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焚琴煮酒
-
2 # 柳隨風
王莽的改革措施在此我就不一一詳述了,具體政策在現在看來確實超越了當時的制度,想法是好的,但太不切實際,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王莽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不會有人支援他的改革,沒有可能性的改革無疑是失敗的,種種跡象表明他對面臨的反對浪潮準備的並不充分也缺乏對改革的基本認知。歷史上這種層面的改革無不是在破而後立的基礎上取得成功的,土地收歸國有一項就損害了大多數的既得利益群體,改變土地大規模兼併局面的條件和土壤並不存在,違背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客觀規律,勢必會受到保守勢力的反撲。與其扮豬吃老虎的本事相比,他的改革更像一個理想主義者,天真而可笑,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定位從來不是一個改革家。
王莽繼位定國號為“新”,可他改制的確是舊政,無非是新瓶裝上舊酒,我們都可以在井田制、原始貨幣中找到痕跡。他是上古理想社會的擁躉,所謂的改革只是盲目的崇古,把原有的官員名稱簡單的冠以春夏秋冬,卻不解決深層次的制度臃腫和矛盾,只能流於形式。現在我們看他簡直就是個佈雷高手,自己布好了自己踩,最後把自己炸的粉身碎骨。
-
3 # 傳奇歷史觀
首先應該肯定王莽有進行改革的思想是特別難得的,因為西漢後期的皇帝大多放任社會問題而不進行改革,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王莽能夠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就這一點就比西漢後期的皇帝強。然而王莽的改革大多以失敗告終,雖然想法是好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但是有些改革手段不切實際,有些實施起來出了問題,有些則本身就有問題,所以王莽的改革大多數失敗了。下面這張圖比較明確地說明了王莽改制的各個方面:
西漢末年,國庫空虛,百姓貧困。然而財富卻聚集在富人和貴族的手中,他們兼併土地,畜養奴僕。為了改變這個問題,所以王莽把土地收歸國有,施行西周時期的井田制,禁止土地和奴婢的買賣。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一政策看上去有效的解決了問題。然而土地私有制已經實行了幾百年了,突然要恢復國有,哪有人答應?這一政策就是貌似先進,但是實際上無法實施的一個鬧劇。在引起了幾次叛亂和朝臣的一致反對下,這一先進的改革頒佈了三年就廢除了。
在經濟方面,為了打擊民間高利貸的問題,王莽專門設定了官方的貸款機構。民眾如果是因為喪事或者祭祀需要借款,那隻要按期還款,不需要利息。如果想要貸款做生意,那麼需要繳納每年不超過10%的利息。另一方面,為了公平市場,王莽設立了五均官,對商品進行官方定價,打擊不法商人操控市場。王莽還把鹽鐵酒收歸國家,對不同商品徵收不同稅。這些改革制度的目的都是好的,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由於官商勾結,這些制度反而成了他們發財和盤剝平民的工具。
如果說前面說的兩個改革有它先進和可取的地方,那麼貨幣改革則本身就是失敗的。王莽還沒有做皇帝時就進行了第一次貨幣改革,發行了兩種刀幣和一種大面值銅錢。這次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把富人和貴族手中的黃金和銅收歸國有。王莽發行的“一刀平五千”顧名思意就是這一錢值五千個五銖錢,你可以用一斤黃金來換兩個“一刀平五千”。規定列侯以下不準私自攜帶黃金,王莽用兩個小刀就換富人一斤黃金。
和“一刀平五千”一起發行的還有“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面值五百和五十。如果說這次改革是針對富人和漢朝的舊貴族,那麼第二次改革則是貧富通吃。第二次改革廢除了前面的兩把刀,因為“劉”字的繁體包含“金刀”,這時王莽已經稱皇帝,不想再用刀幣了。王莽發行了“小泉直一”,把它和之前的“大泉五十”一起使用,這次的主要目的是廢除漢朝“五銖錢”。五銖錢顧名思義重五銖,而王莽的新錢“小泉直一”重一銖。王莽用一比五的比例從民間收集銅,這買賣可能不如之前兩個刀換一斤黃金,但是這次是大殺四方,走的是量。
再後來王莽覺得只有面值一塊和五十塊的錢不好使,於是增加發布了六類共二十八種貨幣。就算現代的經濟水平也用不著二十八種貨幣吧,出去買東西給老闆一個錢,老闆是不是要先查一下這個錢面值多少?不,其實面值大多寫在上面的。這麼多的貨幣,而且又經常變花樣,能不出問題嗎?一年以後,這二十八種錢就因為難用又一次成為歷史,最後一次貨幣改革跟以前為了掠奪民間財富相比,這次主要為了平息民間的怨氣。這次王莽釋出了比較耐用的“貨布”和“貨泉”,面值為一和二十五。
王莽的改制造成了種種社會問題,再加上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歧視態度,不斷地用兵,民間百姓無法生活紛紛做起盜賊。起初這些平民只為了吃飯搶劫財物,並不敢進攻官吏和官府。後來他們逐漸開始進攻官吏,以推翻王莽的統治為目的,起義軍最終攻入長安殺死了王莽。
-
4 # I八零印記I
王莽兄,字巨君,一個道德上的完人,政治上的理想主義者,痴迷儒學和古制的“新聖人”,復古而新潮的改革者。
王莽兄的一生堪稱傳奇的一生,豐富多彩而妙趣橫生,如果能有人將其一生拍成一部電視劇,絕對驚曝你的眼球,亮瞎你的合鈦金雙眼,其劇情是任何一個編劇也無法寫出的。
此兄前期基本處於蟄伏階段,不顯山露水,明明是個官二代,既不花風花雪月,也不聲色犬馬、墮落腐敗,而是出淤泥而不染,當一朵純淨的白蓮花。
經過前期的輿論造勢和慢慢培植勢力,王莽兄很快就成就了自己人生生涯的第一個巔峰,24歲就進入中央做官。同年被任命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
年紀輕輕就如此大的成就並沒有讓這個有出息的年輕人就此志得意滿,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兢兢業業,禮賢下士,很快,就位列九卿之一榮升衛尉,相當於京城總警備司令,其後更進一步,年僅38歲就成為大司馬,執政後克已不倦,招聘賢良,大作慈善事業,民心和輿論都站在他這一邊。雖然中途經歷波折,短暫下野,但很快大家又將他抬了出來,這次,他成為安漢公,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最後,王莽兄更進一步,終於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立“新”朝,當上新君。至此,自無任何顧忌,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改革大業:
1、土地國有,禁止私人買賣,將土地重新洗牌,沒田地的也可得到田地,按需分配。不管富豪巨室還是普通百姓,都要無條件交出手中土地,實現平均分配;
2、實行國家專賣國企政策,酒、鹽、鐵等收歸國有;
3、實行計劃經濟,控制物價,打擊囤積居奇;
4、建立貸款體系,經商者可向國家貸款,收取10%利息,祭祀或喪事可實現無息貸款;
5、進行稅收和幣制改革,其制度甚至沿用和影響至今;
6、鼓勵科技發明創造,典型的代表是發明的遊標卡尺與1700年後的基本相同;
還有堪值得玩味的一點是,王莽兄還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十分痛恨匈奴和高句麗,將其改名為降奴服於和下句麗。
其理念之先進和超越時代發展讓人匪夷所思,在封建社會剛剛興起的土壤中竟然誕生了這麼多我們今天看來如此熟悉的政策和舉措,實在稱得上歎為觀止。
我們都知道,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才是思想誕生的土壤和基礎,其理念從何而來,又是何動機讓其實行改革?後人真的難以瞭解,如果他是一個臆想狂或瘋子,或許不難理解,可我們的巨君兄從裡到外都是一個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新聖人,不禁讓人捉摸不透。
眾所周知,這個瘋狂的舉動觸動了上層階級的乳酪,莽兄失去了各大財團的支援,最重要的是他遇上了一個更可怕的對手“位面兄”劉秀哥,秀哥甚至不用自己動手,老天爺就幫忙收拾了我們可憐的王莽。
以至於大難臨頭,王莽兄還對天祈禱,仰天長嘆:“老天爺,你既然將天命交給我王莽,為何不助我消滅各路叛臣,如果是王莽的錯,請降下雷霆來劈殺了我!”
最終,老天也沒再給王莽面子,城破人亡,劉秀取而代之,立東漢,史稱光武帝。
可以說,王莽改革就是一次超前的改革,雖然他有的政治舉措沿襲和恢復了周禮,但更多超前的思維和政策古時並不存在,在王莽改制之前也沒有明文記載下來,所以可以肯定就是其首創。
最後一句話總結:王莽,一個神奇的人走完了他神奇的一生。
-
5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我認為,王莽,是一個道德上的完人,政治上的理想主義者,痴迷儒學和古制的“新聖人”,復古而新潮的改革者。
他到底是改革家還是野心家,是偽君子還是糊塗蟲?
稱帝之前的王莽低調而謙恭,儘管他們家可能是皇室之外最顯貴的一族。沒錯,王莽的姑媽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
然而,王莽卻完全沒有皇親國戚的飛揚跋扈,紈絝子弟的聲色犬馬、豪門大族的仗勢欺人。他是一介書生,一個知識分子,甚至一個學問家。他的許多時光是在讀書中度過的,學問好得連政敵們都不否認。
與精神世界的極度充實相反,王莽的物資生活極其儉樸。他在王家子弟中鶴立雞群地安貧樂道,他的妻子甚至因為著裝過於寒酸,而被來訪的客人誤以為是女傭。
節儉的王莽對老母和寡嫂極盡孝道,對朋友和賓客慷慨大方。皇帝的賞賜都被他分給部下,兄長的遺孤則送去上學,而且在恭恭敬敬拜訪這個孩子的老師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給每個同學一份禮物。他甚至因為某人沒有兒子,而為這位朋友物色了一個據說宜男的女孩。
結果,自然是“宗族稱孝,師友歸仁”。
這樣的王莽,堪稱謙謙君子,道德楷模。
當然,所有這些褒讚都是在他稱帝之前。或者更準確地說,都是在他失敗之前。
晚清大臣黃恩彤有言:“自古奸雄篡國,皆用詭譎,而王莽篡漢,獨用儒術。”此話不假,雖說歷代的儒家君子們極不情願和王莽扯上關係,但鉤稽史實,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西漢末年,儒家曾經過了一把狂歡的癮,而主持這場盛世大祭司的,正是王莽。
王莽稱帝之後,改革全面展開。他憤怒聲討過去幾十年的不公平,下令大地主將超過法定數量的田產分給農民,禁止土地和奴婢的買賣,穩定物價並提供低息貸款,削減官員的薪水,降低王侯的規格,實行鹽、鐵、酒類和鑄銅的國營。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減少了宮廷的開支。
可問題是:勤讀六經,如何令王莽和新朝萬劫不復?他的改革是否超前,與當時的社會脫節?
西漢末年的社會問題,首推土地嚴重兼併,亦即貴族、官僚、地方豪強透過合法和非法手段,大量霸佔田地。二是慘絕人寰的奴隸制度,發展到與牛馬同欄,豬狗不如。致使各地的起義風起雲湧,社會動盪不安。
面對這種情況,朝中大臣紛紛提出“復古,循聖制”“法先王,行王道”的政治改革要求,宗廟、祭祀、官制等,統統要求改回周代的古制。
為什麼?因為古制代表的大同世界確實好,那時候,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是多麼光明、平等、和諧、充滿溫情的社會圖景啊!
王莽在朝中諸大臣的慫恿之下,加之自己年少時命途多舛,骨子裡也自詡為儒家的代言人,於是在踐位稱帝之後,推行了一場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宏大改革。
不過,我要問,這種施行王道仁政的美好時代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嗎?其存在方式果真像儒家描述的那樣嗎?完全憑一套沒有經過充分驗證的理論,去重現一個臆想中的黃金時代,靠譜嗎?
茲試舉幾例:
貨幣改革:
前前後後換了好幾種貨幣,致使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經濟蕭條,民怨沸騰,社會極度混亂。貨幣是社會經濟的血脈。英語裡,血液迴圈和貨幣流通根本就是一詞“circulate”. 王莽廢除了通行已久的五銖錢改為金、銀、龜、貝、泉、布等貨幣,幣種多達二十八個。打個比方,醫院給你今天大放血,明天大輸血,還拿A、 B 、O、AB以及各種稀有血型,每天給你換著花樣來,你受得了嗎?
政區劃分和職官改革:
王莽按照《堯典》,把天下重新劃分為十二州,而且改官名,封郡縣,致使政區劃分極不穩定,地圖和戶籍無法制作,最終尊敬影響到了諸侯和各級官吏的生活,於是紛紛謀取非法利益,甚至貪汙受賄。
禮儀工程:
天地人三才,王莽一個也沒放過。改了地名,還改日曆,甚至剝奪少數民族最高領導們的爵位,搞得這些首領們都極度鬱悶,紛紛起來造反。
公元二十三年,更始軍逼近關中,九月長安暴亂,十月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王莽的改革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引發了社會動盪,國家覆亡,他自己也“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為什麼呢?
首先,王莽的改革根本就不切實際。
因為當時豪強兼併、貧富分化的社會局面,早已導致了以權謀私、人心不古的社會風氣瀰漫其間。試想,完全痴迷於一套主觀臆想的理論和滿腔熱情,能恢復昔日的榮光嗎?
班固就說,王莽以為只要確立制度,天下自然太平,因此一門心思制禮作樂,坐而論道,議而不決,置民生、訴訟、吏治等當務之急於不顧,焉能不敗?
其次,王莽的某些改革只改形式,未改內容。
實際上他的某些改革,與其說是改制,不如說是改名。比方說,把兩位財政部長的官名改成神話人物的名字,負責朝廷財政的大司農叫羲和,負責宮廷財政的少府叫共工。這簡直就是視政治如同兒戲。
看來,王莽根本就沒有真正讀懂孔子,也不知道什麼叫正名。他書生氣十足地認為只要改個名字,所有事情都會發生根本變化,他的理想也就能夠實現。
事實證明,王莽錯了。
實際上,制度固然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也非決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與制度的關係。這種關係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這種制度是否符合國情和民意,二是這種制度是否符合文化傳統,三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是否能夠與之融為一體。合則成,不合則敗。
讀者朋友,你覺得呢?
-
6 # 天有道人無道932
王莽進行的是一個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不同於其他皇帝的改革是在制度上輕描淡寫,極其具有現代的眼光,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思想,他很像是一個無私的,為勞苦大眾謀福利,減少貧富差距的社會主義者。
王莽其人
王莽改革舉措:
更天下田曰王田,然後均分田地,私人不可買賣。是不是和中國的土地改革異曲同工
重視人權,改奴婢為"私屬",禁止私人奴隸買賣。
實行"五均六管"制,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山澤等。
改革幣制增加政府稅收。降低貨幣成色,使國家獲得更多的黃金,而且越是面額高的貨幣,貨幣成色越低,用來減少這個政策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
改革中央機構,軍權政權分開,相互制衡,加強相權、兵權;重新劃分郡縣,更改地名。
改革少數民族名稱、首領稱號。
計劃經濟,穩定市場物價,酒、鹽、鐵國家專營,依靠國家手段,穩定糧、布市場穩定。王莽實行政府控制物價,禁止商人囤貨炒作,商人貨物低於政府定價隨意買賣,有點像今天的物價局。供大於需時政府按本錢買,需大於供時候政府再以平常物價賣出,消除貧富差距。物價高於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聽民買賣;五穀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
小微企業改革。對漁民、獵人、商人、工匠等徵稅。稅收根據收入徵收而不是按資本徵收。王莽對於手工業者或者牽扯到買賣的商業活動收取所得稅,用於平息物價和貸款支出。
改革政府官員工資制度,欠收時減少官俸。
做到天子犯法與平民同罪,清明吏治,對官員嚴厲,迫使三個兒子,一個孫子,一個侄子因為犯法而自殺。
重視科技的發展,王莽當時實驗很多被儒家成為奇技淫巧的新生事物,並且還親手解剖人體,破除封建迷信,以人為本,當時有人發明飛行器,王莽還接見那人並給錢資助,說明這名穿越者直到科技對於生產力的決定作用!他還發明過遊標卡尺這種精密儀器。
信貸制度。經營生意的農民或商人可以向國家貸款,國家收取利潤的十分之一,進行祭祀或者喪事的,國家可以無息貸款。
改革住房制度,王莽還曾實行廉租房政策,長安城中投資建設5個裡共200個廉租房住宅小區,供貧民居住。
親和的外交,王莽也算是成功的,成功處理了雲南的反抗。面對匈奴的好戰行為,在12個地方徵召30萬人,避免在一個地方徵召,減少對邊境人口的破壞,透過宣揚中國軍力,避免兩國戰爭。將領土擴大到青海。特別之處,王莽嫉妒仇視匈奴和高句麗,仇視匈奴就不說了匈奴當時年年和漢朝掐架,但是仇視高句麗就有點說不清了,當時高句麗鳥不拉屎窮地方一個,王莽竟然把高句麗名字改成下句麗,這和現在的憤青何其相似,討厭韓流。更改戰敗的少數民族首領稱謂,降王為侯。
王莽獲取民心: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併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卹。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最後,王莽的改革最終失敗了。王莽改革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徵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註定要失敗。他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孤獨的,沒人能懂他。
壯哉王莽!
-
7 # 聽濤軒書法
關於王莽,總的來說大家都認為他是個穿越者,認為他的為政舉措是穿越到了現在,提前了兩千年。我對此持堅決的反對意見,王莽就是一個復古主義者!他是在將社會倒退,而不是穿越到了現在!年輕有為的大儒
王莽的姑姑是漢元帝的皇后,可以說王莽一家就是沾了王皇后這個人的光。與其他王氏家族成員不一樣,王莽從小是個勤奮好學的青年,而且恭謹的侍奉長輩,有著很好的德行和名聲。成帝時他被封為新都侯。
這個時候王莽是眾人敬仰的人,他也是儒學思想的繼承者,全國各地的人都以他為榜樣。
當上皇帝后的施政王莽篡漢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此時他像是換了一個人,完全沒有了年輕時的英明。
首先他改變了土地制度,從歸“井田制”。想以此限制個人土地佔有量,但這樣就使得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
他控制工商業,將其國有化,如此一來限制了經濟的自由發展,使得大量手工業者失業,增加了人民生活負擔。
最讓人頭疼的是他經常改變官制和地方行政區劃。此時官員名稱完全按照《周禮》所記載的來命名,行政區劃也是朝令夕改。有些地方剛得到命令改了名稱,還沒來得及改新的命令又來了,要求再改其他的名稱。這樣地方官員都不知道自己所管轄的地區該叫什麼名稱。
一切以《周禮》做依據,社會不但停滯反而倒退王莽的改制,是歷史的倒退,不是穿越!是將封建社會倒退到了奴隸社會。
在西漢末年,中國已經步入到了成熟的封建社會,工商業發展很繁榮,各地的行政區劃也已經比較固定了。而王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嚮往以禮治國的周代。因此他將官名全改成了周代的,土地制度也改回了“井田制”。
他的這些舉措不利於社會經濟的自由發展,“井田制”讓土地大量土地荒廢而沒有耕地的農民卻大有人在。貨幣的改革也不利於老百姓的生活,他將貨幣又從新換成刀幣等樣式,還有六種,二十八個品級,任意造幣,通貨膨脹嚴重。
總的來說,王莽好大喜功,本身並無治國能力,只是藉由漢室的衰弱篡漢成功,當赤眉、綠林起義時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整天去祭祀。他的改革也不是穿越,而是復古,是歷史的倒退!是將封建社會往奴隸社會上帶。
-
8 # 錦翼
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王莽這種人噹噹學者,誇誇其談就算了。
但是他依靠自己的重重作偽,最終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
在這個位置上,他不顧實際情況,一心改制。
為了要新,他把朝代的名稱都改成了新。
可是新在哪裡?他竟然要開歷史倒車。
先看他的土地政策,他看到了問題所在,土地大規模兼併,造成失地農民過多。但是他開出的藥方一口氣退回到周天子的時代,實行井田制,土地國有,強行收取土地。這種過於理想的措施,動了太多官僚地主的利益,註定就不會成功。也把他放到了大家的對立面。
再說他的貨幣政策。他的貨幣改革完全不成體系,完全是隨心所欲,只為了他復古,恢復什麼刀幣和布幣,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改,改得大家都搞不懂了,用小錢換大錢,動了人民對他最基本的信任。
更搞笑的是他還換官名,好好的官名為了實行什麼周代制度,非要改了,換湯不換藥,瞎折騰。
政治家不是讓你擁有權力就是政治家了,政治家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特別是在改革的問題上,一定要立足現實,慢慢實驗,才能推行,否則搞不好改革失敗就算了,還要動搖國本。
王莽一心開倒車的傢伙,居然被高曉松說成什麼穿越者,誰願意,把誰放到他的統治下生活去吧,餓不死你算我輸。
-
9 # 趣向雜談
王莽是個很神奇的人。如果你已經習慣了當前各種網路紅文的設定套路,那麼看王莽當年的行為,你一定會深深的覺得,這是個穿越者——只是到底是從後代穿回到西漢末年的,還是從更早之前穿出去的,這個倒是可以商榷。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人身上有各種各樣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表演:他醉心於復古,以一千多年前的西周為標杆;他激進的進行社會改革,所做的事情幾乎是兩千多年後某些改革的翻版。他以一種不作不死的神經質式折騰,置整個國家和社會於反覆動盪之中,直到最終,身死國滅。
但是,拋開其具體的行為不論,我們簡單的回顧王莽的生平,可以發現,此人以篡權為分水嶺,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他把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華麗效果。但到了後一階段,他卻又把一手好牌毀的一乾二淨。
先按照慣例回顧王莽的出身:
王莽是有一個好姑媽的。漢元帝駕崩以後,其子即位,是為漢成帝。王莽的姑媽王政君,就是漢成帝的親媽。按照慣例,外戚輔政,於是王政君的哥哥王鳳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大司馬大將軍。
這是一次正常的新老交替,但在這當中,也有一些不同尋常:漢成帝一口氣封了他的五個舅舅為侯,令時人側目。
只是可惜,這堆舅舅們全是王莽的叔叔伯伯,卻沒有王莽他爸——因為他爸死早了,沒趕上好時代。
這個事就很尷尬了。大家本是一樣的出身,可現在呢,叔伯兄弟們驕奢淫逸,吃香的喝辣的;王莽卻只能守著寡母過苦日子,真是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能說。
這時,王莽的第一個優點便體現出來了。面對這種巨大的落差,他並沒有憤世嫉俗,也沒有擺出一副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的屌絲嘴臉,而是謙恭無比,繼續保持著往叔叔伯伯們府上走動。去了,也不說什麼,就是正常的打個招呼,問家裡的各位長輩安好,然後就乖乖地回家讀書,從來不提給自己謀個營生之類的話。
日子就這樣不鹹不淡的過著,終於,大將軍伯伯王鳳生病了。這一次,王莽迎來了真正出頭的機會。
王大將軍這次病得不輕,久病床前無孝子,自家孩子們這兩年享受慣了,都躲得遠遠的。病到後來,眼看著沒救了,願意來服侍的人就更少了。但王莽不這樣,這時候,他又展現出了自己的又一個優點。他從伯伯生病開始,就在床邊伺候——反正他不像兄弟們一樣還掛著個官身,有的是時間。到後來,王鳳的病越來越重,王莽動不動就在床邊守上一個多月,嘗藥餵飯,衣不解帶,蓬頭垢面。
眼見著來看望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王鳳心裡是否會生出人走茶涼的感慨。這種時候,王莽的孝行,深深地感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當年對這個侄子太差。最終,王鳳在臨死前,鄭重向王政君推薦了王莽。這便是王莽的仕官之始:黃門郎,射聲校尉。
// 即便不瞭解王莽日後那些神經質式的表演,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年輕時候的王莽“素懷大志”。他並不像一般外戚一樣喜歡聲色犬馬,而是虛心好學,接近儒生。明明是個外戚出身,學問卻比五經博士都大。坐為外戚中僅有的好儒之人,王莽“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
// 此外,王莽還是個知行合一的典型,是那個年代的道德楷模。如果上面的例子說服力還不夠,那麼在下再舉兩個事例:
• 例
王莽後來官至大司馬,又一次寡母生病,達官顯貴和他們的富太太紛紛前往探望。他們驚恐地發現,那個穿著粗布衣服,到處端茶送水的老媽子,竟然是王莽的正妻。——如果你要說貧寒時候的道德高尚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那麼王莽發達以後的一如既往,就真正值得稱道了。
• 例二:
漢哀帝即位以後,王莽給董親親騰位子,被罷官回家。回家以後,王莽懼禍避災,閉門謝客,力求低調。但是,他的兒子卻一點都不低調,失手打死了一個奴婢。
當時,奴婢只是主人的一種私有財產,即便官司打到了皇帝那裡,也只是賠錢罰款。但王莽卻以至聖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及家人。國法不管家法管,他硬生生地把他這個兒子給逼自殺了!
這兩件事,我們如今已經無從考證王莽到底是出於真情還是假意。但即便是作偽,是為了在世人面前扮清高,事情做到這個份上,狠辣程度也遠非常人所能及了。諸位不妨試想一下,易地而處,你要是王莽,這種事情你是不是能做得出來?
就這樣,在那麼一個道德淪喪的年代,王莽憑藉著這些“出格”的舉止行為,成為了人間的一股清流。
成功還需要有些好運氣。
王莽在經歷了早年的種種不順之後,好運終於隨著時間一點點的到來了:他陪著他的姑媽王政君,耐心地熬死了那些個叔叔們。十四年後,整整過了十四年後,綏和元年,時年三十八歲的王莽終於就任大司馬大將軍,站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
故事的主線講到這裡,一定有人會疑惑:王莽這出身、這經歷,怎麼就是“拿到了一手壞牌”?這明明是難得的好牌好嘛!外戚出身,修身為儒,官做得辣麼大,還要怎麼樣?
我們這麼看問題,是因為在我們的思維裡,位極人臣,封妻廕子,已經是個人所能追求的事業有成的最高點了。
但問題就在於,這是王莽自己的追求嗎?
再看看王莽後來幹得那些莫名其妙的神奇故事,我們不難發現,他要的,遠遠不止這些,他心裡有一個宏大的抱負,他充滿了想要作為的激情,他在腦海中構建起了一個偉岸的“理想國”。只有得到帝位,以皇帝的身份,以皇權的力量,才足以支撐他去施展、去發揮,去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
這樣再看王莽前半生的奮鬥之路,你才會恍然大悟,那不是一個臣子追求逆襲的上位之路,那是一個普通人向皇權發起衝擊的轉變之路。
在一個承平年代,王莽的這種行為,是有一個專有名詞進行描述的:謀反。而謀反也是有標準套路的,軍功是必要條件。
但王莽,卻在沒有軍功的情況下,獨闢蹊徑,別出心裁,走出了一條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的路。回過頭再來看,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苦心經營和巨大付出。
首先,把握每一次機會,哪怕可能微乎其微
王莽早年出身貧寒,雖然本家叔伯們俱是當朝顯貴,但並不大關心這個貧苦的侄子。誰家還沒有個窮親戚不是?哪能個個都照顧得過來呢?王莽早年裝模作樣地跑到叔叔伯伯們家裡問安,言下之意無非就是我也是王氏一族,請大人們不要忘了我。可是誰又真的在乎他呢?還不是請完安,繼續乖乖(灰頭土臉)地跑回家,捧起書本。
雖然真正的轉機來自於王鳳的生病,但這只是因為王莽成功了而被寫入史書的那一次。在當時,王莽對親戚們的曲意逢迎,肯定是不止於此的。那些沒有記錄進史書裡的事,必然是一次次的獻殷勤失敗,受人白眼。當面、背後,無數的人極盡嘲諷之能事,這其中的辛酸滋味,只有王莽自己能明白。
每一個能抓到機會的人,都曾經被撞得頭破血流。
其次,人無我有,人棄我取
王鳳的推薦只是契機,真正讓王莽有了後來地位的,是他的德行和操守。
我們稍微捋一下王莽出仕以後的事:王鳳推薦王莽進了王政君的法眼。於是叔叔們突然發現,呀,原來我們家還有這麼個品行優良的窮親戚啊!叔叔王商率先表態:把我的封地讓一部分給王莽吧!——當然了,大漢朝並沒有把封地私相授受的傳統,王商實際上什麼也沒給。最終,朝廷給王莽封了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大漢王朝出鈔票買了單,王商白白賺了個好名聲。
很快,王莽認識的儒生朋友和朝廷名士,也加入了推薦大軍的豪華午餐——反正我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能撈個人情。最後花錢的,還不是你老劉家,這麼划算的買賣,不願意是傻子!
但王莽並沒有志得意滿,而是在德行上對自己的要求愈發地嚴格了起來。——這,才是王莽真正的殺手鐧。
大凡王朝初創之時(如漢初)、或者急劇的擴張期(如武帝時期),能力大小總是官爵高低的優先考慮因素,尸位素餐者極為少見,沒那個能力在那個位子上根本待不住。但一旦進入天下穩定的和平年代,能力這種東西,慢慢的就會變得可有可無了。畢竟政績這種東西不是軍功,很難用量化指標考量。況且政治一旦穩定,該做什麼事、怎麼做什麼事,都是有成例在先的,照舊循例即可,並不需要發揮什麼主觀能動性。大司馬的位子,你做得,我也做得,換個屠夫照樣做得(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就是屠夫出身)。
德行的重要性,就在這時候體現出來了。雖然在後來的百官萬民勸進之中,王莽使了不少小手段,但王莽自身的修養,在當時的確是受天下敬仰的。
王莽的執政能力如何,在史料中我們並未發現,他真正能唬得到人的,一直是他的德行和操守。當他正直到了一塌糊塗、無可指摘的地步,和他做朋友就簡直成了每個人的光榮。認識的不認識的,交情深的交情淺的,每一個人都恨不得對王莽掏心掏肺,在朋友圈展示自己那奮不顧身的愛。
王莽真的有這麼完美嗎?當然不是。私下裡,他陰謀詭計樣樣精通,坑蒙拐騙玩得比誰都溜。
在上位的路上,他曾遇過兩個攔路虎,叔叔王立和表哥淳于長。對這兩人,王莽表面上方正君子,正直無私;私底下,卻在王政君和漢成帝那裡各種挑撥離間,造謠生事。
最終,王立被遣歸國(回到封地居住),淳于長死於獄中。
但是,在表面上,王莽的潔身自好卻已經到了舉世皆知的地步。
都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王莽的能耐就在於,他把自己變成了一棵足夠大的樹。在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後,根足夠深、冠足夠密,根本就不怕風。對待反對者,王莽以異己誅之;對待不合作者,王莽以財富祿位塞之。終於,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直至消失;粉絲的數量越來越多,裹挾天下。
從董賢死後,丞相孔光便發覺王莽有異心,但卻不願意牽涉其中,欲以病辭。對此,王莽及時示好,先晉孔光為太傅,後又晉為太師,最終,孔光在糾結中去世。而在王莽篡位的整個過程中,因示好於王莽,得加官進爵者不下千人。
王莽的行止,似乎也不見得有多少過人之處,說白了,無非就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在王朝末世裡,準確把握住當時人的道德需求;外加施點小恩小惠(還不用自己掏腰包,比如升官的時候,把朝廷的封賞拿出大部分來施恩於別人)。這些很難嗎?不見得。但是,卻也不簡單。為了把握住每一個可能會失敗的機遇,他浪費的付出不知凡幾。而在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標準大儒的過程中,他的痛苦更非常人所能體會。
這就是一個人的逆襲之路,既要認清時勢與機遇,更要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
而且,王莽的要求還絕不是如此之低。誰都有那麼幾個喜歡加班給老闆看的同事,但對於王莽來說,這種演技就太low了。要是王莽來演,他能做到不管老闆在不在,天天晚上加班到九點。任誰不管什麼時候到了辦公室裡,都永遠能看得到他忙得焦頭爛額的身影。
戲能演到這個份上,真和假還重要嗎?
而且,行為固然真假難辨,但至少人家的努力,是真的。
出生時帶在手裡的那把爛牌,既是挫折,也是砥礪。最終,王莽以自己卓絕的勤奮、努力和聰明,把這手爛牌變廢為寶,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但接下來,王莽的轉變卻又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他光怪陸離、讓人咋舌的種種表演,讓他從人生的頂端急轉直下,直到最後徹底墜入深不見底的懸崖。——這也是接下來要說的:何為把一手好牌打爛。
我們從王莽的改革說起。
王莽改革的具體內容,《資治通鑑》裡並未多加引述,可能是司馬光覺得種種神經病式的行為,寫進自己的書裡完全就是一種汙染。但班固就沒有辦法了,不想寫也得寫。為了表達自己在政治原則和寫作原則上的痛恨,他把王莽的傳記放在了《漢書》的最後——至於為什麼要說寫作原則的痛恨,諸位往下看就知道了。
《王莽傳》篇幅較長,但有關王莽改革的內容,卻還是不在其中——大部分被放入了《漢書·食貨志》,少部分則歸入了《漢書·地理志》。為什麼《地理志》中會有這部分內容?因為王莽喜歡改名。各種地名,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他基本上全部都改了一遍,有的還不止改了一次。為此,班固在修《漢書·地理志》的時候,只能在每一個地名下面附註一行小字,“莽曰XX”。
在下隨手翻拍了《漢書·地理志》中的其中一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班固這個驚人的工作量。更要命的是,在驚完人之後,隨著王莽的被廢,所有地名又被改回了原樣,班固真是哭暈在廁所。
這個事對地方官吏和普通老百姓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你想,你放暑假回家買火車票時候,突然就不知道該買到哪的了,只好回去查資料。好不容易查到了,售票員說不對,這是上個月的地名,這個月又改了,您得回去再找找。
至於王莽為什麼喜歡改名,我們只能猜測,可能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強迫症
當時大漢朝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王莽覺得不完美,於是硬生生地湊了個西海郡出來(這裡要多插一句,所謂的西海郡在今青海湖一帶,當時是羌人的地方。王莽為了湊夠一桌四海郡,強逼羌人“獻”出了這塊地方。為了讓這塊荒涼之地看上去像一個郡,他又強制移民,令大量的罪犯前去填郡)。
2、不順眼
王莽不喜歡負面的字,所以把很多地名都改成了反義詞。比如說,無錫改成有錫,東昏改成東明,亢父改成順父。
3、大國氣勢不能丟
當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怎麼破?王莽大筆一揮,北邊的郡,統統改成填狄、厭狄、仇狄;西邊的郡,那就改成伐戎、威戎、厭戎;東邊的,就叫填夷;南邊的,就叫填蠻。
國外的也得改。匈奴單于要改成“降奴服於”,高句麗要改成“下句麗”。
注:以上資料,參考自馬伯庸親王的《愛改名的神經病王莽》一文。原文寫的頗為有趣,諸位可找來一閱。
改名其實是個小事,亂歸亂,困難總還是能克服的。況且,王莽不光只改地名,他連官名也改。當官的都不說什麼,你一個小老百姓有什麼好嗶嗶的。在王莽所有的改制中,真正讓他喪失了民心的,在於改幣制。
從居攝元年開始,王莽先後改過四次幣制,老百姓的財產被洗劫一空。這裡可能很多筒子不理解,那在下打個比方來解釋一下:
王莽的改幣制,不是說從第四套人民幣換成第五套人民幣,而是某天突然宣佈,從現在開始,以前的銅錢不能用了!我們要用一種三角形的錢!
那就換吧。可剛換完,王莽又說,那個三角形的也不用了,要換正方形的!
1個三角形換5個正方形!
那就再換吧。沒想到剛換完,王莽又說,正方形也不用啦不用啦,改用五角星型的!1個正方形換5個五角星!
經過這麼幾番改動,天下大亂。大凡改幣制,不管名義上如何冠冕堂皇,最根本的目的,其實就是一個,洗劫普通人的財富。因為普通人的財富,大多都是貨幣財富。也因此,在任何的改幣制的政策環境下,最受傷害的,總是老百姓。
而老百姓的另一項財產——土地,則更是在王莽的改革中喪失殆盡——這也是我們要說的重點。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漢書·王莽傳》中記載了王莽改制的詔書,詔書上就坦承:“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因此,王莽改制的初衷和目的是好的,就是為了解決當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但王莽的問題在於他的改革目標太理想化:恢復西周的井田制。更為嚴重的是,改革方案又太輕率,幾近於沒有。是的,你沒有看錯,一項牽涉全國幾百萬畝土地、幾千萬人口,幾乎全部稅收來源的改革,完全沒有具體的執行方案。事後來看,在王莽改制的失敗中,西周的井田制是否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已經無關宏旨。缺乏可操作性的執行方案,才是此次土地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正所謂步子邁得太大,扯到了蛋。
《漢書》裡記載,所有關於王莽土地改革的政策條文,就只有這麼幾句話: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即使是好政策,也架不住沒有具體規劃方案的胡亂折騰,何況政策本身還是個殘次品。不足一百字的條文,給地方官員留下了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得以上下其手。於是乎,政策效果與初衷完全背道而馳。幾年之間,土地兼併問題更為嚴重,天下流民四起,民怨沸騰。最終,王莽被迫取消政策,但為時已晚。
在王莽改制過程中,王莽自身的認知能力、行政能力都暴露出了極大的欠缺。
1、一個讀書讀成傻子的人
“莽性躁擾,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文。”——《漢書 · 食貨志》
讀罷王莽改制的整段歷史,在下最大的感覺是,王莽是一個標準的儒生。他相信所有的儒家經典均無可置疑,相信上古的“烏托邦”一定曾經真實存在過,而且,至死無悔。
長安城破前夕,王莽已無兵可用,只得釋放囚徒,寄望困獸之鬥。如果是你,你會給這些囚徒多少錢財珍寶呢?王莽可不這麼想,他相信的是精神力量。他鄭重其事地和這些人歃血為盟:“你們要是不為新朝效力,惡鬼就會找你們的麻煩的!”甚至於,在未央宮已經被攻破時,他依舊正義凜然的高呼:“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
回顧王莽的改名運動,一個很大的特點,正是不顧實際,大量的以古籍為改名依據。
再到真正有毀滅性影響的土地改革,恢復井田制,也是“依古得經文”的產物。本來,王莽把土地制度改革作為整體改革的核心,是準確把握住了當時實際現狀的。但在改革的整個過程中,他並沒有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是盲目地完全依古改制,沒有任何規劃,不留一絲餘地。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必然是把路越走越窄,最後一條道走到黑。
2、缺乏高效的執行隊伍
如果說前文所總結的,土地改革失敗的一個原因在於執行層面,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這個政策本身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王莽當時有詳細的執行規劃,如果這項制度能夠解決當時的實際問題,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如何?
答案依然是:沒有。
王莽的改革,基本上是要將土地國有化,然後再分給需要的人來種。這種做法,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都上過政治課,在講到上個世紀中葉的“三大改造”時,就有將土地國有化的內容。但是,你若翻看歷史,就會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這是僅有的一次將私有制土地改為公有制的成功案例。
- 為什麼?
- 這個事太難。
大國有大國的好處,但也有大國的難處。在土地改革這樣牽涉到所有人利益的改革中,大國的難處就在於,協調成本太大。中樞永遠無法如臂使手、如手使指般,去指揮龐大的官吏群體盡心盡職。龐大而高效的官吏集團?這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神話——尤其是在兩千多年前,在一個管理都還沒有成為科學的社會中。
土地改革這麼大的工程,對於組織能力尚且低階的帝制時代,根本就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王莽時期,官吏行政效率的低下,在財政改革中也可見一斑。
財政改革,是除去我們上文提及的改革內容外,王莽的另一項改革。這項改革並無新意,無非就恢復武帝時的鹽鐵官營,在大城市設立平準機構。整體而言,基本上就是實行計劃經濟。
這件事,漢武帝做成了,王莽卻就沒有做成。究其原因,無非還是在於兩人對整個官僚集團管理的能力不同:任何政策的變動,都會給接近權力的官僚集團提供獲利機會,王莽並沒有能力將官吏們這條因公肥己的路堵死,自然就無法取得預定的效果。那漢武帝為什麼能把財政改革做成呢?嗯,現在你知道他養那麼多的酷吏是要用來幹嘛的了吧。
3、改革方向的不合理
繼續承接上文的觀點:王莽試圖恢復西周井田制的另一個不合理,在於這項制度本身。就是說,這項制度,根本解決不了當時的土地兼併問題。
王莽的土地改革,其實是一種單純的收入分配改革。而收入分配改革,事實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甚至於,是一種負和博弈。就是說,你得到的,是別人所失去的,甚至於,你得到的,比別人失去的還要少。
舉例說明:村長說,你們家的錢太多了,分一半給隔壁老王吧!結果你拿了五千萬出來,村長又說,等一下,我們執法人員的辛苦是不是要體諒?然後硬生生地又從裡面拿走了一千萬。單純的收入分配改革,歷來為改革家所不取。為何?除了牽涉太廣、難度太大以外,另一個原因是,實際效果並不好——因為其中的漏出太大。而歷代成功改革的共同經驗,則是這些改革都是制度革新型改革。透過制度革新創造紅利,對弱勢群體(或者說利益受損者)進行一定的補償,減少改革阻力,弱化社會矛盾。
而王莽,僅僅想簡單地以“均貧富”的土地國有化來解決問題,簡直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勢必會遭到巨大的反對浪潮,直到把自己都給淹沒掉。
此外這裡還要補充一句,漏出太大,一般都是改革者有意為之。所有的收入分配改革,出發點可能都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美好,並非是口號裡所說的“均富”,實際上,都是“均貧”。
就是說,理論上,村長要把你的一億分一半給老王,但事實上卻是,村長給你和老王每人一塊,剩下的99999998,自己收進了腰包。
當我們今天說起王莽,他的面孔是有點模糊的。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歷史對他的評價。王莽自身死到近代之前,其形象一直是篡位自立的首惡。然而到了近代,他卻突然被梁啟超、胡適等士林領袖重新發現,竟然又披上了一層勇往無前的改革家的外衣,前後差距之大,讓人無所適從。
其二,是因為王莽改革的內容。從胡適開始,認為王莽是個社會主義的改革家,這就讓對王莽的評價有了意識形態的因素。
說到最後,人都是複雜的。王莽在登基之前,手握一手爛牌卻成功逆襲,在貴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帝位之例。但此後,他又以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改革,眼睜睜地把兩炸一順的好牌打到稀爛。
而王莽的死,也很是悲情。歷代亡國之君,投降者有之,被殺者有之;有的被迫禪讓,有的無奈自殺,還有的被改造為合格公民。但王莽不同,城破國滅之際,他最後一次展現出了自己的高貴:不降,也不逃,而是懷抱傳國玉璽,帶著百官,死於亂軍之中——至死,他都堅信自己沒有錯。
他死在一個商人的手上。這個商人轉眼又被殺。隨後,王莽的頭被割下來,和傳國玉璽一起,成了更始帝劉玄的戰利品。
王莽的身影,並沒有從此消失於史書中。《晉書·張華傳》記載,直到近三百年後,西晉八王之亂,洛陽武庫被焚。在沖天的火光中,王莽的頭才和漢高祖劉邦的斬蛇劍、孔子穿過的木屐等傳國重寶一起,化為無形。
其中,頭和鞋當然是被燒燬了。但劍,據在場當事人張華一口咬定,是飛、走、了。
而王莽的死,拉開了又一次天下紛亂、群雄並起的大幕。眾多的起義軍先後湧現,割據一方,紛擾天下局勢。
-
10 # 珍珍兒的新新
對王莽這個歷史人物,我想用兩個詞來形容:復古和超前!史河風rain今天就來講講王莽的故事。
先介紹一下王莽所處的歷史背景。大家都知道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西漢和東漢的中間,還存在一個朝代:王莽建立的新朝。也是我媽她王家人建立的唯一朝代。
話說西漢末年,外戚干政嚴重,漢朝的皇帝都是小兒童,於是當時的太后就帶著孃家人一陣子瞎折騰,把持朝政。這個太后就是歷史上出名的王太后,王莽便是王太后的孃家人(侄子)。王莽在太后的孃家人裡地位很低,從小爹就死了,心裡知道拼爹不行,就使勁的拼人品。王莽對外謙卑好學品德高尚,對內孝順檢點無微不至,伺候長輩比親兒子還親,比起王家其他兄弟絕逼是純天然有機生態男神。至少有兩個王氏大佬臨死時向王太后極力推薦王莽。於是王莽一路高升做到了宰相。
當上宰相的王莽終於心機婊實質暴露,一面繼續營造自己慷慨知禮的完美形象,一邊盯著皇帝的位子流口水。最後在大家都看好他的時候,順勢踹開小皇帝自己上位,建立了新朝。然後……折騰了15年就讓人給捅死了。
下面來看看王莽是怎樣復古又超前的折騰的
折騰一:文化上覆古
王莽是一個純粹的儒家主義者,儒家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復古,什麼學周禮、改制度、建大同社會是儒家人最喜歡做的事。而且王莽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非得把社會變成心目中的完美楷模周王朝,於是大興儒學,看不慣的就改,直到改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做什麼事都要符合周禮精神,這就是著名的“託古改制”。然後……一套制度用幾天又變,用著用著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說話、怎麼行禮、怎麼做人了。
折騰二:制度上超前
不得不說,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王莽真的擁有一個超級大腦,然而,超級大腦和政治不一定搭配……我們來看看王莽統治國家都用了哪些制度:
1.貨幣改革。到了新朝,肯定不能用漢朝的錢,得換用新幣。換就換吧,你倒是想好了再換啊,隔三差五的換,到最後布條子也是幣、王八蓋子也是幣……本來想透過貨幣改革劫富濟貧,結果玩灑了,玩成了通貨膨脹,換一次錢家產縮水一半,誰受得了。
2.人人平等。一上來就廢除奴隸制,非要搞人人平等,可是他又不妥善安排解放的奴隸,導致奴隸沒人敢用無事可做,奴隸主不敢用奴隸無人做事,得,富人窮人都得罪了。
3.土地改革。說是要恢復“井田制”,土地國有、均分田地,這可是新中國解放後的事啊,是不是太超前了。但是什麼事實施起來都得有個過程不是,你非得一上來就動地主老財的命根子,人還不跟你拼命!
4.市場改革。這個就不得了了,國家管制鹽、鐵、酒等,市場一波動政府就出手干預平衡物價,整個就是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牛不牛逼?可是你的國家囤貨進貨都得抱人家商人的大腿,你這樣折騰搞毛啊!
完美男神做起事來完全不靠譜啊,改革改得百姓怨聲載道,劇情到了這裡,妥妥的百姓造反。於是,南北兩大勢力——綠林軍、赤眉軍紛紛反水,全國形勢一片不太好,正趕上那幾年全國各地還鬧饑荒。於是突然有一天,起義軍衝進城裡把王莽給捅死了,王莽個人和他的新王朝就這樣完了……
對王莽這個人,褒貶不一,他的很多思想和制度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相當先進的,但是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完全就是不靠譜,所以只能說,王莽你莫不是穿越過去搞事情的?
-
11 # 依戀秦淮
王莽篡權,改朝換代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漢末年宦官專權的混亂局面,扭轉了社會倒退的現狀。這是其好的一面;但王莽不懂得如何發展生產力,“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而是橫徵暴斂,飛揚跋扈,結果搞的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這是他黑暗的一面。
回覆列表
王莽(前45~23)
西漢末年外戚,後為新朝皇帝。字巨君。父王曼,為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庶弟。元后諸兄弟以外家封列侯,元成之世相繼輔政,驕佚奢僭。王曼早死不得封侯,故王莽早年生活不如諸父兄弟。
他折節恭儉,勤奮博學,謹事老母及寡嫂,撫養兄子,以德行著稱。其伯父大將軍王鳳病,王莽侍疾,蓬首垢面,數月不解衣帶。由於王鳳臨死前向元后和成帝推薦,王莽得拜黃門郎,遷射聲校尉。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他傾家財賑施賓客,招納名士,結交公卿大夫;又揭發外戚定陵侯淳于長的罪過,獲取了忠直的名聲。綏和元年(前8),王莽代替王根為大司馬。
他爵位愈尊,矯情偽飾愈甚。妻子見客,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以為使婢。衷帝即位,佞幸董賢與外戚丁、傅兩家得勢,王莽曾罷官就第,杜門自守。在國三歲,上書為他訟冤的官吏以百數。哀帝死後,年幼的平帝繼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復任大司馬,總攬朝政。他迫令董賢自殺,拔擢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平晏、劉歆等親信,樹為黨羽,竭力誅滅異己。元始元年(公元1),進位太傅,號安漢公,後加稱宰衡。
王莽為了進一步培植自己的勢力,授意公卿奏請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均由安漢公接見。又指使公卿大臣和吏民上書,要求立其女為皇后。為籠絡人心,他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賦給貧民。還奏起明堂、辟雍、靈臺,增加博士名額,廣為儒生築舍,網羅郡國能教授五經及通曉《逸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小學和醫藥方術計程車人數千名,遣詣京師,令其改正前人乖謬,統一異說。
由於王莽辭讓新野田的封賞,吏民上書稱頌其功德者竟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元始五年,王莽加九錫。平帝死後,他擁立兩歲的孺子嬰,自己仿效周公輔成王故事,以攝政名義居天子之位,朝會稱“假皇帝”,臣民稱“攝皇帝”,改元“居攝”。宗室劉崇和東郡太守翟義先後起兵聲討王莽,關中民趙明、霍鴻等也群起反抗,眾至十餘萬,攻燒官府,但相繼為王莽所鎮壓。其後,宗室劉京、梓橦人哀章等迎合王莽心意,偽造符命,宣稱漢祚已終,“假皇帝應作真天子”。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遂自立為帝,改國號曰“新”,次年改元為“始建國”。
王莽為了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附會《周禮》,託古改制。始建國元年(公元9)下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凡男口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九百畝)的,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無田者按一夫百畝的制度受田(見王田私屬)。此外,又實行五均賒貸和六筦(見五均六筦)。
這些措施並不能解決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在實行過程中又遭到地主階級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對。儘管法令嚴禁買賣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買賣照樣進行。始建國四年,王莽不得不宣佈買賣“王田”及私屬者,勿拘以法。負責推行五均六筦的人員,大多是富商巨賈。他們與郡縣官吏勾結,上下其手,牟取私利,不但沒有給人民帶來好處,反而增加了許多不便和痛苦。
王莽還屢次改變幣制,禁止使用五銖錢,另制各種各樣的貨幣,名目既十分繁雜,換算比值又極不合理,甚至把早已失去貨幣效能的原始貨幣如龜、貝也拿來使用,造成社會經濟的極大混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犯鑄錢,伍人相坐,沒入為官奴婢的以十萬數。他們被檻車鐵鎖,傳送長安鍾官,罰作苦役,夫婦也被拆散重新婚配,因此愁苦而死者十之六七。
王莽還任意改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縣名和行政區劃。如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改少府曰共工,改郡太守曰大尹,縣令長曰宰。先據《堯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後又據《禹貢》改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後又恢復舊稱。他頒行五等爵,濫加封賞,卻把受封的人留在長安食祿,有的人因為俸祿無著不得不傭作為生。更多的官吏則競為奸利,受賄賂以自給。
在託古改制的同時,王莽派遣使者四出,強迫各少數族的統治者更換原先漢朝封贈的印綬。他貶各族的王為侯,更名匈奴單于曰“降奴服於”,因而引起各少數族的強烈不滿。匈奴、高句麗和鉤町王都起兵反抗,西域諸國也斷絕與內地的聯絡而歸附匈奴。王莽派兵遠道征討,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見赤眉、綠林起義)。西漢的官僚貴族和地主豪強也紛紛打出反莽旗幟。地皇三年(公元22),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大軍討伐赤眉軍,在成昌被赤眉打敗。
次年,派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發州郡兵四十二萬,包圍綠林軍於昆陽(今河南葉縣),又遭到綠林軍內外夾擊,全軍覆沒。綠林軍乘勝分兩路進軍,一路北上攻洛陽,一路西向攻長安。這時,王莽眾叛親離,還繼續玩弄符命,自欺欺人。衛將軍王涉、國師劉歆和大司馬董忠密謀劫持王莽投降更始政權。事敗,董忠被戮,涉、歆自殺。當綠林軍進抵長安附近時,王莽驅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擋。但囚徒軍一過渭橋,便立即譁變,掘毀王莽祖墳,焚燒九廟、明堂、辟雍。長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動,配合變兵攻入皇宮。王莽逃至漸臺,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遂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