?
在《周公解夢》裡認為,夢見有人教書大富貴,這可說芸芸學子們每天坐在課堂裡所日思的都是學習吧?如果依“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來看,芸芸學子們理應多夢見上課才對,但不妨調查一下在校學生當真如是嗎?至少我也上過學,可以說日思最多的就是學習,然而卻從來不曾有過有關學方面的睡夢,因此我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名不符實!
事實上,睡夢夲身是種“突如其來”又“杳然而去”的自然現象,根夲不是人為意志可左右的!因此,“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充其量是種說法,而不是經得住推敲的事實!
當然,這隻代表個人的一種粗淺看法,僅此而已!
-
4 # 張鐵軍158
第一,人自然是“日有所思”;
第二,人自然是“夜有所夢”;
第三,夢境的主題是“情緒”,夢境中的情緒往往是日間情緒的延續。所以,日間情緒愉快,夜間做愉快的夢;日間心境惡劣,夜間就會做噩夢。
第四,夢境沒有“預兆”作用,卻是過去或當下“情緒”的反映。夢境中的內容是在情緒主導下,由“記憶片段”隨機的連結,比如人會夢見“人身狗頭的怪物”,儘管這個怪物客觀上不存在,但“人身”、“狗頭”作為記憶片段,則是客觀存在的。
第五,《周公解夢》是客觀羅列了夢案集合,而主觀地錯將“夢”比如“水”與之後的境遇“意外收穫”的“時間順序”當做“因果關係”;《夢的解析》是利用錯誤的理論用來“戲說春秋”。“精神分析”學說是一個騙局,弗洛伊德偽造案例,終身圓謊。(有感興趣的朋友,買一本《殺死弗洛伊德》看看,打發打發業餘時間吧)
-
5 # 風中凌亂的人
以前是因為經常出現白天想什麼,晚上就會夢到什麼。白天過度想某件事情,使得大腦在睡眠狀態下,依然潛意識的記得某些事情。
-
6 # 每日心理
做夢是一種痕跡刺激,並且大都是陳舊的痕跡的興奮,巴普洛夫曾經做過簡要而準確的概述,他把這種陳舊的痕跡就概括為日有所思或者是美好的回憶和貪戀,或者是未來的願望和想象,或者是過度的憂愁和擔心也會是可怕的斷想和懸念都可能出現在五彩繽紛的夢中。從中醫角度來講,中醫對夢的認識和治療並不是說做的越多越好,做美夢真的是一件好的事情,而做夢過多很容易造成大腦的疲勞,即便是天天按時睡覺也會有一種疲勞感,久而久之會造成神經衰弱,中醫把這種病態叫做多夢,所以需要堅持睡眠衛生,堅持睡前用溫水洗腳等等,而從心理學角度做夢是自己心裡的一種反應,在自己的大腦皮層徹底放鬆的時候,潛意識當中的很多意識就會迸發出來。而夢境就可以去讓自己進行自檢,究竟自己是不是幸福呢?幸福一般是在別人的眼中,但實際上幸福是在自己的心裡吃得下睡得香,那麼這就是幸福的標配,而究竟自己過得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那麼看看自己的夢就知道。
-
7 # Photo美圖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相關最早的記載是唐代沈既濟的《枕中記》:
唐開元七年,山東盧生進京趕考途經邯鄲遇到道士呂翁(呂翁後被元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邯鄲記》中改為八仙之一呂洞賓),
而後有的著名成語“黃梁一夢”“邯鄲一夢”,至今邯鄲市北還有“黃梁夢”這個地方。
做夢有很多種原因:有體弱多病、過度勞累等等生理原因,也有如人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心理原因,比如唐代的盧生。
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基根於人的身體,同樣也都能作用於人的身體,最終反饋給大腦,在大腦皮層形成應激反應。
當一件事情,白天被持續日有所“思”,那麼無疑,這件事情就會被不斷迴圈和強化,加深大腦皮層的應激反應,
即使已經入夜休息,大腦的皮層還在工作,應激反應能量還在持續釋放(回放),這種釋放的過程也是人們做夢的過程,
只不過更多時候,應激反應的能量早已在人們夢醒之前釋放結束而不再記起,
只有在人們醒來時,還沒有釋放完結的應激反應(夢)才會被人們的意識所識別和記憶,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人晚上都會做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晚上做了夢的原因。
回覆列表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對一般心理健康的人來說,不是什麼問題!沒有遠愁,必有近憂。一個人經常處於情緒的低潮期,這句話就很應驗。長時間的情緒低潮,容易造心理負擔成負擔,心理很容易自我暗示,長此以往,在這種狀態中不能出來,成慣性思維,以至於在睡眠過程中,大腦皮層仍處於興奮期,形成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