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天行

    《三國志》: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魏武初期,五子良將為魏國外姓武將的翹楚,而到了三國後期,將星凋零,老一輩武將或病死或戰死沙場,魏國後起5名外姓大將,被人們稱之為“小五子”,分別是鄧艾、鍾會、郭淮、郝昭、文鴦五人,這五名大將或文武雙全,或謀略過人,或能攻或善守,各有才能各有功績。

    第一,鄧艾——魏國後期頂樑柱,滅蜀第一功臣。

    鄧艾,魏國後期名將,是三國後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率領魏軍多次抵禦蜀國名將姜維的進攻。鄧艾深通兵法,謀略深遠,善於佔用有利地形,在對抗蜀軍時幾無敗績,被人們稱為姜維的一生之敵

    鄧艾滅蜀最經典的戰役就是偷渡陰山,公元263年,鄧艾率軍3萬,鍾會率大軍與姜維在劍閣對峙,鄧艾率軍偷渡陰山,翻越崇山峻嶺,直擊成都。鄧艾不但有勇有謀,還與將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在偷渡陰平時,遇到懸崖峭壁,都認為無路可走時,鄧艾能絕處逢生,身披氈布,第一個滾下懸崖陡坡。將士等都爭相跟隨,願為之死。當魏軍到達江油時,所剩不到2千人,可謂極其悲壯。最終鄧艾奇襲蜀軍後方,降馬邈,敗諸葛瞻,讓劉禪望風而降。

    第二、鍾會 ——魏國後期“二士”之一、頂尖的謀略家

    鍾會與鄧艾、姜維齊名,他們三人堪稱是三國後期頂級的將領,鍾會擅長謀略、算無遺策,司馬師稱其有“王佐之才”,司馬昭更是將鍾會稱為自己的“子房”(也就是張良)。致使蜀國滅亡的最終軍事計劃,完全是由鍾會部署並且指揮的。最終滅蜀雖然是鄧艾,但鍾會的前期籌劃是基礎,鍾會與鄧艾的競爭,在演義中被稱為“二士爭功”鍾會的厲害可見一斑。

    但由於鍾會長期擔任司馬師、司馬昭的“參謀”,他擅長謀劃,但卻較少直接在一線指揮,缺乏相應的軍事指揮能力。雖然滅蜀之戰是他指揮的,但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恐怕也很難成功。因此鍾會在“小五子”中排第二。

    第三、郭淮 ——禦敵屏障、大將之風

    郭淮,原為夏侯淵副手。夏侯淵死後,全軍動搖,郭淮與杜襲推舉張郃為主將,迅速穩定局勢,等到曹操援兵。在諸葛亮北伐時,郭淮已成長為魏國大將,鎮守雍涼地區。後隨曹真,司馬懿等阻止諸葛亮北伐魏,屢立戰功。

    諸葛亮去逝後,郭淮繼續留在西部,長期擔任雍州剌史。和蜀漢的姜維等人交手多次,互有勝負,也經歷了曹爽等人的徵蜀之敗,守衛曹魏的西北邊疆三十餘年,是曹魏對付蜀漢的重要角色。

    曹魏嘉平元年,郭淮被提拔為徵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的軍事,成為魏國西北戰區的最高統帥,被姜維稱為眼中釘。姜維率領北伐軍與司馬昭交戰,將司馬昭圍困於鐵籠山上,並約羌王派兵相助。郭淮先擊敗羌王,繼而和司馬昭裡應外合,大勝姜維。郭淮多年抵禦蜀軍,為魏國屏障,其功績彪炳,死後被追封大將軍。

    第四、郝昭——三國第一守將,金城湯池力據諸葛

    郝昭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初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司馬懿舉薦郝昭鎮守陳倉,以擋蜀軍。曹叡加封為鎮西將軍。蜀軍逼近陳倉,孔明使魏延攻打,但連日無功而回,諸葛亮大怒欲斬之。郝昭的同鄉靳詳來遊說郝昭,但被郝昭拒降。諸葛亮率三十萬大軍強攻,郝昭以三千拒守,諸葛亮先後用雲梯、衝車之法,又令人運土填城壕,但都被郝昭化解。相持二十餘日,諸葛亮無計可施,後因糧盡而退兵。

    郝昭僅此一役可名留青史,堪稱三國第一守將!名列“小五子”第四;

    第五、文鴦 ——樂嘉城夜襲戰,單騎退雄兵文鴦

    當時文鴦率部夜襲司馬師的營寨,震撼了司馬師大軍,有幾分當年張遼八百騎肆虐孫權軍陣的風采。根據《資治通鑑》描述,司馬班率八千騎追擊文鴦,結果被文鴦單騎殺入陣中,殺傷百餘人後從容而出,這是文鴦個人武勇的高光時刻。

    《資治通鑑.魏紀八》(文鴦)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文鴦與父文欽請命保守樂嘉城,協議與文欽兵分兩路,夜晚襲擊司馬師的城西軍營,文鴦在司馬師的大寨裡往來衝殺,(嚇得司馬師眼珠迸出,舊疾復發,沒幾天就去世了)鄧艾率領眾魏將追擊文鴦,文鴦單騎在眾魏將中衝殺,無人能抵擋,其中文鴦廝殺多時後還與與魏國後期第一名將鄧艾直接對壘,50回合不分勝負,之後又單槍匹馬殺退魏將數百員四五次,從這裡看文鴦武力應是勝於鄧艾。

    因為文鴦在魏國後期亮相時間太短,其真正名震天下要到西晉時期,大破禿髮樹機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這一戰才是文鴦統兵的巔峰戰。所以在“小五子”裡排名最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說髒話應該怎麼教育?