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悶大爺就是我
-
2 # 2968186160
如果我是王朗就反駁孔明:天下豈能劉家獨佔,有本事者可取而代之,並勸孔明順歷史大勢投魏而將諸葛亮一軍!何必氣得吐血墮馬而死,王司徒呀王司徒你臉皮大薄氣量太狹太迂腐無能了!
-
3 # 小菸捲的爸爸
這個王司徒非常有意思 這個老頭說他為人謹慎吧?還有點不恰當!有時候太膨脹 如果不是他不讓西涼軍投降 估計歷史會有一點改變
-
4 # 提桶跑路小王子
司馬青衫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稱好
文君司馬
司馬牛之嘆
-
5 # 一斗樓
王朗年紀頗大些,大約有五六十歲了,愛倚老賣老,自命漢臣中口才不凡,而且這位老官僚可能有高血壓,給孔明一罵,氣得血往上湧,所以會卒中墜馬死了。
-
6 # 驢性小生
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曹魏之重臣。他就是世人皆知在《三國演義》裡被諸葛亮罵死的那個王朗,其情形為兩軍陣前,諸葛亮與他對話“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一段話可謂是有理有據,大快人心,把王朗罵的從馬上摔落而死,這一段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位列三公的王司徒如此死法未免讓人難以接受,其事實也確實不是如此。
王朗初舉孝廉,輔佐過陶謙,後為會稽太守,被孫策打敗所俘虜,“策以朗儒雅,詰讓而不害,”大概就是因為王朗生的唇紅齒白,長相好,又是一個文人,所以孫策並沒有加害他。後經輾轉,來到了曹操集團任職。
太祖之時,王朗任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文帝即王位,升御史大夫,封安陵侯;文帝登基,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後轉為司徒,位列三公。可以說從王朗來到曹魏集團之後,他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在這裡,他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當是曹魏的三朝元老,有幾人能與之相比肩呢?而據《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記載王朗“太和二年薨,諡曰成侯。”那麼他的死是否與漢丞相諸葛亮有關呢?
按《三國演義》來說王朗是死於第一次北伐,而演義裡給出的時間是曹丕駕崩,魏明帝曹睿登基,年號為太和。諸葛亮是曹睿剛登基就發動了北伐,因為新帝登基,政局尚不穩定,所以這個時間最好,但是這一年曹睿剛登基應為太和元年,王朗死於太和二年怎麼有關呢?其實這是演義裡的時間線,兩邊時間是對不上的。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確實是太和二年春發動第一次北伐,這個時間是可以對上的,雖然是在同一年,然彼此並無關聯。《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二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十一月,司徒王朗薨。”
王朗死的時候第一次北伐已經早就結束了,王司徒的死又怎能和諸葛亮有關呢?如果說他們兩個的關係,那就是王朗曾經給諸葛亮寫過勸降書,只是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迴應他。其實仔細想想,三公之一,七十有六的高齡,在那個時代不說身體好不好,但至少這個職位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隨軍出征的。據傳,當時的王朗身體也不好,就更不可能出征了。
王朗還是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可以說他是因為才華而走上仕途的,而其所著《易》、《周官》、《孝經》等鹹傳於世,後世把他註解裡的思想稱為“王學”。是一位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大學問家。而且身居要職幾十年多次進諫,鞠躬盡瘁,體恤百姓善導君王,何遜於諸葛孔明。
並且王司徒的身份不止是曹魏三朝元老,他的孫女嫁給了晉文帝司馬昭(其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其為文帝),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由此他還是晉王朝的皇親國戚。
陳壽曾說:“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如此人物卻成為了《三國演義》裡的小人,關於他不忠於漢室的話,只能說歷史是發展的,王朝的興衰不是一個人可以左右的,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人擇良人而伴”。
在哪方效力也是要看時事,看天下大勢的,一個人的選擇是對是錯我們不說,重要的是他是否為了他所選擇的事業拼盡全力,若如此,縱使失敗又如何,功過是非留給後人說。
魏文帝曹丕評價王朗: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可憐被曹丕稱為一代偉人的王朗竟成了《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物件。數百年來世人只知有罵死王朗,不知世上王司徒。
-
7 # 0000075641980
王朗和諸葛亮這兩個人,根本就沒有見過面,他們之間僅有過筆墨相鬥。而且,在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不是司徒,更沒有隨軍出征。《三國演義》中之所以這麼寫,是為了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華。
-
8 # 海豚的夢
歷史上真實的王朗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的王朗性格特點基本上是一樣的。
忠於職守,學識淵博,愛戴百姓。
曹叡繼位後,遷司徒,進奉蘭陵候,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
回覆列表
王朗(?—228年),本命王嚴,字景興。今山東臨沂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
王朗學識淵博,與其子王肅(同為經學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並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